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推進學習的是問題。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美術學習是一種創造藝術形象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將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前提,而且還是學生理解和再現知識的前提。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大腦中充滿疑問,使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基本意識,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弘揚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任何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適當設置問題情境,學習內容對學生會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學生實際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1.矛盾生疑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有很多產生疑問的地方。「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比較、思索、發現,才能夠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矛盾情境,使學生在「疑」中思,「思」中學,從而激發出強烈的求知動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小學二年級第四冊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就是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巨人,編一個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節表現出來。於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對比成為這一課的難點。為了既化解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備課到上課,應始終有目的地把握學生認知中產生的沖突,引導學生不斷揭示矛盾、不斷解決矛盾。教師首先用課件顯示了兩個不同的環境:一個是正常環境,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和樓房、樹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後讓兩個一模一樣的「小孩」分別進入到兩個環境之中,於是對比下的矛盾讓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同樣的人進入不同環境就會不一樣,進入矮小景物的環境中就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巨人?」進而引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經過分析、討論,他們了解到畫面的背景與人物的對比作用。再如一些繪畫知識的課,如《讓畫面更合理》(六年級上冊)一課我設計了用同樣的靜物和不同規格的紙來拼擺的方法,顯示矛盾。學生爭先恐後地提出:為什麼同樣的靜物在不同的紙上或不同的拼擺方法所呈現的構圖有的合理,有的卻不合理?什麼樣的畫面是合理的?……設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喚起質疑興奮點。實際上,在這種矛盾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學生潛在的天性,只要教師能有效挖掘這種潛能,就能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變得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萌生疑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2.激趣引疑
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在學習《多彩的拉花》時,上課伊始,教師拿出一張彩紙,故作神秘地翻轉折剪,在實物投影儀下打開成絢麗的拉花,學生們頓時發出一陣驚呼,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油然而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探索慾望也很強烈。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式樣的拉花,自由結合成組開始研究,並不斷提出問題:為什麼平面的紙會變成立體的?什麼樣的剪法才能使紙拉開?怎樣拉得更長?什麼樣的剪法能讓拉花更漂亮?……整節課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問題不斷涌現。《拓印樹葉真有趣》一課,教師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給學生出示了拓印樹葉作品,問題立刻產生:拓印畫中用什麼材料和顏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藉助樹葉的形狀去進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級上冊)等課中,教師設置了趣味情境,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裝飾毛衣或水杯?他們的裝飾部位在哪兒?可以用哪些圖案讓毛衣更新穎,讓水杯更美?……漸漸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在興趣的激勵下被喚醒和鼓舞,並不斷發展,促使他們保持思維的活躍。
二、創造氛圍,在探討交流中強化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由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則處於「失語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給全體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人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創造力才容易被激發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
1.游戲中質疑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為學生營造游戲氛圍,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在游戲中質疑。例如,在《讓我的飛機上藍天》一課學習時,在學生製作紙飛機後,讓學生到操場上放飛。放飛過程中,他們發現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有的飛機能飛得遠?什麼樣的飛機飛起來更美觀?再如《大家一起畫》一課,學生們以「水」為材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在操場的地上噴畫。學習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把學習內容全盤托出,更沒有掰開揉碎地講解繪畫步驟,手把手教授繪畫方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氛圍,和他們一起「玩水」。有些在課堂中連半句話也「掏」不出來的學生,在游戲中卻是那樣大膽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出謀劃策,得到了老師的贊許和同學的認可。在《有趣的噴繪》、《奇妙的紙疊浸染》、《塗色游戲》學習中,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讓他們去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提出:噴繪時刷子和紙要有多大距離?怎樣使色點均勻?顏色中要調多少水?紙疊浸染中紙的折疊方法、染色方法和圖案有什麼關系?怎樣能使色彩相混合並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學生在游戲中問題意識不斷得到強化。
2.操作中釋疑
操作與思維是一對鏈環。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將外部操作活動內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的形象思維,再轉化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有意識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讓學生在嘗試實踐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第一冊《泥巴真聽話》時,教師給學生設置了嘗試操作的氛圍,把泥土和水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操作,合成軟硬適當的泥團。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邊嘗試邊思考。實踐中,問題應運而生:泥巴為什麼不 「聽話」,有時太軟,有時又太硬?怎樣才能使泥巴「聽話」?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團的軟硬才恰到好處?在學習《巧妙的布貼畫》(四年級下冊)時,教師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操作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大大激發,積極思考、發問: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布適於表現什麼樣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現出風吹來的感覺?……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此外,《彩色鋸末畫》、《泥塑形象》、《紙立體物的聯結》、《花點心》、《太陽》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 延遲判斷,保護學生問題意識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創造教育也認為,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立即做出分析判斷,而應該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勇於標新立異的科學精神,需要教師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教師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空間,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來的創新思維受到抑制。
以《彩色鋸末畫》(四年級上冊)為例,在嘗試操作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在粘貼鋸末時先粘貼哪個部分更便捷,畫面更干凈?」此刻,教師不需要立即判斷並回答,而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總結。學生們沒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經過動腦、動手、探討實踐,他們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淺色部分;先粘面積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觀干凈。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延遲判斷方式中,就會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那麼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就我近幾年在從事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慾望
許多實踐證明,決定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認識,二是興趣。興趣支配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穩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諸,不如好諸。好諸,不如樂知諸」。學生的興趣調節著情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從而在快樂中學習。所以我很重視每節美術課教學畫前准備階段。我用「童心」去想兒童所想,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發兒童創作的慾望,讓兒童頭腦中有鮮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兒童產生內心的創作沖動。我採用許多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對季節特點的觀察,就讓兒童身臨其境,觀察體驗;帶孩子去郊遊尋找秋天的足跡……回來後讓兒童把自己畫進美麗的畫幅中,不僅讓兒童去捕捉、感受物體瞬間的變化,還讓兒童作長期的觀察。春天,讓孩子自己種花、種草,看小草是怎樣鑽出地面的,校園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樣由含苞到開放的 。蝴蝶、蜻蜓長著幾個美麗的翅膀……另外,我還採用了其他的形式,諸如聽音樂、玩積木、講故事、說寓言,看錄像、拼圖、製作CAI課件……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這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積累材料,使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
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積極探索和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引導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學生這一基本需要,為學生多提供創新的機會。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開展一些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活動。如「用畫筆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號召學生在教室外的瓷磚牆壁上繪出美妙的圖畫,美化我們的環境。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手揮畫筆,盡情的用畫筆創造者美、展現著美,無拘無束地發揮著自己的豪情,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們的美術才能,而且樂此不疲。我們還經常搞一些畫展:「我能行」、「我畫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術活動。這些活動給了學生更多地表現自我、勇於創新的機會。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一種以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斷地去誘導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徵的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選擇學生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能讓這種慾望保持長久。我們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在湘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蔬果的聯想》一課中是這樣做的,導言之後讓學生看了《青蛙與荷花》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到「青蛙與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聯想創作出來的。「荷花」是以切劃手法為主造型處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組合為主造型表現的。學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豐富性。我繼而拿出三個形狀各異的白蘿卜提出問題:「看看這些白蘿卜,你想到了什麼?你會把他們作成什麼?」有的說:「我要把他們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說:「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鴿。」有的說:「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也能恰當利用材料造型。那我這里有個紅蘿卜、南瓜,誰能把它們巧妙的搭配起來?」馬上就有學生說:「我把紅蘿卜做成衛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發,創新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和發展想像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條條框框太多,不讓學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這樣去畫」「不能胡思亂想,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等,這樣學生作畫緊張,感到美術課枯燥,觀察遲鈍、思維滯塞、作畫小心,這就限制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抹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我認為,有時候學生的「胡思亂想」就是學生閃動創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術課外小組活動之中以提高審美素質為主線,提高造型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創造能力為出發點。從不把教師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特點,有專長,善於觀察,勇於表現,敢於標新立異。經常帶學生進行寫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比較,動腦筋去思索怎樣進行繪畫創作,並教給他們學會了各種適合孩子們運用的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兒童畫,吹塑版畫……在繪畫創作中,尋找最佳的構圖及最合適的繪畫形式。對於學生的神奇想像,教師要充分理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的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能力和繪畫水平,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㈡ 如何開展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活動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以繪畫為主,手工為輔,缺乏單獨的欣賞課程,而美術欣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幼兒的藝術學習。民間藝術作品因其原發性、恆久的主題、功利的色彩極易為兒童所接受;同時,兒童藝術與民間藝術在對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藝術表達的純朴稚拙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很適宜幼兒欣賞。
我國的民間美術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傳統。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思想質朴率真,造型不拘一格,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多才多藝和創造性。對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教育,有利於提高幼兒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為了更好地開展民間美術教學活動,必須讓幼兒充分地感受民間美術的美,激發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民間美術的欣賞教育。
通過民間美術欣賞可以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和愛好。在欣賞那些美不勝收、目不暇接、鄉土味極濃的民間美術作品的同時,幼兒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培養審美情趣。美的作品能夠深深地吸引每一個幼兒,使他們在羨慕、贊嘆之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在充分感受美的過程中萌發表現美的願望。
一、民間美術欣賞教育的目標
總目標:
(一)通過民間美術欣賞教育,讓幼兒初步了解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二)讓幼兒感受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形成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和熱愛。
分目標:
小班階段目標:
1、欣賞、識別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民族色彩,感受其色彩美。
2、引導幼兒集中注意力觀賞具有鮮明色彩,造型獨特的民間美術作品,培養對欣賞活動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中班階段目標:
1、通過欣賞民間美術作品,讓幼兒感知作品的色彩、造型、對稱、均衡和韻律等形式美,初步學會從自我審美的角度進行評價。
2、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大班階段目標:
1、了解民間美術的各種體裁和藝術門類,領悟作品的內涵,陶冶美好的情操。
2、引導幼兒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產生一定的審美聯想,並能向他人述說自己的感受。
二、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教學的內容
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我們在教學時,應選取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典型、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來欣賞。若按它們在社會作用和價值上的側重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大類。
(一)具有實用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品。
1、民間服飾:作為社會文化基本要素,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形態,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積累、升華和多姿多彩。與服飾有關的民間美術品如家織布,包括蠟染、絞染、扎染等印染工藝。在成衣過程中的拼布、鑲邊、扣絆、刺綉亦顯示出局部裝飾美。
2、床榻用品:有被褥、床單、枕頭、涼席、帳鉤等,由一個地區的多種民間工藝品組成,包括染織、編織、金屬工藝等。
3、日用器皿:包括木製品、陶瓷製品、竹製品、草編製品、紙製品等。
(二)以精神因素為主的民間工藝品。
1、年畫:是我國民間過春節、慶豐收、預祝吉祥如意的一種民俗美術品。較為著名的有蘇州桃花塢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年畫。
2、剪紙: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窗花、門箋、牆花、頂柵花、燈花、喜花等。
3、民間玩具:有泥、木、草、棕、竹、布等類,孩子們平時玩的陀螺、泥哨、布老虎都屬此類。
4、泥塑:以陝西鳳翔的虎頭掛片、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天津泥人張最為有名。
5、麵塑:民間多有用面捏塑節令用品,配以紅棗、紅豆、染胭脂花點做「花點心」的風俗,帶有祝福的含義。
6、面模:即糕餅模,是用來做食品的模具,其樣式、大小都有特定含義。
7、風箏:是社交、教育、運動、娛樂、文化藝術交流的物化形式。主要產地有山東濰坊、北京、江蘇南通。
8、花燈:用來烘托婚壽喜慶氣氛,主要產地有江蘇、北京、福建、廣東等。
9、皮影:皮影戲廣泛流傳於民間,所有影人及道具都是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
三、怎樣指導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欣賞
在指導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欣賞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美術欣賞教育中重視與加強教師、兒童與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教育之前,自身應對美術作品所蘊涵的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對藝術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與欣賞。例如,教師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徵意義,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雖然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美術作品之前,已有對作品意義的預期,但並不意味著幼兒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這種預期,他們仍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對於美術作品的理解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審美體驗和領悟進行非語言的信息溝通。
(二)要為幼兒提供大量欣賞的機會,擴大欣賞面。
教師應適當給幼兒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使他們在美術欣賞中理解作者的用心,幫助他們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給予幼兒充分體驗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反復多次地進行感知、體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簡單描述,充分調動和增強幼兒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與表達能力。
幼兒學習生活的教室是進行美術欣賞的重要場所,優美的環境可使幼兒受到民間美術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對空間有計劃、有目的地布置,使有限的空間活起來,讓幼兒欣賞大量的美術作品,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教室的主牆上可設計製作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故事圖案,如「神筆馬良」、 「司馬光救小朋友」等,副牆上可裝飾一些色彩鮮艷的風箏、宣紙蠟染、刺綉織物等。在玻璃上剪貼一些栩栩如生的「喜鵲登梅」、 「蓮生貴子」、 「松鶴同春」等圖案。民族工藝區擺放一些姿態各異的民族娃娃、精巧別致的陶製品、絢麗多彩的京劇臉譜等。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秀、向上的人文環境,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觀察、想像、追求美。
(三)引導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在幼兒進行民間美術作品欣賞時,教師宜引導他們運用邊體驗邊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讓幼兒通過自己充分的感性體驗後,再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這種感受的表達方式是多樣性的,如語言的、身體動作的等等。在欣賞年畫《連年有餘》時,幼兒會被深深吸引,設想自己就是那個可愛的胖娃娃,並且會用很多詞彙描述現在的感受,如「高興」、「快樂」、「開心」等等。
由於民間美術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可以與民間節日、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等相結合,更好地對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教育。
(一)將民間美術欣賞與民間節日相結合。
我國有許多民間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來臨時到處張燈結綵,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我們要抓住這些有利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元宵節的時候,教師把教室布置得十分喜慶,在主牆上剪貼一幅「連年有餘」的圖畫,門上掛了門箋,還和小朋友一起喜氣洋洋地在民樂伴奏下布置燈會,欣賞圖案精美、色彩絢麗的花燈,提高了幼兒對民間色彩的感知力,發展了幼兒的想像力。
(二)將民間美術欣賞與民間文學相結合。
民間文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童謠、民間童話等,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和美德。在幼兒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民間文學的內容,幫助幼兒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豐富語言知識,了解民間文化。例如:在欣賞民間想像畫「大禹治水」時,教師適當穿插故事,講述大禹堅韌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民族情感。在引導幼兒欣賞風格各異、繪制精美的風箏時,教師可以給幼兒介紹一首風箏謠:「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帶放風箏呀,大姐放了一個小張生……」這首風箏謠形象地描述了這項在全國廣為流傳的放風箏活動,加深了幼兒對民間美術的理解。
(三)將民間美術與民間音樂相結合。
音樂是想像力的翅膀,優美的樂曲令人產生激情。在欣賞民間刺綉「鳳穿牡丹」、 「丹鳳朝陽」、 「獅子滾綉球」等作品時,教師可為幼兒選取民族樂器琵琶的音樂。在欣賞陶瓷時,選取古箏的樂曲。欣賞剪紙時,配以喜洋洋的民樂曲。美好的氛圍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幼兒對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陶冶了情操和心靈。
(四)民間美術欣賞與民俗相結合。
民間美術的內容與形式大多受到民俗活動或民俗心理的制約,這一點在泥塑、年畫、剪紙中表現的較為突出。在欣賞此類作品時,教師可給幼兒講一些民俗習慣,讓幼兒了解民間藝人通過一些寓意或象徵的圖形,來表達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願望。如泥塑中的「大阿福」、 「光頂娃娃」等,讓幼兒體味民間美術的魅力。
此外,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如幻燈、錄像、多媒體等。採取適宜的方法,如觀察分析、講解演示、形象比喻等,有力地提高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認為:「兒童對於環境中各種事物的認識一定要親眼看到,耳朵聽到,手接觸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性質。」所以我們要重視加強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教育,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提高其審美情趣。
㈢ 假如我是巨人 是哪個版本的美術課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推進學習的是問題。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美術學習是一種創造藝術形象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將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前提,而且還是學生理解和再現知識的前提。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大腦中充滿疑問,使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基本意識,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弘揚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任何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適當設置問題情境,學習內容對學生會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學生實際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1.矛盾生疑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有很多產生疑問的地方。「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比較、思索、發現,才能夠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矛盾情境,使學生在「疑」中思,「思」中學,從而激發出強烈的求知動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小學二年級第四冊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就是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巨人,編一個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節表現出來。於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對比成為這一課的難點。為了既化解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備課到上課,應始終有目的地把握學生認知中產生的沖突,引導學生不斷揭示矛盾、不斷解決矛盾。教師首先用課件顯示了兩個不同的環境:一個是正常環境,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和樓房、樹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後讓兩個一模一樣的「小孩」分別進入到兩個環境之中,於是對比下的矛盾讓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同樣的人進入不同環境就會不一樣,進入矮小景物的環境中就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巨人?」進而引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經過分析、討論,他們了解到畫面的背景與人物的對比作用。再如一些繪畫知識的課,如《讓畫面更合理》(六年級上冊)一課我設計了用同樣的靜物和不同規格的紙來拼擺的方法,顯示矛盾。學生爭先恐後地提出:為什麼同樣的靜物在不同的紙上或不同的拼擺方法所呈現的構圖有的合理,有的卻不合理?什麼樣的畫面是合理的?……設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喚起質疑興奮點。實際上,在這種矛盾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學生潛在的天性,只要教師能有效挖掘這種潛能,就能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變得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萌生疑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2.激趣引疑
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在學習《多彩的拉花》時,上課伊始,教師拿出一張彩紙,故作神秘地翻轉折剪,在實物投影儀下打開成絢麗的拉花,學生們頓時發出一陣驚呼,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油然而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探索慾望也很強烈。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式樣的拉花,自由結合成組開始研究,並不斷提出問題:為什麼平面的紙會變成立體的?什麼樣的剪法才能使紙拉開?怎樣拉得更長?什麼樣的剪法能讓拉花更漂亮?……整節課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問題不斷涌現。《拓印樹葉真有趣》一課,教師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給學生出示了拓印樹葉作品,問題立刻產生:拓印畫中用什麼材料和顏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藉助樹葉的形狀去進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級上冊)等課中,教師設置了趣味情境,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裝飾毛衣或水杯?他們的裝飾部位在哪兒?可以用哪些圖案讓毛衣更新穎,讓水杯更美?……漸漸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在興趣的激勵下被喚醒和鼓舞,並不斷發展,促使他們保持思維的活躍。
二、創造氛圍,在探討交流中強化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由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則處於「失語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給全體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人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創造力才容易被激發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
游戲中質疑</ol>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為學生營造游戲氛圍,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在游戲中質疑。例如,在《讓我的飛機上藍天》一課學習時,在學生製作紙飛機後,讓學生到操場上放飛。放飛過程中,他們發現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有的飛機能飛得遠?什麼樣的飛機飛起來更美觀?再如《大家一起畫》一課,學生們以「水」為材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在操場的地上噴畫。學習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把學習內容全盤托出,更沒有掰開揉碎地講解繪畫步驟,手把手教授繪畫方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氛圍,和他們一起「玩水」。有些在課堂中連半句話也「掏」不出來的學生,在游戲中卻是那樣大膽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出謀劃策,得到了老師的贊許和同學的認可。在《有趣的噴繪》、《奇妙的紙疊浸染》、《塗色游戲》學習中,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讓他們去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提出:噴繪時刷子和紙要有多大距離?怎樣使色點均勻?顏色中要調多少水?紙疊浸染中紙的折疊方法、染色方法和圖案有什麼關系?怎樣能使色彩相混合並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學生在游戲中問題意識不斷得到強化。
2.操作中釋疑
操作與思維是一對鏈環。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將外部操作活動內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的形象思維,再轉化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有意識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讓學生在嘗試實踐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第一冊《泥巴真聽話》時,教師給學生設置了嘗試操作的氛圍,把泥土和水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操作,合成軟硬適當的泥團。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邊嘗試邊思考。實踐中,問題應運而生:泥巴為什麼不 「聽話」,有時太軟,有時又太硬?怎樣才能使泥巴「聽話」?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團的軟硬才恰到好處?在學習《巧妙的布貼畫》(四年級下冊)時,教師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操作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大大激發,積極思考、發問: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布適於表現什麼樣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現出風吹來的感覺?……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此外,《彩色鋸末畫》、《泥塑形象》、《紙立體物的聯結》、《花點心》、《太陽》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 延遲判斷,保護學生問題意識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創造教育也認為,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立即做出分析判斷,而應該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勇於標新立異的科學精神,需要教師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教師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空間,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來的創新思維受到抑制。
以《彩色鋸末畫》(四年級上冊)為例,在嘗試操作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在粘貼鋸末時先粘貼哪個部分更便捷,畫面更干凈?」此刻,教師不需要立即判斷並回答,而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總結。學生們沒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經過動腦、動手、探討實踐,他們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淺色部分;先粘面積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觀干凈。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延遲判斷方式中,就會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那麼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就我近幾年在從事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慾望
許多實踐證明,決定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認識,二是興趣。興趣支配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穩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諸,不如好諸。好諸,不如樂知諸」。學生的興趣調節著情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從而在快樂中學習。所以我很重視每節美術課教學畫前准備階段。我用「童心」去想兒童所想,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發兒童創作的慾望,讓兒童頭腦中有鮮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兒童產生內心的創作沖動。我採用許多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對季節特點的觀察,就讓兒童身臨其境,觀察體驗;帶孩子去郊遊尋找秋天的足跡……回來後讓兒童把自己畫進美麗的畫幅中,不僅讓兒童去捕捉、感受物體瞬間的變化,還讓兒童作長期的觀察。春天,讓孩子自己種花、種草,看小草是怎樣鑽出地面的,校園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樣由含苞到開放的 。蝴蝶、蜻蜓長著幾個美麗的翅膀……另外,我還採用了其他的形式,諸如聽音樂、玩積木、講故事、說寓言,看錄像、拼圖、製作CAI課件……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這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積累材料,使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
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積極探索和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引導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學生這一基本需要,為學生多提供創新的機會。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開展一些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活動。如「用畫筆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號召學生在教室外的瓷磚牆壁上繪出美妙的圖畫,美化我們的環境。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手揮畫筆,盡情的用畫筆創造者美、展現著美,無拘無束地發揮著自己的豪情,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們的美術才能,而且樂此不疲。我們還經常搞一些畫展:「我能行」、「我畫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術活動。這些活動給了學生更多地表現自我、勇於創新的機會。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一種以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斷地去誘導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徵的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選擇學生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能讓這種慾望保持長久。我們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在湘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蔬果的聯想》一課中是這樣做的,導言之後讓學生看了《青蛙與荷花》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到「青蛙與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聯想創作出來的。「荷花」是以切劃手法為主造型處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組合為主造型表現的。學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豐富性。我繼而拿出三個形狀各異的白蘿卜提出問題:「看看這些白蘿卜,你想到了什麼?你會把他們作成什麼?」有的說:「我要把他們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說:「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鴿。」有的說:「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也能恰當利用材料造型。那我這里有個紅蘿卜、南瓜,誰能把它們巧妙的搭配起來?」馬上就有學生說:「我把紅蘿卜做成衛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發,創新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和發展想像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條條框框太多,不讓學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這樣去畫」「不能胡思亂想,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等,這樣學生作畫緊張,感到美術課枯燥,觀察遲鈍、思維滯塞、作畫小心,這就限制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抹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我認為,有時候學生的「胡思亂想」就是學生閃動創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術課外小組活動之中以提高審美素質為主線,提高造型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創造能力為出發點。從不把教師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特點,有專長,善於觀察,勇於表現,敢於標新立異。經常帶學生進行寫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比較,動腦筋去思索怎樣進行繪畫創作,並教給他們學會了各種適合孩子們運用的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兒童畫,吹塑版畫……在繪畫創作中,尋找最佳的構圖及最合適的繪畫形式。對於學生的神奇想像,教師要充分理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的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能力和繪畫水平,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㈣ 假如我是巨人美術課教師怎麼示範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推進學習的是問題。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美術學習是一種創造藝術形象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將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問題意識就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前提,而且還是學生理解和再現知識的前提。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大腦中充滿疑問,使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基本意識,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弘揚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任何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適當設置問題情境,學習內容對學生會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學生實際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1.矛盾生疑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有很多產生疑問的地方。「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比較、思索、發現,才能夠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矛盾情境,使學生在「疑」中思,「思」中學,從而激發出強烈的求知動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小學二年級第四冊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就是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巨人,編一個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節表現出來。於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對比成為這一課的難點。為了既化解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備課到上課,應始終有目的地把握學生認知中產生的沖突,引導學生不斷揭示矛盾、不斷解決矛盾。教師首先用課件顯示了兩個不同的環境:一個是正常環境,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和樓房、樹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後讓兩個一模一樣的「小孩」分別進入到兩個環境之中,於是對比下的矛盾讓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同樣的人進入不同環境就會不一樣,進入矮小景物的環境中就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巨人?」進而引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經過分析、討論,他們了解到畫面的背景與人物的對比作用。再如一些繪畫知識的課,如《讓畫面更合理》(六年級上冊)一課我設計了用同樣的靜物和不同規格的紙來拼擺的方法,顯示矛盾。學生爭先恐後地提出:為什麼同樣的靜物在不同的紙上或不同的拼擺方法所呈現的構圖有的合理,有的卻不合理?什麼樣的畫面是合理的?……設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喚起質疑興奮點。實際上,在這種矛盾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意識是學生潛在的天性,只要教師能有效挖掘這種潛能,就能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偶然中發現必然,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變得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萌生疑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2.激趣引疑
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在學習《多彩的拉花》時,上課伊始,教師拿出一張彩紙,故作神秘地翻轉折剪,在實物投影儀下打開成絢麗的拉花,學生們頓時發出一陣驚呼,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油然而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探索慾望也很強烈。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式樣的拉花,自由結合成組開始研究,並不斷提出問題:為什麼平面的紙會變成立體的?什麼樣的剪法才能使紙拉開?怎樣拉得更長?什麼樣的剪法能讓拉花更漂亮?……整節課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問題不斷涌現。《拓印樹葉真有趣》一課,教師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給學生出示了拓印樹葉作品,問題立刻產生:拓印畫中用什麼材料和顏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藉助樹葉的形狀去進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級上冊)等課中,教師設置了趣味情境,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裝飾毛衣或水杯?他們的裝飾部位在哪兒?可以用哪些圖案讓毛衣更新穎,讓水杯更美?……漸漸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在興趣的激勵下被喚醒和鼓舞,並不斷發展,促使他們保持思維的活躍。
二、創造氛圍,在探討交流中強化問題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由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則處於「失語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給全體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人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創造力才容易被激發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
游戲中質疑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為學生營造游戲氛圍,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在游戲中質疑。例如,在《讓我的飛機上藍天》一課學習時,在學生製作紙飛機後,讓學生到操場上放飛。放飛過程中,他們發現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有的飛機能飛得遠?什麼樣的飛機飛起來更美觀?再如《大家一起畫》一課,學生們以「水」為材料,以小組合作形式在操場的地上噴畫。學習過程中,教師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把學習內容全盤托出,更沒有掰開揉碎地講解繪畫步驟,手把手教授繪畫方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營造了一個游戲的氛圍,和他們一起「玩水」。有些在課堂中連半句話也「掏」不出來的學生,在游戲中卻是那樣大膽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出謀劃策,得到了老師的贊許和同學的認可。在《有趣的噴繪》、《奇妙的紙疊浸染》、《塗色游戲》學習中,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讓他們去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提出:噴繪時刷子和紙要有多大距離?怎樣使色點均勻?顏色中要調多少水?紙疊浸染中紙的折疊方法、染色方法和圖案有什麼關系?怎樣能使色彩相混合並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學生在游戲中問題意識不斷得到強化。
2.操作中釋疑
操作與思維是一對鏈環。思維活動促使學生將外部操作活動內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的形象思維,再轉化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有意識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讓學生在嘗試實踐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第一冊《泥巴真聽話》時,教師給學生設置了嘗試操作的氛圍,把泥土和水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操作,合成軟硬適當的泥團。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邊嘗試邊思考。實踐中,問題應運而生:泥巴為什麼不 「聽話」,有時太軟,有時又太硬?怎樣才能使泥巴「聽話」?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團的軟硬才恰到好處?在學習《巧妙的布貼畫》(四年級下冊)時,教師也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操作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大大激發,積極思考、發問: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布適於表現什麼樣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現出風吹來的感覺?……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此外,《彩色鋸末畫》、《泥塑形象》、《紙立體物的聯結》、《花點心》、《太陽》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 延遲判斷,保護學生問題意識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創造教育也認為,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立即做出分析判斷,而應該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勇於標新立異的科學精神,需要教師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教師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空間,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來的創新思維受到抑制。
以《彩色鋸末畫》(四年級上冊)為例,在嘗試操作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在粘貼鋸末時先粘貼哪個部分更便捷,畫面更干凈?」此刻,教師不需要立即判斷並回答,而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總結。學生們沒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經過動腦、動手、探討實踐,他們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淺色部分;先粘面積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觀干凈。這樣的教學,給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延遲判斷方式中,就會勇於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那麼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就我近幾年在從事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慾望
許多實踐證明,決定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有兩種:一是認識,二是興趣。興趣支配著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穩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諸,不如好諸。好諸,不如樂知諸」。學生的興趣調節著情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從而在快樂中學習。所以我很重視每節美術課教學畫前准備階段。我用「童心」去想兒童所想,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發兒童創作的慾望,讓兒童頭腦中有鮮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兒童產生內心的創作沖動。我採用許多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對季節特點的觀察,就讓兒童身臨其境,觀察體驗;帶孩子去郊遊尋找秋天的足跡……回來後讓兒童把自己畫進美麗的畫幅中,不僅讓兒童去捕捉、感受物體瞬間的變化,還讓兒童作長期的觀察。春天,讓孩子自己種花、種草,看小草是怎樣鑽出地面的,校園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樣由含苞到開放的 。蝴蝶、蜻蜓長著幾個美麗的翅膀……另外,我還採用了其他的形式,諸如聽音樂、玩積木、講故事、說寓言,看錄像、拼圖、製作CAI課件……通過聲音、圖像、音樂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這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積累材料,使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
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積極探索和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方法,引導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學生這一基本需要,為學生多提供創新的機會。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開展一些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活動。如「用畫筆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號召學生在教室外的瓷磚牆壁上繪出美妙的圖畫,美化我們的環境。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手揮畫筆,盡情的用畫筆創造者美、展現著美,無拘無束地發揮著自己的豪情,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施展了他們的美術才能,而且樂此不疲。我們還經常搞一些畫展:「我能行」、「我畫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術活動。這些活動給了學生更多地表現自我、勇於創新的機會。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一種以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斷地去誘導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徵的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構建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選擇學生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激勵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能讓這種慾望保持長久。我們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在湘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蔬果的聯想》一課中是這樣做的,導言之後讓學生看了《青蛙與荷花》的圖片,使學生了解到「青蛙與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聯想創作出來的。「荷花」是以切劃手法為主造型處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組合為主造型表現的。學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豐富性。我繼而拿出三個形狀各異的白蘿卜提出問題:「看看這些白蘿卜,你想到了什麼?你會把他們作成什麼?」有的說:「我要把他們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說:「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鴿。」有的說:「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也能恰當利用材料造型。那我這里有個紅蘿卜、南瓜,誰能把它們巧妙的搭配起來?」馬上就有學生說:「我把紅蘿卜做成衛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發,創新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和發展想像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條條框框太多,不讓學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這樣去畫」「不能胡思亂想,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等,這樣學生作畫緊張,感到美術課枯燥,觀察遲鈍、思維滯塞、作畫小心,這就限制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抹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我認為,有時候學生的「胡思亂想」就是學生閃動創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術課外小組活動之中以提高審美素質為主線,提高造型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創造能力為出發點。從不把教師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特點,有專長,善於觀察,勇於表現,敢於標新立異。經常帶學生進行寫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比較,動腦筋去思索怎樣進行繪畫創作,並教給他們學會了各種適合孩子們運用的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兒童畫,吹塑版畫……在繪畫創作中,尋找最佳的構圖及最合適的繪畫形式。對於學生的神奇想像,教師要充分理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的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能力和繪畫水平,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