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牧民新歌E調笛子伴奏,音樂要純不要有其他雜音的
牧民新歌E調笛子伴奏已發至附件,請下載。
㈡ 急需十面埋伏(琵琶曲)、牧民新歌、戰台風三首歌曲有關資料
十面埋伏(琵琶曲)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 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 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 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70年代由簡廣易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引子,描繪了寬廣遼闊的大草原,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短暫的離調,使動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動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內蒙民歌風味的曲調,傾吐了牧民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第二段在羽調旋律上,再配上活躍的節奏型,描繪出牧民騎著駿馬賓士的歡樂情景。接著進入第三段,節奏放寬,旋律舒展,表達牧民們對社會主義的衷情歌頌。第四、五段音樂情緒更加高潮,運用了花舌、吐音、飛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擬駿馬的嘶鳴聲。最後,在強烈的節奏音型襯脫下,旋律更加急驟,進一步的渲染了一望無邊的草原上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在高潮中結束了全曲。
戰台風
戰台風: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台風搏鬥而作的一首箏獨奏曲。全曲氣勢磅礴、形象鮮明,由5個段落組成。
第一段(1——33小節)):樂曲一開始就表現出繁忙的碼頭景象。
第二段,台風襲擊(散板部分):台風陣陣襲來,威脅著碼頭上貨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長。前4節是引子,38——44小節是主題。主題不斷地出現,每次都有變化,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題的出現(從第44小節開始),與第一次主題的結尾疊置在一起,同時節奏比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密集了一些,表現了工人於台風搏鬥的緊張氣氛。從51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是一個過渡段。66小節,主題再一次出現,節奏更加密集,氣氛更加緊張。第二個過渡段後,主題在93小節又開始出現。到109小節,音區轉高,工人在勇猛地與台風奮戰。從93小節開始,主題的反復中沒有再出現過渡段。直到154小節,一氣呵成,碼頭工人在與台風的搏鬥中,愈戰愈猛。
第四段,雨過天晴(157——179) 台風過去了,碼頭工人為自己戰勝了這場自然災害,保護了國家財產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結尾又於第五段的開頭疊置。
第五段(179小節——全曲完),歡騰的碼頭。樂曲在現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氣氛比第一段更加熱烈、緊張,工人們又投入到繁忙的勞動之中。
註:掃搖四點,雙食點,密搖,扣搖,刮奏
此曲被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㈢ 急求《牧民新歌》音樂下載
都找不到只能怪自己水平差,呵呵。
這個我正好有內,直接點擊打開:容
http://img111.photo.163.com/zengliping2002/11340111/251098018.jpg
㈣ 要開一個音樂會,要寫一個主持稿,歌曲:國歌,新貴妃醉酒,竹笛——牧民新歌,小提琴——扎爾達升舞曲,
查爾達什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