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美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新教材,急需
人美版美術七年級上冊全套教案,共73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1課 在美術世界中遨遊
一、教學目標
本課不是從傳統的角度介紹各個畫種,而是以材料來區別不同的畫種,力求使學生明白畫種的不同,是因為畫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本課還希望通過對一些現代藝術的介紹使學生明白隨著時代的前進,美術材料也在不斷地出現新的變化,新的材料會帶來新的審美觀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欣賞課本的圖片,並引導學生回憶在小學時欣賞過的圖片,進行美術作品製作材料的分析。
(二)難點: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三、課前准備
(一)教師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如油畫顏色、木刻刻刀、油墨及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二)教師講課、學生練慣用的多媒體課件,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
四、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對美術不同種類的了解。了解材料與畫種的關系,向學生展現出美術世界的廣闊,使他們能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同時,使學生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通過欣賞、感受、體驗美術作品,對美術的種類有初步的了解。對美術材料與畫種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
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本節課的探究題目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請學生觀看錄像及圖片資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引導學生查找資料。
教師應抓住材料與畫種的關系,使學生對美術種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各個美術門類,其中包括現代美術設計的特點、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
探究性學習要特別強調學生進行研究。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這節課的探究題目就可以確定為:「是什麼決定了美術門類的不同?」
1.教師放映幻燈或者錄像片,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
2.回到課本上的圖片,具體地分析每幅作品由於材質的不同,使得美術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學生的自行探討為主,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如將《父親》和《秋瑾》對照,同樣是畫人物,它們有什麼不同?(可以從色彩、光線、立體感等方面相小對照)
3. 如果有條件,教師給學生准備一些不同畫種的材料實物,像油畫顏色、各種繪畫用紙等給學生傳看。
4.教師設計一些類似智力測驗式的思考題,看學生是否能夠將藝術作品和材質正確地「掛鉤」,一邊看作品,一邊正確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課前,師生均應准備一些畫作印刷品、幻燈片或錄像等以補充課本內容。像學生甲指版畫《秋瑾》,學生乙找出版畫用的材料;學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學生乙就要指出書上圖片中的浮雕;學生甲出示「水彩畫」的卡片,學生乙就要從課本外找出一張水彩畫的作品。
5.為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可以從課本之外找一些圖片,讓他們做出分析和答案。
6.找出一些圖片留給學生作課外的探索。如設計領域的廣告,就有不同的材質。如版畫中的銅版畫、石版畫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但不要在課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通過課外的探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地學習知識,為他們創造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機會。
五、教學點評(教學反思)
讓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鏈接,在現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傳統的美術欣賞課容易上成以教師為主角的灌輸式授課,教師一般對美術的概念、種類,作品的內容、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在許多的教師眼裡,作品的意義、表現手法在美術史中有了一些定論,學生沒有必要再進行參與。新的課程標准帶來了新的教育觀念,提倡感受和體驗,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在欣賞課上,就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當前,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在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努力進行教學實踐,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賞教學的實處。
本課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學習。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探究的氛圍,要有探究的課題。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美術世界的豐富多彩,為學生創設一種置身於美術作品之中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還應強調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直接的感受和體驗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細部,讓學生看出不同畫種的效果,甚至能夠看出不同的材質。使學生能夠獨立、正確地從美術作品按工具材料分類的角度認識美術作品的門類。
㈡ 人教版8年級上美術教案
第一單元: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繪畫的語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和認識中外不同的美術作品,了解繪畫造型的語言和表現方法,培養初步的審美經驗。
2.學會從造型的角度評述美術作品,獲得初步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對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藝術表現方法的了解。
教學難點:
運用藝術語言知識評述自己喜歡的中外繪畫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提問:達芬奇創作的作品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展示《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這幅作品?
學生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解讀一幅繪畫作品。
二、講新課
出示兩幅作品
教師提問:拋開畫面的內容,找這兩幅繪畫作品的共同之處。
教師總結: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手段,即線條、形狀、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交流的藝術語言。
1.繪畫的造型要素
(1)線條造型要素:介紹幾幅以線條為主的繪畫作品,同學感受並評價這些作品給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紹色彩的四種分類:再現性色彩和表現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派畫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達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紹幾幅以明暗為主的繪畫作品,同學感受並評價這些作品給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以明暗為主的繪畫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繪畫的三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1)寫實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2)表現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3)抽象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3.欣賞優秀作品:
三、教師總結
了解了繪畫的造型因素,我們在分析欣賞繪畫和創造繪畫作品時就要運用這些造型因素。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課題: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2.通過對繪畫作品的賞析,能夠正確地運用形式美的相關知識評析繪畫作品。
3.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與感受繪畫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審美觀的發展。
教學重點:
繪畫作品中形式美規律的認識與運用。
教學難點:
運用藝術美與形式美的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與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導入 說明辯論的主題以及辯論的方法。 分好辯論組,推舉主辯同學。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加入適當的音頻與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重點,並可更好地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問題。
針對所出示的作品,引導學生展開辯論。
根據學生辯論的結果得出結論,引出形式美的法則。 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
正反方發言。
三、總結 對課堂辯論中各組的發言及學習的成果進行總結。
課後反思: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現實 多種多樣的表現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美術可以再現生活的真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手段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特徵。
2.方法與過程:(l)通過分析、評述,從不同畫種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把握美術作品形象與現實生活形象的區別和聯系。(2)通過師生互相討論研究,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提高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引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學會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教學重點:
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組織教學 穩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
二、導入新課 1.教師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
2.老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畫種的再現性美術作品並出示課題。
3.請學生談談感受。 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並發表意見。
三、知識要點講解 1.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美術形象並不等同於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
2.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要形神兼備。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要真實生動地表現外部特徵,還要表現對象的精神、性格和氣質。
3.再現性美術作品強調「情」的感受和「美」的體現。任何藝術作品都要以情動人,再現性美術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師講述並板書:1.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2.形神兼備3.「情」的感受「美」的體現 欣賞並談感受,使學生主動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特徵,並在一開始就通過討論營造出一種氛圍。
四、分析和討論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特徵及藝術效果 1.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蔣兆和的《流民圖》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流民圖》是中國畫,是以線條、墨色來再現形體、質感,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該作品創作於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了畫家創作這幅中國畫長卷。《開國大典》是油畫,以豐富的色彩層次,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
2.通過課件展示中國花鳥畫和油畫靜物,讓學生來談體會。 學生可以就課件上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共同探討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特徵。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
五、學生討論研究 要求學生把握再現性美術作品和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及再現性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 通過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理解。
六、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和討論,同學們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的提煉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思想感情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而成。
說一說自己的觀點。
談一談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應具備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關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
七、課後拓展 請同學們搜集美術作品圖片,注意區別哪些屬於再現性的美術作品,並與同學交流和評述,在教室里開闢作品專欄進行展示。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研究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區別及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欣賞、理解和討論提高學生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
第二課時
課題:靜物寫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初步了解靜物寫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現方法,提高欣賞和分析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能力。
2.方法與過程:
(l)通過講授、欣賞使學生了解色彩靜物寫生的步驟和技法。
(2)運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識,嘗試進行靜物色彩寫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並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理解。
教學重點:
寫生色彩的一般規律,單件物體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現方法,靜物畫中的色調。
教學難點:
色彩寫生中環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認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組織教學 准備教學用具和檢查學生的學慣用具。
二、導入新課 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靜物色彩寫生練習。
三、講述色彩知識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間色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淺程度。
純度——指色彩的鮮艷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飽和程度。
3.色彩的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補色對比、同類色對比、面積對比等。(見課件中圖)
4.色彩寫生中影響色彩關系的幾個因素: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 通過課件圖片展示,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在師生討論中加深對色彩知識的理解。 通過提問思考,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四、教師展示寫生步驟或演示寫生步驟 (見課件圖)分五步進行:
1.用鉛筆畫出大形體,注意構圖和空間關系。
2.用較薄的單色畫出大的明暗關系。
3.從畫面暗部入手,把握整個色調,這一步使畫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後關系更加明確。
4.進一步用較飽和的顏色把上述關系表現得更准確些,注意邊緣線的虛實變化。
5.最後刻畫亮灰面,點上物體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調整色彩整體關系。 學生觀看教師演示 通過色彩寫生練習,進一步加深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體會到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需要熟練地掌握繪畫技能,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五、課堂練習 請同學們觀看課件中的作品並根據老師擺設的靜物,進行寫生練習。寫生要求如下:
1.構圖完整 2.造型准確 3.色調和諧統一 學生各自准備好工具,進行色彩寫生練習。
六、學生優秀作品展示 學生欣賞優秀作品,並分組討論,談談認識和體會。
七、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和實踐,我們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再現現實生活中生動、自然的形象,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還要善於觀察和把握表現對象的形象特徵。
八、課後拓展 請同學們嘗試用寫實的手法進行美術創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審美情趣。(主題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