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舞蹈基本功都有哪些
舞蹈基本功分為兩部分:
1、把上動作可分:擦地、蹲、劃圈、小踢腿、跨掖蹲(單腿蹲)、腰、控制、壓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等。
2、把下動作可分為: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轉、腰或翻身、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圓場步等。
學舞蹈的最佳年齡:7-10周歲之間,雖然你12歲了,但是還是適合練舞蹈,畢竟骨骼還沒成型。
(1)美術教案線條舞擴展閱讀: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它一般藉助音樂,也藉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內容出發采選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於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於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❷ 線條藝術如何在中國古代藝術中體現
書法:
中國書法是抽象的線條藝術。線條則是書法的基礎、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惟一媒介,線條由骨、筋、脈、肉、皮五者構成,缺一不可,分而為五,合則為一。「骨、筋、脈、肉、皮」,也即中醫之「五體」,是構成整個人身形體的重要組織。書法線條要求五體具備,且還需五體勻稱協調,否則線條就會喪失美的質感、美的享受。
繪畫:
在素描造型中,線條又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如果說造型是一種藝術語言的話,那麼線條便是這語言中最基本的語素。一條簡單的線在繪畫中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當它被用於表達某一事物或某一特定環境時,就賦予它一定的內涵了。從中國畫的線造型到外國素描中的線造型無不說明了這一點。例如鄭板橋畫的墨竹,他所採用的多是蒼勁有力、以直線為主的線條,表達出竹子挺拔向上的性格和頑強旺盛的生命力的態勢。而徐悲鴻用密集線條的排列所組成的明暗關系,將其人體的形態動作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馬蒂斯則在作品《舞蹈》中運用那些柔軟的、行雲流水的線條充分展現了女性的優美動勢和體態,這些都是通過線條這個繪畫造型的特殊語言來完成的。
音樂舞蹈:
音樂可以用線條來描述,那麼舞蹈本身就是肢體語言,更可以說是線形藝術,豐富多彩的線條造就了舞姿的千變萬化。
建築:
埃及視錯覺藝術(約公元前四千年起)無疑是線條藝術,在繪畫和淺浮雕的藝術風格的處理中,甚至在建築的表面處理中,也是沒有立體感的。在埃及視錯覺藝術中,只有嚴謹的造型「深度」。金字塔有著無立體感的直線表面,而外部形式純屬線條藝術象徵主義的方尖碑外面則布滿了同樣是線條性質的象形文字。在早期的基督教藝術中,建築形式同樣也是簡單而線變化的。風靡整個歐洲地區的羅馬藝術的各個流派都得到了發展。對安全的渴望似乎都表現在防護城堡的圍牆上和沉重的教堂大門上了,而這些又往往是一幅荒寂的風景畫(就如在奧弗涅中央高原上一樣)的唯一標志。在這些教堂的大門上,為了產生厚重的體積感,採用了反復的線條。羅馬式拱門的半圓形線條基本上被保留了下來,直到中世紀時期,拱門的線條才變成了尖角形,以有可能結成更為矯飾的拱頂。中世紀哥特式的線條當然是陡直而又細長的,象徵著追求天國的人們的信仰,在從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的大約四個世紀里,這種風格將遍布整個北歐。視錯覺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們每天都在發現線條表達方式的新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