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歌劇音樂
歌劇的音樂構成
正因為音樂是歌劇的載體和主體表現形式,所以有必要來認識一回下歌劇的音樂構成。
序曲(答前奏曲)即歌劇開幕前演奏的器樂曲。它們有的概括了劇情,有的集中了劇中主要的音樂主題;有的渲染戲劇基調和氣氛,引導觀眾進入歌劇境界;有的甚至結構完整,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成為交響音樂會的曲目。
舞曲在歌劇中配合劇情中的舞蹈場面而編演的樂曲,其結構往往完整而有特色。
場景音樂在劇情中演奏的器樂片斷,作為場景的描繪和人物感情的延伸。
詠嘆調歌劇中主要的獨唱曲形式,常用於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特別是在戲劇展開的關鍵時表達人物的情感,刻畫人物的性格,是歌劇音樂的精華。
喧敘調歌劇人物在敘述與對話時所使用的一種音樂化的朗誦與道白。
重唱也是歌劇中人物進行交流的一種表現方式。將不同人物的不同音調組合成重唱曲,各自表達各自的心情。互相間可以是同一、可以對比以至對抗。從二人二重唱到八人八重唱。
合唱是常用於歌劇中的群眾場面的一種表現方式,包括場景合唱、背景合唱、幕後合唱等,具有人物場景的特定性。
2. 歌劇與音樂劇有什麼區別如題 謝謝了
1、文化背景
歌劇產生於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前後,它以復興古羅馬、古希臘文化為標榜,以反對宗教思想、提倡人的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想為核心,贊揚對生活的熱愛、歌頌人與人間純真的愛情。
而音樂劇則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最初是市民文化中產生。因而,從文化品質上,歌劇屬於古典文化范疇,而音樂劇則屬於大眾文化范疇。
2、藝術構成
歌劇以聲樂為主,以舞蹈及其表演為輔。歌劇中的聲樂藝術屬於「美聲唱法」,主要是指起源於17和18世紀的義大利,強調自如、純凈、平穩的發聲。聲樂是歌劇中的重頭戲,主要由詠嘆調和宣敘調組成,由宣敘調展開劇情,詠嘆調抒發情感。
而音樂劇則是載歌載舞、歌舞並重。其中聲樂屬於現代流行音樂范疇,被稱為通俗唱法,它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話筒進行演唱,它以嗓音自然質朴、親切時尚為特點。音樂劇音樂部分歌曲與舞曲之間的交替與歌劇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形成模式化的結構布局相區別。
(2)歌劇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音樂劇和歌劇的聯系:
1、歌劇與音樂劇都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它們都是用音樂來表達情感。歌劇是音樂劇起源的一個重要因素,音樂劇繼承和發展了歌劇的元素,它們都含有歌唱這門藝術在裡面,它們都要求有舞檯布景,表演者和樂隊伴奏。可以說音樂劇的音樂形式是歌劇化的,它是古典歌劇藝術的現代傳承。
2、西方這一類音樂的發展線路:歌劇——喜歌劇——輕喜歌劇——音樂劇,是由歌劇逐漸發展出今天的音樂劇。從那種詠嘆調之類的唱法,變成了今天這樣各種各樣的唱法。以通俗唱法為主。歌劇魅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了歌劇到音樂劇的一部音樂劇。
3. 歌劇和美聲唱法有什麼不同
1、唱法上不同復:
歌劇:民制族唱法(義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
美聲唱法:喉頭在保持吸氣位置狀態下,呼出氣流吹響聲帶,使打開的共鳴腔體能夠完全、均勻共鳴的歌唱方法。
2、發展上的不同:
美聲唱法產生於17世紀初葉的義大利,以音質圓潤飽滿,音色華麗流暢而著稱。在長達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美聲唱法因為有大批專家學者的精心研究,其歌唱理論與訓練方法在三種唱法中,是最完整和系統化的。
美聲的發展與歌劇的誕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說閹人歌手的出現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那麼歌劇的誕生和發展又從更符合歌唱藝術發展的文化層面促使了美聲的發展。
3、表現和體現上的不同:
就風格而言,美聲唱法還有「俄羅斯」和「義大利」兩大流派。在我國現有的九所音樂學院當中,除中國音樂學院較多研究中國民族聲樂唱法之外,其餘八所在聲樂教學的唱法研究方面,都是以美聲唱法為主。
歌劇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在音樂藝術上的表現;它不僅是一種歌唱技術和一種演唱網路,而且還是一定美學原則和藝術思想的體現。
4. 闡述歌劇音樂風格
歌劇是由音樂、戲劇、舞蹈和美術等相結合,以歌唱為主的一種綜合藝術。結構原則和戲劇相似,常按劇情發展的時間、地點劃分成幕、場或景。音樂寫法主要有分曲編號和不分曲而連貫發展兩大類。聲樂方面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曲、合唱曲等組成;器樂方面多為管弦樂,除主要作為各種聲樂曲的伴奏外,尚有序曲、間奏曲、舞曲等。
歐洲歌劇產生於16世紀末的義大利,17世紀以後逐漸盛行於歐洲各地,其後不斷發展和演變直至20世紀。在義大利,16世紀盛行一種世俗的娛樂戲劇,佩里受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思潮影響創作歌劇《達芙尼》和《尤麗狄西》,標志著歐洲歌劇的誕生。後來,義大利歌劇傳到奧地利和德國,產生了許茨所作德語歌劇《達芙尼》。在法國則由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康貝爾所作《田園劇》另樹一幟,成為第一部法國歌劇。在英國珀塞爾所作《奧爾菲斯和尤麗狄茜》等作品,為體現「簡單和真實」的美學觀點,創用有利於推動歌劇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許多表現手法。這些都對以莫扎特所作《魔笛》和《費加羅的婚禮》為代表的歐洲18世紀正歌劇和喜歌劇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法國大革命,19世紀前半葉在法國率先產生以英雄事跡和愛國故事為主要題材的大歌劇,成為歐洲19世紀歌劇的主流。在法國19世紀後半葉產生了許多用文學名著或故事為題材的,風格淳樸幽雅的抒情歌劇,並盛行諷刺舞劇。這些,都歐洲19世紀的歌劇呈現體裁多樣、內容豐富、作品眾多、名家輩出的繁榮景象。
例如:在義大利有羅西尼所作《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威爾弟所作《茶花女》、《弄臣》、《阿依達》等。在法國,有比才所作的《卡門》等。在德國,有韋伯所作《魔彈射手》等。他們對本國民族歌劇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9世紀末以來,受各種現代創作思潮影響,出現各種新穎的歌劇流派。除沿襲晚期浪漫主義傳統者外,可劃分為4種主要類型:1.室內歌劇。2.幻想性歌劇。相對於樂劇,具有象徵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特點。3.真實主義歌劇流派。普契尼所作《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多》。4.新古曲主義和用序列音樂等手法寫成的歌劇。多以神話、寓言或宗教內容為題材,以歌劇與清唱劇相融合、作曲手法新穎為特色。其它尚有肖斯塔科維奇所作《鼻子》;欣德米所作《畫家瑪蒂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血海」劇組所作《賣花姑娘》;日本清水修所作《修禪子物語》;團伊玖磨所作《光蘚》;三木稔所作《春琴抄》等。
5. 歌劇的分類
正歌劇(opera seria)——盛行於十七世紀的題材重大嚴肅、音樂風格崇高華麗
講求歌唱技巧的歌劇。
歌唱芭蕾劇(opera-ballet)——十七、十八世紀盛行於法國的歌唱與舞蹈並重的體裁。
喜歌劇(opera buffa)——又稱「諧歌劇」,和正歌劇相對力的歌劇種類。
盛行於十八世紀。題材取自日常生活。音樂風格輕快幽默。
大歌劇(grand opera)——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多採用歷史題材,具有史詩性
音樂風格華麗恢宏,場面較一般歌劇大,常常插入芭蕾舞。
輕歌劇(operetta)——又稱小歌劇,盛行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常常有對白,
音樂風格輕快幽默,有時又比較抒情。
樂劇(music drama)——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對自己歌劇作品的稱謂。
他以此來表示他對樂隊以及戲劇、舞台設計等因素的高度重視,強調歌劇的
「綜合藝術」特性,而不像其他作曲家那樣把歌唱放在首要位置。
音樂劇(musical comedy)——音樂劇,也稱作「音樂喜劇」。或者更確切地稱為
「美國音樂劇」。十九世紀末發源於美國百老匯(Broadway)。美國紐約的娛樂中心,
戲劇活動的重要陣地)。內容從輕松幽默的到嚴肅深刻的都有,但常常與現實生活
有密切的聯系,音樂風格較為通俗,有時是融合了嚴肅和通俗音樂風格的混合體。
歌劇——清唱劇(opera-oratorio)——將歌劇和清唱劇(包括獨唱、合唱和樂隊的
一種古老的音樂體裁,與歌劇不用之處是靜態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戲劇性的動作,
並且以宗教題材為主要內容)題材混合而成的體裁,近代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對自己的作品《俄狄普斯王》的稱謂。
……
除了以上的類型,還有巴羅克歌劇(Baroque Opera),古典主義歌劇(Classical
Opera),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 Opera),民族主義歌劇(Nationalist Opera),
真實主義歌劇(Verismo Opera),印象主義歌劇(Impressionistic Opera)
表現主義歌劇(Eepressionist Opera)等類型
在實際作品中,歌劇的類型常常是混合的,因此有些作品不能簡單的歸與某一種類型。
6. 簡述歌劇音樂的特點。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聲音分類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們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來分類。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聲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細分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種類。基本上男聲的音域皆低於所有女聲,但某些假聲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聲男高音唱多見於古代譜寫的由閹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類後,往往還會加上一些關於唱腔的形容詞,如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庄嚴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輕俏女高音(Soprano soubrette)。這類術語,雖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聲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聲音歸類,放入不同的角色當中去。某些歌手的聲音會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聲音才達致成熟的輝煌狀態。
聲音分類的利用
女高音向來是大部分歌劇的女主角的不二人選。然而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以前,往往對女高音的首要要求的聲音控制的技術,而非今日要求的廣闊的音域;而當時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過高音A[21]。而女中音一詞,則是一個比較新近的概念,但也不少角色可以擔綱,如珀賽爾筆下的蒂朵和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布蘭甘特(Brangäne)[22]。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較少,行家往往開玩笑說,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潑婦、(穿)長褲(的角色)」(witches, bitches, and britches)。而近年,不少原來由女低音或閹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而男高音,則自古典音樂時期至今,都是歌劇中的男主角。很多最具挑戰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是出自美聲歌劇時期,如多尼采蒂在《聯隊之花 (La fille régiment)》中寫給男主角的9個連續的高音C。而華格納則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的分量更重,甚至要人們發明新字「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來形容這類角色;和華格納要求的分量相當的義式歌劇角色也有如,普契尼《圖蘭多》中的卡拉富。男低音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在正歌劇時代便作為配角,往往是娛樂觀眾滑稽角色。男低音可演的角色也不少,如莫札特《唐·喬望尼》中的利波雷洛和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沃坦王。界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中間,便是男中音,一個直至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概念,著名角色如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和《唐·卡洛》中的羅迪戈。
7. 如何欣賞歌劇及其音樂
先了解歌劇描寫的時代背景。然後了解一下演出的團體是國家級、省級、版還是市級。從級權別上可以看出所代表的等級;主要演員是誰,演員有過什麼代表作品。
演出曲目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是民族的還是西洋的。是民族的歌劇,就會有民樂隊伴奏;如果是西洋的古典歌劇,就會由交響樂隊伴奏。記住樂隊的指揮家是誰。有必要把首席小提琴演奏者的名字也記下來。
聽音樂,主要看音樂的銜接。間奏的銜接很重要,低水平的伴奏,歌曲唱完了,不會有過渡性的伴奏背景曲。好樂隊的烘托、渲染劇情會推波助瀾,把劇情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8. 音樂劇 歌舞劇 歌劇的歌曲
音樂之聲
1.The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序曲及音樂之聲
2.Morning 早晨
3.Maria 瑪利亞(修女合唱團演唱)
4.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
5.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今年16歲馬上版17歲
6.My Favourite Things 我最喜愛權的東西
7.Do Re Me 哆唻咪
8.The Sound Of Music 音樂之聲
9.The Lonely Goatherd 孤獨的牧羊人
10.So Long Farewell 晚安,再見
11.Climb Every Mountain 翻過每一座山
12.Professional Maria (see the song of 03.Maria)
13.Edelweiss 雪絨花
14.Something Good 一些好事
奧克拉荷馬
窕窈淑女
屋頂上的提琴手 日升 日落
貓
歌劇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