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玉雕,石雕都需要畫畫,美術功底嗎雕刻都需要畫畫,美術功底嗎
我也不會畫畫,但自學了一段時間雕刻,發展其實也不一定要美術版功底,只要你的權造型感覺好就可以雕得好,在你練習雕刻時就是在加強你的美術功底了,不過這是說圓雕。浮雕的話那可就要會畫畫,當然如果你只是雕固定的幾個圖的話,那多練習幾次就記住啦!
㈡ 高中美術 「石雕說課稿」 關於石雕說課方面的
我這里有一篇關於石雕的教案,看看吧,也許對你有用。
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在幾個代表性發展時期的成就及其藝術特點,學會欣賞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方法,提高欣賞陵墓雕塑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雕塑藝術的喜愛,對祖國悠久文化藝術的熱愛,進而增強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雕塑的定義與分類及作品與社會的關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為什麼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3.我國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藝術成就。
教學難點:
欣賞中國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應把握的特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准備:課本、錄象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了我國古代的陶塑藝術作品,這節課我們欣賞中國古代石雕藝術作品(出示課題,開始使用課件)。這兩節課欣賞的藝術作品均屬於雕塑藝術這一大類。
1. 雕塑的定義:
——運用多種物質材料、多種手段(雕、刻、塑、鑄、焊等)製作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感情的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
2. 雕塑的分類: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 陶塑、 金屬雕塑 。
(2)按形態分: 圓雕、浮雕 、透雕(鏤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點分:城市雕塑、園林雕塑 、紀念碑或紀 念雕塑、室內雕塑、案頭雕塑。
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偏見壓制,中國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歷史上的許多雕藝術傑作都不知道作者,更無從探究其個人風格,只能從把握總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徵來認識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
在欣賞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3.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然後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最後通過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如: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達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賞
陵墓雕刻產生的原因:
中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漢以來,由於統治階級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貴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設置石柱、石人、石頭獸等,以顯示他們的地位和威嚴。這些權貴們讓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為他們製作隨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體現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同時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築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築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配合地面建築陳設的各種石雕和石刻,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來說最為常見,而且規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則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磚雕的浮雕以及畫像石、畫像磚等。
陵墓雕刻的特點,一是服從陵墓整體設計思想,具有象徵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趨於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這兩個特點呢?首先應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築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人認為:人有靈魂,靈魂不死,應讓靈魂有個去處,最好的去處是升入「天堂」。於是人們就修陵墓,並且將其設計成象徵天界的模樣,埋葬死者時要引魂,通過陵墓進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築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圍牆,設神道,建石闕門。石闕、石獸(神獸)在墓地組成天界的象徵。
陵墓雕刻的題材分為儀衛性和紀念性兩類。儀衛性題材是按一定禮儀確定的,有華表、神獸、鞍馬、獅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紀念性題材,是為了紀念死者特殊的功績設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戰功的六匹愛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駿」。為它們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寬2米以上,其形體略小於真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賓士,著重體現馬的勇敢、馴良的特性和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嚴謹寫實,刀法簡練,結構准確,比例合適,形體渾厚,富有立體感,整體效果概括簡明,極為生動傳神,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使其享有盛名。
無論那種題材的雕刻,都有象徵性和寓意性。例如,華表象徵「王者納諫」。天祿、麒麟等神獸(頭上長雙角的稱「天祿」,頭上長獨角的稱「麒麟」,只能用於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貴非凡的自我標榜,又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俯首屈膝的石馬、石羊、石象等,象徵馴服與祥瑞,是天下萬民供奉天子的化身。這些具有象徵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構成宏大威武的氣勢,給人以既富麗又庄嚴冷峻的感覺,使人產生崇高感,達到宣揚封建法權之目的。例如江蘇南京和丹陽一帶的南朝陵墓前的石獸,在重視雕刻的整體感的基礎上,都十分強調藝術的誇張和變形,形體上沒有繁瑣的細節, 使整個石獸的形體顯得更單純,更富有表現力。例如,《蕭景墓石辟邪》,其形態為挺
胸昂首、張口吐舌,似正在發出震天吼聲。它是用整塊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碩大的體量具有很強的藝術輻射力,彷彿它在控制著這一地域。在各種角度觀看,它都給人以氣勢宏大、雄渾穩定的感覺。所以,當人們還沒有走近這些石獸的時候,在沒有弄清它的具體形象和細部刻畫之前,首先獲得的是一個形式美的感受,這就是雕塑藝術特別講究體積意識的原
因。這些造型高大厚重、氣勢逼人的石刻所顯示的矯健有力的外輪廓,給人以難以忘懷的印象,使人產生對於悠久歷史的追憶和豐富聯想。
陵墓雕刻服從於一定的程式,並遵循統治者的審美標准進行造型。例如,人、獸都雕刻成富有裝飾性和富麗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點。這種程式規范的藝術造型,隱含著統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穩固的心理。 (放映錄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賞
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原始社會的人們無法抗拒各種自然災害(火山、雷電、山洪、地震等),對變化莫測、龐大而神秘的自然現象不能理解,從而引起了恐懼、驚慌和缺乏信心,這種力量主宰著人們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禱或用巫術、祭咒、舞蹈等儀式去影響它們,才能消災降福,保證生產和生活的順利進行,因而產生了原始的宗教。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階級壓迫有時往往比自然災害更慘重,統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總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騙和麻痹人們的思想,阻繞人民的革命斗爭。所以,列寧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宗教的本質是唯心主義,但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於一時還找不到正確出路的人民大眾,又往往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寄託,也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如鴉片既是毒品,又是葯品,這說明宗教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
宗教藝術也是這樣。一般來說,古代創造的宗教藝術,當時是一種宗教宣傳品,宗教藝術所體現出來的藝術成就,是人民群眾智慧的體現,是人類寶貴的藝術財富。所以,古代遺留下來的宗教藝術,可以成為我們今天觀賞的對象。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宗教藝術,主要是佛教石窟藝術。所謂石窟,是指依山開鑿的佛教寺廟。源於佛教誕生地印度,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為了紀念他,也為了便於信徒們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選擇遠離城市的僻靜山崖開鑿洞窟,並雕塑佛像和繪制佛教壁畫。
享譽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
1.雲崗石窟:
雲崗石窟是世界聞名的佛教雕塑藝術寶庫,位於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勢波折如雲,故名雲崗。雲崗石窟依山開鑿,始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大小洞窟53個,佛龕1100個,大小石雕造像51000餘身。 1500年來,雲崗石窟經風雨地震雖有損壞,但近百年中人為破壞更為嚴重,帝國主義國家博物館中藏有從中盜竊的佛頭達數百之多 。
課本所選第20窟佛像,由於地震,該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獨存。大佛高13.5m,面相廣圓,兩頰豐滿,鼻高寬厚、直通廣額,眉長彎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於庄嚴中流露出慈祥,於和藹中顯出威嚴,具有穩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測的神秘感。外著袒肩袈裟,衣紋條條排列形成富有節奏的韻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練,顯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宏大的氣魄,藝術成就極高,為雲崗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和雲崗石窟的象徵。
2. 龍門石窟:
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口伊水兩岸長達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滿佛教石窟,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0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 余座。奉先寺建於唐代最盛時期,是最大的像龕。奉先寺像龕前,曾有木結構建築,後被毀。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龕內主尊盧舍那坐佛是釋迦牟尼報身像,通高17 .14米,頭高4米,耳長1 .9米。保存完好的佛像頭部造型,飽滿秀麗,輪廓極為優美。雕刻者突破佛經束縛,融進中國女性優美的外部特徵:螺形發髻,額部寬廣,眉如彎月,豐頤秀目,鼻樑筆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翹,帶有笑意,身姿端莊穩重,流露出高貴典雅的氣質和雄圖大略的英雄氣概。其形象與記載的武則天「廣額方頤」的相貌相吻合,實質可能是以武則天為模特兒,難怪大佛宛如高貴慈祥的中年女性。11軀雕像整體為對稱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眾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結合為富有變化統一的整體,是唐代石刻藝術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寶頂山位於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處,造像10000餘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傾向,《養雞女》即為代表。這一反映農家日常生活場面的雕像,極為生動親切,富有生活情趣,將嚴肅的宗教內容表現得極有人情味。
三.小結。
㈢ 求美術教案《繼承和發揚中國美術的藝術傳統》教案~~~~~急用~~·
第一課 繼承和發揚中國藝術的傳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與西方優秀建築、雕塑、繪畫的藝術風格,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和風格。
能力目標: 用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情感目標: 加深對美術藝術的理解,逐步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討論,使學生了解,各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藝術獨特的風格和審美特徵。
教學難點:
中外美術作品的形式藝術風格的對比,初步理解傳統和多元文化並存的關系。
教學准備:
學生的學具准備:教材,相關資料。
教師教具准備: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
(看視頻)
大家認真觀察影片。提問:看看影片中都展示了哪些美術遺存? 看影片,思考,回答問題,進入學習狀態。
答:有北京故宮、秦始皇兵馬俑、雲岡石窟等。
提高積極性
哪些美術遺存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這些美術遺存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緊跟老師思路 導入課題
教學方法:小組討論
(看幻燈片中的圖片)將中西方的建築作品從材料、布局、色彩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思考、討論
北京故宮
巴黎凡爾賽宮
中國以木結構為主,而西方是以石材為主。中國多是「四合院」形,地面平鋪為主,而西方朝縱深方向發展。中國用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的木製廊柱,門窗,寬敞潔白的漢白玉台基,而西方色彩相對單一。 通過中西建築的比較,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通過剛剛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中國美術的藝術傳統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中國傳統雕塑也有著自己的語言。
提問:誰能簡單的介紹下雲岡石窟或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
觀看圖片,並回想課前查閱的資料,向師生介紹雲岡石窟和阿芙洛蒂德。
交流探究學習的成果,感受自主學習的成就。
(觀看圖片)
從造型、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較中西雕塑的不同
中國雕塑注重寫意,西方雕塑注重寫實
中國的雕塑多強調的是一種集體之美。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強調的是個人所展示出來的美。
西方雕塑強調直白、明晰、奔放。中國則強調委婉、內斂、保守 通過中西雕塑的對比,了解中國雕塑的特點。
以上我們通過對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國建築、雕塑的獨特之處。那美術四大家族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個,我們還沒有分析,大家說是什麼? 思考,回答問題。
繪畫 復習舊知,引出新知識點。
(觀看圖片)
從形式、材料、比例三方面比較中西人物畫的不同。 思考、回答問題。
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筆墨紙硯
對於中國畫而言,造型准與不準,要依靠對意的表達
程度而定。
通過形式、材料、比例三方面比較中西人物畫的不同,了解中國人物畫的特點。
欣賞「米德爾哈爾尼斯的道路霍貝瑪」這幅作品。體會西方風景畫特點。
西方風景畫重視光的運用,重視色彩的配合,重視透視的應用 簡單了解西方風景畫的特點。
欣賞《千里江山圖》
提問:1、請同學分析中國山水畫採用的技法。(透視、構圖、色彩)
(2)你從中國的山水畫中可以體會到哪些文化元素?
1、「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
山水畫構圖要運用對立統一規律。
人文理想、追求和深邃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意境和品位。
2、以山為樂、以水為知,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的精神確立,體現天人合一的憂樂圓融意識,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中國山水畫欣賞的最大樂趣 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深刻意蘊。
(回顧中西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的不同。)
提問:和同學討論,在中西美術的比較中,你看到了怎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討論、思考、回答問題。
中和 平易 深沉 含蓄 用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觀看幻燈片)
這種民族文化精神在古城方面的體現。 欣賞圖片,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加深對美術藝術的理解,逐步形成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布置作業
作業要求:
題目自擬
內容:以「繼承和發揚我國的藝術傳統」為主線寫一篇小論文
字數:300字左右
作業上交時間:4月2日(本周六) 記錄作業要求 會用書面語言闡述自己對中國優秀民族藝術的認識。
㈣ 中國古代雕塑欣賞教案
中國雕刻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人們首先從石器的製做過程中,獲得雕刻技術的訓練,並孕育著雕刻藝術的才能和審美觀念,又從陶器的製做中獲得製做人物和動物的造型功能。 從事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工匠,在藝術表現的技法和手法上有其獨到之處。他們利用最原始最簡單的工具創作了圓雕、浮雕、透雕和陰刻技術,運用可雕可刻的材料,製做出具有欣賞方面的各種形象。 陶塑、骨雕和石刻是具有藝術表現特殊用途的器物。以雕塑藝術手法製做的古代人面像,在古代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比較直觀地再現了古代面貌,而且還反映了古代人的精神世界。許多陶塑、骨雕、石刻作品,通過古人的藝術創造,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水平。呈現出風格多樣的藝術情趣。其中一些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藝術造詣升華到超凡脫俗的程度。 原始陶塑、骨雕、石刻作品,多半帶有原始宗教色彩,是古人一種社會需要。雖然至今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原始宗教行為的許多細節,只能根據現在已經知道的民俗學、民族志方面的材料,初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原始宗教曾經廣泛地存在和流行的事實,已經在陶塑、骨雕、石刻作品中展現開來。有待於我們作深入和細致的探討。 遼西地區,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和各種有關女神的作品,一直在上古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紅山諸文化的崇拜意識,是一部神秘莫測的天書,它記述了古人對大自然奮斗的歷程。 內蒙古赤峰地區出土有興隆窪文化石雕女神像(距今八千年),趙寶溝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七千年),紅山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五千年)。
大衛是1501年至1504年完成的
㈤ 中班美術欣賞雕塑教案
美術《葫蘆》,讓孩子體驗畫指紋畫的樂趣。
㈥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
人美版六年級上冊美術全套教案,共33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德育綱要要求
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
美術教學要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力量,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和愛美情趣。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階段目標(第三學段)
造型•表現
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設計•應用
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欣賞•評述
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徵,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扽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綜合•探索
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製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
課題 1.凝固的音樂——建築 課時 2 課 時
課業類型 欣賞•評述 授 課 人 杜莎
教學目標 顯性目標 應知:通過欣賞、比較,初步了解中國宮殿建築與西方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認識到不同地域文化對建築的影響。能夠發現並簡單總結古今中外建築在材質、造型方面的特點。
應會:能夠搜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資料,在學習中加以運用。能夠初步分析建築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蘊涵的文化精神。學慣用繪畫或文字的方式將自己對建築的了解與認識表達出來。
隱性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引發學生對建築的關注、認識和興趣。
2.通過欣賞風格各異的建築,激發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包容。
重點 欣賞北京故宮建築風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比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築,認識不同的建築風格。發現時代發展與建築材料變化的關系。
難點 認識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對建築風格的影響。
教學方法 欣賞觀察法、比較法、小組學習法、嘗試法、談話法、交流討論法、講解法等。
教學准備 課件、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第一節
教學流程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調整
一、組織教學 穩定情緒,檢查用具准備情況。 穩定情緒,做好上課准備。
二、導入新課
1.請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悠揚的樂曲放鬆放鬆身心。
2.邊聽邊欣賞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築。
3.說說自己欣賞到了什麼?有哪些感受?
4.你記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築?
5.德國詩人歌德把建築比喻成凝固的音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凝固的音樂――建築。
6.板書課題《凝固的音樂――建築》 學生閉上眼睛聆聽。
欣賞古建築圖片。
回答問題。
三、講授新課 (一)、中國古代建築欣賞
1.出示故宮的系列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分析。
A、 故宮外景:黃色屋頂與紅色牆面帶給我們一種金碧輝煌的感覺,黃色是尊貴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紅色是喜慶的色彩。巨大庄嚴的建築群和寬闊的廣場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
B、 雲龍大石雕:雕刻有龍紋、寶山和雲紋,栩栩如生,這種紋樣被稱作「九龍
1.學生欣賞分析。
(學生知道的要請學生回答。)
戲珠」,精美異常。
C、 門釘和鋪首:朱門金釘、金鋪首是皇家建築的一種標志,有辟邪的作用,寓意吉祥。
D、 太和殿屋檐上的仙人小獸:依次為鴟吻、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只有太和殿才能十獸齊全。
E、 乾清宮:皇帝上朝的地方,其金碧輝煌的色彩,筆直的線條造型顯得庄嚴穩重。
2.分析小結故宮的建築風格。
3.你對故宮還有哪些了解,和同學交流討論。
2.故宮為木結構建築,多採用直線條造型,給人以穩重、古樸、庄嚴之美。
3.小組交流討論。
(二)外國古代建築欣賞
1.出示泰姬陵(印度)、凡爾賽宮(法國)科隆大教堂(德國)的圖片學生欣賞。
2.請學生對比中外古代建築,說說它們不同在哪裡?
3.教師分析這幾種建築的風格特點。
A.泰姬陵(印度):造型追求簡潔、精確的幾何圖形構成之美。
B.科隆大教堂(德國):它那高聳入雲的雙塔,充滿了基督教那種「神聖忘我」的宗教精神。
C.凡爾賽宮(法國):內部裝飾富麗堂皇,是歐洲最宏大華麗的宮殿建築。
4.對比乾清宮和凡爾賽宮內景的不同。(造型、材質、感受)
1.學生欣賞。
2.學生分析。
3.學生記錄。
4.乾清宮和凡爾賽宮都同樣金碧輝煌,但乾清宮用直線條造型,顯得庄嚴穩重、華麗威嚴,凡爾賽宮用流暢的弧線,造型圓潤流動,處處顯示著浪漫而奢華的氛圍。
(三)中外古代建築在造型材質上有什麼不同?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多採用直線條造型,給人以穩重、古樸、庄嚴之美;外國古代建築以大理石或磚石結構為主,造型豐富,靈活多變。
四、學生實踐 1.作業要求:用文字將自己對中國古代建築與外國古代建築的認識寫下來,並說說本節課的收獲。
2.學生交流本課的感受。
3.教師加入討論。 學生作業。
交流感受。
第二節
教學流程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調整
一、組織教學 穩定情緒,檢查用具准備情況。 穩定情緒,做好上課准備。
二、復習導入 1.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故宮為木結構建築,多採用直線條造型,給人以穩重、古樸、庄嚴之美。
2.乾清宮和凡爾賽宮的不同風格:乾清宮和凡爾賽宮都同樣金碧輝煌,但乾清宮用直線條造型,顯得庄嚴穩重、華麗威嚴,凡爾賽宮用流暢的弧線,造型圓潤流動,處處顯示著浪漫而奢華的氛圍。
3.中外古代建築的不同造型材質: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多採用直線條造型,給人以穩重、古樸、庄嚴之美;外國古代建築以大理石或磚石結構為主,造型豐富,靈活多變。 學生回憶,回答。
三、講授新課 1、欣賞著名現代建築
2、請學生說說對這些建築的感受。
3、 學生自由交流課前搜集准備的資料,欣賞不同的建築。
4、 對比古今建築在造型、材質方面的不同:古代建築造型厚重、庄嚴、形式較為統一,多以土、石、木材為原料,而現代建築造型風格迥異、誇張,講求個性化,也多以金屬、玻璃、混凝土等現代化建築材料為原料修建。
5、 討論:為什麼我們把建築稱為凝固的音樂?
6、 在樂曲中再次欣賞各種建築,感受建築的美。 學生分析:蓬皮杜藝術中心(法國):造型龐大而古怪,被視為高科技建築里程碑。
里昂國際機場(法國):造型奇特、展翅欲飛。
上海金茂大廈(中國):融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潮流於一體。
繼續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