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幫忙找到思鄉曲的說課稿。多謝了
《思鄉曲》說課教案
我說課的題目是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本課是《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全一冊)年版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音樂中第二節器樂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教材分析:
1、 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樂課本》中,馬思聰的《思鄉曲》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優秀代表。引導學生對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於欣賞他的作品。從而使學生對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從內容、風格上進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賞。該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作為中學生很有必要去欣賞它,同時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1) 知識目標:通過欣賞《思鄉曲》,學習了解其演奏樂器——小提琴:曲作者馬思聰;作品的曲式與風格——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2) 情感目標: 通過欣賞《思鄉曲》,使學生從情感上願意聆聽,並有進一步學習和了解馬思聰其他作品的情緒,培養學生的思鄉情和愛國情.
3) 德育目標:通過音樂作品的學習,使學生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能正確地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提高其音樂審美能力.
確立依據:(1)以大綱為綱,以教材為本,以教參
為指導。
(2)注意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發展學生智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3)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音樂,落實德育教育。
3、教學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A、 重點:通過聆聽,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及音樂情感上的變化。
B、 難點:在聆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審美評價。
確立依據:《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獨奏曲,通過一把琵琶把戰爭的整個過程描述的非常形象。從列營、吹打到得勝回營每一情節都極具寫實性。音樂藝術主要是通過聆聽來獲得感官上的欣賞,從而達到情感上的變化。此曲為標題性音樂,易於被學生理解和參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已有所了解,但對這首作品的風格和創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課前以給學生布置下作業,閱讀課本,查閱資料。根據以往課堂情況分析,有85%的學生能付諸行動,但這其中只能有30%的學生對這首作品作到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學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軼聞趣事,而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一無所知。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
2、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更好 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材的加工重組及補充拓展:
A. 重點難點的調整:
重點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內容以外,又增加了一點學生更深層次了解曲作者愛國之情、思鄉之切
的可貴的思想品質,這也正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培養的青年學生所應該具有的優良品質,正符合我校德育實驗四情之一的愛國情教育。
B. 補充、拓展教材:
《思鄉曲》的創作素材取材於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甚至樂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採用《城牆上跑馬》的旋律作主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首歌作為提高學生視唱能力的一個手段,即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識。
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和校園網查找作曲家的相關資料,在教師引導下採用記者答辯會的形式來介紹曲作者的生平,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拓展。
二、說教學目標:
2、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已有所了解,但對這首作品的風格和創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課前以給學生布置下作業,閱讀課本,查閱資料。根據以往課堂情況分析,有85%的學生能付諸行動,但這其中只能有30%的學生對這首作品作到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學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軼聞趣事,而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一無所知。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
三、說教學流程:
1) 本課所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參與__體驗的教學模式.程序是:情感喚起階段,以愛美為特徵,激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情感深入階段,以鑒賞美為特徵,培養學生高尚健美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階段,以創造美為特徵,將內在審美情感體驗客觀化、對象化、形式化.
理論分析:以學生主動參與直接體驗音樂活動為主要形式.活動的過程是情感、認知和行為協調的過程,是學生身心協調成長、發展各種能力、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過程.
2)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1)音樂欣賞法;(2)演示法;(3)練習法.
3) 教學流程;
(1)導入:教師拿一把小提琴.設置的問題是誰願意上來運用以往的知識經驗持琴、演奏? (激發興趣,喚起參與願望)
(2)放一段音樂.問題是聽了這段音樂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區不同,力度不同,聽後會有何
感受?學生反饋.
(4)教師運用力度對比演唱此旋律會產生什麼樣
的聯想.師聲互動.
(5)點出課題<<思鄉曲>>以上部分給學生提供多
種參與情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體驗願
望的機會.
(6)簡介作品:1)樂曲以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
為基本素材 ,具有濃郁的民間音樂風格.
2)此曲採用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寫成.在寫作手
法上運用了我國民間音樂中常用的變奏手法.可
謂中西結合、洋為中用的成功嘗試.
(7)學習小提琴.由學生結合實際介紹小提琴的定
弦及音色特點.教師歸納補充.
(8)學唱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知識拓展,通過
練習評價總結等活動,深化情感體驗,知識技能遷
移.
(9)介紹曲作者;先由一位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
料向學生介紹,然後採用答記者問的形式來介紹
馬思聰,教師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
的積極性.
(10)完整欣賞《思鄉曲》通過聆聽,分析作品曲
式.要求學生用手勢(食指)表示第一變奏,用兩個
手指表示第二變奏, 用三個手指表示第三變奏,
學生專著的聽,並做出相應的反映,最終通過對比
學生明確樂曲的曲式.
四 說教學手段;
本課教學手段將採用課件和錄像.現代教學媒體不
受時間、 空間、 宏觀 、微觀的限制,視聽結合,形象直觀,如實地傳輸、保存和再現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輸速度,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發揮高水平教師的作用,使音樂教育社會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B. 音樂名作《思鄉曲》共分為幾段
《思鄉曲》表達了身在異鄉的人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本曲的結構是帶再現的三段體。
首段的主題直接採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素材,波浪形遞次下降的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如歌如訴,表達了遊子真切的思鄉之情。
中段是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段落。主題採用較大的波浪形音調,加強了渴望、期盼但又無奈的情緒。這一主題,經過三次變奏,愈來愈活躍、愈來愈激動,將音樂推向全曲的高潮,盡情地抒發了遊子對家鄉強烈的思念與渴望。
再現段,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第一個主題,由於移高八度演奏,音色更加明亮,情感更加細膩。最後,整個樂曲以一個簡短的結尾,結束在一個充滿期待感、使人回味無窮的長音上——真切的思念之情在空中、在心中久久回盪……
1936年,馬思聰在北京旅行演出時,北方大鼓那新鮮的節奏和曲調,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並促成了他創作思想和音樂風格的轉折,奠定了他一生注重中國民族風格的創作基調。他的成名作《第一交響樂》和《內蒙組曲》就是在此之後完成的。《第一交響樂》是一首歡快樂觀的曲調,以短小的內蒙民歌《情別》為主題,卻把原來的民歌的悲切情緒轉化為剛健的氣質。《內蒙組曲》則是一部感情深邃詩意盎然的作品,它由《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三個樂章組成,其中第二樂章《思鄉曲》最為人們所喜愛。
C. 幼師思鄉曲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嘗試跟隨音樂哼唱歌詞。通過欣賞《思鄉版曲》,了解曲權作者馬思聰;作品的曲式與風格——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標:欣賞並學唱台灣校園歌曲《鄉間的小路》,感受少年歡快的情緒。通過欣賞《思鄉曲》,使學生從情感上願意聆聽,培養學生的思鄉情和愛國情。
3.德育目標:通過音樂作品的學習,使學生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能正確地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提高其音樂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聆聽,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及音樂情感上的變化。
難點:在聆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審美評價。
D. 思鄉曲的樂曲欣賞
《思鄉曲》衷情於一場作曲家所熟悉的內蒙沃土。原是「馬思聰1937年所作《綏遠組曲》(現稱《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訴的旋律表現出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樂曲的主題直接採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加之商調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再現三部曲式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體現出具有三部曲式與變奏曲式混合的結構原則。樂曲中的三次變奏,一方面不斷賦於主題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遞次高漲的作用。第一、二變奏,分別從調式、節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題所含的因素。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除了將原商調式的主題改變為宮調式以外,在
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活潑明朗的氣息。主題的再使用了音區的調動,明亮的高音區,既表現出小提琴的豐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最後,樂曲以簡短的結尾結束。使人回味無窮的是,樂曲最後落在羽調式的屬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盪著······
E. 《思鄉曲》表達了什麼以及每段是怎樣的
《思鄉曲》表達了身在異鄉的人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本曲的結構是帶再現的三回段體。
首段的主題直接采答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素材,波浪形遞次下降的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如歌如訴,表達了遊子真切的思鄉之情。
中段是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段落。主題採用較大的波浪形音調,加強了渴望、期盼但又無奈的情緒。這一主題,經過三次變奏,愈來愈活躍、愈來愈激動,將音樂推向全曲的高潮,盡情地抒發了遊子對家鄉強烈的思念與渴望。
再現段,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第一個主題,由於移高八度演奏,音色更加明亮,情感更加細膩。最後,整個樂曲以一個簡短的結尾,結束在一個充滿期待感、使人回味無窮的長音上——真切的思念之情在空中、在心中久久回盪。
F. 思鄉曲 樂曲有幾段,分別表現了什麼情感
曲的主題直接採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回每一樂句都答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加之商調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再現三部曲式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體現出具有三部曲式與變奏曲式混合的結構原則。樂曲中的三次變奏,一方面不斷賦於主題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遞次高漲的作用。第一、二變奏,分別從調式、節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題所含的因素。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除了將原商調式的主題改變為宮調式以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活潑明朗的氣息。
G. 思鄉曲海外赤子歌曲簡介
費翔的《故鄉的雲》,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
1、《故鄉的雲》簡介:
《故鄉的雲》是由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文章演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三百六十五里路》中
中文名稱:故鄉的雲
所屬專輯:三百六十五里路
歌曲時長:4分29秒
發行時間:1984-05-01
歌曲原唱:文章
填 詞:小軒
譜 曲:譚健常
音樂風格:流行
歌曲語言:國語
著名翻唱:費翔
故鄉的雲是文章在台灣首唱的並在台灣流行。1987年春晚邀請費翔來大陸,他挑選了台灣當時最好的歌來唱。但費翔的唱功太好了,他翻唱的歌經常能使人忘記原唱者。
2、《我的中國心》簡介:
《我的中國心》是張明敏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收錄在張明敏1982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我的中國心》以及2005年發行的專輯《明敏龍情》中。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同年這首歌曲獲得了中國音樂協會歌曲編輯部頒發的第三屆神鍾獎
中文名稱:我的中國心
所屬專輯:《明敏龍情》
歌曲時長:03:10
發行時間:1982
歌曲原唱:張明敏
填 詞:黃沾
譜 曲:王福齡
編 曲:吳智強
音樂風格:流行
歌曲語言:國語
創作背景:
1980年,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開始會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張明敏的唱片公司的老闆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開始為張明敏策劃專輯。鄧炳恆找到了香港詞曲家黃沾,請他寫一首國語歌。黃沾開出了和粵語歌一樣的價錢,鄧炳恆答應了。黃沾寫《我的中國心》時,詞寫得快,因為盡是心中的感受,所以一揮而就,也沒有怎麼修改就寫好了,之後再由王福齡作曲,作品完成以後由張明敏演唱
歌曲鑒賞:
張明敏用醇厚而又帶有金屬質感的磁性嗓音成功演繹了這首《我的中國心》,不僅讓80年代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內地觀眾認識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摯愛深情 。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朗朗上口的歌詞唱出了全球華人對祖國的深情贊美和無限嚮往,令海外遊子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
愛國歌曲很容易流於概念化和喊口號,但黃沾很聰明地運用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這樣具有象徵性的中華名勝來傳達愛國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遊子直抒胸臆的語氣切入,把一個壯闊的題材寫得自然而然,從而征服了聽眾
H. 思鄉曲簡譜
思鄉曲簡譜一:
《思鄉曲》是馬思聰(1912-1987)於1937年所寫《內蒙組曲》(又名《綏內遠組曲》)中容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鄉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題音樂來自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
《思鄉曲》作於72年前的1937年。當年,日寇的鐵蹄蹂躪了滿蒙華北大地,東三省的學生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流亡關內。
馬思聰行腳北國之後折回廣州,從一首綏遠民歌中引發靈感,譜下了這首《思鄉曲》,撥動了多少為抗日救亡而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心弦,並且一直流傳下來,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的炎黃子孫的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
樂曲理解:在螢火燒過的地方,又奏起了思鄉曲。曲子里,沒有黃昏的苦烈,沒有子夜的吟嘆,只有灰燼中盎然破土而出的綠意,再有啊,再有的就是,生命回歸的,呼喚。
留戀在國土的靈魂,禁錮在他鄉的身軀,濃濃的鄉愁,化不開的思念,這時回憶起少時在故鄉的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只有把這些,寄託於這一首《思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