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端午節的教案
哄小孩的玩意
B. 關於小班端午節包粽子、做龍舟的教案
活動名稱:快樂端午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綵線、端午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那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麼呀?(菖蒲)那為什麼要掛艾蒿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後,人們怕河裡的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裡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裡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裡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准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C. 端午節 教案 賽龍舟表現出的精神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幾十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D. 端午節劃龍舟的意義
龍舟競渡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後來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
E. 端午節劃龍舟的人是怎樣分工合作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5)幼兒園端午劃龍舟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和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飲抹雄黃酒等,在民間傳統里,多是為了避邪驅惡、防疫防病。我國的滿、朝鮮、白、苗、哈尼、納西、瑤、蒙古、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流行過端午節,又各有其風俗。如滿族的拜天、射柳、擊球;朝鮮族的盪鞦韆、踏跳板等活動。
龍舟競渡今天已得到新的發展。龍舟競渡已被列為全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自1984年起,「屈原杯」龍舟賽已經舉行了10多屆。1991年,國際龍舟聯合會在香港成立。
隨後,亞洲和歐洲的龍舟聯合會也相繼成立,龍舟運動作為一項獨立的運動項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每年都有約4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國際性比賽,亞洲龍舟錦標賽、世界龍舟錦標賽均已成功舉辦多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劃龍舟
人民網-劃龍舟
F. 劃龍舟是一項傳統端午活動。已知一隻龍舟上最多可坐20名劃手,若龍舟空載時質
對的,根據二力合成原理,水對龍舟的阻力是一定的,左側隊員停止劃水就失去前進的動力,只剩下水的阻力,右側隊員繼續劃水提供前進的動力,前進的動力和水的阻力就共同作用產生一個向左偏轉的合成力,龍舟就向左偏轉;
左側隊員同時可以向後劃水使水對船向後的阻力更大,合成力的方向更偏向力大的方向,這樣龍舟轉彎的速度更快.
G. 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有怎樣的深厚文化內含
粽葉飄香的時候,就是端午節到了。
作為最早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近年來正越來越受到重視。不過也有專家學者注意到,對於端午習俗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公眾仍然存在不少認識誤區。
發揚光大節日文化,首先要消除對民俗活動的偏見
有一點不能否認: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和升溫,傳統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端午臨近,吃粽子、佩香囊、掛菖蒲等各種與之相關的 " 標配活動 " 也陸續亮相。
但與此同時,有一種觀點得到廣泛的傳播:民俗小物也好,民俗活動也罷,都不具備足夠的文化含量——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正在削弱。對此,不少學者並不認同。在他們看來,正是對於民俗的偏見,妨礙了千百年間許多依靠民俗傳承下來的節日文化在今天繼續發揚光大。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認為,物質其實是非物質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中秋、端午這樣的節日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有月餅和粽子這樣帶有強烈符號意義的物質。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張海嵐也持同樣的觀點。在她看來,不能小看 " 吃吃吃 " 這件事,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吃月餅、吃粽子,才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個節日中來,從而使節日以及依附於節日中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來。小小一個粽子,體現的是節日文化對百姓衣食住行的滲透。
在學者們看來,只有重視物質,重視民俗,才能真正認識其中包含的文化意義,並加以發揚光大。比如掛菖蒲,源自菖蒲形狀似寶劍,因此在古時被視為辟邪之物,而辟邪正是端午的主題詞之一。張海嵐告訴記者,端午正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線,民間有 " 陰陽分、死生爭 " 的說法,所以人們在端午這一天通過掛菖蒲等各種活動來辟邪。" 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民間信仰,而民間信仰,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端午賽龍舟的習俗,最初是因為古人相信這樣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疫病及其可能帶來的不幸用船送走。這一習俗對接的是端午的另一層含義:全國衛生日。端午正是春天結束、夏天開始的時節,毒蟲出沒,人容易生病。如果說用龍舟競渡來送走瘟疫近乎於法術的話,那麼佩香囊驅蟲則是一種民間智慧,其中有源遠流長的中醫葯文化,也有古人對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所以,重要的是在從事與端午有關的各種活動的同時,了解這些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含義
H. 快樂的端午節教案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幾十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I. 端午節賽龍舟的資料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而死的楚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傷害屈原的遺體。端午節賽龍舟盛行於我國南方水鄉吳、越、楚等地,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傳播。
我國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神龍的節日。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處於原始圖騰社會時期的南方水鄉部族人民,深受蛇蟲、疾病和水患的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他們尊奉想像中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圖騰),並把船建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和龍的傳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J. 端午節劃龍舟的龍舟究竟分幾多種
種類 廣東的龍舟 廣東觀賞龍舟中國廣東地區用的觀賞龍舟船身較長略寬,龍頭與尾部高翹,龍頭可以上下左右搖動。競賽龍舟龍舟注重輕盈,船身多以柚木或玻璃纖維為材料,頭與尾則多用樟木。一般只用一、兩支旗幟作簡單裝飾。競賽龍舟分有標准龍舟、小龍舟等,但規格因地而異,故以競賽規定為准。龍舟內有鼓手在前、舵手在後,槳手則按龍舟競賽則而定。至於競賽使用之槳、尾舵、鼓等都有規定的長度和重量。苗族子母舟龍舟由三隻獨木舟組合而成的,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舟;兩邊的子舟比母舟稍短。龍舟約長20米、寬1米。船身由完整杉木挖空而成;龍頭至頸則有水柳木凋刻。苗族龍舟常用於貴州苗族的龍舟節,不是比速度而是比禮物的多寡。旱龍舟旱龍舟(或稱陸上龍舟)用竹子或木製成,再以五色綾緞為鱗甲。船身比較大,因為龍脊設層樓、飛閣以及兩旁有屈原、水神和橈手的繪畫和彩扎。旱龍舟的比賽不是比較速度,著重表演水平。參賽者都以濃妝打扮,邊劃船邊表演歌舞。夜龍舟龍舟兩旁垂下無數小燈,在晚上出行。夜龍舟的燈光和水波互相輝映,猶如銀白色的蛟龍在滑行。天子之舟為古代中國皇帝專用船隻。皇帝的龍舟高大寬敞,舟上有雄偉樓閣,舟身則有精凋彩繪,外表非常奢華。競賽龍舟規格小龍舟根據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規則:(暫沒統一標准,一般比賽要求)龍舟長度:12米(由龍頭至龍尾) 船身長度:9.6米 龍舟寬度:96厘米(中艙最寬處) 龍舟重量:不設統一標准。(唯要求同一賽事所用之最重龍舟與最輕龍舟差距不超過5公斤) - 由於現代化的龍舟比賽只有中龍 (20-26人) 和小龍 (10-12人),不會有大龍賽 (一船50人 ),只有漁民保留大龍賽這項目,所以很多舊習俗和禁忌在大龍賽之中仍能保存。對水上人來說,能夠在龍舟比賽中奪得錦標,尤其是大龍賽,是該年風調雨順的徵兆。- 所謂鳯艇其實是中龍 ( 20-人)或小龍 (8人) 改為裝上鳯頭鳯尾而已。應該是初開放打破女人劃龍舟的禁忌的權宜之計。現在香港已很少見鳯艇比賽,應該只有沙田區仍在端午節保留。( 注意 : 女人劃龍舟就是龍舟,鳳艇是真的裝上鳯頭鳯尾的。)- 如有「大龍」比賽 (即坐50人的龍舟 ) 特別要有一隻停泊在航道邊陲不比賽的大龍裝設好天後娘娘的聖座於龍頭位置,這樣不但象徵天後庇佑各參賽健兒,也讓各隊前來參拜,也象徵天後娘娘降臨親賞比賽。 所以這艘特殊龍舟任何人不能觸摸。否則視為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