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苗族折皺裙藝術教案
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不可逾越的 階段,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個體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學前教育進入全球化、多元化、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學前教育的民 族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重視。貴州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著豐富的民族資源,文章著眼於苗族音樂如何有效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探討,力求找到將民族非物質 文化遺產與幼兒園地方課程相結合的契合點,為幼兒園地方課程的發展及完善提供些許借鑒作用。
B. 苗族的健康觀
「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翻譯成苗族話就是:"Baod mongx jiaox jid niangb hangd hvoet,diol diol des mongx hvib!" (這是苗文的寫法)
C. 論述苗族有哪些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群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D. 幼兒大班教案美麗的苗族服侍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在觀看苗族舞蹈時,被苗族服飾的色彩所吸引,很好奇的問老師:「為什麼他們的衣服和我們的不一樣?」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此,我設計了本活動。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珙泉鎮除了漢族之外,還有苗族。 2、幼兒認識、了解苗族特有的服飾,培養興趣。 3、幼兒動手操作裝飾自己心目中的苗族服飾。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了解苗族服飾。 教學難點:幼兒動手操作裝飾苗族服飾。 活動准備 1、苗族服飾圖片以及教師製作苗族服飾圖片。 2、幼兒人手一張教師繪畫苗族服飾輪廓圖。 3、各種彩色裝飾亮紙,漿糊、棉簽。 4、苗族舞蹈視頻——蘆笙舞。 活動過程 (一)觀賞VCD,引起幼兒興趣,了解珙泉鎮有少數民族——苗族。 1、教師播放蘆笙舞視頻,請幼兒觀賞,提問,在畫面上的人在干什麼?(跳舞、吹樂器) 2、教師讓幼兒看看跳舞的人穿著與我們有什麼不同?(色彩鮮艷,包頭飾等),教師指出這是苗族,珙泉鎮也有少數民族——苗族。 (二)教師拿出苗族服飾圖片,讓幼兒觀察其服飾特點。(分別從式樣、色彩、頭飾、首飾等方面,引導幼兒觀察。) 1、教師引導幼兒從色彩上了解苗族服裝特點,苗族好五色衣裳(紅、黃、藍、綠、黑)。 2、從樣式上觀察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男子服裝樣式簡單,一般穿對襟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長巾。 3、教師讓幼兒了解苗族頭飾以銀飾為主,帶頭釵,手飾一般為銀鐲為主。 (三)教師展示自己用亮紙粘貼出的漂亮苗族服飾,發給幼兒每人一張繪有苗族服飾輪廓的圖片以及亮紙,讓幼兒動手製作自己心中的苗族服飾。 1、教師展示自己製作的作品,請幼兒欣賞,並告知幼兒粘貼的規則。 2、教師發給幼兒圖紙及亮紙,漿糊、棉簽,請幼兒製作服裝。 (四)欣賞作品,最後在蘆笙舞的音樂中,選擇一兩個典型的苗族舞蹈動作律動,在愉悅的氣氛中結束課題。 教學反思 在現課活動開展前,我對中班幼兒關於少數民族認識這一方面做了初步 了解,少數幼兒知道漢、苗、蒙、傣、藏等幾個民族。於是,在反復強調的過程中,幼兒明白了珙泉鎮除漢族以外,還有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苗族。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初步認識了苗族服飾的特點,學會初淺的欣賞苗族服裝,以及音樂。這對於接下來的「粘貼苗族服裝」的現課活動有很大的幫助。讓幼兒動手操作遠比教師的口頭強調、描述效果明顯得多,在粘貼苗族服飾過程中,使幼兒感受苗族好五色衣裳,對襟上衣,百褶裙等獨有風情。在快樂中得到認識,使幼兒更進一步了解苗族服飾。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從服飾加以延伸到對於音樂、舞蹈欣賞、表演等方面。教給幼兒一些苗族特色舞蹈動作,配合其獨特的音樂,表演中感受苗家風情。
E. 《苗族吃新節》教案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當日,來自周邊村寨的近萬名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齊聚排莫村,以跳蘆笙舞、唱苗歌、鬥牛等文娛...
F. 苗族有什麼活動
苗族抄節日最多,過節是常事襲,除了傳統的中國節日要過,還有一些其他民族沒有的節日,比如稻子成熟的時候有新禾節,過大年前一個月前的要過小苗年。過大年幾乎家家戶戶殺一頭豬,請族人和親朋好友來吃聚,喝自家釀的糯米甜酒,要喝上兩三天。過年各村苗寨之間要相互聯誼,簡稱「打同年」,除了吹蘆笙,跳踩堂舞,還要聚會喝酒,做各種活動,包括籃球賽等等。苗族還有廣西融水的苗族在正月的時候,各個鄉都有自己的坡會,場面非常隆重,是少男少女相互交流,表達愛意,還有斗馬等活動。還有拉鼓節,十年一次,場面極其隆重,聚四面八方的人來參與。反正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都不盡相同。有空你可以到三苗網去了解。
G. 中班語言教案苗族錦雞舞
1、引導幼兒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小碎步走、起踵走。
2、培養幼兒專團結友愛、相互幫屬助的品質。
活動准備:
1、燕子頭飾若干、《小燕子》歌曲磁帶,教會幼兒游戲中的兒歌。
2、場地一端散放著與幼兒人數相等的花環當燕窩。
H. 苗族的體育活動有哪些
1.苗族武術。苗族為了健身,民間有世代相傳的武術。湖南湘西的武術,有徒手和專器械兩大類:徒手可分屬為粘功、策手、點穴、花拳和禮示。「策手」中的一拳兩防、一攻五變等是苗族武術的精華;「點穴」又稱神打,即穴道致傷的技擊法,是苗族武術的絕招;「花拳」是苗族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以「小四門」、「大四門」最為普遍;「禮示」是表演時對觀眾表示的禮節,分開堂禮、收堂禮、啟手禮和畢手禮四個方面。器械有棍、鐧、棒棒煙桿、鉤刀、邊枷棒、木椅、竹條、鐺、流星錘、刀、劍、斧、矛、鉤、戈、戟、鞭等。此外棍術,有單頭棍、雙頭棍、花棍等等。黔東南、黔南地區的一些苗族村寨也習有各具特色的武術;黔中、黔北、黔西北和雲南苗族的射弩,也很有特色。
I. 苗族蘆笙節教案中班
苗族的蘆笙節 一個熱熱鬧鬧的節日,帶來一番獨有的喜慶;一個和和睦睦的節日,帶來一份安寧;一個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節日,帶來一次美的升華。 苗族的人民熱愛生活,希望新年新氣象,蘆笙節也是為了喜迎新春,給新年討個彩頭。 悠揚的曲聲劃破河面,鼓聲響起來了,敲鑼聲越來越強。身體隨著蘆聲擺動,伸展著每一個部位,風從耳旁拂過,人人手中捧著蘆笙,那是一根短竹,苗族人把它斜著削下,上面拴著紅色的絲帶。路旁的燈柱上,椅子的扶手上,都拴著一條大約一厘米寬的紅色綢帶,他們把綢緞挽上兩個結,兩端各留出約三分米的長度。人們手舞足蹈,忘掉一切的不愉快,丟掉所有的煩惱,拋開全部的世事。 盡情地吹,忘情地吹,痴迷地吹。人們舉著蘆笙,竹節上倖存的竹葉,在微風襲來時翩翩起舞。 吹吧!釋放自己! 吹吧!舞動生命! 吹吧!舞動起來! 廣場上人山人海,手上無不捧著蘆笙。蘆笙的大小並不完全相同,那是當地的人們,自己動手製作的。選擇竹子,要選擇那些長得秀氣的,挺拔幼稚的那樣,吹出的音才是最美的,最動聽的。 把蘆笙捧起來吧!捧起今天的成就,捧起明天和未來的希望,音符在空中跳躍,舞動的鼓點,帶來無數激情。 忽然,一陣歌聲傳入耳畔,「大蘆笙,耶啰耶,小蘆笙,耶啰耶。大小都是金蘆笙,耶啰耶金蘆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