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較14到16世紀東西方美術特點
十四十五世紀,西方美術從中世紀逐步進入文藝復興,開始了人文主義的藝術思潮。透視法、解剖學、油畫材料等等新技術新發現的涌現使得藝術既可以更好的描繪以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並掀起了寫實主義的風潮,繪畫藝術由側重宗教臆想轉入描繪現實,為之後的現實主義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末期涌現出以格列柯為代表的畫家,將個人情緒引入繪畫,開始了藝術的個人主義特徵的探索,並間接影響了後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的諸多藝術大師。
反觀東方繪畫,這個時期繪畫分科確立,山水人物花鳥畫成為了文人自我表達的媒介,淺絳山水、寫意人物、花鳥抒懷成為了藝術主題。每一張藝術作品都蘊含著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出現了一大批以畫自喻的藝術大師,開創了以紙為承載介質的水墨藝術,並直接衍傳至今。
詩書畫印於一體的「文人畫」的出現使得東方繪畫更具有人文情懷,這種「人文主義」是「借物喻人」「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是「東方書畫符號」的定型期。日本浮世繪的出現使得美術品成為了商業運營中重要環節,其版畫的製作流程與視覺效果也間接影響了歐洲的現代繪畫。
(1)新發現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20世紀前中西美術的主要區別是注重再現與注重表現(寫意或意象)。20世紀以來,中國向西方美術學習引進西方再現寫實美術,但西方卻進行了現代主義藝術與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尺度的革新、顛覆,再次形成了中西美術基本價值觀的區別。
客觀地說,中西美術在基本價值觀上是以東向西靠攏的過程,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價值觀在很多層面獲得中國的認同、追逐,但依然存在一些基本價值觀的差異。
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1、從高等美術教育角度,造型藝術教育依然是當下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主幹,但在歐美二戰之後因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歐美高等美術教育已從造型藝術轉入創意教育,尤其注重科學與藝術關聯的教育培養。
2、當代中西美術基本價值觀差異最主要體現在對「藝術當代性」的不同認知上。
3、藝術發展的模式——是不斷進化,後者對前者的否定;還是螺旋式遞進,繼承性創新。
4、藝術與科技的關系。西方藝術的發展緊緊依賴於科技研發,現代主義藝術對應工業文明,後現代主義藝術對應信息文明;中國美術與科技關系不大,筆墨的價值判斷從5世紀就確立,至今仍是最重要的衡量准則。
5、藝術與技巧的關系。中國美術的發展並不注重與科技的關聯,但注重技巧,而且始終是道技不分,沒有技巧的創意被認為是偽藝術,技巧不高的藝術不能稱作大師,技巧不單純是手藝,還是修養、格調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