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嬰幼兒時期的親子依戀對其在情商、人際關系、戀愛與婚姻、道德發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依戀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證明,嬰兒早期的的依戀質量可以預測他們在幼兒乃至成人期的行為。安全依戀的嬰兒到了幼兒階段仍然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探索,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則較多地發展出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穩定等特點。
(二)早期依戀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1951年鮑爾貝和他的同事報告了一些過早離開父母的一個人的情況。報告中指出,這些嬰兒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怕做游戲,怕冒險,怕探索,怕發現超過他身體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
鮑爾貝由此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可以確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嬰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定的代理母親)間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系。
在這里,兒童即可找到滿足,又可找到愉快。如果兒童能夠形成良好的依戀,它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相反,一個人未能在早起形成與母親的依戀,他將可能成為一個缺乏來自依戀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三)早期依戀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兒童的認知通常也表現出較高的發展水平。
有研究者考察了一歲嬰兒的依戀類型,並在這些嬰兒兩歲時,將他們置於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情境中,觀察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好奇性、興趣,以及是否具備一些有助於問題解決的社會能力,藉此考察早期依戀與後來的認知發展的關系。
結果發現,盡管問題很難解決,但安全依戀的兒童能熱情主動地接近問題;解決問題時遇到挫折表現出的消極情緒較少,堅持性較好,並且能及時向成人求助,尋求合作,能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能聽從成人的安排,解決問題。
而焦慮一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則表現為對問題不感興趣,遇到困難表現出很多消極情緒反應,很容易失望、放棄問題,過分依附母親,不能獨立解決問題,通常會忽視成人的指導。早起迴避型依戀的兒童面對問題經常表現出跺腳、發脾氣等消極的情緒反應,堅持性較差,迴避母親的幫助。
所以,依戀的性質對兒童的認知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制約作用。
(1)情緒智力心理健康教案擴展閱讀: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是「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作為最早,也最穩固的愛的對象,以及今後所有愛的關系的模式,母親關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變」。人們平時所說的戀愛關系親戚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等,在本質上都根植於依戀這種情感。
在嬰兒延續生命的歷程中,母親給予了孩子無數的「第一次」。她們第一次喂養孩子、撫摸孩子,使孩子獲得了被人關愛的快感;她們第一次逗樂孩子、與孩子嬉戲,使孩子體驗到了與人同樂的愉悅;她們第一次傾聽孩子、解讀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
這無限的撫育與關愛構成了母嬰間的天然聯系,並且這種聯系連綿不斷。所以,依戀對於嬰兒來說就是在他們和母親(主要照看者)之間的一種親密的情感聯結。㈡ 心理健康與情商修煉課你認為不同性格的人可以成為朋友么
可以啊,我的性格很另類,我有很多朋友甚至不乏很好的好朋友,他(她)們性格和我都不同
㈢ 【50分】求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 或者提高情商的 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㈣ 情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情商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起作重要的作用,情商低的人一般會出現以下幾種人際交往困難現象.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第五類:社交恐懼
第六類:不想交往
而大學生在校是否有良好的的人際關系是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
如果一個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人往往就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㈤ 情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專別屬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㈥ 嬰幼兒時期親子依戀對其在情商、人際關系、戀愛與婚姻、道德發展、心理健康等方面 這些作用體現是什麼
(一)早期依戀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證明,嬰兒早期的的依戀質量可以預測他們在幼兒乃至成人期的行為。安全依戀的嬰兒到了幼兒階段仍然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探索,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則較多地發展出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穩定等特點。
(二)早期依戀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如果兒童能夠形成良好的依戀,它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相反,一個人未能在早起形成與母親的依戀,他將可能成為一個缺乏來自依戀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三)早期依戀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的兒童能熱情主動地接近問題;解決問題時遇到挫折表現出的消極情緒較少,堅持性較好,並且能及時向成人求助,尋求合作,能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能聽從成人的安排,解決問題。
而焦慮一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則表現為對問題不感興趣,遇到困難表現出很多消極情緒反應,很容易失望、放棄問題,過分依附母親,不能獨立解決問題,通常會忽視成人的指導。
(6)情緒智力心理健康教案擴展閱讀:
瑪麗·艾因沃斯總結出了三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關系。
第一種是「安全型依戀關系」。父母更關注寶寶的心理需求,有很多時間陪伴寶寶,經常鼓勵寶寶發現新事物。而且父母自己的情緒很穩定,能更好地安撫寶寶。
第二種是「迴避型依戀關系」。父母通常對寶寶的需求不怎麼敏感,與寶寶缺乏情感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會誤以為這類寶寶「很好帶」,因為他們從來不吵也不鬧。然而,不吵不鬧並不是說寶寶沒有需求,往往是他的需求經常沒得到滿足,對父母感到失望了。
第三種是「矛盾焦慮型依戀關系」。父母常常會理解錯寶寶的需求,寶寶想親密時卻在忙活其他事,寶寶需要一定空間時卻又強行和他親近,導致寶寶經常處於需求無法滿足,或者父母關注過多而情緒崩潰的狀態。
㈦ 情商高的人都怎麼表達憤怒
㈧ 如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情商教育
1,情商:即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為外物所動,不被負面信息言語所干擾。
2,情商:要有一顆平常心,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一定要熟悉,自知者明。
3,情商:最後還要識人。善於察言觀色,人情世故。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