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歡樂頌》是貝多芬作品中《 》的第樂章的主題
第九交響樂合唱
『貳』 歡樂頌第四章樂曲的主題
你是說在哪來個樂章嗎自?!假如是的話,答案我可以轉一下。
第九(合唱)交響曲
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庄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叄』 貝多芬的《歡樂頌》的相關知識!
光分析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的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庄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被也被尊稱為樂聖。
『肆』 歡樂頌的樂曲賞析
進場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渾厚、低沉的聲音在寂靜中響起,給人一種深沉、平靜的感覺;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後,中提琴進場重復旋律,旋律行進到中音部,主題曲稍亮的音色給旋律帶來一種明快的感覺,低音部則退到後面和木管一起伴奏;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後也退到伴奏,接著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聲音歡唱著,讓旋律真的活起來了;小提琴聲部簡單重復了旋律後,旋律行進到樂隊齊奏,這時銅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聲部伴奏,場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靜、深沉的快樂進入到了萬眾歡騰的場面,歡樂頌的主旋律貫穿始終。
《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表現人們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遠慮之中,同時也沉浸在歷史的回顧與總結之中。對為人類的進步、發展、解放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先輩們報以真誠的追憶和思念。在這思考與追憶、回顧與總結之中,人們展望未來,互相鼓勵、凝聚著新的力量、備為迎接新的斗爭、為全人類得到徹底解放、得到神聖的歡樂
和幸福,而進行最有意義的拼搏。第三樂章結束前的音樂已預示著暴風雨般的變革即將到來。 一開始音樂即如火山爆發,顯示出巨大的能量、沖破一切枷鎖,人類經過長時期積聚起來的力量爆發出來了,變革勢如破竹.摧毀一切封建丑惡的東西。變革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音樂緊跟著片斷重復前三個樂章的主題,但都被代表人類渴望自由歡樂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說:不要這些陳舊的東西,要創新,要前進。經過緊張而充分的准備之後。終於千呼萬喚地出現了『歡樂頌>主題,象徵著人類經過艱苦奮斗之後,終於找到了通往自由歡樂的道路。《歡樂頌》主題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著漸漸發展擴大到弦樂器和整個樂隊,並且力度和節奏越來越強,形成巨大洪流,勢不可擋,人們在通往自由歡樂的大路上迅猛前進。<歡樂頌:}主題變奏之後,再次出現急風暴雨般的聲響。但這次引出的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領唱:「啊!朋友們。不要唱舊的調子.讓我們暢快、歡樂地唱起來吧。」於是「歡樂頌」在領唱的帶動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樂隊。歡樂頌歌詞是與貝多芬同時代的德國詩人席勒的詩句,貝多芬採用來表現了他的理想。在這兒我們必須了解,在《歡樂頌>的基本思想的理覦中,貝多芬與席勒的不同,席勒認為歡樂是變成兄弟的前提,而貝多芬則認為自由平等博愛是歡樂的前提,人們必須努力爭取,才能獲得解放,歡樂不是上帝的贈品,而是靠人們去奮斗,歡樂屬於解放了的人們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個音樂進入一個神聖的境界。思想、情感升華了,一切丑惡的東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無地自容。人類經過自己艱苦的奮斗,終於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歡樂並終於進 入一個神聖的理想世界。
『伍』 歡樂頌插曲有哪些插曲大全
如果您指的是那首翻唱的,應該是 快樂練習曲 ,歌手woody的;以下為內《歡樂頌》所有歌曲列表容(一首片尾曲+11首插曲) 僅供參考片尾曲:《總有幸福在等你》演唱:劉濤蔣欣王子文楊紫喬欣插曲1《說不出口》演唱:劉濤插曲2《灰姑娘》演唱:蔣欣插曲3《我要你》演唱:王子文插曲4《開得比花香》演唱:楊紫插曲5《破繭》演唱:喬欣插曲6《陪你左右》演唱:祖鋒插曲7《空氣》演唱:祖鋒插曲8《你我》演唱:楊爍插曲9《愛情這樣開始》演唱:張江插曲10《歡樂頌》 演唱:張江插曲11《繁星》 演唱:張江
『陸』 《歡樂頌》這首音樂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是大自然(天父、 造物主)所賜,任何人(不論善惡)、物(即使蛆蟲)以及天使都可以領受。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頓近郊的羅斯維茲村,詩人席勒應一對新婚夫婦的邀請來參加他們的婚宴。宴會上,詩人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熱情和現場的歡樂氣氛所深深感染,寫下了這首頌詩。其實,與其說是詩人在寫歡樂,不如說是在寫愛,這種愛超越時代,超越種族,超越地域,超越......
只要團結,就能幸福。神聖的,高雅的。
《歡樂頌》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麴生涯的巔峰。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柒』 《歡樂頌》是貝多芬作品《》第四樂章的主題
《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
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創作於1785年,並收錄於隔年出版的雜志《Thalia》中,這首詩是共濟會的詩歌。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
(7)歡樂頌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
《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庄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
《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
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貝多芬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