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去正確引導,加重學生的節奏練習。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節奏教學融入音樂實課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那究竟該怎麼讓低年級學生去體驗音樂中的節奏?,結合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說一說以下幾點。 一、聽與說 低年級剛剛接觸節奏時,讓他們進行聽說節奏的練習。 ⒈讓學生用耳朵去聆聽,去感知各種各樣的節奏,給他們聽平時生活中最常見的聲音,清晨運動員的跑步聲、馬路上的汽車聲、起床時的鬧鍾聲、廚房間的滴水聲、大自然中的鳥叫聲等,讓學生聆聽,低年級的學生都喜歡「猜猜看」這一類的游戲,在課堂上加入這一環節,他們一定非常活躍,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當播放小鳥叫聲:嘰嘰嘰嘰,學生立刻就會知道是小鳥的聲音,自然而然便會將歌曲的節奏演練出來,同時還能比較准確地掌握節奏的長短、強弱、高低。此外,試著讓學生聽一聽歌曲的伴奏,包括前奏、間奏、尾奏等,聽多了,學生就會輕輕鬆鬆地把節奏哼了出來。 2.結合聽聲音節奏,接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平時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聲音的節奏,請大家學一學。此時就調動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他們就會暢所欲言,在不知不覺中就對節奏就有所感悟,慢慢的他們的節奏感也得到了增強。 因此,聽說節奏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聽辨能力、動口能力等,也為以後學習音樂打下了結識的基礎。 二、 模仿音樂節奏 低年級學生十分善於模仿,模仿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模仿各種小動物,模仿小花小草小樹,模仿飛機大炮,他們都是一流的,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模仿,我們可以先給學生示範,一個一個的物體單獨示範,然後在音樂聲中完整的進行示範表演,使學生對音樂的動作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我認為模仿節奏應抓住這幾點: 1、語言節奏練習。讓學生從語言出發掌握節奏,如:念句子、念兒歌,有節奏的念。如一年級歌曲《快樂的小木匠》,我們可以抓住節奏 ⅩⅩ ⅩⅩ∣ⅩⅩⅩ 做以下練習 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嚓嚓 嚓嚓 刨花 飛 刨花 飛。沙沙 沙沙 大鋸 響 大鋸 響 當然我們還可以在念的時候加入打擊樂器,添加色彩。 再如: 一年級歌曲《小小雨點》 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 小小 雨點 小小 雨點 沙沙 沙沙 沙。 這里可以加入沙錘。 2、動作模仿。根據一些簡單的節奏型,老師示範動作(拍手、拍肩、跺腳等),讓學生模仿,培養他們學習節奏的敏感性,讓他們從實踐中去感知節奏。 如節奏型:①師(拍手)ⅩⅩ Ⅹ∣ⅩⅩ Ⅹ∣ ② (拍肩)Ⅹ Ⅹ∣ⅩⅩ Ⅹ∣ ③ (跺腳)Ⅹ ⅩⅩ∣ⅩⅩ Ⅹ∣ ④ (聳肩) Ⅹ - ∣Ⅹ - ∣ 學生可以和老師開火車模仿,也可以單獨模仿,或者和老師一起做。 3、語言和動作同時模仿。師有節奏地邊說邊做動作,利用各種節奏(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給學生示範,學生再模仿,培養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如:師拍手(念) ①Ⅹ Ⅹ∣Ⅹ Ⅹ Ⅹ∣ ② ⅩⅩ ⅩⅩ∣Ⅹ Ⅹ Ⅹ∣ 請你 跟我∣這 樣 做∣ 請你 跟我∣這 樣 做∣ 生模仿(念)Ⅹ Ⅹ ∣Ⅹ Ⅹ Ⅹ∣ ⅩⅩ ⅩⅩ∣Ⅹ Ⅹ Ⅹ∣ 我就 跟你∣這 樣 做∣ 我就 跟你∣這 樣 做 4、模仿聲音 在教歌曲《小小雨點》時,可播放(雨聲、風聲、水聲、鳥叫聲)讓學生靜靜的聽一聽,你聽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聲音?你能模仿一下嗎? 學生: 我聽到了春雨的聲音: 沙 沙沙 沙 我聽到了春風的聲音: 呼呼 呼呼 我聽到了流水的聲音: 嘩啦啦 嘩啦啦 我聽到了小鳥的叫聲: 嘰嘰喳喳 這樣的教學緊扣住了不同節奏的走向特點,不僅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愛玩好動的天性得以施展,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而且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已經讓學生不知不覺的把握了許多不同的節奏,逐步形成了一種聽記節奏的能力。 三、歌詞節奏 有節奏的朗讀歌詞,也能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在上某首歌曲時,讓學生隨鋼琴伴奏或伴奏帶朗讀歌詞,這樣學生不但熟悉了這首歌曲的歌詞,也能記住它的節奏,為學唱歌曲做好鋪墊。 四、用各種打擊樂器訓練節奏 打擊樂器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來就是學生的天性,低年級學生對打擊樂器比較陌生,當我將各種打擊樂器展現在他們眼前時,學生們都瞪大了眼睛,非常的激動,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這時我們可以給他們了解打擊樂器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各種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並進行各種打擊樂器的節奏訓練。 1、 學習大鼓節奏 首先出示大鼓,讓學生敲一敲,聽一聽,並說一說大鼓的聲音是怎樣的?師在黑板上貼:大鼓 咚咚。再採用自編兒歌節奏的教學形式來訓練學生的節奏。 師示範:大 鼓∣唱○∣咚 咚∣ 咚○∣ 大 鼓∣唱○∣咚 咚咚∣咚○∣ 教法:①師教一句,生學一句。②生讀上句,師讀下句,比較兩句有什麼不同。③師讀上句,生讀下句。④學生用左手做大鼓,右手做鼓棒,拍擊大鼓節奏,休止符用握拳表示,邊說邊拍。⑤學生默唱拍擊大鼓節奏。⑥請幾位學生上台敲大鼓,其他學生跟著默唱。 2、 學習小鼓節奏 在學習小鼓的節奏時,讓學生區分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方法跟學大鼓節奏差不多,師在黑板上貼:小鼓 噠噠。同時出示小鼓節奏: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小鼓 來唱 歌 (噠噠) 小鼓 來唱 歌 (噠噠)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 ∣ 我們 大家 聽 (噠噠) 小鼓 來唱 歌 根據以上節奏型,讓學生邊看節奏邊讀節奏,用腿當小鼓,雙手當鼓棒,拍擊小鼓的節奏,邊唱邊拍。 3、學習碰鈴、三角鐵、響板、木魚、砂槌等打擊樂的節奏,同時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除了認識的打擊樂器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自製打擊樂器,可利用一些道具(如臉盆、鐵盒、木板等),去敲一敲,聽一聽,去創造自己的節奏。 學生在學習打擊樂器的過程中,一是愛玩樂器,二是在不知不覺中初步感受到各種樂器的音色,還懂得如何敲出特別好聽的聲音,可謂是一舉多得。 五、打擊樂器的節奏 利用各種打擊樂器,根據節奏型進行合奏,或給小樂曲配上伴奏,培養學生的合奏能力。 六、創編節奏 在學生熟悉節奏的基礎上,採用打擊樂器或動作進行大膽地創編節奏,在這一創編的過程中,教師應放手,積極鼓勵學生以個性的參與去創造節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能通過合作、討論、大膽地進行嘗試,教師都要給予表揚,不僅要表揚積極參與創編的學生,也要鼓勵那些膽小,能力較弱的學生,發掘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習節奏是小學音樂的啟蒙點,包括聲樂、舞蹈、樂器等等諸多分學科的中梁砥柱。學生在學習節奏時,如果有一位有正確教學觀念的老師在旁引導,從音樂的各個細節入手,在課堂上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就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節奏感,他們的音樂潛力也可以得到最大發揮。
Ⅱ 幼兒園小班藝術教案《小鼓和大鼓》
幼兒園小班藝術活動教案:大鼓和小鼓 活動目標: 1、認識大鼓和小鼓兩種樂器,能聽辯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2、在大小游戲中能聽音樂作出相應動作,感受 ta ta , ti ti ta 兩種節奏,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准備: 大鼓、小鼓各一面,活動道具一個,《大鼓小鼓》音樂CD 活動過程: 一、伴隨鋼琴《大鼓小鼓》師生做相應的動作入場。 要求幼兒學習傾聽鋼琴聲音的大和小。 二、游戲——極大極小,極高極低 在鋼琴聲中加入大小鼓的聲音,讓幼兒聽到大鼓小鼓聲音時做不同的立即反應的動作,感受大小、高低。 如:聽到大鼓的聲音手上舉,聽到小鼓的聲音蹲下來。 聽到大鼓的聲音張大嘴巴,聽到小鼓的聲音閉上眼睛等。 三、幼兒肢體探索游戲 1、出示大鼓和小鼓,讓幼兒聽辯聲音的區別。(音量、音質、節奏) 2、幼兒肢體探索游戲 引導幼兒從肢體中獲得大小游戲的方式,並在鋼琴和鼓聲中游戲: 如:聽到大鼓拍手,聽到小鼓拍腿;聽到大鼓跺腳,聽到小鼓拍手等。 3、出示活動道具,引出大象、小狗和大鼓、小鼓進行配對,並引出歌曲《大鼓小鼓》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教案頻道 4、聽音游戲聽CD玩游戲。 第一遍:聽到大鼓、大象時走路,聽到小鼓、小狗時跑步; 第二遍:聽到大鼓、大象時手上舉拍手,聽到小鼓、小狗時蹲下食指相碰; 第三遍:聽到大鼓、大象時做打大鼓的動作,聽到小鼓、小狗時停住閉眼。 四、結束部分 出示活動道具,以教熊和猴子學習大小鼓結束活動。
Ⅲ 小班繪畫教案小鼓
活動方向:
1、通過身體樂器鞏固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樂節奏,並用樂器演奏歌曲。
2、通過《芝麻開門》的游戲學習8拍的即興節奏。你知道小班音樂游戲。
3、通過游戲學習英語:Openthedoor,Closethedoor。看看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
活動准備:對比一下小班美術教案。鼓,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大鼓和小鼓>的音樂,
即興節奏游戲《芝麻開門》
(1)老師念童謠《芝麻開門》,與幼兒創編童謠里的人物。看著小班音樂游戲教案。
芝麻開門快點開,你看小班音樂游戲教案。我帶弟弟一起來。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老鼠一起來。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小植物可以用英語來說,學會教案。如moush\\cat\\rabbit……)芝麻開門快點開,小班美術教案。我帶xx一起來。(孩子的名字)
(2)老師念完童謠帶領幼兒即興節奏(8拍),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老師以鈴鼓敲8拍,穩定孩子的節奏。小班。
(3)指揮孩子以拍腿、拍肩的形式以顯示8拍
Titititititita
芝麻開門快點開,
Titititititita
我帶弟弟一起來。大鼓。
活動經過:
一,學會小班音樂活動教案。讓孩子練習節奏。
A:把膝蓋變成大鈴鼓,敲膝蓋——嗵嗵;
B:把雙手變成小鈴鼓,看看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拍手——咚咚咚
二,延續交流拍打大小鈴鼓,鞏固孩子拍打的節奏。
2.歌曲《大鼓和小鼓》
兒歌:小班音樂游戲。大鼓的聲音嗵嗵,小鼓的聲音咚咚咚,學習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聲是大鼓,小聲是小鼓,嗵嗵、咚咚咚。音樂。
①教師手搖鈴鼓,相比看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②教師手拍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3)以游戲的形式幼兒進行拍膝蓋練習大鈴鼓tongtong的節奏,學習小鼓。拍手練習小鈴鼓。奧爾夫。dongdongdong的節奏。看著小班音樂游戲教案。
(4)教師帶入歌曲《大鼓和小鼓》,幼兒幾次練習邊唱tongtong和dongdongdong歌曲部門,邊拍膝蓋、拍手。
(5)請兩位幼兒上台演奏大鼓和小鼓,小班音樂游戲教案。其他幼兒用身體樂器演奏歌曲(拍膝蓋、拍手)。
(6)幼兒分2組,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自選大小鈴鼓,完整演奏歌曲。
三。活動自然竣事。
Ⅳ 幼兒園小班美術小鈴鼓教案
活動方向: 1、通過身體樂器鞏固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樂節奏,並用樂器演奏歌曲。 2、通過《芝麻開門》的游戲學習8拍的即興節奏。你知道小班音樂游戲。 3、通過游戲學習英語:Openthedoor,Closethedoor。看看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 活動准備:對比一下小班美術教案。鼓,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的音樂, 即興節奏游戲《芝麻開門》 (1)老師念童謠《芝麻開門》,與幼兒創編童謠里的人物。看著小班音樂游戲教案。 芝麻開門快點開,你看小班音樂游戲教案。我帶弟弟一起來。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老鼠一起來。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小植物可以用英語來說,學會教案。如moush\cat\rabbit……)芝麻開門快點開,小班美術教案。我帶xx一起來。(孩子的名字) (2)老師念完童謠帶領幼兒即興節奏(8拍),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老師以鈴鼓敲8拍,穩定孩子的節奏。小班。 (3)指揮孩子以拍腿、拍肩的形式以顯示8拍 Titititititita 芝麻開門快點開, Titititititita 我帶弟弟一起來。大鼓。 活動經過: 一,學會小班音樂活動教案。讓孩子練習節奏。 A:把膝蓋變成大鈴鼓,敲膝蓋——嗵嗵; B:把雙手變成小鈴鼓,看看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拍手——咚咚咚 二,延續交流拍打大小鈴鼓,鞏固孩子拍打的節奏。 2.歌曲《大鼓和小鼓》 兒歌:小班音樂游戲。大鼓的聲音嗵嗵,小鼓的聲音咚咚咚,學習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大聲是大鼓,小聲是小鼓,嗵嗵、咚咚咚。音樂。 ①教師手搖鈴鼓,相比看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②教師手拍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3)以游戲的形式幼兒進行拍膝蓋練習大鈴鼓tongtong的節奏,學習小鼓。拍手練習小鈴鼓。奧爾夫。dongdongdong的節奏。看著小班音樂游戲教案。 (4)教師帶入歌曲《大鼓和小鼓》,幼兒幾次練習邊唱tongtong和dongdongdong歌曲部門,邊拍膝蓋、拍手。 (5)請兩位幼兒上台演奏大鼓和小鼓,小班音樂游戲教案。其他幼兒用身體樂器演奏歌曲(拍膝蓋、拍手)。 (6)幼兒分2組,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自選大小鈴鼓,完整演奏歌曲。 三。活動自然竣事。
Ⅳ 奧爾夫音樂雲朵上的歌教案
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
活動目標:
1、通過身體樂器鞏固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樂節奏,並用樂器演奏歌曲。
2、通過《芝麻開門》的游戲學習8拍的即興節奏。
3、通過游戲學習英語:Open the door ,Close the door 。
活動准備:鼓, 大鼓和小鼓 的音樂,
即興節奏游戲《芝麻開門》
(1)老師念童謠《芝麻開門》,與幼兒創編童謠里的人物。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弟弟一起來。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老鼠一起來。(小動物可以用英語來說,如moush\cat\rabbit……)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xx一起來。(孩子的名字)
(2)老師念完童謠帶領幼兒即興節奏(8拍),老師以鈴鼓敲8拍,穩定孩子的節奏。
(3)引導孩子以拍腿、拍肩的形式以表現8拍
Titi titi titi ta
芝麻 開門 快點 開,
Titi titi titi ta
我帶 弟弟 一起 來。
活動過程:
一, 讓孩子練習節奏。
A: 把膝蓋變成大鈴鼓,敲膝蓋--嗵嗵;
B: 把雙手變成小鈴鼓,拍手--咚咚咚
二 ,不斷交換拍打大小鈴鼓,鞏固孩子拍打的節奏。
2.歌曲《大鼓和小鼓》
兒歌:大鼓的聲音嗵嗵,小鼓的聲音咚咚咚,大聲是大鼓,小聲是小鼓,嗵嗵、咚咚咚。
教師手搖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教師手拍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3)以游戲的形式幼兒進行拍膝蓋練習大鈴鼓tong tong的節奏, 拍手練習小鈴鼓。dong dong dong的節奏。
(4)教師帶入歌曲《大鼓和小鼓》,幼兒反復練習邊唱tong tong和dong dong dong歌曲部分,邊拍膝蓋、拍手。
(5)請兩位幼兒上台演奏大鼓和小鼓,其他幼兒用身體樂器演奏歌曲(拍膝蓋、拍手)。
(6)幼兒分2組,自選大小鈴鼓,完整演奏歌曲。
奧爾夫音樂教案《鴨子拌嘴》
《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於1982年編寫的一首打擊樂曲,取材於我國的西安鼓樂和陝西的民間打擊樂。樂曲使用了六件打擊樂器:小鈸、水鈸、圪塔鈸、大鑼、木魚、雲鑼。這首樂曲是由散板和2/4拍節奏兩種節拍類型構成的,其中散板集中在三處,即引子、第二段和第四段,2/4拍的節奏主要在第一、三段和尾聲。
作曲者安志順是中國當代打擊樂作曲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打擊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他的作品《老虎磨牙》《鴨子拌嘴》《黃河激浪》《大唐六駿》等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曾為他題詞:「古有花奴,今推志順」。
教學目的:
1、情感目標:借鑒奧爾夫教學法欣賞中國民間打擊樂曲《鴨子拌嘴》,引導學生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清晰
體驗和感受音樂作品《鴨子拌嘴》,從而引發學生欣賞和教授中國民族音樂的興趣;
2、知識目標:深入欣賞《鴨子拌嘴》音樂,並掌握奧爾夫教學法中聲勢練習、圖形譜、打擊樂合奏、根據節奏創編歌謠與律動等基本教學手段。
3、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德國奧爾夫教學法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從而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將外國音樂教學法為我所用。
教學重點:
1、通過按聲勢譜擊打聲勢,讓學生學會熟練識讀聲勢譜,並通過聲勢活動感受《鴨子拌嘴》的基本節奏。
2、通過按節奏譜進行打擊樂合奏,訓練學生的器樂合奏能力及器樂合奏教學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教師設計的圖形譜,使學生了解音樂與圖形的關系,進而自己為音樂欣賞教學設計圖形譜。
教具准備:電腦課件(全曲圖形譜、樂曲第一段節奏譜)
打擊樂器(小鑔、三角鐵、雙響筒、手鼓若干)
課時:2課時(90分鍾)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老師回顧以前上過的奧爾夫課,啟發學生總結奧爾夫教學法的特點:
答:1、綜合性2、創造性3、參與性4、簡約化5、本土化6、大眾化
思考:奧爾夫是德國音樂教育體系,如何將它的方法運用於我國本土的音樂教學當中呢?
二、聆聽民族打擊樂《鴨子拌嘴》引子和第一段
師問:能否對這段音樂留下深刻印象?能否記住這段音樂的節奏?
生答:不能。
師問:如果我們在中小學進行《鴨子拌嘴》的欣賞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走進音樂,深入欣賞這段樂曲呢?
總結:我們今天上課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一、作品簡介:
1、介紹作者及其作品:
安志順是中國當代打擊樂作曲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他的作品《鴨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六駿》等多次榮獲國際、國內的大獎。《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於1982年編寫的一首打擊樂曲,取材於我國的西安鼓樂和陝西的民間打擊樂。樂曲使用了六件打擊樂器:小鈸、水鈸、圪塔鈸、大鑼、木魚、雲鑼。
二、填詞律動
1、看節奏譜,按節奏朗讀歌詞。老師做示範,學生直接讀第一遍。
(注意:一共六句,前四句都需反復一次。)
2、學生集體讀歌詞,並學習老師表演動作(加入律動,幫助記憶)。
3、學生邊讀歌詞邊做律動。
4、兩聲部卡農練習,再次對節奏鞏固記憶,鍛煉學生專注力和抗干擾力
三、聲勢練習: --小鑔--拍手
--三角鐵--拍手
--雙響筒--拍腿
--鼓--跺腳
四、打擊樂合奏:
1、換打擊樂器(小鑔、雙響筒、手鼓、三角鐵),分聲部練習。
第一遍:小鑔和三角鐵合奏;
第二遍:鼓和雙響筒合奏;
第三遍:集體合奏,注意樂曲強弱力度的變化。
2、即興創作與表演:
以「出門、嬉戲、吵架、回家」四個場景為主題,讓學生即興表演《鴨子拌嘴》中的各種場景,可以先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討論四個主題會有什麼樣的情節內容,然後兩人一組做「小鑔對話」的即興演奏,教師要啟發如何使對話更有趣、更豐富。
五、圖形譜詳解全曲:
1、老師展示自製的圖形譜,並引導學生邊聆聽音樂,邊看圖形譜,
(教學設計意圖:初步了解圖形譜的製作方法和用途,並以此引出《鴨子拌嘴》的全曲結構圖。)
引子(散板)
第一段(四二拍)--第二段(散板)
第三段(四二拍、四三拍)--第四段(散板)
尾聲(四二拍)
2、觀看民族打擊樂隊演奏的《鴨子拌嘴》視頻
(教學設計意圖:在學生反復聆聽、建立初步的聽覺經驗基礎上,增加視覺的體驗,使學生多感官參與欣賞音樂,並通過觀看民族打擊樂隊的演奏,了解各種民族樂器及其奏法。)
課堂小結(連線題):
師問:這節課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分別適合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
學生回答:
律動教學、聽奏法學節奏--幼兒園、小學低年級
視譜讀節奏、視譜練習聲勢合奏--小學中、高年級或中學生
視譜練習打擊樂合奏、圖形譜--小學高年級及中學生
1、節奏譜使用是為了學生能親自參與。每部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音樂語匯,只要其中一段通過親自參與獲得更深體驗,對其他部分音樂就會有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通過對節奏譜的練習對這部音樂的節奏語匯,從原先初聽時的一片模糊到比較清晰,甚至記憶深刻,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才有了真正的興趣基礎。
2、該課例主要目的是參與,故對節奏譜中個別技術難點不必死扣,大拍子跟上即可。若把過多時間、精力用在技術操練上,會消弱學生學習興趣,影響整堂課教學結構和目的。
四、布置作業
欣賞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並完成下列作業(任選其一):
1、設計一個故事
2、創編一套律動
3、設計一份圖形譜
Ⅵ 架子鼓各部位在音樂中的作用
你這個問題一分都不給,也太摳了吧!還是回答你啦~~
爵士鼓在樂曲中只擔任節奏的工作,就像管弦樂團中的大鼓和小鼓,是沒有絕對音準的樂器,不像定音鼓(是有絕對音準的),既擔任節奏又擔任旋律的工作~~
所以;
大鼓;節奏的定性,如disco,咚咚咚咚每拍一下,slow(類的)咚(一拍半)咚(半拍)咚(兩拍),~~~在該形態允許的范圍內,可以加以變化,但是變錯了就不是原來的節奏形態了。
小鼓;通常落在2,4拍,其功能為配合大鼓完善該節奏形態,變化規則同上。
tomtom;作為基本節奏外的裝飾(fellin),只在需要的樂句上出現,如4,8這些倍數的小節,但也有少數的節奏會把他直接加在裡面,如恰恰,,
hai-hat;一個基本拍子的持續,通常會以一種拍子一直出現在基本節奏內,如4分音符,8,或16,,,也會有組合型的拍子模型,但比較少。
你說的鑔;有各種音高
低音的;可以作為hai-hat的代替,通常吧hai-hat的打擊直接移到top的位置
還可以做滾動打擊(roll,類似小鼓碎鼓的感覺)即reverber
中高音的;是在歌曲中作為段落的起頭,通常出現在樂句的首拍上,也常作為fillin時的切分。
先這樣吧!夠了嗎?
Ⅶ 說說音樂游戲有哪些教育意義
音樂讓幼兒有感受力,性格穩定,從小接觸音樂,更能提升幼兒智能的學習。
音樂具有舒緩人心安撫情緒的作用。對幼兒來說,音樂更具有神奇的妙用。在音樂中學習長大的孩子,格外具有感受力,情感豐富,性格穩定。音樂中的高低快慢旋律、節拍所營造出的美妙情境,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聽覺世界,也讓幼兒接觸到旋律中多元的音樂元素,進而提升幼智能的學習。雨果說:「音樂、文字、數學是開啟人類智能的3把鑰匙。」目前有許多研究都證實,音樂學習活動對學齡前的幼兒在聽力、活動力、記憶力及數學能力上,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從小接觸音樂,不但提升理解力、數學能力,學習語言的速度也能更快
速。因此,讓音符成為家中的一員,讓孩子在音樂中朗朗而歌、翩翩而舞,並最終激發出更多的潛能。
一、培養音樂情趣是關鍵
1.遵循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的音樂啟蒙教育,採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如採用音樂游戲的形式,選取適合幼兒的音樂教材,帶孩子在音樂的伴奏下,動手、動腳、動口做一些活潑有趣的活動。幼兒只有在興趣性較強的音樂活動中才能真正喜歡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的情趣。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小班可採用活潑愉快的音樂游戲活動,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情緒,記憶音樂的旋律,使他們真正隨著音樂的內容,情緒變化做游戲,如《誰的尾巴靈》。幼兒在聽聽、動動、說說中,培養和發展了音樂聽覺能力,音樂的記憶能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
另外,在選取音樂教材時,必須注意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幼兒。
2.拓寬幼兒知識面,提高唱歌興趣。
幼兒歌曲來自幼兒生活,反映幼兒生活。引導幼兒了解與歌曲相關的知識,不僅可以拓寬幼兒知識面,結合歌曲內容培養動手動腦能力,還有助於對歌曲內容、情緒的理解與感受,提高歌唱的興趣和表現力。
二、進行節奏訓練,培養音樂情操
幼兒藝術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的,是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和參加無數次的藝術活動中得到發展的。節奏性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針對這一特點,一方面通過拍手、拍腿、踏腳等動作來進行節奏訓練,另一方面是為幼兒提供一些打擊樂器,引導他們在有節奏的身體動作和運用樂器演奏活動中感受節奏性活動的興趣和美感,同時在活動室內,布置音角,引導幼兒自己擺弄節奏樂器,熟悉節奏樂器的音質、音色,幫助幼兒自己從敲打節奏樂器的動中辨別各種樂器聲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敲打節奏。教師要注意觀察了解他們喜歡什麼樂器,喜歡什麼樣的節奏和聲音。為了讓幼兒
更好地使用各種節奏樂器,鼓勵他們多聽、多練、多感受。如學習歌曲《大鼓小鼓》,准備一個大鼓,一個小鼓,讓幼兒用大鼓和小鼓做節奏練習。通過練習,讓幼兒感受到兩個鼓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大鼓的聲音大而強,小鼓的聲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過有節奏的訓練,聯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強弱特點,培養他們對音樂節奏活動的感受力、表現力和興趣愛好。
二、語言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
音樂和語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首活潑、動聽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兒歌、詩歌;
一首首優美、詼諧的樂曲都好象講述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音樂教學不僅能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而且能全面促進幼兒身心和協發展。其中,語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我們應該寓語言於音樂教育之中。
首先,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在幼兒聽完一首歌曲或樂曲後,教師應及時鼓勵幼兒讀者講講自己的感受和對作品的理解。這樣,既增加了幼兒表達的機會,又滿足了他們表達的願望,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時,要正確處理好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樹葉」時,先和幼兒玩一個語言游戲,讓幼兒扮成一片片小樹葉,教師扮成「秋風」
,「秋風」一吹,「樹葉」就到處飄呀飄,當風停止時,讓他們說一說,這片小樹葉離開樹葉媽媽後飄到了哪裡?有的說,我飄到了小河裡,有的說我飄到了草地上……
這個游戲是為學唱歌曲服務的,因此玩的次數要恰到好處,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機結合,要努力將發展語言 能力有機地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如:欣賞二曲「賽馬」,當幼兒初步感受了音樂所描繪的節日賽馬的歡快、熱烈的景象後,讓幼兒根據音樂進行自編故事,互相講述,這就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和說話的語境,幼兒可以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編出自己喜歡的小故事。這使幼兒享受到了表現自我的樂趣,同時發展了幼兒的語言。
快樂是孩子學習、探究、嘗試的原動力,孩子因為快樂所以學習,因為學習所以快樂。因此,我們有責任成為幼兒音樂活動的夥伴,支持者,引導幼兒喜愛音樂;在活動中多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尋找快樂;多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創造快樂;多給幼兒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幼兒分享快樂。我們共同努力讓音樂帶給幼兒快樂,讓幼兒真正享受音樂的快樂吧!
當然,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不應局限於音樂課中,應滲透於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當為幼兒
創造多樣化的環境,使幼兒的生活、游戲、勞動都有優美的音樂伴隨,美化幼兒的生活,美
化幼兒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