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紅高粱》的藝術特色
《紅高粱》的整個符號系統就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審美范疇,其中的人物語言是粗內話、容臟話、野話、葷話、罵人話、調情話等粗俗污穢的鄉村用語,是典型的高密農民在說話。
小說的主題被詮釋為弘揚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個性解放精神,重建創造精神等。
其意圖是藉助高密東北鄉民間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來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喚強有力的生命形態,呼籲中華民族要自尊自強,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質。
(1)紅高粱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紅高粱》電影於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紅高粱》電視劇女主角周迅獲第21屆上海電視節頒發的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
1987年11月,香港出版《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香港作家西西負責編選的第一輯就推出了莫言的《紅高粱》。1993年,維京出版社出版了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翻譯的《紅高粱》。
2. 紅高粱主題音樂的藝術魅力
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中國古代音樂,西方音樂。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內五聲音階。而從西方傳過來容的是七聲音階。
音樂旋律響起人們往往無法抗拒的立體的處於音樂的氛圍當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形式。比如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通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例如不同的樂器。音樂還能表現出歌手們的用心。
音樂的文學描述:作家三盅說,一個國度的音樂疆域有多寬有多廣,它的文化包容性就有多大;一個民族的音樂種類有多豐富,它的人民就有多富足多幸福。
3. 紅高粱影評藝術特色題目
常見的文體電影評論有:專著型,款式評論,雜文風格,思維評論,藝術批評,最後共同解說,專業解說,流行的評論,寫意的意見等。
專論式的電影審查在磁帶上的評論,理論性強,有闡述的一個或多個突出的問題與某一方面有關的特定主題對象傾向性的解說,分析,論證的方式。在寫它包含的元素,話語作為操作的模式中,是其主要成分。它通常必須在對象本身,性質,取向,存在的問題或個人反射引起的評論家的一個重要特徵的存在評價,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給出了一個理論的答案。因此,相當大的色彩理論是其固有的要求,而該對象是簡單的「評價」不是特別關鍵的。此外,它通常並不一定要反對「全面」的調查。評論
式的電影審查,以評估基礎的,單一的對象,通常為影視作品或特殊注釋的一個重要方面。任務:專注於既定審美對象護理,並進行基本評估(從價值判斷簡要的分析清楚地得出)。三不要:過多的擴展; 2,太多理論發揮;既定的理解和看法做太多的細節展現。
小品式的電影評論,以解說起興,注重發揮,通常是借題興文,引用的比喻甚至類,觸類旁通的方式來顯示他們的自由包括思想,生活,藝術,體驗,感受,看法。三不:不注重理論探討,不注重對象,寫作的美學研究的對象不是重點的評價。一個陷阱:捕捉藝術的思想內容或傾向方面形成特徵的影視作品做了較為系統的現象,更隨意接觸,或類似的評論說,對這一現象,重點發表達個人「其他「視圖。
4. 電視劇紅高粱酒壇在美術設計角度的作用
酒壇子要說給我們留下了印象,那就是中國紅!每個壇子上的紅色很美,成為畫版面的權亮眼顏色。1、可以美化畫面,形成火一般的氣勢,顯現生機或壯烈。2、可以襯托主人公的精神,或興奮、或幸福、或火熱甚至犧牲的場面。3、和紅高粱、主角服裝等紅色聯合起來貫穿畫面始終,扣題。4、符合中國觀眾的傳統審美心理。等等。
5. 《紅高粱》的藝術表現手法是什麼
《紅高粱》有很強的觀賞性,影片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大段落,在前一部分是對自由版、生命的贊歌。長達幾分鍾權的顛轎和狂舞,以高亢的嗩吶聲為背景的高粱地里的野合,粗獷張揚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充滿野性生命力的高粱地,鮮紅透亮、四濺飛揚的高粱酒,無疑都充滿著強健的雄壯之氣,給人以一種陽剛、雄健之美,涌動著無盡的活力。
影片的後半部分是一曲英雄的贊歌,而鄉民們正義之舉的內在動力,仍然是為了保持生活的自由,是為了保衛自己生存的權利。那本為出酒而用的酒神歌,也就帶上了幾分神聖的色彩。這時的英雄贊歌,所歌頌的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民族精神,是對自由的生命力的企盼。影片結尾處,在神奇的日食中,通天通地的一片紅色,在火紅的背景下,是兩個如泥塑的英雄雕像般的人體,由下而上的拍攝角度,拉大了觀眾與影片中人物的距離。在這個猶如神聖的儀式般的鏡頭前,觀眾不由得會萌生出一種崇敬感。
6. <紅高粱》影片結尾時,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紅中,「我」爺爺拉著「我」爸爸與哪幅油畫具有相同的儀式藝術
《紅高粱》影片結尾時,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紅中,「我」爺爺拉著「我」爸爸與哪幅油畫具有相同的儀式藝術
A、荷拉斯兄弟的誓言
B、自由在領導著人民
C、蘇格拉底之死
D、西斯廷聖母
我的答案:B
剛做的,對了
7. 《紅高粱》的敘述特徵!莫言的!看清楚是敘述特徵不是藝術特色!
莫言的敘事特別注重感覺,以立體的感覺的方式展開體驗和表述,構成整體的時空體驗。《紅高粱》基本上是以「我」的主觀視角去展開敘述。這種以「我」的主觀視角的方式展開敘事,便於展開敘述和描寫,打通時空,自由而隨意地抒寫體驗,形成一種傾訴的效果,也體現了莫言對近代中國社會以及傳統中國文化的那種無可理喻的隔膜和距離。在具體的敘述中,作者或有意強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覺,讓作品中的人與物在自己的感覺中存在與行動;或刻意營造一種釋放感覺的特殊氛圍。莫言還將光、色、形、聲、味、觸、味等感覺和想像結合起來,將時間與空間、現實與幻想有機地揉合在一起,精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紅高粱》中寫「我」父親在伏擊的路上看見王文義臉上的血:
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藍色的東西在流動。父親伸手摸去,觸了一下粘膩發燙的液體。父親聞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鮮得多的腥氣。它壓倒了薄荷的幽香,壓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喚醒了父親那越來越迫近的記憶,一線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的黑土、把永遠死不了的過去和永遠留不住的現在連系在起,有時候,萬物都會吐出人血的味道。
一種血的嗅覺便將父親的多種感覺引發出來,將他生活中的墨水河、高粱、黑土等聯系在一起,將現實與過去有機地融合,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時空體驗,准確地表達出了一個少年在去伏擊的路上、在生與死這個過於沉重的考驗即將到來前無比復雜的心理。
再如關於「我」奶奶死亡前的有些過於鋪張的描述。在藍天、白雲、紅高粱的輝映下,她看見「一群雪白的野鴿子,從高空中撲下來」,接著,藉助於意識流手法,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從天上到地下,從過去到現在,來抒寫這繽紛來臨的一系列幻象,尤其是關於「紅高粱」的幻象,「它們呻吟著,扭曲著,呼號著,纏繞著」,歌頌了它們頑強的生命力。空間和時間以及描寫視角的不斷轉換,較為准確地寫出了「我」奶奶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莫言對這種故事式敘述模式的創造性運用,反映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社會文化啟蒙和人性解放的話語傾向,以及傳統中國文化對於啟蒙的根本阻塞和對於人性的荒謬莫名。
8. 關於張藝謀作品《紅高粱》的評論,高分懸賞,有詳細要求,字數100字左右
藝術片的結局不讓觀眾的要求達到滿足,會讓觀眾郁悶。 《紅高粱》里炸汽車的失我小在我敗,觀眾的報仇欲求得不到釋放。影片的形式和內容就像硬幣的正反面,肯定是否是藝術要從整體看。在不同的時期看這部電影,對於藝術和商業就很難有明確的界定,有的人認為沒有故事性、看不懂的影片就是藝術的。其實不是這樣,我們不能以好看與否,故事性強否來界定藝術與商業,有很多藝術片也是很具觀賞性的。。
一部電影是藝術片不是就永遠是藝術片,藝術性多一點或商業性多一點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給人的感受不同決定的。比如《紅高粱》裡面的那首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後來成了當時很流行的歌曲,藝術電影客觀上卻造成了商業性,獲獎更加重了他的商業性。《紅高粱》的藝術性不是逐漸被商業性掩蓋,而是有了商業目的,藝術並不能永遠起到藝術電影的作用。藝術元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商業。
中國電影分主流電影和非主流電影,很多導演當夠了地下導演以後,他已經無法滿足,不能夠忍受自己的作品背著「地下」這樣一個身份在小眾之間傳播,於是電影導演開始有了一種嚮往,出現了非主流向主流過渡,合流的現象。
《紅高粱》剛剛上映時,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它的轉折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僅壯大了第五代導演的聲勢,而且也引得一大批的導演加入到拍攝民俗電影的行列中來,其中優秀的例子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更為重要的是,從這部影片開始,中國電影開始關注商業元素,同時它也開創了處理藝術與商業的新時期。。
商業性與藝術性永遠存在矛盾,否則何來藝術的商業化和商業的藝術化?大眾趣味與精英意識
首先是顛覆中國電影傳統的叛逆階段,以《黃土地》開始到《紅高粱》結束。第五代伴隨中國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啟蒙,推動了中國電影觀念的現代轉型。然後是建立國際影響的民俗電影階段,《紅高粱》承前啟後,到《秋菊打官司》結束,與中國走向世界的趨勢結合,張藝謀囊括了世界幾乎所有A級國際電影節大獎,將默默無聞的中國電影帶入了世界電影格局。第三階段,伴隨著中國電影的整體性低谷,張藝謀也陷入了徘徊階段,拍了《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等。而從《英雄》開始,意味著他進入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國際商業製作時期。
青春遠遠地甩去,應該說,張藝謀已經從一個年輕狂野的電影叛逆者,轉化成為「張藝謀的霸權時代」,已經成為電影前輩的張藝謀確實不再是一個電影的革命者了,他已經從一個電影常規的破壞者變成了電影常規的建構者,他本身就是主流的代表。實際上,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導演永遠是電影的憤怒青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電影需要青年人來充當前衛者,而張藝謀正穩坐山頭等候挑戰。
9. 莫言《紅高粱》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藝術特點
1、《紅高粱》小說的主題思想既張揚活得豪爽、個性解放、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又歌頌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敘事藝術
粗俗又崇高的人物對白,愛憎交織的場面敘述。
打破了敘事視角的常規用法將多種敘事視角交替使用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在全知和限知的敘事視角中來回穿梭,在講述別人故事的同時,也在聆聽著別人講故事。
能夠自如地掌控敘事節奏還能給讀者以足夠的想像空間,在敘述上真正做到用技而不炫技,主觀又不失公允。
3、弘揚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個性解放精神,重建創造精神等。
莫言首評《紅高粱》結尾:不符合科學但符合藝術
電視劇《紅高粱》專家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紅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表示他出國期間看到海內外華人熱追電視劇版《紅高粱》,他特別提到《紅高粱》結局九兒慷慨赴死這場戲雖然不符合科學,但是符合藝術,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
對於電視劇版《紅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表示,因11月6日去美國,他只看了30多集,但每集他都看得很仔細,看完後也生出很多感想。而赴美期間,海外華人對電視劇版《紅高粱》的喜愛,更是讓他清晰地感受到《紅高粱》的巨大魅力。
莫言說,赴美期間他發現很多身在美國的華人都在追看《紅高粱》,反映也都是正面的、肯定的。尤其是他們在異國他鄉看到這樣帶有強烈中國風格、中國鄉土精神的電視劇,喚起的思鄉之情,更讓他感到非常振奮和高興。
完成拍攝,將它完美呈現出來,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莫言也表示由衷地感謝。他表示電視劇版《紅高粱》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是符合我們愛國主義主旋律的電視劇;
充分展現了我們傳統文化道德價值觀中正面的部分,其故事的講述,曲折、豐富、豐滿,堪稱精彩;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更是塑造出一群形形色色的豐滿和比較豐滿、個性十分鮮明的人物。以一部作品來說,有這幾點就足以站得住腳。
莫言還特別提到了電視劇的結尾部分,「在大結局中九兒提著酒的情節,酒是不可能引發那麼大的爆炸,因為酒燃燒,冒出的火苗是藍色的,不會像汽油那樣引發沖天大火強烈爆炸,這個雖然不符合科學,但是符合藝術,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