① 講述漢代陶俑的特點
作為與墓葬制度聯系緊密的俑像,是漢代雕塑藝術中的重要門類。與秦代兵馬俑相比,漢代俑版像則主要權塑造的是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動活潑。
西漢早期俑像性質[1]和秦代兵馬俑相似,多是用軍陣來送葬的模擬物,但在規格上要比秦
俑小得多。沿襲秦的風格,造型比較呆板,主要是用整齊陣列向人們展示為死者送葬的森嚴軍陣。除此之外也有彩繪女侍俑,模製燒成陶後敷塗色彩,輪廓線條流暢優美。藝術造型超出軍陣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漸至東漢,這種侍僕舞樂俑成為主流,兵馬俑不再出現。造型對象轉為舞女,侍僕,農夫和市井等。造型藝術也由呆板變為生動。
② 什麼是陶俑
世界來上最著名的陶俑源是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
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處於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簡潔生動,秦代已經達到了准確寫實的嫻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優美,動作滑稽可愛。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③ 秦漢陶俑的藝術特點
秦漢陶塑藝術的來主要成就表現在自陶俑上,陶俑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兵馬俑,二是奴婢、伎樂俑,三是動物俑。秦陵兵馬俑數量、規模、氣勢和寫實水平都是無與倫比的,漢代兵馬俑以咸陽楊家灣和徐州獅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馬俑為代表。從整體布局、俑的頭飾和衣著看,秦俑與漢俑之間有一定聯系,但又有相當大的差別。秦俑重寫實,兵馬形體大小仿照真人真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戰車和兵器多為實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強烈的氣概取勝;漢俑體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兵器,戰車已不見。在個體大小和製作精細方面,漢俑已較秦俑遜色,卻仍然威風凜凜,猶存氣勢。
造型簡潔洗練,生動自然,人物和戰馬更富於動勢感,具有某些新的特點。
④ 秦始皇兵馬俑與漢代陶俑的差異性(歷史學,造型藝術,社會學)
秦兵馬俑和漢代陶俑的區別:從歷史上來講在秦朝的時候 對於戰爭和耕種比較重視相內當於現在的國策,而容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希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威懾天下;所以才有以兵馬俑來陪葬,而不是殉葬。而在漢朝實在繼承有加以改進,而且由於一統天下此時兵馬俑又是皇帝的專利,所以此時才產生陶俑。而在造型上秦俑神態庄嚴,軍威嚴整,就想向要跟隨始皇帝勢傾天下征戰八荒六合一樣,漢俑著表情細膩,造型隨意外型華麗。社會學這個我也分析不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⑤ 陶俑的藝術特點
陶俑復在古代雕塑藝術品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馬俑氣勢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
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處於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簡潔生動,秦代已經達到了准確寫實的嫻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優美,動作滑稽可愛。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跡。
⑥ 漢唐兩代著名的陶俑藝術有哪些
漢有馬踏飛雀,說唱甬,漢墓葬兵馬俑。唐甬基本上是陪葬的武士甬以及三彩馬、駱駝、侍女、等等。
⑦ 秦漢陶俑的藝術特點
秦漢陶塑藝術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陶俑上,陶俑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兵馬俑,二是奴婢、伎樂俑,三是動物俑。秦陵兵馬俑數量、規模、氣勢和寫實水平都是無與倫比的,漢代兵馬俑以咸陽楊家灣和徐州獅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馬俑為代表。從整體布局、俑的頭飾和衣著看,秦俑與漢俑之間有一定聯系,但又有相當大的差別。秦俑重寫實,兵馬形體大小仿照真人真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戰車和兵器多為實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強烈的氣概取勝;漢俑體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兵器,戰車已不見。在個體大小和製作精細方面,漢俑已較秦俑遜色,卻仍然威風凜凜,猶存氣勢。
造型簡潔洗練,生動自然,人物和戰馬更富於動勢感,具有某些新的特點。
⑧ 漢代寫意陶俑的藝術美是什麼
1.古樸、稚拙之美
縱觀中國雕塑史,漢俑可以說是最古樸、稚拙的藝術之一。它比秦俑更拙、更美。為了達到樸拙之效果,漢俑在人物形態的處理上往往運用誇張的手法。無論是比例,還是動作、神態都竭盡誇張之能事,然而整體感、體量感特強,竭力追求某種粗笨稚拙的趣味。大多數漢陶俑都是粗輪廓的,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有時施以淺淺的線刻,顯得十分「古拙」、「樸素」稚態可掬。你看那過分長的袖,過分彎的腰,過分誇張的動態,「笨」得不合現實的比例,然而正是這種幼稚、粗糙、簡單、拙笨卻蘊藏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反而更顯其優越與高明。
2.大氣、雄渾之美
漢陶俑並不高,一般在一米以內,大多數在60-70公分左右,然而當我們在欣賞任何一件漢陶俑時卻不會感覺到絲毫的小氣、單薄,反而覺得大氣磅礴,雄渾有力、藝人工匠們正是抓住這種大動態,大感覺,而大刀闊斧地去塑造,使得漢陶塑沒有半點局促之感,而顯得十分整體、大氣。如《雜技俑》刻畫地是正在表演雜技地藝人形象。工匠們正是抓住側頭、張嘴、舒展雙臂、身體微蹲的大感覺,使得這件雕塑既生動輕盈,又雄渾穩定,而且落落大方。
3.朦朧美
漢陶俑雕塑總體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這種朦朧美不是由於結構體面以及關鍵性部位處理地不準確或模糊不清所致,朦朧美是工匠藝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追求,是一種新的藝術處理與表達,關鍵在於似與不似之間的恰到好處。我們欣賞漢陶俑,無論是面部五官的刻畫,還是動態衣飾紋理結構的處理,往往是有意不使之歷歷具足,精細確切,給觀者的印象都像是霧中之花的感覺,別具一種意趣。加上經埋藏千年後陶俑表層間有酥落或出現土屑現象,更增加了這種朦朧氣氛。如:四川的《執廚俑》的五官和身體結構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然而嘴角含笑的表情卻自然逼真,別具情趣,美妙之至,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
4.節奏和韻律美
在感受漢俑濃厚的生活氣息的同時,我們總是為陶俑的形式上的節奏和韻律之美所感動。漢陶俑在製作過程中總是抓住了最能傳神的動態或面部表情來誇張塑造,而其餘部分卻大膽地減弱從而形成一種詳略、疏密、虛實的對比中的節奏和韻律美。在動態追求也是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工匠藝人們還巧妙地運用線刻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往往在人物的五官以及衣飾上線刻的運用,既強化了對象的表情動態,在形式上也體現了一種節奏和韻律。如:《鼓書說唱俑》頭和腳詳細刻畫而身子卻大膽概括,從而形成實-虛-實的節奏感,在手舞足蹈的同時,卻動中有靜,寓動於靜。誇張的臀部穩穩地坐在圓盤上,雖然動態張揚,一點也不覺得輕浮,傾倒之感,卻穩如盤石。額頭、五官、衣袖、褲腳的線刻更是增加這種韻律節奏之美。
5.詼諧、率真的自然美
漢陶俑動態十分張揚卻不覺得別扭,反而顯得和諧,表情十分誇張卻不覺得矯情,到是十分可愛、詼諧。欣賞漢俑我們總會感覺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一種自然率真之美撲面而來,那笨拙、質朴的外表下,卻蘊含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這些都是由於藝人工匠對生活的觀察仔細,小心提煉,激情表達的結果。那笨笨、拙拙的陶俑里卻給人一種詼諧美,一種率真美,一種自然美。這就是漢俑這么浪漫,這么自然,這么生命。
感謝那些無名的藝人工匠們,是他們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偉大的漢俑藝術,它的藝術成就為後世墓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隨後而來的地面佛教造像的興起和「世俗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博大精神,古拙寫意的漢俑雕塑與霍去病墓前石雕內在的精神是一致的,是中國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它體現了華夏藝術最本質最迷人的浪漫寫意傳統,也是東方藝術的神韻所在。
原文地址: http://qkzz.net/article/e38156a5-9739-45ad-842e-075bab253052_2.htm
⑨ 簡述東漢人物陶俑的藝術特徵
西漢中晚期,從漢武帝劉徹登基(公元前141年)至更始帝劉玄被殺(公元25年),時間為166年。西漢武帝時期,是漢朝國勢最為強盛時期,漢武帝以其宏才大略,北擊匈奴,南抗百越,確立了漢朝邊疆之穩固,迎來經濟繁榮,一些高官貴戚,武將勛臣,在其死後修建規模龐大的陵墓,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衛青墓、霍去病墓等,極盡奢靡。由於目前尚未對這些陵墓進行系統發掘,所以尚未見大批陶俑出現。西漢晚期,隨著政局混亂,經濟衰退,陶俑製作失卻了經濟依靠,規模不大,數量較少。
西漢中晚期陶俑除建國前在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外,建國後出土的陶俑有:山東濟南無影山樂舞、雜技、宴飲陶俑;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陶俑;河北邯鄲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陽西漢墓彩繪陶俑。
西漢中晚期陶俑由於關中地區尚未發掘出帝王貴族陵墓,未見大量的陪葬兵馬俑坑,所以在數量上遠不及早期,但從傳世及解放前後出土的陶俑中,我們仍可發現其不同以往的新特徵。
第一市重心的東移。這一時期的陶俑,出土最多、製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陽及其周圍地區(僅就現狀而言,關中地區此一時期的陶俑尚待發掘)。洛陽在西漢時期處於陪都位置,其繁榮程度僅次於西安而居於次席。悠久的文化傳統與政治、經濟的優越條件,使許多達官顯貴,趨之若騖。死後厚葬此地,自然促進陶俑製造業的興盛。洛陽及其周圍地區墓葬中陶俑的出土,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第二是陶俑題材的日趨廣泛。西漢早期的陶俑,除兵馬俑外,以女侍俑為常見,其他俑種較為罕見。進入中晚期,伴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注重將日常現實生活的場景,如實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門、倉庫、闕、正房、廚房、廁所、豬圈等組成。墓室結構,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漢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東西耳室、東西側室、主室組成,東西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東西側室則為置放罐、壺、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樂俑以助興的客廳。後室則為墓主人棺床之室。它完全仿照世間現實生活而造,適應這一需要的各種俑,也就應運而生。在這些俑中,樂舞、雜技俑最常見,最引人注目。西漢中期以後,受西域諸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樂舞、百戲盛行於中原,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元封二年長安演出百戲時,300里外的鄉民都入京城觀看。這種狀況在達官顯貴那裡更是有增無減,幾乎宴宴都有歌舞、雜技相伴,以助酒興,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三是追求神韻的塑造。此期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早期那樣寫實,符合人身解剖結構,但其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劃,如那些身穿長袖短衣、下著肥大喇叭形褲的雜技俑,動作、姿勢極其誇張,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隨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慣常的想像,肥大的褲腿猶如長裙,被雙腿帶動,恰如生風。而為了表現雜技的驚險,又適當的縮短雙腿的長度,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或許是為了適應樂舞、雜技俑特性,這一時期的俑,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以面部五官而言,已逐漸脫離兵馬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表情開始生動活潑起來。
漢 俑 與 漢 代 社 會
兩漢是其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擊敗項羽,稱雄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止,共420餘年。
漢代陶俑,是在其繁榮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博大氣魄,指揮秦國軍隊,擊敗東方六國,使秦帝國強盛於一時。但其好大喜功,不顧社會生產力低下這一現實,強迫大批民工去修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使人民失卻了必要的生存環境,群起而攻之,秦朝歷二世而亡。漢朝初年的社會,處於經濟瀕臨崩潰之時。皇帝出行,連4匹顏色相同的駕車之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只有乘坐牛車去上朝,米1石萬錢,馬1匹百金。為扭轉這一局面,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發展社會經濟為其指導方針,重農抑末,削減富商大賈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的租稅。漢高祖定租稅1/15,漢文帝提倡節儉,親耕藉田,提倡農耕,免天下農田租稅12年,漢景帝則將租稅減至1/30,從而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結果,使得「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綱疏而民富,役財嬌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兩漢時期出土陶俑較為集中的地區,陝西咸陽和西安、江蘇徐州、河南洛陽、四川諸地,皆為經濟發展的富庶地區,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如此大規模的陶俑製作,是不可想像的。
漢代社會風氣,是促成漢俑藝術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
兩漢時期的俑,是在秦俑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權專制統治下的產物,統一、單純、威嚴是其主要特徵。漢俑同秦俑相比,氣魄不足,但在題材多樣、類型眾多,反映社會風貌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要原因,是漢代社會風氣所致。藝術是時代風貌的折射,漢初經過文帝、景帝的勵精圖治,至武帝時已成為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漢武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西伐大宛,東討鮮卑,男兒以立功邊陲為時尚,表現出漢民族強大、自信之心。經濟的發達,一方面生時窮奢極欲,縱情享樂;另一方面死時厚藏。《漢書·成帝紀》:「方今世俗奢僭罔極,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蓄奴婢,被服騎轂,設鍾鼓,備女樂。」外戚王鳳及其家族「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後庭姬妾,各數十人,童奴以千百數,羅鍾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漢書·元後傳》)。
他們以厚藏為德,薄終為鄙,有的甚至傾家盪產,為了「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這一目的,漢朝統治者們不惜將全國收入的1/3,用於陵墓建設,其厚藏風氣盛行,可見一斑。漢俑正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
⑩ 有沒有真正懂漢代陶俑的人奇了怪了真正的藝術精華為什麼古玩界不認可價格低的可憐
宋代之前的東西在市場上是不允許拍賣的,不許出境 所以市場價格低。這漢代陶俑東西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斷代和識別是個技術活,民間交易很難辨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