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代繪畫與宋代繪畫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唐代繪畫特點及代表人物
在隋朝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唐代經過「貞觀之治」,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反映在繪畫上,創作熱情空前高漲,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名畫家輩出,燦若群星,為中國繪畫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初唐人物畫家閻氏兄弟
閻立德、立本兄弟為初唐重要人物畫家。他們的先世為北魏、北周時顯宦,父閻毗與後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結婚,入隋為朝請大夫、殿內少監領將作少監,擅長書畫,諳練舊事,曾為宮廷設計輦輅車輿,多所增損。立德繼承家學,唐高宗時,為造兗冕大裘等六服並腰輿傘扇、營造陵墓,官至將作大匠、工部尚書。同時長於繪畫,所作《職貢圖》,「異方人物詭怪之質,自梁魏以來名手不過也」,惜作品今無傳。立本(?—673年)紹述家學,曾繼兄任工部尚書,後官至右相中書令。因擅長繪畫,有「右相馳譽丹青」之譏。能作人物、車馬、樓觀和道釋畫,曾創作過《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圖》等重要人物肖像畫作品。今傳《步輦圖》(故宮博物院藏,為宋人摹本),描繪唐太宗李世民坐在步輦上,接見吐蕃派來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祿東贊的情景。圖中對人物的刻劃,表現了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各民族的不同姿容和氣質,具有肖像畫創作性質,是一次真實的歷史事件的寫照。另外,相傳《歷代帝王圖》(今藏美國波斯頓博物館)為閻立本所作,描繪了從漢昭帝到隋煬帝共十三個帝王及其侍臣的肖像,寓褒貶於人物的精神形態的刻劃之中,鮮明生動。
二、盛唐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被稱為「張僧繇後身」,他的藝術繼承了張僧繇簡括的造型技巧,「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點劃之間,時見缺落,後人稱之為「疏體」。其用筆如「蒓菜條」,雄勁、磊落、氣勢磅礴。喜用焦墨勾勒,略加淡彩,自然傳神,所謂「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有「吳帶當風」之譽,稱之為「吳裝」。他的宗教壁畫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傳派,當時叫做「吳家樣」。其特點是,落筆時或自臂起,或從足先,不拘規矩,一筆揮就,但又不失尺度。吳道子的作品,今已無存,日本大阪市美術館收藏的《送子天王圖》卷,傳為吳道子真跡,其實,最多不過是他傳派的摹本草稿。北宋時的武宗元曾在洛陽等地寺廟見過吳道子的壁畫,努力學習其造型筆法,從所作的《朝元仙仗圖》(今藏美國私人處),可探知其藝術特點。除文獻記載外,要了解吳道子的藝術,莫高窟的盛唐壁畫和唐宗室墓葬壁畫,或可提供一些線索。
三、 仕女畫家張萱和周昉
單獨以婦女兒童作為繪畫創作題材,在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在此以前,婦女和兒童的形象在繪畫中出現,或者作為人物故事中的陪襯,或者作為封建說教的工具,如顧愷之《女史箴圖》;而作為描寫她們的日常生活用以玩賞為目的作品,則是在唐代才大量出現的,其代表為張萱和周昉。
張萱活動於盛唐開元年間。他的貴族婦女形象,反映出盛唐時代的享樂歡快的氣氛。作品有宋徽宗趙佶臨摹的《搗練圖》(今藏美國波斯頓博物館)、《虢國夫人游春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前者描寫宮中婦女搗練時的各種勞作活動,細節生動,充滿生活氣息;後者描繪楊貴妃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屬騎馬郊遊,隊伍花團錦簇,反映出楊家姊妹的顯赫與驕縱。
周昉,字景玄,長安(今西安)人,貴族出身,官至宣州長史,活動於唐代宗時期。他的仕女畫,「初效張萱,後則小異」。所畫肖像,「不唯形似,兼移神氣」。宗教壁畫,首創「水月觀音」,廣為流傳,被稱為「周家樣」。傳世作品有《揮扇仕女圖》(今藏故宮博物院),描繪了一群衣著華麗的宮中婦女的悠閑散漫,百無聊賴。人物的苦悶情態躍然畫上,呼之欲出。周昉筆下的婦女,已失去了張萱作品那種歡樂氣氛,反映出時代情緒的變化。相傳為周昉作品的《簪花仕女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幅被揭裱下來的唐代屏風畫,其技巧熟練、筆法細膩,設色濃艷,是一幅優秀的唐代無名匠師之作。
四、 山水畫家李氏父子和王維
李思訓(651—716年),字建,為唐宗室。高宗時任江都令,武則天當權時棄官潛匿,中宗復位任宗正卿,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擅長山水,繼承了展子虔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金碧輝煌,燦爛耀目,為後世所崇。他的作品內容,沒有擺脫六朝以來的求仙訪道主題。存世《江帆樓閣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相傳為他的作品,畫江天浩渺,風帆溯流,境界開闊。樹木畫法多種多樣,山石在鉤線的基礎上有少許皴法,是對展子虔《游春圖》的繼續發展。李思訓之子李昭道繼承家學,亦以畫青綠山水知名於世,與其父合稱「大小李將軍」。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著名詩人,亦長繪畫。晚年隱居陝西藍田,並以其庄園景緻創作成《輞川圖》,開創了文人士大夫別墅畫的風氣,為後世所崇。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倡山水畫「南北宗」說,將李思訓說成「北宗之祖」,崇王維為「南宗之祖」,創水墨寫意文人畫。相傳王維有《伏生授經圖》(今藏日本大阪市美術館)、《雪溪圖》(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均不可信,王維畫風有待進一步探討。
五、 畜獸畫家韓乾和韓滉
鞍馬為漢代以來流行的繪畫題材,隨著繪畫的分科發展,至唐代則出現了一批以畫鞍馬而知名的畫家,如曹霸、韓干、陳閎、韋偃等。牛也經常入畫,畫牛的專門家有韓滉、戴嵩等。描繪牛、馬(包括龍、虎、獐、鹿、猿、猴、貓、狗等)一類的家畜走獸的畫,宋代概括為畜獸畫。
韓干出身貧寒,得王維資助,隨曹霸學畫,以畫肖像、鞍馬知名於時。天寶中召入宮廷,累奉命圖寫御馬,玄宗要他照著陳閎的馬畫,他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可知他的追求。傳世作品有《照夜白圖》(今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肥壯馬1匹,拴於樁上,作昂首嘶鳴狀,十分生動。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人。由地方官升至宰相,封晉國公。吏事之餘,喜好繪畫,長於人物、田家風俗及牛馬等,落筆絕人,然不多作。傳世有《五牛圖》(故宮博物院藏),畫牛五頭,各具姿態。所用線條,粗壯有力,表現出牛的健強體魄和堅韌的皮質,惟妙惟肖,在中國畫史上不多見。
六、氣象萬千的唐代壁畫
唐代壁畫有宮殿、寺觀、石窟、墓室等數種。宮殿、寺觀壁畫之盛,見諸文獻記載,超出以往時代,但隨著建築物的毀滅,早已渺然無存,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石窟和墓室里的壁畫。
五代兩宋的繪畫特點及人物代表
唐末藩鎮割據,國家走向分裂,相繼出現五代十國。五代時期繪畫盛行的地區,主要在中原,西蜀和南唐所轄地。西蜀和南唐都建立了畫院,山水、花鳥畫科成熟,出現了一批對後世有極大影響的畫家。北宋統一後,繪畫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畫院興盛,文人畫興起。這一時期傳世的作品較多,寺觀等壁畫雖也有所成就,相形之下,就退居其次了。
一、 人物畫家周文矩和顧閎中
周文矩,金陵句容人,擅長人物、山水、樓觀和仕女。他繼承了周昉的傳統,但在衣紋描繪上吸收了李煜書法的「行筆瘦硬戰掣」(稱「戰筆描」)即顫抖的筆法,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有《宮中圖》、《重屏會棋圖》(今藏故宮博物院)、《琉璃堂人物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摹本)等。《重屏會棋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兄弟們下棋,有肖像畫性質;衣紋作戰筆,是其畫法特點。《琉璃堂人物圖》描寫文人士大夫的詩酒活動,各有神態。據專家考訂,今傳韓滉《文苑圖》(今藏故宮博物院)即其中一部分。
顧閎中唯一的存世作品是《韓熙載夜宴圖》(今藏故宮博物院)。據記載,此畫是奉南唐後主李煜之命而作。全畫分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送別5個段落,描寫韓熙載的夜宴過程,客觀上反映了當時貴族的腐朽生活。由於作者技術的高超,對韓熙載的刻畫,能通過形象而揭示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所畫其他人物也都各有特點,生動傳神。該畫線描的工整精細、嚴謹有法,設色的絢麗清雅、豐富協調,都達到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
這一時期其他著名畫家尚有僧貫休、阮郜、胡瓌、衛賢等。胡瓌,契丹人,善畫本部族人馬,沙磧平遠,曲盡契丹族及塞外之景,傳世有《卓歇圖》(故宮博物院藏)。衛賢為南唐畫院畫家,作品有《高士圖》(故宮博物院藏),以山水為主體,畫梁鴻、孟光夫妻相敬故事。
二、「徐黃異體」和北宋的花鳥畫
花鳥畫在宋代有著飛躍的提高。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徐黃異體」是指以徐熙和黃筌為代表的、在藝術風格上不同的兩大花鳥畫流派,最早見於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
徐熙,金陵(今南京)人,性淡泊,所畫花鳥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蔬菜莖苗,亦入圖畫」。其畫法「落筆頗重,中略施丹粉」,可能是一種以勾勒為主的淡彩畫法,有「落墨花」之稱。他的題材內容與畫法都表現出文人士大夫情趣,故有「徐熙野逸」之評。但他也為宮廷服務,創作一些裝飾用的作品,稱為「鋪殿花」,「裝堂花」。
黃筌,字要叔,成都人,西蜀的宮廷畫家。除人物畫外,尤擅長花鳥畫,多畫宮廷中珍禽瑞獸,奇花怪石,以供帝王貴族玩賞。其畫法先用細筆勾出輪廓,然後敷以重彩,極其工細精整,富麗堂皇,故有「黃家富貴」之稱。傳世作品有《寫生珍禽圖》(故宮博物院藏)。
三、 荊、關、董、巨山水畫的新貢獻
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表現為(1)水墨山水畫的確立;(2)畫家深入自然,創造了不同的筆法,出現了南北兩大派別。代表畫家有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荊浩和關仝對表現大自然雄偉之美開創了新風格,把山水畫的思想內容提到了新高度。董源和巨然創立了山水畫的另一種新風格,受到元明以來文人畫家的推崇和摹仿,比荊、關影響更
四、 李成、范寬和宋初山水畫
李成、關仝、范寬在宋初被認為是並立的三大家,評價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人物。關仝的峭拔,李成的曠遠和范寬的雄傑,代表了宋初山水畫北方風格的不同氣派。
五、 郭熙及其《林泉高致集》
郭熙的繪畫理論,集中在由他兒子郭思輯錄的《林泉高致集》一書中。全書共6節,前四節闡述畫理畫法,強調山水畫創作要深入自然,進行研究,從對比的角度去觀察山水的四時、朝暮、陰晴、遠近,高低等等不同變化,並把這些變化同人的思想情緒發生聯系,從而創造出富有理想和意境的山水畫作品。在具體技法上提出了山水畫的「三遠」(平遠、高遠、深遠)取景法。《林泉高致集》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整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理論著作,在美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同時也善畫枯木竹石。他在繪畫方面的主要貢獻在於推進了文人畫的發展,並在文人畫的理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見解,大體可歸納以下幾點:(1)確定文人畫的地位高出於工匠畫。他很推崇吳道子,但更推崇王維。正式提出「文人畫」的概念。(2)強調藝術形象創造的主觀感受,以便達到於象外求意。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等詩句。(3)提倡繪畫表現的詩歌意趣。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如此等等,都對後世繪畫有極大影響。蘇軾有作品《枯木怪石圖》(今在日本)存世。
與蘇軾同時對文人畫作出重大貢獻的畫家還有文同和米芾等。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四川永泰人,詩人兼畫家。善畫墨竹,因出知湖州(今浙江吳興),所畫墨竹及後來學他畫法的,稱為「湖州竹派」。他曾深入竹林,作仔細觀察研究,先有成竹在胸,然後進行創作。有《墨竹圖》兩幅存世。
遼、金、元的繪畫特點及人物代表
遼代繪畫繼承唐及五代傳統,卻又獨具特色,多描寫北方少數民族生活情狀,以人物、鞍馬居多。畫花卉鳥獸帶有濃郁的裝飾味,技法有獨到之處,唯山水畫處於發展階段,尚未臻成熟,遠不及北宋繪畫之隆盛。
《射騎圖》 耶律倍 此圖畫的是一幅契丹貴族射獵者的肖像。在一匹裝飾得很華麗的駿馬前面,站立著一位「鬢發左衽」的中年契丹貴族。他腰挎虎皮箭筒,手中持弓,陷入沉思之中。身為 北方草原的民族畫家,耶律倍特別擅長於畫馬,畫中之馬的體型即今之蒙古馬,身軀低矮,長胴短腳,卻很碩健。此畫風格細膩、典 雅,與契丹墓室壁畫粗獷的風格迥然不同,表明畫家頗受他所嚮往的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趙霖《昭陵六駿圖》金代有關書畫家和流傳作品,沒有完整的文獻記載,但在金元人的詩文中,亦可窺見此時期的書畫風氣之盛。如金人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元好問《中州集》及《遺山文集》、胡□□《柴山大全集》、湯□《畫鑒》、夏文彥《圖繪寶鑒》等書中,對金代書畫家任詢、王庭筠父子、楊邦基、李早、武元直等人及其作品均有論述。遺存至今的作品如李山《風雪杉松圖》,可見其受郭熙、王詵影響頗多。武元直《赤壁圖》以全景山水表現赤壁壯美的景色,都與南宋馬遠、夏圭畫風不同。王庭筠《幽竹枯槎圖》,與北宋蘇軾《枯木竹石圖》一脈相通。張圭《神龜圖》在格法上與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亦有相通之處。趙霖《昭陵六駿圖》反映了金代鞍馬成就。張圭《文姬歸漢圖》又可見金代人物畫的風貌。現存山西朔縣崇福寺、山西繁峙岩山寺等處的金代壁畫,以及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幾處金代墓室壁畫,可以看出金代壁畫也是相當繁榮的。金代繪畫對元代繪畫有重要的影響。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後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在元代短短90餘年內,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李□、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葛稚川,名洪,自號抱朴子,東晉時人,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等書傳世。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卷取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干精勾細描,樹形復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不同於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山石用小筆細寫,並用墨、青、赭等色反復渲染,墨彩相彰,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諸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託了葛稚川的形象。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反映了當時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明代的繪畫特點及人物代表
明朝前期,以宮廷畫和浙派繪畫為主,中期吳門畫派興起,成為畫壇旗幟,晚期董其昌為畫壇領袖。文人畫全面佔領畫壇,是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發展的主要脈絡。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宮廷繪畫也隨之式微,不再居於畫壇領導地位。文人畫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傳統的繪畫「成教化,促人倫」的社會作用觀念,逐漸被「怡情適性」、「寄興自娛」所代替,因而使水墨寫意的山水、花鳥畫獲得特別的發展,相比之下工筆畫與人物畫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由於社會矛盾復雜,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使地域性的繪畫派別紛紛出現。晚明成批的妓女、侍姬畫家的出現,表現出封建束縛下婦女的才華,但也反映了社會的進一步腐朽沒落。隨著海上交通的發達,促進了中外繪畫交流。日本畫僧雪舟等曾來中國學習,中國畫僧也曾東渡日本;明末歐洲傳教士來華,同時帶來了西方繪畫。
明代早期, 宮廷人物畫多繼承南宋宮廷歷史故事畫風,內容大都與王朝的政治需要有關。現存的宮廷人物畫中,題材多稱頌前代聖主賢臣,以及描寫宮中行樂等。重要的畫家有:倪端,字仲正,宣德時召入宮中,作品有《聘龐圖》,描寫三國時劉表延請龐德公故事。商喜,字惟吉,宣德中授錦衣衛指揮,作品有《關羽擒將圖》,描繪三國時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龐德故事。劉俊,字廷偉,官錦衣都指揮,作品有《雪夜訪普圖》,畫宋太祖趙匡胤私訪趙普故事,宣傳半部《論語》治天下。謝環,字廷循,宣德時為錦衣衛指揮,作品有《杏園雅集圖》,描繪當時在朝官吏楊一清等人的一次集會,是一幅群體肖像畫。
宮廷山水畫主要繼承南宋馬遠、夏圭的風格,並參以北宋郭熙等技法。重要畫家有:李在,字以政,宣德時與謝環、石銳、倪端同時被皇帝恩寵,待詔仁智殿,作品有《闊渚晴峰圖》等。王諤,字廷直,弘治時供事仁智殿,曾被孝宗朱佑樘譽為「今之馬遠」,可見其畫風與馬遠十分接近,但較之馬遠平穩、完整而細膩,作品有《江閣遠眺圖》等。朱端,字克正,正德間以畫士直仁智殿,後授錦衣指揮,畫風學郭熙,作品有《煙江遠眺圖》等。
明代中期,作為紡織業中心的蘇州,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一時人文薈萃,名家輩出,文人名士經常雅集宴飲,詩文唱和,很多優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畫自娛,相互推重。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崇尚筆墨意趣和「士氣」、「逸格」的元人繪畫傳統,其間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負盛名,畫史稱為吳門四家。他們開創的畫派,被稱為吳門派或吳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吳門派畫風的主要代表。他們兩人都淡於仕進,屬於詩、書、畫三絕的當地名士。他們都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兼能幾種畫科,但主要以山水畫見長,作品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幽雅的情懷,注重筆情墨趣,講究詩書畫的有機結合。兩人淵源、畫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長和特點。沈周的山水以粗筆的水墨和淺絳畫法為主,恬靜平和中具蒼潤雄渾氣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寫意畫法見長,其作品主要是以氣勢勝。文徵明以細筆山水居多,善用青綠重色,風格縝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蘭竹也瀟灑清潤。唐寅和仇英有別於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吳門派中另外的類型。唐寅由文人變為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仇英為職業畫家,在創作上則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題材和趣味較適應城市民眾的要求。他們兩人同師周臣,畫法淵源於李唐、劉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響,描繪物象精細真實,也重視意境的創造和筆墨的蘊藉,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唐寅的山水畫多為水墨,有兩種路數:①以李唐、劉松年為宗,風格雄峻剛健;②為細筆畫,風格圓潤雅秀。人物畫則時工時寫,工筆重彩仕女承唐宋傳統,細勁秀麗,水墨淡彩人物學周臣,簡勁放逸。仇英從臨摹前人名跡處得益,精謹清雅,擅長著色,以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著稱。
明代後期山水畫,繼吳門派而起的代表畫家是董其昌。他的藝術與吳門派有密切關系,為矯正吳門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畫,強調摹古,注重筆墨,追求「士氣」,並提出了南北宗論。由於他官至禮部尚書的顯赫地位和在畫壇上的聲望,遂成為畫壇盟主,他所創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吳門派的統治地位。他提出的繪畫理論,尤其是南北宗論,對明末清初的繪畫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時之間蘇松地區形成了許多山水畫支派。這些畫派在觀點、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與董其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在模仿某家和筆墨運用上各有側重。較著名的畫家有莫是龍,與他共創南北宗論,陳繼儒與他為至交,趙左亦常為其代筆,他們都是松江派主將;顧正誼創華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啟導,宋旭亦屬華亭派巨子,沈士充受業於宋懋晉,兼師趙左,也為董其昌代筆,世稱雲間派。另外,受吳門派影響的晚期畫家還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彌、楊文□等人。程嘉燧的山水枯簡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細秀,邵彌簡逸,楊文□兼具枯筆、秀潤兩種風貌。
㈡ 虎皮鸚鵡繪畫教程
先畫出身體輪廓,然後畫出虎皮鸚鵡的眼睛鼻子嘴和翅膀花紋,頭上的花紋,最後上顏色。
㈢ 虎皮鸚鵡公黃色配母原始藍會出什麼
應該是黃綠灰翅配原始藍 應該只能出原始綠帶藍基因 灰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