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間的藝術活動有哪些
1、剪紙
剪紙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根據歷史的記載和出土的實物來看,剪紙至少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了。剪紙的出現應該是在漢代造紙術發明之後的事情,造紙術的發明,為剪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到了唐代,剪紙藝術大大發展,以剪紙招魂是當時民間的重要習俗之一。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朴天然,均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互傳成習,需要頗巨。
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2、木雕
刻紙也是民間工藝的一種常見形式,剪紙和刻紙兩者雖然最終形式相同,但製作技法卻不同。剪紙是一種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
刻紙則需要用墊板、刻刀、尖錐子、釘子等工具,先將原有的樣子放在20張或者30張薄紙上,然後將它們放在墊板上並用釘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層層的刻,刻好花樣後,刻紙就完成了。一般來說,剪紙更注重原創性,不受刻刀和紙張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隨意。
刻紙則更適合表現細膩的畫面效果,如浙江的細紋刻紙細如發絲,令人驚嘆。刻紙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剪紙的不足,但在創作上,受到了較多的限制。
3、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藝術活動。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4、木偶
中國木偶藝術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特徵,從質材、操縱方法上看,木偶藝術有提線、杖頭、掌中、鐵枝、葯發、水力等不同形式;從表演劇目上有歷史傳奇、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間,馳幻入魔,還有現實小品,可謂多種多樣。
從造型上可以大至與人同高(漢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於一尺,偶頭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繪五官端正、比例准確、線條均稱、色彩鮮明。
如粵西地區的杖頭木偶,《芙蓉仙子》中的書生陳秋林,以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豬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誇張卻仍保持著合度比例。
5、皮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藝術活動。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
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活動,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貳』 中國民間藝術活動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編輯本段]中國民間藝術欣賞
祖國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著高度的審美能力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在他們當中產生、流傳、發展著的民間美術及其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精華之一,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傢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於一身,表現出朴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因民間是民俗的載體,就要結合各民族、各地風俗民情來欣賞。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與節日活動的內容,民間藝術與這些節日緊密結合著,要欣賞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藝」的。民間藝術是表意的藝術之一,即像它們自己說的:「從心裡想出來的」,「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不能用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專業美學的標准欣賞它的好壞、美醜,而應通過民間美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會、鑒賞。
『叄』 民間美學,年畫的常用圖案,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格。>>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盛於清代,流行於黃河下游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像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
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其形式多樣,有門畫、斗方、畫條等種類。造型質朴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 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佛山年畫 以門畫為主,線條剛勁,粗放,用色多為大紅、橘紅、黃、綠、富於南方風情。
四川綿竹年畫
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
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
傳人霍慶有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霍慶有的忙碌新年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羅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肆』 如何開展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活動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以繪畫為主,手工為輔,缺乏單獨的欣賞課程,而美術欣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幼兒的藝術學習。民間藝術作品因其原發性、恆久的主題、功利的色彩極易為兒童所接受;同時,兒童藝術與民間藝術在對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藝術表達的純朴稚拙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很適宜幼兒欣賞。
我國的民間美術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傳統。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思想質朴率真,造型不拘一格,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多才多藝和創造性。對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教育,有利於提高幼兒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為了更好地開展民間美術教學活動,必須讓幼兒充分地感受民間美術的美,激發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民間美術的欣賞教育。
通過民間美術欣賞可以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和愛好。在欣賞那些美不勝收、目不暇接、鄉土味極濃的民間美術作品的同時,幼兒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培養審美情趣。美的作品能夠深深地吸引每一個幼兒,使他們在羨慕、贊嘆之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在充分感受美的過程中萌發表現美的願望。
一、民間美術欣賞教育的目標
總目標:
(一)通過民間美術欣賞教育,讓幼兒初步了解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二)讓幼兒感受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形成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和熱愛。
分目標:
小班階段目標:
1、欣賞、識別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民族色彩,感受其色彩美。
2、引導幼兒集中注意力觀賞具有鮮明色彩,造型獨特的民間美術作品,培養對欣賞活動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中班階段目標:
1、通過欣賞民間美術作品,讓幼兒感知作品的色彩、造型、對稱、均衡和韻律等形式美,初步學會從自我審美的角度進行評價。
2、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大班階段目標:
1、了解民間美術的各種體裁和藝術門類,領悟作品的內涵,陶冶美好的情操。
2、引導幼兒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產生一定的審美聯想,並能向他人述說自己的感受。
二、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教學的內容
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我們在教學時,應選取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典型、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來欣賞。若按它們在社會作用和價值上的側重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大類。
(一)具有實用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品。
1、民間服飾:作為社會文化基本要素,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形態,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積累、升華和多姿多彩。與服飾有關的民間美術品如家織布,包括蠟染、絞染、扎染等印染工藝。在成衣過程中的拼布、鑲邊、扣絆、刺綉亦顯示出局部裝飾美。
2、床榻用品:有被褥、床單、枕頭、涼席、帳鉤等,由一個地區的多種民間工藝品組成,包括染織、編織、金屬工藝等。
3、日用器皿:包括木製品、陶瓷製品、竹製品、草編製品、紙製品等。
(二)以精神因素為主的民間工藝品。
1、年畫:是我國民間過春節、慶豐收、預祝吉祥如意的一種民俗美術品。較為著名的有蘇州桃花塢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年畫。
2、剪紙: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窗花、門箋、牆花、頂柵花、燈花、喜花等。
3、民間玩具:有泥、木、草、棕、竹、布等類,孩子們平時玩的陀螺、泥哨、布老虎都屬此類。
4、泥塑:以陝西鳳翔的虎頭掛片、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天津泥人張最為有名。
5、麵塑:民間多有用面捏塑節令用品,配以紅棗、紅豆、染胭脂花點做「花點心」的風俗,帶有祝福的含義。
6、面模:即糕餅模,是用來做食品的模具,其樣式、大小都有特定含義。
7、風箏:是社交、教育、運動、娛樂、文化藝術交流的物化形式。主要產地有山東濰坊、北京、江蘇南通。
8、花燈:用來烘托婚壽喜慶氣氛,主要產地有江蘇、北京、福建、廣東等。
9、皮影:皮影戲廣泛流傳於民間,所有影人及道具都是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
三、怎樣指導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欣賞
在指導幼兒進行民間美術欣賞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美術欣賞教育中重視與加強教師、兒童與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教育之前,自身應對美術作品所蘊涵的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對藝術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與欣賞。例如,教師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徵意義,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雖然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美術作品之前,已有對作品意義的預期,但並不意味著幼兒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這種預期,他們仍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對於美術作品的理解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審美體驗和領悟進行非語言的信息溝通。
(二)要為幼兒提供大量欣賞的機會,擴大欣賞面。
教師應適當給幼兒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使他們在美術欣賞中理解作者的用心,幫助他們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給予幼兒充分體驗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反復多次地進行感知、體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簡單描述,充分調動和增強幼兒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與表達能力。
幼兒學習生活的教室是進行美術欣賞的重要場所,優美的環境可使幼兒受到民間美術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對空間有計劃、有目的地布置,使有限的空間活起來,讓幼兒欣賞大量的美術作品,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教室的主牆上可設計製作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故事圖案,如「神筆馬良」、 「司馬光救小朋友」等,副牆上可裝飾一些色彩鮮艷的風箏、宣紙蠟染、刺綉織物等。在玻璃上剪貼一些栩栩如生的「喜鵲登梅」、 「蓮生貴子」、 「松鶴同春」等圖案。民族工藝區擺放一些姿態各異的民族娃娃、精巧別致的陶製品、絢麗多彩的京劇臉譜等。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秀、向上的人文環境,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觀察、想像、追求美。
(三)引導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在幼兒進行民間美術作品欣賞時,教師宜引導他們運用邊體驗邊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讓幼兒通過自己充分的感性體驗後,再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這種感受的表達方式是多樣性的,如語言的、身體動作的等等。在欣賞年畫《連年有餘》時,幼兒會被深深吸引,設想自己就是那個可愛的胖娃娃,並且會用很多詞彙描述現在的感受,如「高興」、「快樂」、「開心」等等。
由於民間美術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可以與民間節日、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等相結合,更好地對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教育。
(一)將民間美術欣賞與民間節日相結合。
我國有許多民間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來臨時到處張燈結綵,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我們要抓住這些有利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元宵節的時候,教師把教室布置得十分喜慶,在主牆上剪貼一幅「連年有餘」的圖畫,門上掛了門箋,還和小朋友一起喜氣洋洋地在民樂伴奏下布置燈會,欣賞圖案精美、色彩絢麗的花燈,提高了幼兒對民間色彩的感知力,發展了幼兒的想像力。
(二)將民間美術欣賞與民間文學相結合。
民間文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童謠、民間童話等,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和美德。在幼兒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民間文學的內容,幫助幼兒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豐富語言知識,了解民間文化。例如:在欣賞民間想像畫「大禹治水」時,教師適當穿插故事,講述大禹堅韌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民族情感。在引導幼兒欣賞風格各異、繪制精美的風箏時,教師可以給幼兒介紹一首風箏謠:「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帶放風箏呀,大姐放了一個小張生……」這首風箏謠形象地描述了這項在全國廣為流傳的放風箏活動,加深了幼兒對民間美術的理解。
(三)將民間美術與民間音樂相結合。
音樂是想像力的翅膀,優美的樂曲令人產生激情。在欣賞民間刺綉「鳳穿牡丹」、 「丹鳳朝陽」、 「獅子滾綉球」等作品時,教師可為幼兒選取民族樂器琵琶的音樂。在欣賞陶瓷時,選取古箏的樂曲。欣賞剪紙時,配以喜洋洋的民樂曲。美好的氛圍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幼兒對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陶冶了情操和心靈。
(四)民間美術欣賞與民俗相結合。
民間美術的內容與形式大多受到民俗活動或民俗心理的制約,這一點在泥塑、年畫、剪紙中表現的較為突出。在欣賞此類作品時,教師可給幼兒講一些民俗習慣,讓幼兒了解民間藝人通過一些寓意或象徵的圖形,來表達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願望。如泥塑中的「大阿福」、 「光頂娃娃」等,讓幼兒體味民間美術的魅力。
此外,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如幻燈、錄像、多媒體等。採取適宜的方法,如觀察分析、講解演示、形象比喻等,有力地提高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認為:「兒童對於環境中各種事物的認識一定要親眼看到,耳朵聽到,手接觸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性質。」所以我們要重視加強幼兒民間美術欣賞教育,激發幼兒對民間美術的興趣,提高其審美情趣。
『伍』 高一美術16課中國民間美術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內己,有教學思容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陸』 重慶有什麼民間美術
重慶民間美術有,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作品題材來源於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用簡單傳授的繪畫技法,融合了地民族民間美術技法,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間風情。它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其特點是藝術效果浪漫、誇張,作品古樸稚拙,藝術價值較高。
至今,有70多幅綦江農民版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先後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省市級獎勵,被術界稱為"中國的現代派"。2004年,綦江版畫赴法國圖盧茲參加了中法文化年活動,被大加贊賞。
(6)喜慶吉祥的民間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重慶民間藝術:
銅梁龍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始於明朝。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銅梁龍間綜合藝術。
船工號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歌,屬於號子的一種。在行船中為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過程而傳唱。由於船上勞動強度不一,內河航行環境不同,船號變化的幅度相當大。
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