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春江花月夜音樂教案

春江花月夜音樂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8 17:33:19

Ⅰ 《春江花月夜》這首樂曲每段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意境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內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容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疊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

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達到了情緒的頂峰。

隨後,音樂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像輕舟在遠處江面漸漸消失,

春江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Ⅱ 春江花月夜樂曲的主題是

《春江復花月夜》是中國唐制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整篇的主題可分為三部分: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謝謝樓主採納!

Ⅲ 誰有《漁舟唱晚》和《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教學設計》最好有是課件都有的》謝謝了!!

《春江花月夜》音樂教案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認知目標: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初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和學生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加深對樂曲各段的理解。(二)能力發展目標:讓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在欣賞中訓練學生的形象藝術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啟發學生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達到藝術熏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養目標:
通過對中國古代名曲的欣賞,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悠久傳統,培養熱愛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感情,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增進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繼承祖國悠久文化、弘揚優秀音樂文化的意義。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國民族音樂」「古代音樂」部分的必聽曲目。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管弦樂曲,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極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崇高聲譽。它的主題曲調富於歌唱性,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運用民間音樂中「換頭合尾」的變奏法,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了音樂表現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的特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和諧地發展,全面提高審美素質,達到藝術熏陶與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初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變奏法。 (2)熟悉樂曲及主題思想,演唱、演奏樂曲主旋律,在音樂律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簡單合奏協作能力與群體意識。
2、難點:通過音樂欣賞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喚起學生潛在的創造想像力。

三、教學對象分析:
1、高中學生已具有初步的音樂理論知識和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經過訓練能夠做到自己識譜視唱。他們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很高,充滿自信,但對中國民族音樂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音樂綜合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2、通過直觀教育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想像力,進而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創作。 3、在動中學、在樂中學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規律。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的愉快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發揮創造精神。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一)聲像呈示行為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強度大等優點,靈活再現教學內容,從而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增大課堂信息量,加強視覺享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能更高效地學習、掌握音樂知識,並將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引導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發揮學生創造能力,體現現代教育的效能觀。 (二)啟發誘導式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對音樂「不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心理狀態,運用啟發誘導式教學法,創設意境、展開聯想,引導學生以主題因素的發展為主要線索,通過對各樂段的分析與描述,層層深入音樂的意境,整體把握作品的脈絡。在此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音樂聯想空間里得到熏陶與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師生雙方互為主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師與學生都處於一種平等、民主、和諧、自主、自覺的角色環境中,通過一系列程序,教師與學生在一種自由空間里相互發展,相互創造,相互提高。課堂教學既是師生雙邊心理互動的過程,又是學生與周邊環境(教材、教具、同學等)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內部的多種心理因素(認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在與學生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 (四)激勵創新教學策略: 整堂課由「情境導入——熟悉主題——「畫面」聯想——合作演繹——創作升華」五環節構成,在教學中採用藝術融合為主要形式,將音樂、美術等直接訴諸於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嘗試將欣賞和創作活動結合起來,創造條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引導他們在欣賞中聽、唱、思、議、記、看,全方位開拓思維空間,突出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通過課件的展示、教師言語的引導和激發,誘發學生的創作動機和創造靈感,促進學生的多向思維,鼓勵和啟發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對學生富有創意的創作過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揚,培養學生的成功感,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五、教學媒體設計:
採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平台進行課件演示,在教學過程中運用CAI課件進行輔助教學,集文字、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聲像合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勃發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慾望。通過互動式的練習設計,創設藝術體驗與實踐的空間,突現學習的主體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件演示】

課前展示課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樂。
【一、情境導入】
1、情境導入在上一節課,我們系統地學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國民族樂器的基本常識。今天,老師將要向大家推薦一首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 【課件演示】
1、向學生展示配有背景音樂且具有古色古香風格、寫有《春江花月夜》標題的頁面。 2、簡介樂曲:這是一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它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這首樂曲以動人的旋律,巧妙的構思與手法,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崇高聲譽,曾多次在西方國家進行演奏,受到極大歡迎,被譽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內樂團媲美」的優秀曲目。 【課件演示】展示寫有樂曲簡介並附有與樂曲情境相關圖片的多媒體頁面。
【二、熟悉主題】 1、音頻演繹,學生思考問題,教師在樂曲播放過程中適時地啟發誘導學生圍繞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欣賞。
【思考題】 ①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了哪些中國民族樂器? ②比較樂曲每段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課件演示】
1、先展示寫有思考題的頁面,之後播放音樂及與樂曲意境相關的視頻,伴隨著畫面的切換進行欣賞。2、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①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了琵琶、洞簫、古箏、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②樂曲的音樂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它每一段的結尾都是一樣的,而前面卻有 所變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樂曲中常用的「換頭合尾」變奏法。它能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作用,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或主題。 【課件演示】 ①展示四種有代表性的樂器的相關圖片。 ②簡單介紹「換頭合尾」變奏法。 3、揭示音樂主題。這首樂曲一般分為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為每段加了一個富於詩意的小標題。(出示樂曲結構圖) 【三、畫面聯想】 運用畫面聯想法,分段欣賞樂曲,教師在此過程中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解。①江樓鍾鼓②月上東山③鳳回曲水④花影層台⑤水深雲際⑥漁歌唱晚⑦回瀾拍岸⑧橈鳴遠瀨
⑨欸乃歸舟⑩尾聲【課件演示】
放各段音樂的同時,向學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內容及相應圖片的頁面。【四、合作演繹】師生視唱樂曲主題,並用電子琴和打擊樂器進行演奏。【課件演示】展示標有各打擊樂器演奏譜的頁面。【五、創作升華】1、創作:①欣賞由琵琶獨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學生根據音樂意境,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並根據音樂的意境在電腦上選擇適合的圖畫。(請幾名學生到電腦上進行操作,之後師生進行鑒賞。) ②欣賞一段以《春江花月夜》為題的古典舞,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自己繪畫或寫一首小詩。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到學生的創作過程中,啟發和指導學生的創作。學生自主創作結束後,挑選學生富有創意的作品進行展示,請學生闡述創作思路,之後進行評價。
【課件演示】 ①a、展示有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包含有五十多幅風景圖片的頁面(課件中出現提示文字:「歡迎來到尋寶屋。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景和神韻,並根據音樂的意境,尋找認為合適的圖畫,放到『學生文件夾』中,希望這里的『寶貝』能夠滿足您。請同學們試試看!」) b、在電腦上展示學生選擇的圖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視頻文件。 ③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作品。 2、升華:這一節課,我們通過欣賞、視唱和創作等環節,了解到樂曲通過變奏,不僅描繪了「傍晚」、「小舟」、「簫鼓」等江上秀麗的晚景,表現微波盪漾、溫馨恬靜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無限贊美的深厚情感。它還使我們領略了中國民族管弦樂曲的神韻,充分展示了我們民族器樂的魅力,使我們了解到中國民族樂器在世界之林中永遠是一株光彩奪目的奇葩。

Ⅳ 音樂《春江花月夜》表現什麼情緒

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樂曲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面:1、江樓鍾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台,5、水雲深際6、漁歌唱晚,7、回闌拍岸,8、橈鳴遠籟,9、 乃歸舟,10、尾聲
此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 答案補充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蕭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民樂之代表。

Ⅳ 春江花月夜樂曲賞析

中國舞蹈名作賞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古典女子獨舞
編導:栗承廉
編曲:諸信恩根據同名古曲改編
首演:1957年
主演:陳愛蓮
團體:北京舞蹈學校
《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堯章根據傳統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並易名的一首樂曲,樂曲表現夕陽西下時人們在簫鼓伴奏下輕歌曼舞和搖歸舟的動人景象。而舞蹈編導者則給這首樂曲以新的解釋,並賦予了嶄新的藝術形象。
舞蹈表現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於江邊花叢中,觸景生情,幻想著自己將來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舞者身穿藍色衣裙,雙手持白色羽毛摺扇,舞蹈動作語匯全部採用的是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動作、姿態和造型,通過「聞花「、「照影「(對著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聽鳥鳴」、「學鳥飛翔」以及「想像中的愛情幸福」等情節,表現出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這個舞蹈創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編導栗承廉具有較深的中國古典舞的造詣和編舞的技巧能力外,還與表演者陳愛蓮出色地駕馭中國古典舞風韻,動律細膩、深情地塑造出一個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開的。
195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這個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藝術片《百鳳朝陽》中。196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陳愛蓮表演的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獲得舞蹈比賽古典舞金質獎章,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94年,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該作品獲經典作品金像獎。

Ⅵ 春江花月夜教案範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怎麼寫

春江花月夜(教案)
課題 春江花月夜
總課時 一課時 第 1 課時
一、教學內容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賞析,使學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來源、樂曲結構,掌握作品的表現方法。
2、使學生感受、體驗作品的情緒、形象等風格特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通過欣賞,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簡析
《春江花月夜》根據一首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改編。全曲共分十段,每個段落都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作品通過委婉朴質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學思路
本課著重對「江樓鍾鼓」、「花影層疊」、「漁歌唱晚」、「欸乃歸舟」及「尾聲」五個段落進行賞析。通過對作品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樂表現內容,了解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五、教具准備
CAI教學系統
六、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導入:出示富陽文人郁達夫的一首詩詞,請學生為這首詩詞配樂。
家在嚴陵灘下住,
秦時風物晉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錦,
來往春江有釣船

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琵琶獨奏曲,名為《夕陽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傳抄本,至今已流傳了128年。後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改名為《潯陽琵琶》。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音樂社團「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樂合奏曲,並根據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為十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

三、作品賞析:
(一)江樓鍾鼓(引子)
夕陽西下,忽然寺廟里隱隱約約傳來了……
1、欣賞:
引子--分別用什麼樂器來模擬鼓聲和鍾聲?
2、分析:引子是節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彈跳、輪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陣陣低沉的鼓聲。簫和古箏奏出的波音猶如遠處鍾聲回響,水面碧波盪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非常細膩。

(二)主題賞析:
1.出示譜例,請欣賞並選擇---主題表現的意境
A歡快跳躍 B委婉恬靜 C深沉低緩

2、設問:--音樂表現了怎樣的情緒?它是通過怎樣的手段來表現這種意境?

3.視唱

4歸納;
旋律如波浪般進行,顯得格外柔美與和諧。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的音色協調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個特點是使用魚咬尾使音調輕盈平穩,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雲層中游移的美麗景緻。末尾由洞簫吹奏的婉轉嗚咽的旋律導入了深遠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翩

(三)花影層台:
1、教師導語:我們把眼光從遠處收回看看近處的江面上發生了什麼?
設問:春風拂過江面,有什麼變化?
此段音樂中節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項變化最明顯?
歸納:音樂主題在六小節徐緩的曲調之後,
琵琶突然彈出了四個作移位模進的短句,急促而熱烈,描寫了花枝弄影、香飄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圖畫,讓學生為它們取標題

(四)漁歌唱晚
1、教師導語:正當我們看著眼前的花影有點眼花繚亂時,忽然遠處傳來了陣陣的……循著聲音向遠處望去,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整段音樂的情緒是否一致?為此段取一個標題

2、分析:遠處白帆點點,漁歌飄渺由遠而近。簫的領奏與琵琶、木魚的伴奏好似漁夫一邊搖櫓一邊歌唱,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後的長音齊奏,又如船上眾人應聲和唱,漁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隱約可見。這一段把人們盡興夜遊的歡樂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也為樂曲增添了詼諧、活躍的氣氛。

(五)欸乃歸舟與尾聲
1、教師導語:魚船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時……
設問:旋律的速度、力度、節奏、樂器的數量有何變化?
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強、節奏由疏到密,樂器的數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緊湊有力、激動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繪了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歸舟破水、浪花飛濺、百舟竟歸的熱鬧場面。
(欸乃--搖櫓是發出的聲音)

3、設問:尾聲以怎樣的情緒結束?

4、分析:音樂漸弱漸慢,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安詳,使人沉靜在這迷人的詩情畫意之中。

四、樂曲的藝術特徵:
a、遠與近的描繪、動與靜的畫面、情與景的交融。
b、換頭合尾(比較江樓鍾鼓與月上東山的主題)
設問:各段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畫面,結尾旋律相同,這有何道理?

分析:這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不同段落中出現新的因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結尾處相同,在變化對比中尋求統一,深化了音樂表現內容。

c、 樂器使用得當,進退有序。

五、全曲欣賞
總結;樂曲通過委婉朴質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的贊頌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與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

六.課堂練習
從這首曲子里我們可以領略到一種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同樣這種美也浸透在中國傳統的詩詞、繪畫、書法、舞蹈當中。 請舉出在詩詞、繪畫、書法、舞蹈中有關描寫「春江」的例子。

設計意圖
讓學生提前融入音樂氛圍。

與當地的文化結合,引出課題

Ⅶ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愛的音樂之一,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詞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詩章。在舒緩明快的旋律中,把我們帶入春天夜晚那個靜謐甜美天地。

那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從東山冉冉升起,小舟一葉靜靜地在江面盪漾著,和風微微吹拂,隨風的楊柳輕颺著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搖曳著溫馨,萬物浸潤在裊裊的芬芳綺旎氣息中。讓大自然將其迷人的艷麗、勃勃的生機、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潯陽簫鼓》。它原先並不是由多種民族樂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該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盡管此曲與白詩無內在聯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輪」等不少情景,卻使人生發出詩意的聯想。後人依據樂曲的風格內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春江花月夜》為該曲命名。可見此曲確實富有詩情畫意、典雅精緻。

《春江花月夜》詩的作者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雖然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正是這首《春江花月夜》,讓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煙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純凈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面對流水似的一去不復返之光陰,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從而發出睿智曠遠的人生感嘆。接下來詩人又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落筆,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幽獨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靜靜的流淌.

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結,思想蘊涵,深情緬邈,筆勢回折,跌宕多姿。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深層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動形象;哲理意趣濃郁、審美情趣高雅。它以神來之筆,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意象中,在淋漓盡致的飛灑里,營造出了一個空靈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讓人沉吟再三,教人盪氣回腸。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春江花月夜》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並根據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和諧、雍容典雅、節奏平穩、音韻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現實與浪漫相結合手法,表現了深遠恢弘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與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精緻,隨著音樂主題的搖曳變化和起伏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恬淡,時而熱烈奔放,將大自然更換不已勝景,變幻無窮的色彩一一呈現。

春江花月夜》音樂意境優美,韻律諧婉流暢,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都採用一種叫「換頭合尾」的民間音樂表現手法,都有同一樂句出現的結尾.聽起來十分和諧。能從各各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所要表現的主題內容。
全曲有10段,分別是: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唉乃歸舟和尾聲。
唉乃歸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層層遞進,如春風鼓盪,激動人心。這段音樂的描繪的是小舟歸途,劃船還家的歡快、槳擊浪涌聲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意與境的頂峰。隨後音樂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繼而回復到平靜、輕柔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表現出的人休漁息特別到位。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為十大中國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樂。它融入了一些哲學、美學的范疇,其對民族音樂有深遠的影響,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意韻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廣泛的融合和傳承。
《春江花月夜》這首作品,絕不僅僅是作者流連山水、玩撫風月花草而已。透過樂曲精美的情景描繪和樂理表現,能讓我們感悟到作者面對遼闊江天,那「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自然景物所發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無限深沉的感嘆。
《春江花月夜》通過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繪,它既贊美了祖國大好山河的秀麗景色,又流露出詩人那一絲淡淡的傷感。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作品達到了觀照宇宙、風物與人生這樣一個哲學高度,達到了人情與風情、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合二為一的審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讓我們陶醉於音樂的氛圍之中,樂曲的情感是那樣豐富、那樣真切,給人以整個心智都呈現出的一種敞亮的狀態,讓人非常主動、生動、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樂的妙機與蘊藏,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從而在深層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義。

Ⅷ 春江花月夜的歌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此曲擴展為10段,分別為:一、夕陽簫鼓;二、花蕊散回風;三、關山臨卻月;四、臨水斜陽;五、楓荻秋聲;六、巫峽千尋;七、簫聲紅樹里;八、臨江晚眺;九、漁舟唱晚;十、夕陽影里一歸舟。各分段標題是: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漢族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春江花月夜》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後音樂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像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閱讀全文

與春江花月夜音樂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