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術作業《父親》拜託各位大神
銅黃色的來臉與手,和白色的頭自巾,白色的衣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額上、臉上,被歲月刻滿了一條條深深的皺紋;被時間風化了一道道深深的溝坎。這條條皺紋,是那世間滄桑的印證;這道道溝坎,是那世間風霜的再現。 他深深凹陷的眼窩里渾濁的一雙眼,流露出無力的神色,茫然地注視著前方,讓人們不由得感到一種無奈的凄涼。半張的嘴邊,只有幾絲似草一般的銀白的胡須,與白頭巾下的白發,形成了呼應,這彷彿在暗示著人們,這張嘴似乎已吃盡了天下之苦,而那「黑色的精華」,已被他毫無保留的傾注在了他的土地裡面,他的兒女身上。 再看看這雙手吧,一雙乾枯的手,如潮汐一般蘊藏著無比巨大的能量,是它,將一塊塊苦難的利石,打磨成一顆顆光滑的石子,卻不在乎「利石」所留下的深刻的印跡。而手中所端著的那碗水,僅僅是一碗普普通通的水么?不,那裡面,包含了多少的辛與酸,多少的苦與咸啊!而這水,卻又正是父親日日夜夜所喝的水啊!
B. 高一美術鑒賞《父親》,怎麼寫
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版個勤勞、朴實、權善良、貧窮的老農的形象。 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古銅色的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缺了牙的嘴,又扒進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後是經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此畫問世後,便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經歷了十年浩劫這個重大災難之後,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觀者對老農個人身世的懸想,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這個農業大國命運的深深思索。
C. 以自己的美術知識,分析一下《父親》這幅油畫!
那是一張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進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後是經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意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筆下濃厚的油彩和西方現代藝術中超寫實的手法巧妙地採用了特寫構圖,精微而細膩的筆觸,淋漓的汗水從臉上的毛孔中滲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
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之美。頌歌般的畫面色彩十分莊重,生動感人,是對生活中勞動者的崇敬和贊譽。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
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甜。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朴實、善良、貧窮的老農的形象。他咄咄逼人,發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油畫《父親》在重新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注重刻畫農民及西部生活的「鄉土寫實」畫派引人矚目。1980年,羅中立所描繪的父親形象背離了此前一直盛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民」的藝術教條,這個有著與領袖像等大尺寸的衰老、軟弱的農民暗示出「父親」所處時代的貧窮和苦難。《父親》的表情得益於美國超級現實主義的手法,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染和震顫。
D. 米羅可兒中班美術我的爸爸教案
活動目標:
1、發現動物皮毛花紋的不同,並嘗試按動物皮毛花紋對其進行歸類。
2、體驗參加動物找朋友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紅黃綠底色背景、動物局部皮毛和缺失局部花紋的身體圖片若干份、找朋友音樂
E. 小托班美術我心目中的爸爸教案
活動目標:
1、能大膽畫出爸爸的正面像,表現出爸爸很有精神、很有力量的樣子。
2、正確選擇顏色表現男性服裝的特點。
3、能初步體會自己對爸爸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
能夠對畫面的安排得當,並能夠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添畫。
活動准備:
1、 選擇圖書上直立的男性照片或圖片2、 蠟筆、水彩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引出主題。
教師出示成年男性的照片,幼兒自由觀察圖片後,提問:這個爸爸長得怎麼樣?神奇嗎?你的爸爸呢?
(教師引導幼兒分別從發型、服裝、個子等方面進行觀察,總結出爸爸的基本形態,感受其精神狀態。 )二、畫個好大的爸爸a、出示兩個不同臉形的爸爸,教師畫出爸爸的輪廓(正方形和圓形)以及五官。
小結:每個人的臉形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方形的,有圓形的,有橢圓形的等等。另外,爸爸五官也是很特別的。
b、畫好了爸爸的頭,我想給高大的爸爸穿上漂亮的衣服。
提問:你們最喜歡爸爸穿什麼樣的衣服?穿什麼樣的顏色(幼兒自由回答)教師:我最喜歡爸爸穿西裝的樣子了,我現在給爸爸穿上漂亮的西裝(教師邊說邊示範)c、引導幼兒自由添畫。師:那我們的爸爸在干什麼呢?別忘了在我們神氣的爸爸旁邊添上好看的背景哦!
三、誰的爸爸最神氣a、畫出自己的爸爸.。幼兒自由作畫,提醒幼兒要畫的大,將爸爸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特徵都畫出來,塗色的時候要想想爸爸所喜愛的顏色。
b、教師巡迴指導,鼓勵畫得快且畫面有餘地的幼兒在爸爸旁邊添畫自己或喜歡的背景。
四、展示作品,誇誇神氣的爸爸。
1、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繪畫作品,說說爸爸是怎麼樣的。
2、讓幼兒拿著自己的作品,講給其他小朋友聽,說說爸爸平時是怎麼愛孩子的。
F. 美術作業《父親》
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消除了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隔膜,畫家藉此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進行反思。
G. 小班美術塗色教案我和爸爸。
目標:1體驗和爸爸在一起玩的快樂、甜蜜。2.願意關心爸爸,增進父子(女)之間的情感。准備:1、根據《我的爸爸》拍攝的照片2、過程:1、介紹自己的爸爸。(1)教師唱歌曲《我的好爸爸》(根據歌曲《我的好媽媽》改編)師:寶寶們,剛才唱的歌曲里有誰?(爸爸)那你們喜歡爸爸嗎?(2)請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爸爸的名字,爸爸的本領。2、幼兒一起觀看我和爸爸的游戲照片,體驗父子(女)之情。喜歡和爸爸做游戲嗎?每次在家裡你們都是怎麼和爸爸一起玩的?做的什麼游戲啊?(幼兒自由回答)請幼兒講講如何和爸爸玩游戲的?小結:和爸爸在一起可以玩許多有趣的游戲,和爸爸在一起玩真快樂。3、談話:爸爸真好,我們可以怎樣關心爸爸呢?(幼兒自由回答)引導幼兒知道爸爸下班回家後,給爸爸拿拖鞋,給爸爸捶背,不打攪爸爸休息。這些都是關心爸爸的表現。5.表達對爸爸的愛。(1)唱歌曲《我的好爸爸》
H. 父親節美術ppt課件
父親節(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於二十世紀初,起源版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權於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里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
中國大陸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內地民眾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中國台灣父親節是8月8日。中國台灣的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象一個 「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定於八月八日。
I. 幼兒園美術教案大頭爸爸
活動目標:
1.觀看錄象,了解大頭兒子對媽媽的愛,樂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回。答
2.學習認真看錄象。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理解父子之間的愛
活動難點:能說出自己和爸爸喜歡做的事
活動准備: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VCD片中的「父子之情」、電視等。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你喜歡你的爸爸嗎?最喜歡跟爸爸玩什麼?
2.你的爸爸喜歡幹些什麼?
二.引出故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1.提出看錄象的要求和內容。
2.完整看錄象
3.討論錄象中的內容:
小頭爸爸沒回來,小頭兒子怎麼說?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間的睡前約定是什麼?
小頭爸爸想起什麼笑了?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玩了些什麼游戲?
你和你的爸爸喜歡玩怎樣的游戲?
4.再次完整欣賞故事。
J. 高一美術鑒賞羅中立父親。完整的,從各方面分析
羅中立(1948年——)於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深造。《父親》一畫曾獲「中國青年美展」一等獎,其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消除了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隔膜,畫家藉此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進行反思。 羅中立創作《父親》,這個父親不僅是羅中立的父親,而且是全中國勞動人民的父親,《父親》是農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是羅中立這代年輕人思考的結晶. 《父親》一畫是在美國畫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畫的啟發下,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烙印,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父親》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形式語言上,都有革新的意義,定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政治氣候下的產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富有內涵,容貌描繪得極為細膩、感情復雜、含蓄、主體形象沒有被細節的刻畫所影響,反而更加突出,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而且是主題思想的突破,顯示出了畫者的魄力與勇氣,《父親》開辟了刻畫普通農民的復雜性格和表現內心思想的新領域,給80年代的藝術界以巨大的震動,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現在、未來,有人說《父親》的形象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而是中國經歷十年浩劫的八億農民的父親,也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這個形象所體現的力量,是支撐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偉大力量,這個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父親》一畫也反映了他構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頌,贊美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卻又對農民身上附著的封建意識感到可悲,所以畫面上的農民臉上又籠罩著一絲愁雲,所以說《父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徵,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價值的倫理學價值。《父親》更象一座紀念碑,屹立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心中。 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印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筆下濃厚的油彩和西方現代藝術中超寫實的手法巧妙地採用了特寫構圖,精微而細膩的筆觸,淋漓的汗水從臉上的毛孔中滲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之美。頌歌般的畫面色彩十分莊重,生動感人,是對生活中勞動者的崇敬和贊譽。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 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 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 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 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也許《父親》那破了又鋦起來的粗瓷碗,早已放進歷史博物館,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被太陽所炎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父親》點燃我們心中沉積已久的熱情,無論是作者的創造,還是讀者欣賞,都是賦予藝術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