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中班探究課程《什麼東西會滾動》教案
要做好一份教案PPT其實很簡單的
1、先第一張是這節課程的標題與主講老師專
2、第二張把本節課屬的內容列出來,標明重點
3、每一個內容進行詳細講解說明,尤其是重點內容
4、進行總結回顧
5、標題下節課是什麼內容就可以了
Ⅱ 小班健康滾接花球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1.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缺乏合作意識,不知道如何和同伴溝通交流游戲,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感受游戲的快樂,
2. 還可以鍛煉幼兒滾球的方法和技巧和力度。
活動目標
1. 掌握滾接皮球的技巧。
2. 調節滾球的力度。
3. 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感受游戲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1.合作意識,2.滾接的力度,3.節奏和游戲規則。
活動准備
1.准備皮球。寬敞的活動區
活動過程:
1. 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玩一個體育游戲,「小朋友想玩嗎?」
2. 游戲的名字叫「滾接球」讓幼兒重復游戲的名字。
3. 兩人一組,雙腳打開對面坐,把皮球放在兩人雙腳之間,然後互相滾接皮球。
4. 幼兒熟悉游戲後,老師可延長兩位幼兒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探索調整滾球力度的大小,並嘗試互相滾接皮球。
5. 變換方式吸引孩子,增加游戲的趣味性。
6. 「花開了」
7. 兩人一組,分開雙腳坐下,每組一個中型皮球。
8. 老師老師搖動鈴鐺開始游戲,引導幼兒想像皮球是一朵花,求幼兒把球滾個同伴,
9. 當老師說「花開了」最後持球的小朋友要拿著球向上舉起,表示花開了。
10. 重復進行游戲。
11. 幼兒熟悉游戲之後可以延長兩位幼兒的距離。
教學反思
1. 本次的活動,簡單,有趣比較吸引小班的孩子,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動作比較笨拙選擇本次的活動也考慮到了孩子的年齡特點。
2. 滾接球這個游戲孩子比較喜歡,因為小班的孩子對球特別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引導,讓孩子對游戲產生興趣才能從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3. 游戲中鍛煉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滾球的技巧和力度。
4. 還有兩個人的合作意識,滾過來滾過去,變成小花等等很好玩。
5.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形式和方法還可以多樣性,變換更多的方式方法會更好玩更加吸引孩子,讓孩子在各方面有更多的提高。
Ⅲ 幼兒園健康活動:會飛的紙
設計意圖: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後產生靜電現象,初步了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並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科學《會飛的紙屑》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了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准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里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麼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才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麼?請你來說一說,並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了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盪,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www.jy135.com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乾燥的環境。在空氣乾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活動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麼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等著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里還為小朋友准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游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里為幼兒准備大量有關玩靜電游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發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後去吸彩片,他們認為任何東西磨擦後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不銹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後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為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活動評析 一、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綱要》指出: 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在幼兒生活經驗上,從身邊的事入手。本活動以幼兒熟悉的水彩筆、紙屑及幾種常見的生活材料為載體,讓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過程中體驗紙屑「飛」起來的心動感覺,感知摩擦生電這種科學現象。讓幼兒邊玩邊學體驗成功的樂趣,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王老師對教材分析比較透徹,明確重難點,以及活動中的三個環節也是一目瞭然。 二、目標表述明確 操作性強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從王老師對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全面、具體的,也具有科學性,並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活動結構合理 本次活動中教師立足於幼兒的原有概念,環環緊扣,步步深入,讓幼兒體驗了「提出問題—嘗試操作—表達交流—加深提問—再次操作—總結提升」的活動流程,感受了紙屑「飛」起來的樂趣,並通過兩個幼兒的演示引出摩擦用力的大小、時間的長短對電的影響。教師通過這個小小的切入口,加以引導、質疑、促進幼兒在已有的經驗上主動構建新的知識。 四、教師巧妙的指導 活動中老師精煉、簡潔的講解、提問、引導試該活動的亮點之一,在提問語的設計方面,教師始終堅持開放性的 追問。如:「他們成功了嗎?誰的筆上的紙屑多?你知道為什麼嗎?」在活動最後也有延伸性的提問,這些提問啟發了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遵循了科學活動目標與要求。 在組織形式的安排方面,活動主要採用了教師演示,幼兒自由操作和請兩個幼兒操作的形式,從對比的角度得出:原來摩擦時候用的力氣大,擦得時間唱,筆上產生的電就多,吸的紙屑就多。 五、教師教態自然 教學風格平實老師在整個活動中都表現出一種從容和淡定,這種從容和淡定能讓老師在課堂種根絕幼兒的反應及時選擇相應的教育策略,靈活處理隨堂的各種狀況,順利完成與孩子間語言和思維的交流,從而使幼兒生成構建新的知識。王老師上課時教態的親切、莊重,自然營造出了一種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這點很值得我學習。
Ⅳ 中班科學活動:什麼東西會滾
答案:沒有角、有圓面的東西會滾動。
會滾動的物體(飲料罐、球形巧克力、木珠、乒乓球、籃球);不會滾動的物體(板凳、鋼筆、筆套、方形巧克力、方形積木等)。
Ⅳ 中班科學哇輪子滾的好快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自身探索與實踐,感知輪子是圓形的;可以由多種材料製成,它會滾動。
2、引導幼兒耐心細致地觀察,了解生活中許多東西都裝有輪子,通過嘗試、比較,體驗輪子能省力,體驗發現的樂趣。
3、鼓勵幼兒相互合作、積極交流,激發探索問題的興趣。
活動准備:
1、各種各樣帶有輪子的玩具、實物;各種積木、物品(書)、相關圖片。廢舊紙盒、瓶蓋、剪刀、雙面膠、畫筆、畫紙
2、活動前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帶有輪子的各種東西。
活動過程:
1、導入,第一次探索活動。知道有輪子的東西會滾,感知輪子是圓形的,可以由多種材料製成,會滾動。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為你們准備了許多好玩的東西,待一會兒要請你們玩一玩,你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玩,還可以幾個人玩。玩的時候可以的什麼,你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分散玩耍、探索,老師參與指導,引導小朋友相互之間交流。請每位小朋友拿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坐到位置上。
2、談話:
*組織小朋友和鄰座交流一下:兩人手上拿的東西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剛才你玩了什麼?怎麼玩的?有什麼發現?你現在手上拿的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引導幼兒講述總結,知道輪子是圓形的,會滾動,輪子還可以由多種材料製成。
3、第二次探索
*教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我這兒有許多書,我想請小朋友把這些書從教室的這邊送到那邊,再從那邊送回來。小朋友可以想各種辦法把書送過去,看誰想的、用的辦法最多,你們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辦法送書。
*幼兒分散送書游戲,分別體驗用手拎、抱、抬和用車推的方法,感受用車推的舒服,體會輪子能省力的優點。
4、集中交流
*請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剛才自己是如何送書的.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用了哪些方法送書?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麼?
*引伸談話:輪子的作用很大,你還在哪裡見過有輪子的東西?它有什麼用處?(啟發幼兒講述生活中所見的一些有輪子的東西。教師還可以介紹幾種,如大吊車、壓路機、挖土機等)
*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裝有輪子,輪子的用處真大。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發明一些有輪子的東西呢?
5、發明創造有輪子的東西
*畫: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
*做:用多種材料製作。
*說: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和其他人聽。
Ⅵ 中班科學教案 什麼東西會滾附反思
活動目標:
1.按試驗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對物體進行預測、試驗和驗證。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會滾物體與不會滾物體的各自特點,
2.願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見,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准備:
1.記錄表3張,打鉤標記若干,打叉標記若干。
2.幼兒操作材料:皮球、捲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種形狀的積木等。
3.斜坡3個。
活動過程:
一、 指認材料,引導幼兒說一說哪些物體會滾動。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東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師帶領逐一指認)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積木
師: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會滾嗎?(幼兒猜測)
幼:我覺得皮球和易拉罐會滾。
師:老師為每組小朋友都准備了一張記錄表。(出示記錄表)
你覺得會滾,就貼上打鉤的標記,覺得不會滾,就貼上打岔標記。誰來猜一下?
(評析:這是活動的開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種材料,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猜一猜並記錄的方式,萌發幼兒的想像力,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我們來看一看,你們覺得皮球能滾動的,給它貼上打鉤的標記,其他小朋友有沒有不同意見?依次檢查。
二、做滾動的試驗,驗證預先的猜測。
師: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樣子,我們可要來試試看,請你們分別把每樣東西放在斜坡上試一試,看看這些東西會不會自己滾下來。如果是滾動的就貼上打鉤標記。不會滾動的就貼上打叉標記。
師:誰願意先來試一下?(請個別幼兒試好並做記錄)
幼:老師你看,皮球滾下來了。皮球會滾我選打鉤標記。
師:我們每一組都有一塊斜坡,那怎樣玩才能玩的開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樣,排好隊試好再做記錄)
*師:那讓我們來試一試吧。(幼兒實踐操作)
(評析:這個環節讓幼兒帶著問題自由操作,教師從旁觀察,並適時給予指導幼兒試驗好一個,做好一個標記記錄。)
*師:我們來看一看,猜出來的和試出來的一樣嗎?集體驗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提供了斜坡,讓幼兒把每樣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實踐操作,看看會不會自己滾下來,這里用游戲的形式操作,即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充分體現,還知道「滾」的含義,實踐中出真知。)
三、發現滾動與不會滾動物體的差別。
師:你們看看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它們為什麼會滾呢?
幼1:它們是圓的。
幼2:它們沒有角,所以會滾。
師:看看不會滾的物體,它們為什麼不會滾呢?
幼:它們不是圓的,有角。
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沒有角、有圓面的東西會滾動。
師:剛才我們通過親手試驗,找到了會滾的東西,請小朋友把會滾的東西放在這個打鉤的箱子里,不會滾的東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兒根據標記分類滾動的物體與不會滾動的物體。
(評析:這一環節是對前二個環節預測、試驗,而得出的驗證結果,通過對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沒有角、又圓面的東西能滾動。)
四、根據有無圓形面推測生活中的其他物體是否會滾動。
師:我們除了看到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會滾動的?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滾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五、延伸活動:把物體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師:小朋友你們說把會滾的東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會有什麼有趣現象?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說一說?
請幼兒實踐操作。並相互交流講述。
(反思:此活動也可作為課後的延伸活動,幼兒對比賽性質的活動非常有興趣,他們對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積極參與。在剛開始操作比賽時,操作比較混亂,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引導幼兒探索麵和速度之間的關系,當幼兒發現,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異時非常興奮,這是他們發現的新問題,並在探索中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