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同的地方的節日風俗,還有各具特色的藝術樣式,請你寫出四種特色的地戲 —— 。浙江有特色的劇種是什麼
湖北、安徽——黃梅戲,浙江——越劇,江蘇——崑曲,河南——豫劇,還有很多。浙江特色劇種——越劇。
2. 美術與京劇臉譜藝術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http://www.jyzxw.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440
首先這是美術的起源,美術不僅僅是繪畫,還包括雕刻、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
而京劇臉譜對北京建築文化影響甚深,這是北京人喜歡在高層建築上加大層頂的心理因素之一.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 通過美術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的京劇臉譜的各方面,如顏色、圖案、譜式等。
3. 儺戲的藝術風采是怎樣表現的
安徽儺戲帶有濃厚的宗族色彩,始終限於祭祀演出,它既無職業班社,也無專業藝人,演員皆由各宗族按房頭攤派男丁擔任。
演唱藝術的傳授,大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民間傳襲方式,父子相傳和宗族師承。因此它的聲腔發展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沿襲古老戲曲聲腔,其總體風格具有不變性。二是聲腔音樂由宗族師承關系所帶來的曲調結構與旋律具有多變性。
其音樂分為唱腔與鑼鼓伴奏兩部分。聲腔基本上可分為儺腔和高腔兩大類。它們同屬曲牌體,多為五聲羽調式,其次是商、角、征三調式,宮調式較少。
儺腔是儺戲獨有的頗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屬花腔小調,源於不同時代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號子、採茶、舡歌、蓮花落。曲調質朴、流暢,接近口語,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多為六七言唱詞,其基本句式,6言為「三三」7言為「二二三」。
唱詞音韻均用13轍,聲調多為上仄下平。詞腔結合多為一字一音。旋律較平穩,板式較單一,極少用拖腔。多用級進旋法和窄音程,音調和調式偏重於小調色彩。虛詞、襯字、裝飾音用得較頻繁。
儺腔的基本結構一般是由呼應式二樂句和起、承、轉、合的四樂句組成的單段體。樂句結構第一句大多結束在調式屬音或下屬音上,形成半終止,第二句結束在主音上形成全終止。
這兩句的旋律或者大體相同,或者是一起一伏地相呼應,構成有機統一體。四樂句組成的單段體結構,一般是二樂句曲式的變化發展和不同程度的擴充。因此它比二樂句組成結構較完整,表達功能也較強。
高腔其旋律與當地目連高腔基本相似,曲調高亢、激昂,音域較寬,旋律進行往往跳動很大,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
唱詞大多以長短句為主,間用五七言韻文或四六駢語。詞腔結合多為「字稀腔長」,並有大段行腔。常用調式以商、羽為為多,其次是征、角兩調,宮調極少。
高腔的板式主要有散板、一板一眼、一板兩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等。其板式處理較為自由,一般不甚拘泥於板眼,如二拍子中夾用三拍子,四拍子中夾用二拍子或一拍子以及整、散結合等多種節拍形式。充分發揮了節拍、節奏的變化在音樂中的作用。
高腔中較有層次的唱腔,其曲牌結構一般大多採用先以一句「導板」式的散板樂句作起句,其腔句特點是旋律充分展開,略帶抒情性,最後終止在某一較穩定的音級上,以表達一句完整的樂意。
下句旋律結構緊湊,與起句相呼應,一般大多終止在調式主音上,以表達一段完整樂意。句式呈上散下整式,兩者節奏為一散一整,音樂趨向為一放一收、一動一靜。接著進入有板有眼帶陳述性的音樂,其樂句一般都是對仗式的上、下句組成,句式比較方整。
其間速度層層扣緊,轉為有板有眼「垛句」式的「滾唱」,其樂句主要特點是「字密腔短」,接近數唱,在一連串的短句中保持相間或相同的結音和大體統一的節奏,用以加強語氣,表現人物的激動情緒。最後加一句「落板」式的散板結束。與「起、平、落」曲體結構基本相似,戲劇表現力比儺腔強。
高腔曲調的調式、調性比較特殊,往往一段唱腔轉調頻繁,其形式有暫離調和移調兩種。
暫離調是在一段唱腔曲調中,一個腔句或是一個腔句中的部分腔節由原來的宮調轉入另一宮調,然後又回到原調中來,以這種離調手法造成旋律的色彩性對比。
移調是在唱腔中,根據人物情緒需要,將曲調旋律依一定的調式關系移高或移低若干度進行,使音調在高度和力度上有所變化,但調式卻沒有多大改變。
高腔音樂語言比儺腔豐富,其特點是曲調在五聲調式基礎上增加了「偏音」清角、變宮、清羽、變征作輔助音或經過音,發展成各種不同的六七聲調式,其曲調常以清角或變徽作腔節或腔句固定下滑音。
高腔所用曲牌甚多,僅《和番記》所標曲牌就有好幾十種,如「新水令」、「風入松」、「四朝元」、「層層好」、「馬不行」、「步步橋」、「駐雲飛機」、「紅納襖」、「山坡羊」、「甘州歌」、「金錢花」、「滿庭芳」、「菊花新」、「皂角兒」、「江頭金桂」、「一剪梅」等。
其曲牌一般均來自目連戲和其他較古老劇種,旋律和曲調結構均已隨著唱詞和家族傳承而有所變化,如其中有的名同曲異,有的曲同名異,有的則循著「自身溶變性」的規律,在聲腔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過程中又派生出面目全非的新腔調。
從唱腔運用形式及其特點來說,安徽儺戲無角色行當唱腔,在曲調運用上,系採用樸素的戲劇性手法,選用不同情趣的曲調,表現不同性格的人物與思想感情。
比如,正面人物如生、旦角色大體是較典雅、莊重的曲牌。而屬於凈丑一類的角色,則往往採用詼諧、輕松的雜腔小調。
在儺戲的儺腔與高腔兩類腔調中,儺腔多為7言體詞式,節奏較為整齊,有規律,旋律比較定型,基本屬「一曲多用」。一首曲調可以反復演唱多段唱詞,字腔一般不作過於嚴格的處理,旋律也無明顯變化,適應性強。
高腔唱詞則屬於曲牌體,以長短句結構為主,有一定的格律,曲調大多為「一曲多變應用」。一支同名曲牌一般只演唱一段專用唱詞,不按曲填詞,作無變化地反復演唱。
即使在同一出或同一折戲里重復使用同一曲牌,演唱不同詞格唱詞時,其曲調在旋律、節奏上均已隨著唱詞的句法、字數及排列形式的不同有所變化,但其主體骨架和特徵性的旋律型與原曲調基本相似。
安徽儺戲無絲弦樂器,只用鑼鼓伴奏,人聲幫腔,仍沿襲「一唱眾和」與「其節以鼓其調喧」的演唱特點。
演唱形式既有獨唱,也有對唱,還有在場角色的合唱與後台人員幫腔。幫腔皆在每句唱詞的後半句,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也有整句,甚至整段幫合的。幫腔時鑼鼓與唱腔同步進行,稱「靠腔鑼鼓」,頗有氣勢。
安徽儺戲的演唱,一般都用本嗓演唱,但高腔則以本嗓為主,小嗓結合的方法演唱,藝人稱為「陰陽嗓」。小嗓的出現,尤以唱腔的尾句幫腔時較為突出。
在伴奏上,安徽儺戲的武場有大鑼、篩金、小鑼、鐃鈸、堂鼓、板鼓、扎板各一個。鑼鼓伴奏:一是「唱腔鑼鼓」,它主要起過門連接、啟腔和托腔作用。常用鑼鼓點有「長槌」、「短槌」、「介槌」、「底槌」、「四門凈」、「大批水」、「小批水」等;二是「動作鑼鼓」,是為配合演員表演之用,在儺舞中尤為突出。
安徽儺戲以貴池方言為基礎。貴池方言一般屬北方話的次方言,即江淮方言,其基本特點在語音方面,即四呼俱全,尖團音不分,聲調5類至7類,而且保留中古入聲調。
安徽儺戲舞台美術的風格主要以裝飾性和寫意性為主。即用燈彩、楹聯、一桌兩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
以古樸粗獷的表演表達劇情,加之舞台上的燈光燭光,交相輝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民間藝術色彩和娛神、娛人的節日喜慶氣氛。
安徽儺戲演員的面部不化妝,一直沿襲戴面具演出的傳統,龍套及一般插科打諢的角色,既不勾臉譜,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簡易行頭。各角色的臉譜扮相,包括冠戴、頭飾、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現,形象鮮明、生動,富有個性。
安徽儺戲服裝比較簡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裝樣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簡,土布製成斜襟長袍,用黃山梔染成茶色或用靛藍染成藍色。後來,也用顏色勾繪花紋圖案,鄉土氣息十分濃郁。
後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方劇種的興起,儺戲服裝也逐漸講究起來。各宗族均集資到外地購置一些與一般戲曲相同的各類服裝,如官衣、蟒袍、灑手衣之類。各角色服裝與戲曲的服裝大同小異,唯武生不用靠。平時不演出時,戲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閣樓上,演出時經過請神儀式,由年首開封啟用。
安徽儺戲砌末分儺戲與儺舞兩類。戲中所用,一般都自製。有關刀、鉞斧、瓜錘、喝道板、馬鞭、雲帚以及小道具聖旨、印箱、朝笏、驚堂木、簽筒、摺扇、文房四寶等。
儺舞專用有傘、古老錢、球燈、木鳥、弓箭等。其中刀槍、把杖之類備有大小兩種,大的在演出時分別陳列在舞台左右兩側,插在寫有「肅靜」、「迴避」的虎頭牌木架上,為面具出巡時護駕專用。
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時大多放在擺面具的龍床旁或龍床上。龍床是擺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幾張方桌拼成,上面罩有檯布。
面具的擺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順序。演出時一般都放在舞台後的左側,如後台場子小,則放在台前左側。
龍亭是儺戲演出期間用於迎神、朝廟抬「儺神」專用道具。亭狀,上寶爐頂,下分三層,如寶塔狀,越上越小。
下層最大,為一活動的方形櫃,四面盡是雕花板,為正月十五朝廟安放儺神之用。第二層為龍居,朝廟時專為供放社公面具和「龍璽」,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龍盤雲,製作精巧,且能取下。
還有《舞古老錢》中的古老錢。用木板製成,狀如古銅錢。外圓內方,兩面各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舞滾燈》中的滾燈。用竹篾扎制而成,里外兩層,皆為球狀,用彩紙將竹篾糊嚴。外圈孔上貼有「風調雨順」的彩條。
兩個圓球之間用細麻繩連結,可旋轉;內正中有軸,軸上有一細小鐵釺,可插蠟燭。表演者起舞時,內圈可自掃轉動,而點燃的蠟燭始終朝上。
貴池儺戲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內搭台演唱,舞台裝置古樸別致。台前檐與台內左右及後側,分別掛有五彩繽紛、形如網狀的或飄帶式的紙彩。
兩側台柱上貼楹聯,其內容各宗族不盡相同,如劉街鄉殷村姚寫的是:
有威可畏,有儀可象;
如聞其語,如見其人。
或者是:
福田宗祖種;
心地子孫耕。
前後台相隔處豎一排用木板或竹簾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風,屏風的左右兩邊與上方分別安裝對聯與橫披亮匾,對聯為:
制度禮儀遵古法;
聲音節奏守遺風。
橫批為:鄉人衍慶。
屏風中間掛有中堂,中堂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如有的抄寫古詩一首,有講究的用紙紮成福、祿、壽三星,也有的像劉街盪里姚,則根據演出日期的不同書寫有針對性的內容,如上七寫的是:
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
拈香來祖廟,秉燭敬儺神。
依舊風光好,居然氣象新。
年年循古例,同慶萬家春。
而十五則寫的是:
鄉村無事鬧新年,鑼鼓聲喧接九天。
欣逢今宵月圓好,神喜人歡大團圓。
兩側上下場門掛有綠色或紅色簾子,簾子上方各掛一塊寫有「出將」、「入相」兩字的扇形亮匾。
屏風前一米左右處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兩椅,上罩桌幃、椅搭。椅褡一般為紅色,桌幃不定,其用料有綢、布等。桌上擺有點燃的香爐、燭台。
桌椅布置一般根據劇情的需要酌情處理,如《章文顯》中包公審陰案和《劉文龍趕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掛一幅龍帳,增放印箱、簽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張稍大的桌上,視為兩層寶座,表現威嚴之場面。一般情況下筆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兩件其他代用道具虛擬表現。
如《孟姜女》一劇中,城牆系用兩條長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牆;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樹立神傘,表示樹。又如扮演漁、樵、耕、讀的4個角色分別站立四方,表示東、南、西、北門等。
儺戲用來裝飾舞台的有網狀和飄帶式兩種。台前掛的為網狀,用彩色紙剪成條,捲成圓筒,對角結成網眼狀,下再用彩色紙剪成的細紙條,結成一縷縷的紙須。
網眼上分別貼上用紅紙剪成的菱形或扇形的圖案,上書「儺神大會」或「驅邪逐疫」4個醒目大字。也有講究的在紙彩上安裝4盞用竹扎、紙糊彩繪、裡面點燃燭火的亮燈,4個大字分別寫在亮燈上。
台兩側及屏風上掛的為飄帶式紙彩,它是用彩色紙剪成紙條,上端寫各種吉祥語,下端剪成蝙蝠或「壽」字等各種有寓意的圖案。圖案下剪成6條紙須,意為「六六大順」。
還有以木、竹為骨架,紙糊彩繪,中空,裡面可點燃燭火的明亮匾額,通稱「亮匾」,有對聯、橫披、扇形幾種形式。直立安裝在屏風兩旁的為對聯亮匾,安裝在上方的橫匾額為橫披亮匾。上下場門上方掛的扇形亮匾,製成向前傾斜狀。
總而言之,安徽儺戲是將古老的祭祀儀式和戲曲文化結合起來,以歌舞呼號來傾瀉慰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盡展古老的民間藝術的風采。
4. 儺戲的社會影響
儺戲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鮮明的地域特色,廣泛的社會基礎,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正是這種混合性的古老藝術形式,其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界普遍認為,它是我國在演出形式、劇目、唱腔、面具、服飾、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堪稱「戲曲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宗族結構、民風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區政治、經濟均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第一,儺戲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儺是原始祭祀儀式的重要活動,是原始舞蹈的源頭,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
第二,儺戲是中國戲曲的催化劑。儺戲的不斷發展成熟,也帶動了中國戲曲的發展進步,儺戲的文化內涵、表演內容、表現形式、社會影響等都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思想文化方面而言,到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儺戲將原始巫藝術融合了儒、釋、道等文化。如儺戲宣傳的儒家忠、孝、節、義等道德觀也是中國戲曲的普遍主題;儺戲較早地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輪回思想在中國戲曲的結局中也時常體現 ;儺戲中道教的神仙方術思想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更是從內容和形式上對古代戲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表現方式而言,由於儺戲的早期演出沒有特定的劇本,都是口耳相授的藝術經驗,因此具有現場發揮的靈活性。這種即興表演的發揮,也影響到中國戲曲的表演,為其積累創造了豐富的借鑒經驗。
從藝術風格和內容而言,儺戲為中國戲曲發展提供了更直接的借鑒素材,是中國戲曲由實用性到審美性過渡的重要階段。儺戲的音樂 、語言、舞蹈、造型等,都能在中國戲曲的演繹中體現出它們的縮影。此外,面具作為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面具在儺戲中應用極廣,淵源深厚,流派眾多,是儺戲思想和表現人物特徵的直觀體現,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審美和娛樂功能。儺戲面具對中國戲曲臉譜等文化藝術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此外,在儺戲的演化形成過程中,農業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思想意識都始終貫穿於其中,其社會功能不僅僅在於某種精神的寄託和慰藉,同時還是某種精神的陶冶。這就是儺戲的娛人因素,顯示出了儺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結合的傾向。
第三,儺戲對研究中國戲曲具有重要價值。儺戲沉澱積累了從古至今各個階段的文化和藝術,也包括戲曲藝術,從而在劇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並比較完整地傳承下來。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儺戲原始粗狂的風格和文化形態保留得比較完整,如德江儺堂戲、貴州戲劇「撮泰吉」等,同時還有很多流傳久遠的面具也得以保存下來,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另外,作為民間草根文化的代表,由於民間祭祀和法事等表演需要,儺戲往往並無職業班底,也沒有登大雅之堂的藝術改造,故而很少受到外來藝術的影響,現今還保留著宋雜劇、古南戲等古樸風貌。因此,儺戲對於研究古戲曲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5. 雙峰鄉的民間藝術—儺戲
雙峰儺戲又稱「跳儺儺(nuó)」。傳說儺儺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人,三歲亡父,七歲喪母,流落到蒼溪雲台山,給一員外家養馬。員外有位小姐不願許配人,員外問她原因,她說:「家中飼養的白馬給我托夢,說他不是馬,是人,應與白馬婚配,媒人就是儺儺。」員外叫來儺儺,怒斥他從中搗鬼,一腳將他下頦踢掉,故儺儺面具無下巴。員外又命人把馬殺掉,將馬皮拴在樹上。數月後,馬皮腐爛生蟲,蟲吃樹葉,口吐絲,樹為桑樹,絲為蠶絲。儺儺把絲送給老百姓,造福人間。後來儺儺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儺儺」這一形式來紀念他。
儺儺戴面具,身著黃褂,下穿紅褲加靠腿,腳穿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麵棍、洗鍋刷等。表演時,儺儺在歌聲、樂聲中亮相,走叉步、丁字步、前走後退步,動作風趣滑稽。表演內容為行罡(gāng,北斗星)布斗、書符召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儺儺在原始驅鬼除疫的基礎上,趨向娛樂,並出現了戲班子。
儺舞者頭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黃布褂,下穿紅褲加靠腿,腳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麵杖、洗鍋刷等,跳叉行丁。表演時有的剛正肅穆,有的和藹慈祥,有的狡猾猙獰,有的滑稽有趣,形態多異,古怪而生動。 南部縣雙峰鄉人杜南樓,便是杜氏家族第七代儺儺傳人。以升鍾湖畔杜南樓為代表的川北儺戲,其許多作品曾在世界上的20多個國家作過文字介紹,並獲得美、英、日 、土等國家獎勵和贊譽,日本友人還專程到杜老先生家拜訪。
儺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從娛神到娛人,從宗教迷信向文化藝術轉化,使杜南樓先生的儺戲藝術更加貼近自然,更加貼近民生,更加貼近現代。如果你能親自參加儺舞活動,將使你感受儺文化直抵心腑的藝術魅力。
杜家班儺儺將說、唱、跳、演融為一體,有天上32戲,地下32戲,見啥說啥,靈活多變,即興創作意識強,深受群眾喜歡。杜家班儺戲表演人數多至12人。扮演者為開路先鋒1人,趕會5人,點壇1人,耍儺儺2人,假和尚趕齋1人,張公道討口1人,二郎神清宅掃盪1人。杜南樓的儺儺表演,藝術價值高,作品極富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藝術界的重視。為使南部儺戲一代一代繼承下去,省文化廳、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南充市文化館曾聯合攝制了杜家班儺戲專集。中國戲劇活化石——儺戲,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民俗風情及地域經濟有著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
6. 各地戲劇藝術特點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泉州、廈門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7. 貴池儺戲的舞台美術
貴池儺戲舞台美術的風格主要以裝飾性和寫意性為主。即用燈彩、楹聯、一桌兩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以古樸粗獷的表演表達劇情,加之舞台上的燈光燭光,交相輝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色彩和娛神、娛人的節日喜慶氣氛。其台口的照明由松明、燈盞、保險燈發展到汽燈,直至20世紀60年代逐步用電燈取而代之。唯台中滿台燈彩的燭光照明形式卻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一)化妝
貴池儺戲演員的面部不化妝,一直沿襲戴面具演出的傳統,龍套及一般插科打諢的角色,既不勾臉譜,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簡易行頭。各角色的臉譜扮相,包括冠戴、頭飾、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現,形象鮮明、生動,富有個性。
面具,俗「臉子」,楓楊木雕制,油漆彩繪。形狀為外凸內凹,眼珠和眼角鏤空,便於演員表演時向外張望,戴時頭上均扎一塊紅頭巾或戴紅布帽子予以裝飾。全套(一副)臉子18塊(也有19塊)、24塊、28塊、36塊、42塊不等。根據其數量有不同稱謂,如十八學士、二十四諸天、二十八星宿、三十二方位龍神、三十六金剛等。一套數量相同的臉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稱也各有差異。
(二)服裝
貴池儺戲服裝比較簡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裝樣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筒,土布製成斜襟長袍,用黃山梔染成茶色或用靛蘭染成蘭色。後來,也用顏色勾繪花紋圖案,鄉土氣息十分濃郁。後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方劇種的興起, 儺戲服裝也逐漸講究起來。各宗族均集資到外地購置一些與一般戲曲相同的各類服裝,如官衣、蟒袍、灑手衣之類。各角色服裝與戲曲的服裝大同小異,唯武生不用靠。平時不演出時,戲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閣樓上,演出時經過請神儀式,由年首開封啟用。
(三)砌末道具
貴池儺戲砌末分儺戲與儺舞兩類。戲中所用,一般都自製。有關刀、鉞斧、瓜錘、喝道板(羅漢竹製成)、馬鞭、雲帚以及小道具聖旨、印箱、朝笏、驚堂木、簽筒、摺扇、文房四寶等;儺舞專用有傘、古老錢、球燈、木鳥、弓箭等。其中刀槍、把杖之類備有大小兩種,大的在演出時分別陳列在舞台左右兩側,插在寫有「肅靜」、「迴避」的虎頭牌木架上,為面具出巡時護駕專用;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時大多放在擺面具的龍床旁或龍床上。
1、龍床:擺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幾張方桌拼成。上面罩有檯布;面具的擺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順序。演出時一般都放在舞台後的左側(如後台場子小,則放在台前左側)。
2、龍亭:儺戲演出期間用於迎神、朝廟抬儺神(面具)專用道具。亭狀,上寶爐頂,下分三層,如寶塔狀,越上越小。下層最大,為一活動的方形櫃,四面盡是雕花板,為正月十五朝廟安放儺神之用,第二層為龍居,朝廟時專為供放社公面具和龍璽,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龍盤雲,製作精巧,且能取下。龍亭尺寸是:底層高79厘米,長、寬皆89厘米,二層高56厘米,長、寬皆69厘米。三層高86厘米,長、寬皆50厘米。
3、《舞傘》中的傘:用竹竿和蔑扎制而成,上用紙糊,傘柄為竹竿,長約1.67米;傘頂平圓,頂上用紙糊密,並繪有蝙蝠圖案;傘頂周沿用紙糊成圓筒狀,再鑲上金色紙條;四周垂直貼上約50厘米的12層彩色紙條(若逢閏年,貼13層))。紙條上分別寫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吉祥語。
4、朝廟儀仗專用「傘」。
(1)「萬民傘」:類似古裝戲舞台上皇帝出巡用的「萬民傘」,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刺綉,頂或紅布製作端綉有「五福吉祥」圖案,圍障飄帶寫有吉祥語。
(2)「百代傘」:傘的圍幡用綢緞刺綉的許多蓮花瓣綴起來,這種蓮花瓣是由本族各戶捐送的,每添一口男丁即捐一個,蓮花瓣多,表明其家族興旺。每隔60年修一次譜,則更換一次。
(3)「孝傘」:它是將「二十四孝」中24人物故事刺綉在圍障上,每把六幅綉像,一共四把。
5、《舞古老錢》中的古老錢。用木板製成,直徑36厘米,厚度為1厘米,狀如古銅錢。外圓內方;兩面各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6、《舞滾燈》中的滾燈。用寬約0.5厘米的竹篾扎制而成,里外兩層,皆為球狀(空心),用彩紙將竹篾糊嚴,露出△形孔。外圈孔上貼有「風調雨順」的彩條;兩個圓球之間用細麻繩連結,可旋轉;內正中有軸,軸上有一細小鐵釺,可插蠟燭。表演者起舞時,內圈可自掃轉動,而點燃的蠟燭始終朝上。
(四)布景與裝置
貴池儺戲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內搭台演唱,舞台裝置古樸別致。台前檐與台內左右及後側,分別掛有五彩繽紛、形如網狀的或飄帶式的紙彩。兩側台柱上貼楹聯,其內容各宗族不盡相同,如劉街鄉殷村姚寫的是有威可畏,有儀可象;如聞其語,如見其人以及福田宗祖種,心地子孫耕等。前後台相隔處豎一排用木板或竹簾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風,屏風的左右兩邊與上方分別安裝對聯與橫披亮匾,對聯為:「制度禮儀遵古法,聲音節奏守遺風。」橫批為「鄉人衍慶」。屏風中間掛有寬1.12米、長1.67米的中堂,中堂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如有的抄寫古詩一首,有講究的用紙紮成福、祿、壽三星,也有的像劉街盪里姚,則根據演出日期的不同書寫有針對性的內容,如上七(正月初七)寫的是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拈香來祖廟,秉燭敬儺神。依舊風光好,居然氣象新。年年循古例,同慶萬家春。而十五則寫上鄉村無事鬧新年,鑼鼓聲喧接九天。欣逢今宵月圓好,神喜人歡大團圓。亮匾兩側上下場門掛有綠色或紅色簾子,簾子上方各掛一塊寫有「出將」、「入相」二字的扇形亮匾。
屏風前一米左右處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兩椅(儺戲稱筆桌、掛椅),上罩桌幃、椅搭(椅披);椅褡一般為紅色,桌幃不定,其用料有綢、布等。桌上擺有點燃的香爐、燭台。桌椅布置一般根據劇情的需要酌情處理,如《章文顯》中包公審陰案和《劉文龍趕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掛一幅龍帳(幔帳),增放印箱、簽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張稍大的桌上,視為兩層寶座,表現威嚴之場面。一般情況下筆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兩件其它代用道具虛擬表現。如《孟姜女》一劇中,城牆系用兩條長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牆;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樹立神傘,表示樹。又如扮演漁、樵、耕、讀的四個角色分別站立四方,表示東、南、西、北門等。
1、紙彩:儺戲用來裝飾舞台的有網狀和飄帶式兩種。台前掛的為網狀,長4.33米,寬1米,用彩色紙剪成條,捲成圓筒,對角結成長4.33米,寬67厘米的網眼狀(也有直接用紙條結成),下再綴33厘米長、用彩色紙剪成的細紙條,結成一縷縷的紙須。網眼上分別貼上用紅紙剪成的棱形或扇形的圖案,上書「儺神大會」或「驅邪逐疫」(也有的寫「共慶昇平」、「慶賀新年」等)四個醒目大字;也有講究的在紙彩上安裝四盞用竹扎、紙糊彩繪、裡面點燃燭火的亮燈,四個大字分別寫在亮燈上。台兩側及屏風上掛的為飄帶式紙彩,它是用彩色紙剪成長79厘米,寬16.5厘米的紙條,上端留50厘米長寫各種吉祥語,下端16.5厘米長大小剪成蝙幅(「福」字的諧音)或「壽」字等各種有寓意的圖案;圖案下剪成13厘米長的六條紙須,意為六六大順。
2.亮匾:以木、竹為骨架,紙糊彩繪,中空,裡面可點燃燭火的明亮匾額,通稱「亮匾」,有對聯、橫披、扇形幾種形式。直立安裝在屏風兩旁的為對聯亮匾,高1·67米,寬33厘米,厚26厘米;安裝在上方的橫匾額為橫披亮匾,厚26厘米,長1·19米,高59厘米。上下場門上方掛的扇形亮匾,對角線長67厘米,厚26厘米。製成向前傾斜狀。
8. 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是什麼
儺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版安寧生活。
在湖南權、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布。
儺戲儀式繁多,器具眾多,儺面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