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人生價值心理健康教案

人生價值心理健康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3 22:14:58

⑴ 關於《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的論文

對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觀、價值取向及方法論的不同而各異。例如馬期洛認為健康健全人格的人應為自我實現的人,而奧爾坡特則認為是一個成熟的人,羅王傑期則認為應為一個充分發揮機能的人等等。綜合各學派的觀點,找出共同的東西,以下幾方面的特徵對衡量人格健全有突出意義。
(1)客觀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自我態度。這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認識且這種認識是全面的、豐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誇大也不縮小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第二是能夠經常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感受到什麼,並知道行為、體驗緣何而起。積極的自我態度與自我認識有聯系但不光全由後者決定。它指的是一種「盡管認識到自己有長有短、有好有壞,但仍然從總體上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抱有希望」的態度。
(2)客觀的社會知覺和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應能准確地從別人的言語、行為中體察別人的思想、願望和感受,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而且,他對別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實根據上的而不是主觀臆測。此外,他對人的態度特徵和人際交往技能應有助於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
(3)生活的熱情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應該熱愛生活,有投身於工作事業和家庭的熱情。要具有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生活能力。
(4)個性結構具有協調性。人格健全者應該有統一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個性傾向的各部分(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之間應該能保持一種動態的協調、平衡。而且他的認識、情感和行為之間也應該有協調性。http://..com/question/784804.html?si=1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傑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像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准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像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著極大的活力與幽默;像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辨能力;像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像能力;像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像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像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像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像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像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像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並且喝的有滋有味。他並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隻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復習,考上大學,並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葯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http://..com/question/53803378.html?si=3

⑵ 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有如下三個方面:

1、首先是在生理方面,心理對於生理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抑鬱或者叫焦慮狀態下 那麼他的營養攝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更嚴重的情況。

2、再而是學習生活方面,其實舉得例子跟上一條差不多,抑鬱會讓人對什麼都沒興趣,更別說學習了,焦慮會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

3、社會交往方面,人際交往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的一個部分,而心理不健康,則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交往狀態,讓他無法正常和家人 朋友 同學 同事交流,比如抑鬱 社交恐懼等等。

註: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2)人生價值心理健康教案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⑶ 心理健康對人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對個人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①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不可能說一帆風順,必然或多或少的會遇到一些坎坷,而在那時具備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健康的心理可以幫助人在困境中積極地適應艱難的環境,快速調整不佳心理狀態,從而為最終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並在最終達到目的。
②相反的,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必定會取得一些值得慶賀的成果,而在歡騰之後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是極其重要。有些人取得成就後會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驕奢淫逸,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
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根源就在於這些人的缺乏理性面對成就的健康心理。但是具備健康心理素質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多數會在歡慶完自己的成果後,採取一些截然不同的做法,譬如:狀態恢復到取得成就前一樣,甚至更加的積極去迎接新的挑戰,而不是止步不前,在個人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人生中的累累碩果。
③除了上述兩方面,每個人都會是生活在一個或幾個朋友圈裡,而當朋友圈裡的朋友遇到了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措時候,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這時具備了健康心理素質的其他人就可以向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上給與莫大的安慰。這樣做,對於那些提供幫助的人來說,他們自己不僅玫瑰送出去了,而且自己的手裡也留有了余香。他們的真情、善良、美意不僅給力於社會的和諧,也使他們的個人修養、素質更上了一層樓。從而對他們個人的健康發展錦上添了花,意義非凡。

⑷ 心理健康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重要意義!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也難以處處如意。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應該培養執著、挑戰、熱情、奉獻、激情、愉快、愛心、自豪、渴望、依賴這些心理,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積極的心理。

⑸ 結合人生價值談談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還是先從點滴做起,追求正能量,做創新者

⑹ 關於《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的論文

心理素質是人的最基本素質,具備健康的心理是現代社會對人的一個基本要求,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並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然而,我們目前關於學生心理健康了解與教育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目前學校的德育教育,仍舊在因襲傳統——強調服從克己,灌輸,訓導,學生成長過程中被太多的教條或數不清的「應該」束縛著,「你應該聽老師的話,尊重老師,即便老師的方法較偏激,但也是為了你好」,「你必須提前30分鍾進教室學習」,「你必須考上大學」,「是笨鳥就要先飛」等非理性信念,己成為學生產生情緒困擾的根源之一。外加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長期以來就存在一種重認知,輕情感的弊端,「按成績好壞對學生分優劣」,「不喜歡成績不好的學生,甚至鄙視其思想人格」這種失衡的現象導致學生厭學,身心健康受損,性格發展偏激,個性片面發展等副作用日趨嚴重。

教學實踐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感調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效和各種能力的培養。由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所引發的無數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從高中生如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談一點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徵

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有以下特徵:愉快情緒出現的次數與強度不如不愉快出現的次數多,強度大,他們處於典型的煩惱增殖期,情緒表現的兩極性明顯,易激動,不穩定,為了獲得別人的接受,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感受,將外顯行為轉為壓抑,但對自己的負向情緒無力排除,而持續不散的劣性情緒將會成為下次不愉快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情緒問題日益嚴重。

在認知方面,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日趨完善,尤其是認知的核心成份——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維的過渡,抽象邏輯思維占據優勢的地位,辯證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自我意識日益明顯,感悟能力較突出,自我實現的願望更強烈。但思維上仍有片面性,易激動,常有不合理信念。在相似的情境下,由於認知結果的不同,不同的個體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評價,表現心理和行為的特殊性。

二、學校心理教育的途徑及目標

1、學校心理教育的途徑

為了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1998年國家教委對思想政治課教材進行了全面改革,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中學思想政治課的課程體系,對初中生開設了心理健康修養為基本內容的課程,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由於初中目前嚴重缺乏從事心理教學的教師,導致該課程未能完全發揮效能,又由於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仍由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三部分構成,並未涉及到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故現階段,思想政治課不是實施高中學生心理教育的途徑(當然也不能排除哲學對學生世界觀的培養)。

高中階段,由於學生緊張的課程量,另外加設心理健康學科教學是行不通的。那麼,學校政教處作為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專職業部門,在現階段的高中教學中,便必須肩負學生心理教學的重大責任。高中政教處一直施行的那套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案,便必須由新的課題所取代。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學校政教處的成員之一,是學生心理上、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引路人,也是現階段,現有條件下的高中教育中,對學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執行者。切實提高高中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是目前高中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學,健全學生人格的當務之急!

當然,作為政教處下屬機構之一的保衛科,也應該由過去的強壓式教學向心理引導式教學轉化。有條件的學校若能開設學生心理咨詢處,請心理研究專家導航,那定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改善心理機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高中生心理教學,要通過幫助學生理解心理情緒健康的原則,學會辨別認知系統中理性與非理性信念的區別,掌握與之辯駁的方法與策略,並且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原則去幫助自己和他人,從而實現:

1、解決因心理沖動,壓抑,郁悶而引發的情緒及行為障礙,加強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

2、逐步確立一個實際的、合理的、寬闊的人生信念,以寬容的態度,飽滿的情緒對待社會、自己和他人,加深對人生意義的正面理解。

3、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客觀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從認識,情感,行為各方面去適應社會,有效地面對生活。

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交心談心法

高中生特殊的心理特徵表明,他們不接受捆綁式的棍棒教育,也不喜歡叨嘮式的說服教育,他們需要的是朋友,真正的可以進行心靈傾訴的朋友。

班主任(或科任教師)要想以交心談心的方式走進學生的心靈,正確引導學生,那必須十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心理、思想、生活、學習,甚至是學生的家庭,學生成長的歷程等,平時要有意識地建學生心理檔案,掌握充分的第一手材料。試想,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你會對他進行心靈傾拆嗎?

當然,除了掌握學生資料外,班主任還應有耐心和愛心,必須對學生傾注滿腔的熱情,真誠的熱愛。沒有真誠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植根於愛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寶。空洞、冷漠的說教,既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更不能引起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也起不到教育作用。

2、課堂(主要指組織活動時間)討論法

每周一節的班級組織活動,是對學生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時機。班主任可以指導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情境)各抒已見,展開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認識。它的優點主要有:第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第二,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發言,確實把握該生心理的基本情況,以備建學生心理檔案;第三,學生在對問題情境的討論中,獲得了一種心理體驗,也接受了一次心理教育。如何對前不久發生的哄動全國的捶死母親的案例進行討論,可對學校生活中所常見的學生心理痼疾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自己能找出產生這些毛病的根源,並能夠在心理上接受一次良好的教育,激發學生培養良好心理品質的決心。

3、材料引導法

一則動人的故事,一篇感人的文章,都能使人的心靈產生震撼。同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先進事例的鼓舞,先進人物的榜樣,多讓學生閱讀積累能正確引導心靈心理的材料,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由於心理不健康而導致惡果的反面材料,也能對學生起到警示作用。如組織學生閱讀《心靈雞湯》,閱讀一些雜志刊首語中鼓舞心靈或尋找心靈弊端的語言,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很大。

4、學科教學滲透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動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培養積極情緒,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徵使其學科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心理健康教學可以被整合到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中去,使學科教學的心理教育作用落到實處。例如,在語文課上,老師可以選擇和組織學生討論一些文章所描寫的人的心理情感變化,以及由這種心理所引發的一些行動等,也可承接文章知識展開人生意義,人生觀的討論(如第5冊《人是什麼》的教學)。此外,在作文課上,確定有關「意志、品質」的主題作文,著重要求學生描寫自己的心理體驗。在政治課上,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等。通過各門學科 的多向結合,不僅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強化情緒的可控性,而且能滿足學生正當的情感需要,使他們願學、會學、樂學。

當然,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一個班主任,幾個任科教師或者一個政教處,一所學校這都是遠遠不夠的。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群策群力,共同抵制社會各種變異觀念的侵蝕和蔓延,創設良好的健康的育人環境。當然,企盼更多的心理專家,教育工作者引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進一步的加強探索和研究,也是廣大青少年走出心理陰霾的關鍵所在!

⑺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7)人生價值心理健康教案擴展閱讀: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准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

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⑻ 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

人生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心理健康能讓我們在經歷挫折的時候能更

快恢復過來,

並且能更好地度過低迷的時光。

⑼ 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10個字)

心理健康對於人生的意義非常深遠1.首先是在生理方面,心理對於生理的影響是很大專的,比屬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抑鬱或者叫焦慮狀態下 那麼他的營養攝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更嚴重的情況。或者兒童有時會出現強迫行為,影響生理健康,比如會有潔癖的孩子總是反復洗手,反復洗衣服,最後都可能傷害到自己。還有最常見的貪食厭食問題,都是心理問題,最後致人死亡的案例也不是沒有。2.再而是學習生活方面,其實舉得例子跟上一條差不多,抑鬱會讓人對什麼都沒興趣,更別說學習了,焦慮會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強迫行為,常見的有一張紙寫錯一個字就必須要撕掉,如果你在高考呢,強迫行為會讓你把卷子都撕掉。3.社會交往方面,人際交往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的一個部分,而心理不健康,則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交往狀態,讓他無法正常和家人 朋友 同學 同事交流,比如抑鬱 社交恐懼等等。

閱讀全文

與人生價值心理健康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