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美術拾穗者教案

美術拾穗者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0:15

『壹』 《拾穗者》是怎樣成為美術經典的,我們又能從中讀到什麼

米勒所處的時代距今已有100多年。即使有人忘記他的名字,他這著名的代表作《拾穗者》也不內會被遺忘。米勒安排容這組畫面人物體態,成了後輩畫家研究構圖的經典。人物朴實而動作優美,她們背後遠處那合理而有序的鋪陳,使作品彌漫著詩情。當我反復凝視護住脖頸的年輕女子那隻伸向麥穗的手,盯住她那向前探出的食指時,我幾乎悟到大地之神的魅力。讀這幅作品,你不能不對勞動、對農民充滿敬意。

『貳』 高中美術米勒晚鍾教案

世界名畫,由法國著名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創作於1850年,屬布面油畫。規格為55.5×66厘米。現藏於巴黎盧浮宮。
作者簡介: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傑出現實主義畫家,以描繪農村主題見長,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米勒出生於諾曼底的一個農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藝術啟蒙教育。1873年,他來到巴黎,受教於德拉羅什畫室,並在盧浮宮研究學習歷代大師的作品。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龍展出。1849年,他定居於巴黎東南郊外的巴比松農村。在以後的27年裡,他創作了一系列以農民的生活和勞動為主題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播種者》、《拾穗者》、《晚鍾》、《餵食》、《慈母的愛》、《倚鋤的人》、《牧羊女》等。
欣賞:
《晚鍾》,創作於1958年至1859年。畫面十分簡潔,米勒擷取身邊農民的日常勞作場景進行描繪,將普通的瞬間描繪成永恆的藝術經典。暮色中一望無際的田野,遠處隱約顯露出教堂的鍾樓,畫面前景是一對正低頭合掌祈禱的青年夫婦,身邊停放著獨輪小推車、簍筐、裝土豆的麻袋和農具。整幅畫面寧靜而安詳,一切都表明這對年輕夫婦在一天的勞作忙碌後停頓下來,畫面在此刻凝滯,原來是遠處教堂飄盪過來的鍾聲使他們如此虔誠,觀者彷彿也聽到了遠方依稀的鍾聲。這對佇立在農田裡剪影一般的夫婦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庄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鍾樓的「音響」感應。在畫面中,畫家讓日暮余暉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

『叄』 美術分哪四大類,分別列舉作品

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
繪畫較多
《向日葵》.《拿破崙的加冕禮》.《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馬拉之死》.《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日出》.《印象》.》《聖馬太》。《拾穗者》。《呀夜間咖啡店》。《草地上的午餐》。《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記憶永恆》。《泉》。《梅杜薩之筏》。《紅色和諧》。《亞維農少女》。《割耳朵後的自畫像》。《大自然的故事》。《卡門》。《鬥牛》。《塞萊斯蒂納》》《生日》《呼嚎》《內站的預感》《格爾尼卡》。《維納斯的誕生》。《教皇英諾森十世像》。《盪鞦韆》。《乾草車》。《伊凡殺子》。《吉普塞女郎》。《自由神領導著人民》。《薩賓的婦女》。《亞威農的少女》。《葬禮》。《塞萊斯蒂娜》。.《吃馬鈴薯的人》
《兩棵絲柏樹》
《自畫像》
《有烏鴉的麥田》
《割草的少年》
《煤礦的婦女們》
《靜物:打開的聖經》
<街上的成排房屋》
《手拿康乃馨的女人》
《馬車通過的吊橋》
《夕陽下的播種者》
抱著頭的老人》
《悲哀》
《向日葵》
《星夜》
《夜間咖啡館—室內景》
《夜間咖啡館—外景》
《梵高的卧室》
《阿爾之婦女吉努夫人》、《耳朵綁著綳帶叼煙斗的自畫像》
《紅色葡萄圓》
《有烏鴉的麥田》
《阿爾及利亞的士兵》(半身像)
《高更的椅子》
《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廣重)》
《日本情趣:花魁(模仿英泉)》
《梵高的卧室》
《海濱的漁船》

《開花的巴旦杏樹枝》
《生養紫色鳶尾花的花瓶》
《鈴鼓咖啡館的婦女》
等等
雕塑也不少
《思想者》
法國羅丹所作
《大衛》
義大利米開朗基羅所作
擲鐵餅者》
希臘
米隆所作
《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
希臘人所作
《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即《斷臂的維納斯》
作者不詳
《拉奧孔》
希臘的哈格桑德羅斯等所作
《赫爾墨斯與幼年的迪奧尼索斯》
希臘的普拉克西特列斯所作
工藝美術作品即工藝品
這里列舉中國的
麗江木刻,樺樹皮工藝品,漆器,獸皮工藝,硯石工藝,竹工藝,漆器陶器,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稈畫,油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品,紙編畫,刺綉,魚皮革。內容氣韻生動起來,運氣好的話,長壽健康,多財富,子孫的民俗節慶,傳統的宗教和民族飾品。這些民間藝術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每天的日常活動。
建築藝術
簡單理解就是建築吧,著名的有
長城
故宮
巴黎聖母院
盧浮宮
凱旋門
凡爾賽宮
巴士底獄遺址
金字塔
埃菲爾鐵塔
比薩斜塔
悉尼歌劇院
聖彼得堡等

『肆』 名詞解釋 擲鐵餅者 巴黎聖母院 《拾穗者》 浪漫主義美術

擲鐵餅者(Discobolos),大理石雕復製品,高約152 厘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米隆(Myron)作於約公元前450 年。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現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這使單個的人體富於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定的軀體獲得穩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後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米倫的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的一個支點的重心問題,為後來的雕塑家創造各種運動姿態動作樹立了榜樣。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獲後,人們從地里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這幅內容朴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庄嚴感。米勒一般採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在前景的原野上。三個主體人物分別戴著紅、藍、黃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為主色調,牢牢吸引住觀眾的視線。她們的動作富於連貫性,沉著有序,布置在畫面左側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們顯得愈發結實而有忍耐力。或許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已經使她們感到很累了,可她們仍在堅持。盡管臉部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於表情——忍耐、謙卑、忠誠。「浪漫主義」一詞來源於中世紀的「浪漫傳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歐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抒情詩等。我們這里所指的浪漫主義,一般是指18—19世紀歐洲一些國家所產生的思想和藝術的運動,它反映在藝術的各個領域:德國是詩和音樂;英國是詩、小說和風景畫;法國是繪畫和雕刻。
浪漫主義產生的哲學基礎,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德國古典哲學和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空想社會主義。它強調主觀、天才和靈感;強調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藝術創作中,浪漫主義強調藝術家的主觀創造性,表現出對於歷史的興趣和對社會現實中重大事件的關注,另外在對歷史懷念的同時又表現出對東方異國情調的嚮往。
在藝術表現上,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是完全對立的,它反對純理性和抽象表現,強調具體的、具有特徵的描繪和情感的傳達;反對類型化和一般化,主張表現個性化,描繪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狀態;反對用古代藝術法則來束縛藝術創作,主張自由奔放熱情的主觀描繪,使藝術家的感情在創作中得到充分的傳達;反對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過分強調素描為主要表現手段,竭力強調光和色彩的強烈對比上的飽和色調,以動盪的構圖、奔放而流暢的筆觸,有時以比喻或象徵的手法塑造藝術形象,藉以抒發畫家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

『伍』 表現民俗風情的美術作品名字,列舉至少二十個。比如油畫拾穗者。反正只要符合要求就行,謝謝了

壽縣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壽春、壽陽、壽州,位於安徽省中部,版淮河中游南岸,襟江帶權河,控扼淮淝,素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楚考烈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均建都於此,史上屢為州、府、道、郡治所。自古及今,這片深厚的土地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其名勝古跡、館藏珍品、典故成語、名臣良相和革命先烈,在中華史冊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的華章,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縣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在全縣上下全力構建「南工北旅」特色經濟新格局、全面實施「旅遊興縣」戰略的新形勢下,做好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豐富,編輯一套能夠較好體現名城特色、系統介紹名城文化的讀物很有意義,藉以傳承歷史、啟迪後人、繼往開來、肇創新業,從而打好名城牌、唱好經濟戲。

『陸』 鑒賞美術作品《拾穗者》

我覺得這幅畫 用了金黃色可以表現出它的時間應該在中午,季節 秋,而且金黃色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拾穗者 是生活處於低下的人,但是這幅畫給我看到了希望。

『柒』 幫忙分析一篇美術作品《拾穗者》凌晨1點前要。懸賞100分

拾穗者》---米勒 1857年 油畫 83.5X111厘米 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

米勒出身於農民家庭,在他眼裡,大自然有著「無窮無盡的壯觀」。他曾因他的「鄉下佬模樣」和質朴的畫風被巴黎沙龍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綽號,米勒試圖把我們引入土地的深處,在開闊而又靜穆的景觀中去感受她的沉重與充實,傾聽她深沉寧靜的呼吸,體會她朴實頑強的生命,體會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般運行的命運。在這幅畫中,米勒採用橫向構圖描繪了三個正在彎著腰,低著頭,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拾剩落的麥穗的婦女形象,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後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米勒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實中的農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了農民特有的氣質。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子,使作品在純朴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羅曼.羅蘭曾評論說:"米勒畫中的三位農婦是法國的三女神"。
米勒於1857年完成的《拾穗者》,本來是一幅描寫農村夏收勞動的一個極其平凡的場面,可是它在當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卻遠不是畫家所能意料的。

這幅畫原來的題目是《八月》。表現的是一個收獲場面使富饒美麗的農村自然景色與農民的辛酸勞動形成了對比。接近米勒的幾位社會活動家看到了這幅畫中可貴的真實,建議畫家修改構圖直至最後前景上只剩下三個拾穗粒的農婦形象。這一修改,竟使作品產生了驚人的社會效果。

這幅表現農民境況的《拾穗者》在沙龍展出後,引起了資產階級輿論界的廣泛注意。一些評論家寫文章說:畫家在這里是蘊有政治意圖的,畫上的農民有抗議聲。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這三個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簡直就象三個司命運的女神。」《費加羅報》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聳人聽聞地說:「這三個突出在陰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民眾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台。」

發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產生如此大的震動?米勒的一位藝術辯護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這樣來描述這幅畫:「現代藝術家相信一個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確比坐在寶座上的國王還要美;……當遠處主人滿載麥子的大車在重壓下呻吟時,我看到三個彎腰的農婦正在收獲過的田裡撿拾落穗,這比見到一個聖者殉難還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靈。這幅油畫,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它不象庫爾貝的某些畫那樣,成為激昂的政治演說或者社會論文,它是一件藝術品,非常之美而單純,獨立於議論之外。它的主題非常動人,精確;但畫得那樣坦率,使它高出於一般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撒謊,也無需使用誇張手法,就表現出了那真實而偉大的自然篇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

閱讀全文

與美術拾穗者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