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方法
1
注重兒童感受,尊重幼兒年齡特徵
在我們的課堂上,不論學生年齡大小,教師都很注重自身地位,強調教師與學生的身份關系。我稱此類教師為「控制型教師」,他們不論是在講授課程還是隨堂個別輔導時,都在把控學生,比如常出現這類語匯:「你能這么(畫)」、「不能讓(顏色塗太滿)」等等控制性較強的指導詞彙。
還有一類教師,我將他們稱為「朋友型教師」,教學以朋友形式與孩子交流、互動。學前兒童處在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對待繪畫本就是熱情滿滿,所以此時,如果教師尊重其年齡特徵,注重幼兒的感受,蹲下來與其對話,以朋友形式進行交流,恐怕幼兒對美術課堂的體驗會更加不一樣。
在上課時,教師都會用教鞭來指畫,或是敲打教鞭提醒學生注意看黑板,但美國幼兒園用的卻是一片顏色鮮艷,質地輕柔的羽毛。想像教師在引導孩子們看畫時,舉著的是一片彩色的羽毛,讓孩子們體會到的是柔和與美感,而不是木棍的冰冷僵硬。從這些細節也可以體會到教師是以「朋友」的角色在引導兒童,而不是以「控制」的形式去教授。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影
2
注重家教合作的落實,讓家長當學生
我們經常說到家教合作,但美國課堂的家教合作也使我眼前一亮。入學前,家長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擔任哪門課程的助教,之後每學期會安排一次為其兩周的培訓,共十天。時間安排在晚上六點半至九點。你的小孩在哪個年級,你就參加這個年級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就是本學期要給孩子們上課的內容,家長們先提前上一遍,同時也包括一些上課時的小技巧,比如名畫欣賞時怎麼掛畫、用羽毛指點作品、調色如何師范、多與兒童交流、提問後讓孩子們多發表意見等等,最後一次培訓課,會讓家長們練習畫一幅素描,說是練習素描基本功。
但我覺得這個環節的培訓,如果家長不經常聯系,單靠一次課程可能也解決不了基本功的問題,所以猜想此環節的安排可能是校方想掌握家長中專業美術能力如何。
這種家教合作的形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經常說家教合作,但合作的最普遍形式是兒童在家時家長教育,在學校時交由老師教育,這種家長先進入學校培訓,再與兒童一起參與教學的形式鮮少。
▲ 家長與孩子共同進行藝術創作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時顧菁女士也提到,通過她本人的觀察,越是熱心參與學校活動的家長,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就比其他孩子優秀許多。確實,家長參與到學校活動中來,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這樣在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其健康成長。
3
在綜合課程中,體現美術的獨特性
我國藝術課程標准中提出了藝術教育綜合化的問題,強調既要保持藝術各學科的特點,又要防止生硬、盲目地結合。確實,藝術綜合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藝術審美修養的提升和多種能力的發展。
本書中也給我們舉出了實例——繪畫與音樂的綜合,稱為「音樂畫」。我們所常見的音樂繪畫綜合課程基本形式一般是聽音樂並用抽象形式畫出感受。另一種是在小朋友畫畫或做手工時,老師播放背景音樂來襯托氛圍。讓孩子們在愉悅的環境下,體驗繪畫的樂趣,讓課堂輕松而充滿活力,也打破了課堂的單一沉悶。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式課堂特別注重美術專業詞彙的使用,突出美術的特有性。我注意到在他們的課堂中,從四歲左右開始,教師會告訴孩子們一些專業的繪畫詞彙,如空間(近景、中景、背景、重疊、透視)、節奏(線條、色彩、質地、重復)等等。但教授這些詞彙時教師會注重年齡變化來強化詞彙和元素的了解,從無意識到潛意識再到有意識地教授。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摘
4
審美培養從欣賞開始
美式課堂由於時間較為充沛,每次課為兩小時,前半部分多數是用來欣賞名家名畫。據本人統計,二十節課中有十三節課有名畫欣賞環節。而且在欣賞時老師撇開深奧難懂的哲學思想,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巧妙地帶領孩子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一些重要的美術家和作品,同時也讓其了解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系。
一開始我充滿疑惑,認為幼兒年齡較小,要了解這么多知識性內容恐怕有難度,但通過之後越來越多的課例發現美式課堂對於欣賞名畫作品有幾個特點:
1
對於畫作的選擇會根據年齡的不同加深欣賞范圍。3歲至5歲左右,選擇的名畫一般都是主題突出,造型簡潔、幾何形的點線面符號,這樣便於引起幼兒的聯想。6歲到7歲左右兒童的欣賞范圍會逐步擴大,增加不同類型的欣賞內容。
2
對於作品的選擇,只會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的、已經得到美術史認可的。對於當代藝術作品教師一般不會選擇,認為只有經過歷史沉澱後的作品才值得學習和鑒賞。
3
教師一般會選擇四至五幅名畫,所選畫作都會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且都是會與本節美術課主題相適應的世界名畫。教師引導時以提問為主,以此來激發兒童的興趣,教師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都有教育意圖在其中。
孩子的創造力是從模仿開始的,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強,將來創造性的潛力就越大。欣賞不同主題,不同表現形式的名畫作品,讓兒童從小接觸經典,培養審美水平,我想這應該是審美能力的第一步。
5
注重兒童體驗的過程,享受兒童分享的樂趣
由於本人在校外美術機構教學,不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家長,對孩子的美術課最看重的是其最後的作品效果,因為家長沒有辦法從其他途徑去了解課堂,了解孩子,就算隨堂陪學,恐怕也體會不了兒童內心的感受與收獲。那教師在課堂注重兒童體驗的快感與收獲時,如何讓家長也滿意,並能了解課程內容呢?
我認為兩全其美的方式是課後請家長進入課堂聽孩子分享畫面故事。首先,在兒童年幼時,將自己的畫面故事與他人分享是一個重要過程,同時通過孩子的分享也能讓家長更好的了解課堂內容。當然這個過程也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嘗試向家長講解課程理念讓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觀念。在美式課堂中很注重幼兒體驗過程,同時還強調其愉悅性,例如在《小小抽象畫大師》一課中,講解馬蒂斯圖形時,教師給每人發了一個不一樣圖案的白色剪紙,要求小朋友們在畫冊上找出和自己剪紙一樣的圖形。小朋友們找得很認真,用游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對抽象圖形有了感覺認識和視覺敏感度。
6
注重文化多元與材料、表現技巧的多元
對於課程內容的選擇,美式課堂涉及的面很廣泛,以學習西方經典名畫為主,同時又涉及到了東方的水墨、非洲的粗麻布編織、埃及的小雕塑、印第安的圖騰等等;在藝術形式上抽象、立體、古典等風格都各有接觸;材料的選擇上,除常見的蠟筆、水彩外,泥土、糖紙、玉米衣等各種生活周邊材料都利用到藝術創作中來。對於材料的多樣性學習不僅能使作品更加豐富,同時兒童在觀看和體驗材料中也能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 《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書摘
王振宇教授在本書《序》部分提到幼兒美術不是一個「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一個「為什麼教」和「怎麼教」的問題。部分教師認為,學前兒童不必要學習技能技巧。其實,技能技巧就如同「使用說明書」,先了解了使用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創作,對於幼兒也是同理。
艾斯納曾在《兒童的視覺與知覺的發展》一書中提到「藝術表現所需要的技巧並不能因個人年齡的提高而自然獲得,藝術的發展也並非和生理成長的進度成正比。相反,任何人(包括美術教師和藝術家)所有的所謂創作技巧,均是由當時比較有學識、經驗的人所傳授。而且許多創新技巧,更加需要各種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才能獲得」,「我們沒有理由假設兒童不需要知道任何技巧就可以表達出各種藝術內容」。因此,學前兒童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能技巧學習值得教師教授。
美式課堂注重教學過程,但作品卻有些「差強人意」。雖然說過程的愉悅性能讓兒童有快樂的體驗很重要,但作品效果的不佳,恐怕隨著兒童的審美能力提升,也會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不自信感。良好的作品成果呈現也會對提升審美能力有所幫助。作品效果好壞,不在於教師動手幫助兒童完成所謂的良好作品,而在於教師課前的准備以及課程的語言引導:
㈡ 中班美術落葉童話教學反思
情境描述: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涼爽的天氣給人以好心情;許多水果和庄版稼都成熟權了。我們組織幼兒秋遊,組織幼兒用樹葉貼畫……在這樣的季節里,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本周圍饒《秋天真美麗》,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本周五的語言教學活動是詩歌欣賞:落葉。在教學中,我先以一片落葉引出教學,讓幼兒說說落葉像什麼?有的幼兒說落葉像降落傘、像小船、像蝴蝶……幼兒的想像力出人意料,並能大膽表達。接著通過圖片、頭飾,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幼兒安靜地傾聽散文詩,體驗其中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