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
要常和他說話,給他念各種各樣的文章,英語也可以! 在他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前提下去參加學習班,但要注意這不是為了讓他學會什麼技能,而是為了讓他培養思維的能力。 小孩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不要懷疑他是否有藝術細胞。他有沒有藝術的細胞關鍵要看家長在他小時侯的培養。什麼都讓他去學學,就當是玩,他的天賦就...在這些不經意間形成了。 在小的時候多動手多動腦(要注意一定不要逼他學,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長大了才不會說背書記不住題目怎麼也想不出的問題。 小時侯這些看似玩的學習會對他今後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以後你的小孩學什麼都比別人快,一方面是基因的遺傳,更重要的是你們在他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對他的培養! 孩子的性格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俗話說三歲定80嘛!就是這個道理。家長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小孩,所以大人一定要嚴於律己。具體的方法一時也說不完,就舉幾個例子吧!你去誇獎孩子,他就會變得有自信就會努力的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也不要溺愛!遇到問題要理解疏導,孩子遇事就會懂得冷靜思考…… 其實去看看教育孩子的書籍是很有用的! 盡量為幼兒創造機會對幼兒的教育忽冷忽熱,水準忽高忽低,沒有細致的教育方案,沒有長遠的打算,便不能使幼兒的藝術活動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應該盡量地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給幼兒以最科學的指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幼兒一歲的時候就可以握筆塗鴉了。將筆和紙交給幼兒,特別是把顏色鮮艷的筆交給幼兒,這不僅可以使幼兒畫畫的要求得到滿足,同時能夠刺激幼兒視覺的發育,使手指和胳膊得到運動與鍛煉,促進小肌群的成長。假如此時父母看到幼兒因畫畫而撕破了紙,把筆也扔在地上,便訓斥幼兒,就會在幼兒稚嫩的心靈里種下筆與紙不可以隨便亂動的種子。那麼,這個幼兒長到可以不撕紙的年齡時,已經不喜歡這種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關心幼兒的各種興趣幼兒對事物感興趣時,也是最有指導效果的時候。錯過這一時機,將給幼兒帶來終生缺憾。 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幼兒教育家井深大曾經指出:人的腦細胞網路是由於出生以後受到刺激,逐步發展與完善的,人從生下來就具有各種細胞,其功能起初是潛在的。如果不適當地給予刺激,它們便不能分裂增殖,發揮作用,很可能在發揮作用之前就宣告終結,其結果如同一開始人體就不存在這種細胞一樣。 興趣就是對潛在的種種細胞有效的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持續而強烈,興趣就會使細胞分裂增殖。幼兒的興趣容易轉移多變。正是在童稚期,大腦細胞需要多種刺激,從而為具備多種功能作準備。興趣的變化不是壞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殖的表現,正因為如此,科學的智商值在它面前變得軟弱無力。 當幼兒想知道事物的名稱,或者想請父母為他們念書講故事時,父母以「真討厭」、「以後再說」的態度予以拒絕,與一個個地解答幼兒提出的問題.在幼兒沒有失去興趣之前提出「讓我們一起談談看吧」相比,結果迥然不同。 讓幼兒對藝術產生興趣父母想培養幼兒某個方面的藝術才能時,不要過於性急。過於性急的父母急於訓練幼兒,從而打亂幼兒興趣愛好的臨界期,使幼兒永遠地失去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父母急於求成的結果會使幼兒逃避超負荷的訓練,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幼兒產生厭惡情緒。 讓幼兒體會到進步的樂趣切忌嘲笑幼兒的努力。在培養幼兒的「藝術細胞」時,隨時保護幼兒的積極性。對幼兒的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高度的贊賞。即使是幼兒提出大人不屑一顧的問題,父母也要表示關心,承認幼兒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養幼兒藝術才能的工作中,父親與母親的作用十分重要。對於父親與母親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理解與尊重幼兒,站在幼兒的立場上來發揮父親與母親的作用。 給幼兒一個藝術的天地即使是遺傳因素相同的雙生兒,如果把他們放到不同的家庭環境里養育,也會得到不同的教育結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長出茁壯的植物一樣,只有在充滿藝術情趣的環境里,才有可能培養幼兒的「藝術細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一些幼兒的「音痴症」並不是遺傳造成的,而是由環境造成的。並認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幼兒就知道了,幼兒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反映著父母的思想與能力水準,父母是幼兒的第一環境,家庭是幼兒的第二環境,大自然是幼兒的第三環境。假如父母的藝術情趣比較高尚,那麼幼兒生活的第一環境就會是充滿藝術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環境是幼兒產生興趣的關鍵所在。而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構成的第二環境是推動興趣的關鍵所在,為推動興趣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客觀條件。第二環境為幼兒成才、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具有什麼樣的思想、做什麼樣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識環境。如果第三環境充滿著天地的靈氣、山水的秀媚,無形中會給幼兒的心靈提供廣闊的藝術想像條件,為鑄造藝術的純真、陶治藝術情趣墊下質朴而又深厚的基礎。 初生的嬰兒,聽覺十分敏感。突然大叫一聲會嚇他一跳,可是輕柔的講話與唱歌卻是他喜歡的。與嬰兒談話,給他唱歌,讓他聽各種聲音:鍾表的滴答聲、調羹碰杯聲、海浪聲,看起來他好像無動於衷,可事實上他卻把這些聲音貯存在腦子里了。父母們如果這樣做了,便給了幼兒極有價值的心智刺激。眼睛是嬰兒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嬰兒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現在,許多幼兒的小床太單調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間四壁空盪的房間里,感受會如何呢?那麼就請裝飾一下嬰兒床吧。使它生氣勃勃,色彩繽紛,形成對視覺的良好刺激。還要帶嬰兒到各個房間或戶外走動,那麼嬰兒就會有許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觀賞了。 待到幼兒長大些時,多帶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白雲、藍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綠樹交朋友;看高山的偉岸、大海的寬廣……大自然的種種光彩。 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與情操的美,對幼兒具有迷人的魅力,會吸引著幼兒,使幼兒興奮、愉快,對生命感到滿足,並會追求生命中關好的一切,用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許多父母認為給幼兒一個藝術天地,便是在家裡擺架鋼琴,牆上掛著小提琴,地上支著畫架或樂譜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幼兒學琴、練畫、寫毛筆字。實際上,這是一種淺層次的藝術活動追求。 給幼兒一個藝術天地,是通過關的環境,給幼兒一個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與美的追求。也許,這個幼兒將來不會成為音樂家或畫家,但他長大後卻是一個具有較高層次審美情趣的人,他會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懂得純真的、道德的是非標准,誰能說這與懂得「人類之美」沒有關系呢? 祝福你的孩子健康成長!
㈡ 求學過美術的,和有美術細胞的帥哥靚姐們,幫我畫個「史萊克」簡圖如下,畫成一樣就行
這個是簡筆畫的,史萊克
見圖
㈢ 什麼是藝術細胞怎樣才算有藝術細胞
藝術來源於生活,能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美,並且把它通過自己的情感描述出來的便是藝術
㈣ 繪畫一定要有美術細胞才畫的好嗎
所謂的美術細胞,就是對畫畫的熱愛。有很多業余的人他們的作品也很好看,因為他們用一年的時間去畫一張畫。
㈤ 有藝術細胞什麼意思
有藝術細胞就是在藝術上擁有天分,在同樣問題上與常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樣,或者比常人的理解力更強,同時還喜歡沉醉於藝術。一般有藝術細胞這句話用於誇贊別人。
(5)美術教案細胞擴展閱讀:
人們把藝術主題看作是創造力的表現,從而提出了在分析美學價值和人性方面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這兩個方面,不僅直到近些年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相對上說仍不很發展,而且在過去20年來逐漸增加的一批著作還反映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之間的深刻分歧。
不過,從社會實踐的意義上說,把藝術看作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創造力的表現和一種解放力量的觀點(盡管這種觀點最終可以用理論術語來歸納)。
意味著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馬克思主義對待藝術態度具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藝術(像一般精神生活一樣)應當自由地發展,形成「百花齊放」,而不是一定要去適應某種藝術教條的要求,特別是一種政治權力強加的教條;
第二個原則是跟上面提到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表述的思想大體上相符,也就是在容許優秀天才人物的「陽春白雪」發展的同時,要更廣泛地把美術的創造活動作為一般人的需要和樂趣之源加以培養和鼓勵。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
㈥ 怎麼看自己有沒有美術細胞
學好美術是需要不斷聯系的,至於有沒有美術細胞就看你喜不喜歡美術了
㈦ 說說它的藝術細胞
意思是形容具有藝術修養和藝術天賦。是一種比較誇張且風趣的形容手法。內例如有位幼兒園小容朋友精彩地演唱了一首歌,這時就可以誇贊說:這孩子真有藝術細胞!就是指孩子有藝術天賦。再例如,相識多年的兩個人,其中一人突然畫了一幅畫,而另外一人從來沒有見過他畫畫,這時就可以驚嘆道:嘿,真沒想到你還有這藝術細胞!就是指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另外也可以當做一種嘲諷。比如一方說自己能歌善舞,而另外一方不信,就可以質問地說:你有那藝術細胞嗎?或者說成:你長那藝術細胞了嗎?
㈧ 怎樣才能開啟孩子的藝術細胞
我想,孩子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的,即便其將來的生活和工作可能與藝術毫無關系,因為藝術是人類的心扉。在孩子小的時候打打藝術基礎,對於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感受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都是有裨益的。
中國古代講究琴棋書畫,我對孩子雖不作如此全面的設想,但我想孩子至少應略懂一些音樂繪畫什麼的。兒子四五歲時,我送他到一個美術培訓班學習。可是學了一年,我發現每天老師教的內容和方式都差不多。老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幅畫,如毛驢拉車、熊貓賽跑之類,然後就告訴學生照著畫。完事之後,老師就悠閑地課堂里走來走去,偶爾指點一下學生,畫的是不是太大,或者太不像,塗色是否塗出格了。那位老師在一家正規學校任美術教師,我沒看到他教孩子怎麼去觀察外物,怎麼去拓展想像力,而是整日照葫蘆畫瓢。這還用他教嗎?買本畫冊,自己照著畫就是了。給孩子尋了幾處特長班,我最後明白,要想在小縣城找個具有真才實學的啟蒙老師,是件很困難的事。同學的姑娘在本地學了兩年的芭蕾舞,後來到省城比賽,被評委告知,她姑娘的起舞姿勢是錯的。愁人,連最基本的東西,都沒給教對。
與其被培訓班糊弄錢,還不如待在家裡看書。於是,我給孩子瘋狂購書,以他愛看的書填充他看電視的時間。幹嘛非得找人家教,自己買書自學。
《小小藝術家》這套韓國繪本,就頗合我心意。該書以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藝術大師及其作品,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中獲取藝術知識。此書雖不能直接教會孩子畫面,但可以給孩子開闊一下眼界。看看世界一流繪畫大師長啥模樣,世界名畫為何了不起,世界頂尖畫家是怎麼樣練成的,他們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小小藝術家》共有十冊。《要從遠處看》是關於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故事。繪本跟孩子玩捉迷藏,給出莫奈畫的一部分,讓讀者猜猜看畫的是什麼。由於撲捉光影,莫奈畫得太快了,簡直就是龍鳳鳳舞,只能從遠處看來瞅清他的畫。只要畫的好,畫錯了,也能成為名畫。印象派,就是模模糊糊嗎?《點、點、點的聚會》一定會勾起孩子塗鴉的興趣,原來還可以這樣畫畫,在紙上,一筆一筆地點顏料,我點,我點,我點,也能成一幅畫。大人也會玩,而且如此還玩出了名堂。在書中可以了解到,紅色和藍色的顏料,就算不混合在一起,也能顯出紫色來,像變魔術一樣的實驗。《哥哥最棒》告訴小讀者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照樣能成為畫家。亨利?盧梭創作的時間也不充裕,平時在海關工作,休息的時候拿起畫筆和調色板繪畫,別人調侃他為「周末畫家」。盧梭缺乏的不僅僅是美術方面的學習,他的見識還不多。在他的畫中,香蕉是掛在樹枝上,一串一串的。獅子生活在沙漠里,蓮花盛開在叢林中。此外,他的畫還違反了遠近法。先天不足,又這么多硬傷,都沒有影響其作品,成為世界名畫。孩子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的。
想方設法講一個故事,用這個故事引出大師和他的代表作,或者對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繪畫手法做分步、形象演繹。書中通過穿插同時期的作品、信件、日記、謎語等有趣多變的形式,介紹名畫和有關畫家的真實故事以及畫家的風格。
一反循序漸進之做法,這套書直接給孩子講世界一流大師的藝術作品,一下子就帶孩子到至高點。從世界名畫開始藝術啟蒙,是迅速提高鑒賞能力的捷徑,站在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梵高、畢加索、康定斯基等藝術大師的肩上,孩子會獲得更多的啟發。
以孩子歡喜的形式,告訴他們需要了解的事物或應該懂得的道理,在這個問題上,歐美、韓日等國,走在了我們前面,而我們繪本還停留在模仿階段。
㈨ 藝術細胞是天生的么
說是藝術細胞,你說天生的。是,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具有與生俱來的藝術細胞內,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八的容藝術偉人是靠著自己的勤奮練就了一身的本事。所以說什麼藝術細胞不藝術細胞的,只要自己努力了,咱就能成功的!相信自己能行,堅持這倆字不能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