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幼兒在唱歌活動中的興趣
在音樂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年的歌
唱教學的探索實踐中,我發現枯燥、機械地教學方式,只能讓更多的孩子厭煩音樂,體會不到音樂藝術所給予他們的愉悅感,加之教師枯燥乏味的說教,幼兒在音樂課上絲毫調動不起興趣。因此,培養幼兒對唱歌活動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幼兒對音樂有了興趣,這才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麼,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興趣呢?
一、有效導入----引發興趣。
引趣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誘導和引導幼兒對當前所要進行的認知活動產生興趣。要使兒童對音樂活動感興趣,一開始就進入狀態,這需要教師在導入環節上下功夫,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用最短的時間,引導孩子對當前所要進行的音樂活動產生興趣。
1.動畫導入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愛的,而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就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材料,頗受孩子們的青睞。因此,在音樂活動開始,我嘗試用動畫導入活動,讓孩子們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都參與進來,將他們引入到歌曲的意境當中,從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如在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活動的導入部分,我精心設計了精美的動畫課件「動物狂歡圖」,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動物吸引了,彷彿自己來到了形象生動的動物王國,很快就進入了音樂活動情景之中。
在音樂活動《春天的小草》中,為讓孩子們了解小草在泥土中發芽,破土而出,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快樂生長的過程,我設計了「小草生長」的動畫課件,在活動的導入部分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興趣,很快就進入了歡快活潑的音樂活動中。
2.故事導入
幼兒都非常愛聽故事,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故事,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故事足以把歌曲的題材、內容表達出來,教師就利用這個特點把歌曲的內容編成故事,邊講故事,邊讓學生學習歌曲,那麼會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較好地掌握所學的音樂知識。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集中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好奇,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又可以引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中班韻律活動《打噴嚏的小老鼠》中,我採用了幼兒非常喜歡的形式——動畫演示。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電視畫面上那隻可愛的小老鼠深深地吸引了,在觀看動畫的同時我講述了創編的「小老鼠感冒」的故事,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回顧整個活動,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將一個去看病的老鼠表演得活靈活現。
3.游戲導入
中班幼兒具有好動、好玩的特點,編排有趣的游戲導入新課,這對他們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又引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如在歌曲《老母雞》的教學中,我先帶領孩子們玩母雞捉蟲的游戲,接著母雞吃飽了,我又和孩子們玩起了母雞下蛋的游戲,一邊玩一邊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母雞下了蛋很高興,它是怎樣叫的嗎?然後請他們模仿老師「咯咯咯咯噠」,這樣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掌握了含十六分音符的節奏。
因此,游戲導入的方式能很快地帶動每個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歌曲,充分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理念。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以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 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
有情趣的藝術活動,幼兒通過在自己假想的情境中扮演周圍生活中熟悉的人或動物,體驗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的樂趣,滿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一個生動的情境創設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好奇,把他們帶入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優美意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興趣盎然地學習音樂。
1.創設環境
在歌曲《新年好》活動之前,我在教室四周掛上紅燈籠、小鞭炮等裝飾品,使教室呈現出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讓孩子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溫馨的意境里,享受美妙的原唱音樂聲,孩子們較快地就能唱好歌曲了。
2.添畫激趣
在教唱《粗心的小畫家》這首歌曲時,我創設了添畫游戲,先畫出沒有耳朵的小白兔,沒有尾巴的小馬以及四條腿的螃蟹。讓幼兒先觀察出示的圖畫中缺少了什麼,然後再用彩筆一邊添畫完整一邊教歌詞,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游戲中記住歌詞,在興趣中學習唱歌。
三、藉助道具----增強興趣
中班幼兒好奇心強,但持久性差,不可能長時間靜聽音樂,要想使幼兒在樂中學、學得樂,我們教師就應充分利用新奇而生動的教具或有趣的圖譜等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使他們的求知慾得到滿足,這是增強興趣的重要手段。
1.新奇的教具
如在音樂活動《小鳥找家》中,我將一次性方便麵碗切成兩半,粘在硬紙板上,並將它做成「鳥窩」的形狀,再將「鳥窩」鑲嵌在自製的大樹上。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被大樹上的「鳥
窩」深深地吸引住了,滿懷好奇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在音樂活動《小小蛋兒把門開》中,我為孩子們准備了許多蛋殼玩具,還讓孩子們在蛋殼上畫上眼睛、嘴巴等活潑可愛的蛋寶寶形象,在活動中孩子們對活潑可愛的蛋寶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濃烈且生動,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歌曲。
2.有趣的圖譜
在教唱歌曲《小老鼠打電話》活動中,我設計製作了有趣的圖譜,豐富孩子們的視覺效果,增加音樂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看著圖譜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幫助幼兒增強學習歌曲的興趣。
在進行《咚咚鏘》這一打擊樂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看著圖譜和小鼓「說話」,孩子們的興趣
極高爭著和小鼓「說話」,接著我請孩子們按照我的節奏語言「我敲 小鼓| x x| 」再次看著圖譜敲出咚咚,只見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在各種自製的鼓(易拉罐、奶粉桶、月餅盒、餅干桶)上按我的要求敲出了各種音質不同而節奏相同的「鼓」聲,他們如此的投入,在活動中的興趣也相應增加了。
四、體驗表演——保持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學唱歌、舞蹈、或欣賞音樂,幼兒的興趣往往是短暫的,他們不滿足於安安靜靜地聽聽音樂和學唱歌曲,而是更喜歡用動作來補充。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和方法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幫助幼兒保持興趣。
如在教幼兒學習《幸福拍手歌》時,我讓孩子們進行拍手打節奏學唱的同時,還讓他們嘗試用跺腳、拍桌子等手段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愛好,保持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唱《學做解放軍》這首歌時,我根據歌詞的內容邊唱邊做敲鑼、打鼓、吹喇叭等一系列動作。因為動作較形象地展示了歌詞的內容,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邊唱邊表演,唱了一遍又一遍,都不覺得累,很快地就掌握了歌詞。
在韻律活動《摘果子》中,我准備了許多籮筐,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拿著籮筐,表演摘果子,孩子們在音樂中無拘無束、盡情地自由表演,真正做到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在歌曲《螞蟻搬豆》活動中,幼兒戴上頭飾在教師創設的情境「螞蟻洞口」,隨著優美的旋
律一邊演唱一邊表演,當小螞蟻叫來好朋友,大家抬著「豆子」一起往前走時,孩子們更是
興趣高漲。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既增強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又將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融於一體,音樂持久興趣的保持效果十分顯著。
五、情感投入----延長興趣。
投入感情,進入氛圍是音樂教唱活動的重要保障。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在上面教唱,孩子在下面被動的學唱,老師教完了,孩子的表情呆滯結束活動。其實教唱活動對於幼兒來說,無論老師怎樣的口頭講解,孩子很難進入歌唱氛圍,投入感情演唱就顯得更難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使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在歌唱活動中,我就以自己的「情」去撥動孩子情感的琴弦,去牽動著無數顆幼小的童心,使之產生共鳴,使孩子們融入教師的情境之中,延長學習音樂的興趣。
如在教唱歌曲《不在麻煩好媽媽》的時候,我用快樂的眼神、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上高興的情緒演唱,讓孩子們感受歌詞里傳達的那份濃濃的母子情,把孩子們帶入歌唱活動中,帶著對媽媽的愛和感情蘊含於演唱之中。
如在欣賞歌曲《大樹媽媽》時,我用溫柔的眼神,輕柔的的姿態,運用親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來教唱,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兒,使他們充分感受搖籃曲的恬靜優美,把幼兒的情感帶入如詩如畫般溫柔的意境中去。
在欣賞歌曲《小烏鴉愛媽媽》時,我扮演烏鴉媽媽,當孩子們扮演的小烏鴉給媽媽叼來蟲子後,我就像媽媽一樣撫摸小烏鴉的頭,親親小烏鴉的臉,孩子們高興極了,爭著喊我「媽媽」。我以真實情感的投入換來了孩子們真情實感的回報,也讓教唱活動在延伸了幼兒興趣的同時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教師針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靈活地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教學環境,引導他們接受音樂、進入音樂;運用各種手段和教育形式培養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從多方面、多角度來不斷引趣、激趣、增趣、持趣和延趣;今天的幼兒音樂教育,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唱唱、跳跳、玩玩。我們應該以孩子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挖掘孩子歌唱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插上音樂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使歌聲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並成為心靈里美好的東西,伴著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Ⅱ 幼兒園音樂課螞蟻搬家活動效果分析
活動設計背景
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可磨滅的,每當教師拿著剪刀的時候,他們總圍在旁邊好奇觀看,由於幼兒年齡較小,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和操作能力還比較欠缺,本次活動就是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並發展其操作能力而設計的,同時也提供孩子學習使用剪刀的機會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
2、使幼兒學會欣賞歌曲《螞蟻搬豆》。
3、要求幼兒學會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難點
1、和小朋友學會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2、學習如何使用剪刀
活動准備
剪刀、鉛畫紙、彩色紙、水彩筆、油畫棒、漿糊、紙制螞蟻模板(一大一小)。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出示兩個螞蟻模板)冬天到了,螞蟻爸爸造了一間新房子,看看是什麼樣的?(出示畫有較大圓形的彩色紙)螞蟻一家住在這里可舒服啦!小螞蟻一天天長大,有一天,它對爸爸媽媽說:「我已經長大了,我想一個人住一間房間。」 螞蟻爸爸同意了
二、老師示範
1、 我們幫小螞蟻把房子隔開來,變成了兩個房間。(教師在圓內畫波浪線)
2、幼兒操作用彎彎的線把小螞蟻的家分成兩個房間。
三、觀察演示,幼兒操作
1、 設疑:這幾天老是下雨,小螞蟻的房子就要淹沒了,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幫小螞蟻搬家)
2、學習使用剪刀
⑴ 示範用剪刀沿線條剪,剪一點,轉一轉。(先剪出圓形,再沿著波浪線把圓形一分二。)
⑵ 幼兒學剪,教師觀察指導:
① 指導幼兒拿剪刀的方法。
② 觀察幼兒能否沿著輪廓線,剪一點,轉一轉。
3、學習粘貼
搬呀搬,搬到哪兒去呢?這里有一塊空空的地方。(出示鉛畫紙)
⑴ 示範粘貼
先把小螞蟻住的小房間搬過來。再搬爸爸媽媽住的大房間,彎彎的地方是房間的門,兩間房間門對門,中間留出一條路,它們就可以走來走去,相互關心。(教師示範把彎彎的波浪線間隔一定距離粘貼。)
⑵ 幼兒粘貼,觀察指導
觀察幼兒能否對應地並間隔一定距離地粘貼。
四、音樂活動
1、展示幼兒作品,相互欣賞。
2、 音樂欣賞《螞蟻搬豆》
教學反思
本課是以螞蟻搬家
課前我先讓學生聽故事,孩子們分角色扮演小螞蟻,教師扮演螞蟻媽媽。通過螞蟻的王國故事的導入和分角色的扮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環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老師和學生的參與也融合了新課標中學生主導教師為輔的精神。 的故事為題材引導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的,在這一課中通過創設情境滲透德育意識,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精神的典型課例。通過對昆蟲外形特徵的描繪,激發學生對昆蟲的喜愛和探究興趣。天真的孩子會憑借自己的觀察、體驗和豐富的想像進行無拘無束的表達。
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孩子在活動扮演中沒有達到原先預設的團結合作的目的,而是各扮演自己的,另外一點就是在使用剪刀時,有很多孩子還沒學會正確使用剪刀的方法,我想這可能是我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欠缺和經驗的不足,我會認真思考並改正,爭取下次做得更好。
Ⅲ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情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年的歌
唱教學的探索實踐中,我發現枯燥、機械地教學方式,只能讓更多的孩子厭煩音樂,體會不
到音樂藝術所給予他們的愉悅感,加之教師枯燥乏味的說教,幼兒在音樂課上絲毫調動不起
興趣。因此,培養幼兒對唱歌活動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幼兒對音樂有了興趣,這才是
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麼,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興趣呢?
一、有效導入----引發興趣。
引趣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誘導和引導幼兒對當前所要
進行的認知活動產生興趣。要使兒童對音樂活動感興趣,一開始就進入狀態,這需要教師在
導入環節上下功夫,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用最短的時間,引導孩子對當前所要進
行的音樂活動產生興趣。
1.動畫導入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愛的,而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就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材料,頗受孩子們的
青睞。因此,在音樂活動開始,我嘗試用動畫導入活動,讓孩子們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都
參與進來,將他們引入到歌曲的意境當中,從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如在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活動的導入部分,我精心設計了精美的動畫課件「動物狂歡圖
」,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動物吸引了,彷彿自己來到了形象生動的動物王國,很快就進入了音
樂活動情景之中。
在音樂活動《春天的小草》中,為讓孩子們了解小草在泥土中發芽,破土而出,在陽光雨露
的滋潤下快樂生長的過程,我設計了「小草生長」的動畫課件,在活動的導入部分呈現在孩
子們面前,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興趣,很快就進入了歡快活潑的音樂活動中。
2.故事導入
幼兒都非常愛聽故事,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故事,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故事足以把歌曲的題材、
內容表達出來,教師就利用這個特點把歌曲的內容編成故事,邊講故事,邊讓學生學習歌曲
,那麼會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較好地掌握所學的音樂知識。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集中
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好奇,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又可以引起他們學習音
樂的興趣。
在中班韻律活動《打噴嚏的小老鼠》中,我採用了幼兒非常喜歡的形式——動畫演示。活動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電視畫面上那隻可愛的小老鼠深深地吸引了,在觀看動畫的同時我講述了
創編的「小老鼠感冒」的故事,引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回顧整個活動,在我
的引導下,孩子們將一個去看病的老鼠表演得活靈活現。
3.游戲導入
中班幼兒具有好動、好玩的特點,編排有趣的游戲導入新課,這對他們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又引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如在歌曲《老母雞》的教學中,我先帶領孩子們玩母雞捉蟲的游戲,接著母雞吃飽了,我又
和孩子們玩起了母雞下蛋的游戲,一邊玩一邊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母雞下了蛋很高興,它
是怎樣叫的嗎?然後請他們模仿老師「咯咯咯咯噠」,這樣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掌握
了含十六分音符的節奏。
因此,游戲導入的方式能很快地帶動每個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
,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歌曲,充分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理念。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以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 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
有情趣的藝術活動,幼兒通過在自己假想的情境中扮演周圍生活中熟悉的人或動物,體驗用
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的樂趣,滿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
的積極性。因此,一個生動的情境創設容易引起孩子們的好奇,把他們帶入一個色彩繽紛、
聲像同步的優美意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興趣盎然地學
習音樂。
1.創設環境
在歌曲《新年好》活動之前,我在教室四周掛上紅燈籠、小鞭炮等裝飾品,使教室呈現出一
片喜氣洋洋的氣氛,讓孩子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溫馨的意境里,享受美妙的原唱音樂聲,孩子
們較快地就能唱好歌曲了。
2.添畫激趣
在教唱《粗心的小畫家》這首歌曲時,我創設了添畫游戲,先畫出沒有耳朵的小白兔,沒有
尾巴的小馬以及四條腿的螃蟹。讓幼兒先觀察出示的圖畫中缺少了什麼,然後再用彩筆一邊
添畫完整一邊教歌詞,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游戲中記住歌詞,在興趣中學習唱歌
。
三、藉助道具----增強興趣。
中班幼兒好奇心強,但持久性差,不可能長時間靜聽音樂,要想使幼兒在樂中學、學得樂,
我們教師就應充分利用新奇而生動的教具或有趣的圖譜等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使他們的
求知慾得到滿足,這是增強興趣的重要手段。
1.新奇的教具
如在音樂活動《小鳥找家》中,我將一次性方便麵碗切成兩半,粘在硬紙板上,並將它做成
「鳥窩」的形狀,再將「鳥窩」鑲嵌在自製的大樹上。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被大樹上的「鳥
窩」深深地吸引住了,滿懷好奇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在音樂活動《小小蛋兒把門開》中,我為孩子們准備了許多蛋殼玩具,還讓孩子們在蛋殼上
畫上眼睛、嘴巴等活潑可愛的蛋寶寶形象,在活動中孩子們對活潑可愛的蛋寶寶產生了濃厚
的興趣,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濃烈且生動,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歌曲。
2.有趣的圖譜
在教唱歌曲《小老鼠打電話》活動中,我設計製作了有趣的圖譜,豐富孩子們的視覺效果,
增加音樂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看著圖譜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幫助幼兒增強學習歌
曲的興趣。
在進行《咚咚鏘》這一打擊樂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看著圖譜和小鼓「說話」,孩子們的興趣
極高爭著和小鼓「說話」,接著我請孩子們按照我的節奏語言「我敲 小鼓| x x| 」再次
看著圖譜敲出咚咚,只見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在各種自製的鼓(易拉罐、奶粉桶、月餅盒、餅
干桶)上按我的要求敲出了各種音質不同而節奏相同的「鼓」聲,他們如此的投入,在活動
中的興趣也相應增加了。
四、體驗表演——保持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學唱歌、舞蹈、或欣賞音樂,幼兒的興趣往往是短暫的,他們不滿足
於安安靜靜地聽聽音樂和學唱歌曲,而是更喜歡用動作來補充。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採用多種
形式和方法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幫助幼兒保持興趣。
如在教幼兒學習《幸福拍手歌》時,我讓孩子們進行拍手打節奏學唱的同時,還讓他們嘗試
用跺腳、拍桌子等手段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愛好,保持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唱《學做解放軍》這首歌時,我根據歌詞的內容邊唱邊做敲鑼、打鼓、吹喇叭等一系列
動作。因為動作較形象地展示了歌詞的內容,孩子們的興趣很高,邊唱邊表演,唱了一遍又
一遍,都不覺得累,很快地就掌握了歌詞。
在韻律活動《摘果子》中,我准備了許多籮筐,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拿著籮筐,表演摘果
子,孩子們在音樂中無拘無束、盡情地自由表演,真正做到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在歌曲《螞蟻搬豆》活動中,幼兒戴上頭飾在教師創設的情境「螞蟻洞口」,隨著優美的旋
律一邊演唱一邊表演,當小螞蟻叫來好朋友,大家抬著「豆子」一起往前走時,孩子們更是
興趣高漲。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既增強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又將知識性、思想性
、趣味性融於一體,音樂持久興趣的保持效果十分顯著。
五、情感投入----延長興趣。
投入感情,進入氛圍是音樂教唱活動的重要保障。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在上
面教唱,孩子在下面被動的學唱,老師教完了,孩子的表情呆滯結束活動。其實教唱活動對
於幼兒來說,無論老師怎樣的口頭講解,孩子很難進入歌唱氛圍,投入感情演唱就顯得更難
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
諧的氣氛,使幼兒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在歌唱活動中,我就以自己的「情」去撥動孩子情
感的琴弦,去牽動著無數顆幼小的童心,使之產生共鳴,使孩子們融入教師的情境之中,延
長學習音樂的興趣。
如在教唱歌曲《不在麻煩好媽媽》的時候,我用快樂的眼神、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上高興的情
緒演唱,讓孩子們感受歌詞里傳達的那份濃濃的母子情,把孩子們帶入歌唱活動中,帶著對
媽媽的愛和感情蘊含於演唱之中。
如在欣賞歌曲《大樹媽媽》時,我用溫柔的眼神,輕柔的的姿態,運用親切、自然的眼神和
表情來教唱,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兒,使他們充分感受搖籃曲的恬靜優美,把幼兒的情感帶入
如詩如畫般溫柔的意境中去。
在欣賞歌曲《小烏鴉愛媽媽》時,我扮演烏鴉媽媽,當孩子們扮演的小烏鴉給媽媽叼來蟲子
後,我就像媽媽一樣撫摸小烏鴉的頭,親親小烏鴉的臉,孩子們高興極了,爭著喊我「媽媽
」。我以真實情感的投入換來了孩子們真情實感的回報,也讓教唱活動在延伸了幼兒興趣的
同時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教師針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靈活地采
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教學環境,引導他們接受音樂、進入音樂;運用各種手段
和教育形式培養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從多方面、多角度來不斷引趣、激趣、增趣、持趣和
延趣;今天的幼兒音樂教育,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唱唱、跳跳、玩玩。我們應該以孩子為本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挖掘孩子歌唱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插上音樂的翅膀,
在藝術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使歌聲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並成為心靈里美好的東西,伴著
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Ⅳ 怎樣利用傳統游戲方式指導幼兒進行音樂游戲活動
在重視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意識到藝術教育對開發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發孩子的自信、鍛煉孩子的意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對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的調節,受益於終身的好處。因此我們有必要嘗試通過對孩子的藝術啟蒙來教育孩子,發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諧、全面地成長。新《綱要》提出藝術的目標在於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現實教學中真是如此的在開展嗎,我將以觀察到的現實音樂教學做以探討。
一、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有效性以及音樂活動的重要性。
1.有效性的開展,在個體音樂活動中的外部顯示特徵是指本活動是否與教學目標達成一致,而教學目標的重點又是否正確科學,有沒有體現對孩子的樂趣培養。
2.所謂有效性在教育上的必要性,就要先知道音樂活動的重要性,幼兒從中可以發展情感和美感,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當幼兒參與表演和動手實踐體驗時實現了自己的藝術想像,培養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也發展了幼兒的基本音樂能力。既然音樂教育對幼兒健康發展有著這么多的作用。那麼教師組織的每個音樂活動就要打動孩子的心,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積累孩子的音樂技能,培養孩子的藝術情操,有利於其它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提出音樂活動要有效的開展,讓幼兒樂於學習,自由發揮想像和創造。
二、幼兒園音樂活動存在嚴重滯後現象。
音樂教育是愉悅孩子身心的教育,它的教育不像語言表白那樣直接而是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可是教育跟不上新理念,還停留在「教他學教他做」的現象處處可見。
現象1.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關心幼兒會不會唱歌曲,樂隊的節奏是否整齊,舞蹈動作跟教師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數的結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時,幼兒還有點興趣,第二遍就開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經分散,原因就在於:教師沒有真正成為幼兒自主進行音樂活動的積極者,支持者,發掘者,只是個命令者,指揮者,監督者,教師較少去考慮如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發興趣,及幫助形成良好的、正確的自我概念。 教師不了解幼兒,也不觀察幼兒的需要,只一味的牽引著小朋友,小朋友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現象2.選擇音樂題材忽視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實際需要 ,忽視慎重篩選。 如一首《大中國》,不加修改的讓小朋友學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兒換氣只見個個氣噓喘喘。看到這兒我真為這群孩子痛心啊。 很多教師片面的認為兒童音樂應緊跟現代步伐 。因此,在選擇兒童音樂時,不考慮所選音樂是否適合孩子,音樂的音域是否適合孩子,即使選擇了音樂內容也不會處理以何種類型為主進行教學。如果這首《大中國》以欣賞和打擊樂形式教學未必不可。
現象3.教學目標設定不能體現幼兒主體性。長期以來, 我國幼兒音樂教育主要採用目標教學模式, 目標在課程的選擇、組織、實施和評價中起著向導的作用,支配整個教學過程。而音樂教育的內容分為唱歌、律動舞蹈、音樂游戲、欣賞活動、打擊樂教學等 , 容易造成重點教學邏輯不清晰, 教師自然圍繞單項技能訓練來進行教學。由於教學方法較單一、刻板,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便難以得到體現,而實際上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感受到什麼, 是怎樣去體驗音樂美卻往往被忽視。這抑制了幼兒的審美情感。幼兒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達, 其審美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必然喪失殆盡,忽視幼兒學習過程,不重視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 。
現象4.「重頭輕尾」的音樂,許多老師在執教時重視情境化的導入,開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備新穎奇特,活動繼續開展就會突然脫節,道具利用率底,前後沒有關聯。
三、如何體現音樂活動中的有效性。
音樂活動中,教材的選擇是否符合年齡特徵,音樂活動內容側重的學習要科學合理安排,每項音樂題材如韻律、歌唱、欣賞、游戲等音樂類型的開展要同其它學科有機滲透,各項類型也可互相結合學習,一切的原理都離不開幫助孩子的全面發展。
1.活動前,要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內容。
現今的音樂教材種類較多,這就給教師的選擇提出了難題,而本市園內使用的幼兒教材中音樂題材也極其豐富,這就需要教師多搜集查找適合幼兒園大中小各年齡段的教材,在使用《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幼兒園課程指導》和省編教材。 教師選中一個音樂活動時,首先要熟透它,做出教案分析,將學習側重點的安排一定要科學。可以參考許卓婭老師主編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叢書——歌舞活動》和《欣賞音樂》《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韻律活動》及許老師的其它音樂活動書,和美國《妙事多音樂花園》的3-6歲音樂。那裡有許多適合現今幼兒愛玩愛想像的天性這已特點。自由的展現自己,更和諧地融入音樂中去,如《太陽出來了》它非常能調動幼兒的肢體動作,讓幼兒在表演中自然的獲得了歌唱的興趣,體驗了表演的樂趣,此歌曲又能較好的成為音樂活動的准備歌曲,因為前因關系的歌詞和四四指的穩定性讓幼兒能較自然和喜悅進入角色。而《妙事多音樂花園里》的音樂節奏感強且生活化,能融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揮創造力,從中選出合適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從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音樂里選些適合幼兒的音樂。進行有效整理,把韻律活動、欣賞、打擊、歌唱活動歸類,每一年齡段每一學期合理安排。將各項教學內容結合主題開展,但也不能為主題教學而約束,在適合主題教育的情況下要注重它能否給幼兒帶來興趣和快樂。
2.教學目標要體現以幼兒為主體, 注重興趣的培養。
目標的制定要在活動過程中具體施展,教師要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 重視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幼兒的表現慾望,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自信感,獲取表演的樂趣和學習的興趣。
3.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 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介入。
當適合幼兒的音樂內容確定後,教師如何有效地在活動中開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生動,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動生動活潑的語言方法,馬上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隨之進入情景生活化的場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師先妙趣橫生的介紹手指的成員,口氣幽默嫻趣,沒有任何輔助道具,使用誇張的語言打動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來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兒的心靈再進行動聽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裡?然後大拇指慢悠悠的出來,唱:我在這里,我在這里,你好不好。活動進行到這里,教師的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是很強的,它有時能賽過一些色彩鮮艷的圖片及可愛的教具。所以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們運用生動活潑的言語機率要多些,它將帶給你教學上無窮的輕松,也能給幼兒的音樂學習帶來積極性,主動性。
(2) 給幼兒想像、創造的空間和機會。
音樂活動中盡量讓每位幼兒有動起來的機會,身體的運動是孩子的本能,如果這個音樂很動聽很感人,孩子有肢體動作的慾望,如果教師不安排肢體的創作將會抹殺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聽課,一個新老師上《柳樹姑娘》,這是首優美動聽的三拍子歌曲,當幼兒欣賞完歌曲時,教師出示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和記憶歌詞,雖然這位新老師一味的強調這首曲子的美,而整個活動過程下來呈現給大家的是:整個圖譜設計獨特幫助孩子記住了歌詞,教師讓幼兒分男女生唱,自由選擇唱等形式開展,沒有任何的肢體語言,看上去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乏乏,雖然活動結果顯示孩子會唱這首歌,但是這樣的教學能有利於孩子音樂能力的培養嗎?結果我到那班裡進行調查,沒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動後享受自唱《柳樹姑娘》,聽完這個活動後,我在自己班裡用同一內容同一圖譜開展了音樂活動,不同的是,利用完圖譜幫孩子熟悉歌詞後我充分的讓孩子想像柳樹姑娘會怎麼展現自己的美,讓每位幼兒動起來。在自創動作中再次感覺《柳樹姑娘》的優美,活動結束後小朋友不自禁的唱著「柳樹姑娘,辮子長長……」,這些對比雖說不是非常的科學,但基本上能說明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創作肢體的動作或善於鼓勵幼兒的動作表現,這樣將大大提升教學有效性,在韻律活動,欣賞活動中,肢體動作的加入是必須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師會忽視它的魅力,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會將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動中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表現音樂的全過程是孩子享受活動的全過程。
我們要遵循幼兒的動作參與學習的規律,因為幼兒是從動作中學習的,帶有節奏韻律和歡快情緒的音樂活動增強了動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動作又促進了音樂能力的發展,所以說在音樂活動中可以創設身體動作部分,做為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幼兒一起動起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理論就是側重通過動作對音樂進行體驗和感受身體的運動和表現使得抽象的音樂要素成為了可以看得見的身體活動。
(3) 注重傾聽的重要,注重節奏感的學習。
許多音樂活動都要注重對音樂的節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給孩子一定時間傾聽音樂,感受樂曲的機會,通過自身的感悟,體驗音樂最先給予自己的感覺,如打擊樂活動《快樂的羅嗦》,只有在對音樂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讓幼兒自創出合適的打擊樂器來演奏,那麼傾聽音樂就是活動開展的必經之路。新教歌唱《風兒找媽媽》,它是一首非常動聽且能打動人的音樂,在傾聽教師動人的清唱後,幼兒對其中的歌詞和樂曲風格的感受就更准確了,歌唱活動中,准確歌唱能力的培養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說到的聽到眾多孩子唱跑調的現象,既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我認為音樂活動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傾聽部分,借用聽覺去理解和享受音樂美,無論是鋼琴、磁帶伴奏或是師幼唱,都要讓孩子們去積極地欣賞,如同在給孩子過生日時,全體小朋友給小壽星唱起《生日快樂》歌,但卻唱出了三四個不同的音高,這時教師讓孩子們靜下來聆聽個別小朋友唱一唱,孩子們馬上覺察到其中的症結,於是 教師讓孩子們一個跟著一個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個調兒上了,可見,聆聽別人的聲音在音樂能力的培養中起著極大的作用,每位教師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理論認為,節奏是音樂中最強有力的要素。柯達伊提出,節奏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感知和學習的主要方面,在學習音樂節奏時,總會與平時的生活經驗結合,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或生活中的各種有規律的聲音,如歌謠《踩高蹺》表現的是正月里過新年的熱鬧景象,幼兒體驗節日歡樂氣氛的同時,用各種小動物也來過新年導入來進行固定節奏型×× ×/×× ×/和×× ××/×× ××/×× ×/的叫聲或動作練習,即加強了對音樂學習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兒對節奏的熟練程度。如二聲部合唱《大鍾和小表》活動中,兩者的節奏關系對比鮮明,幼兒如何更好地掌握兩者的節奏型,大鍾×○×○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節奏型,讓幼兒用身體動作配合嘴巴聲音,大鍾當當,小表嘀嘀嗒嗒的聲音,結合小朋友想到的機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動得獲得了節奏的練習,對學習二聲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難度基礎,所以說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有掌握判斷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過程,自然地將這些要素滲入學習中,將會讓孩子在音樂活動中有效的學習,並樂在其中學。
(4) 重視音樂情境游戲化的開展。
幼兒園音樂活動的設計,教師往往都喜歡較情景生活游戲化進行。這樣的設計實踐證明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音樂的趣味性,從而促進幼兒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音樂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蝸牛》適合小班幼兒練習節拍,而游戲性也較強,請小朋友拉手成圓圈對應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動,慢慢蜷縮,擠在一起體驗快樂,慢慢後退,老師帶隊緊縮圓圈,走成蝸牛狀,非常形象的游戲輔助歌唱,加大了音樂對幼兒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會不知疲憊的享受音樂的樂趣。如大班的音樂游戲《套圈》活動,它的三個樂段,能充分展現三位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兒在游戲中很快地對歌唱有了理解和認識。而許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戲創作,如《迷路的小花鴨》、《螞蟻搬豆》等歌曲,教師都可以安排游戲場景幫助幼兒有效學習和理解歌曲。
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能精心分析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注重動靜交替,從幼兒的實際喜好出發,引導幼兒想像創作,並及時鼓勵幼兒的積極參與,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在學習興趣的帶動下各項學習都會其樂融融。如果一線教師能在選材、制定目標、教學時都能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尊重孩子的創作成果,不讓孩子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趣。
Ⅳ 適合小學生的獨唱歌曲
適合小學生的獨唱歌曲有《賣報歌》 、《采蘑菇的小姑娘》、《春天在哪裡》、《數鴨子》、《紅星歌》等。
一、《賣報歌》
《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樂曲曲調簡單,朗朗上口,曲調明快、流暢,以朴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二、《采蘑菇的小姑娘》
《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寫於1982年,首唱是歌唱家朱逢博,後經靳小才演唱後受到人們的歡迎,是一首經典的中國兒童歌曲。整首歌曲節奏歡快,在念的語調中找到音樂旋律。
五、《紅星歌》
1973年夏天,鄔大為和魏寶貴應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一年後,主題曲《紅星歌》迅速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
Ⅵ 小班音樂教案小螞蟻觀察與分析
一、設計意圖
《小小媽蟻》這首歌旋律工整、起伏不大,歌詞具體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螞蟻找食的過程,小班的孩子容易用模仿動作來表現。可以在提高幼兒模仿動作的同時,使幼兒體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自然流暢的旋律,學習有節奏地做「碰須須」、排隊走」等動作。
2、嘗試創編出不同的「碰須須」的動作及「排隊走」的方式。
3、在游戲能夠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獲得一個跟一個走的經驗。
三、活動准備
1、活動前,引導幼兒觀察螞蟻搬食物的現場,獲得相關信息:螞蟻傳遞消息時會碰碰觸角的。螞蟻走是一個跟一個按一定的路線走的。遇到大食物時是許多螞蟻一起搬的。掌握螞蟻找食物過程:發現食物一找朋友(碰碰觸角)一排隊出洞一搬食物。
2螞蟻頭飾若干個。
3、道具如花生、米粒等。
難點:按游戲玩法的規定邊游戲邊做出相應的動作。
四、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小螞蟻搬豆》
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聽聽是什麼?
幼兒傾聽,熟悉旋律。
師:讓我們一起學習小螞蟻的動作。
幼兒自己模仿螞蟻走、蟻傳遞消息、螞蟻排隊走、螞蟻搬食物等動作。
提出進一步的動作要求:像老師一樣一拍一拍的做。
幼兒聽音樂再做二次。
2、學習螞蟻:「碰須須」、「排隊走」的動作。
師:螞蟻搬豆時好朋友見面了會做什麼樣的動作呢?
學習「碰須須」、「排排隊」的動作。
(1)教師扮大螞蟻,幼兒扮小螞蟻一個跟一個在大螞蟻後面踏步走,模擬螞蟻「排隊走」。
(2)幼兒豎起雙手食指在頭頂作螞蟻觸角,螞蟻頭兒隨音樂與其它螞蟻互相碰頭,模擬螞蟻「碰須須」。
(3)學習游戲玩法。
老師(或一名幼兒)當大螞蟻,其佘當小螞蟻,大螞蟻在歌曲第1至4小節,模仿螞蟻走找食物,發現食物;第5至第8小節大螞蟻模仿螞蟻走回洞找小螞蟻;第9至16小節,大螞蟻與小螞蟻「碰須須」傳遞消息,被「碰須須」的小螞蟻一個跟一個排隊在大螞蟻的後面;17小節至27小節,螞蟻排隊走來到食物前面圍著食物;28至31小節,集體抬食物回洞。
3、學習創編螞蟻「碰須須」、「排隊走」的動作。
好朋友見面除了剛才我們做的動作,還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呢?
如:互相碰手指,互相擁抱等,模擬螞蟻「碰須須」,碎步走,開車走等模擬動作。
(1)讓想出動作的幼兒領大家練習。
(2)讓想出動作的幼兒扮演大螞蟻領大家一起游戲,按照音樂的節拍邊唱邊做新想出的動作。
4、活動延伸:引導幼兒想出不同的排隊搬食物的方式。
教師出示大的食物,提出一隊螞蟻是搬不動的,怎樣辦?讓幼兒想辦法。如:兩隊一齊走去搬、幾隊從不同方向來一起搬等。根據幼兒想出的辦法,按照前面的要求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表演。
五、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