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景深美術教案

景深美術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7 17:25:41

A. 攝影藝術中景深和焦深是什麼意思

焦深就是指來在保持影自像較為清晰的前提下,焦點沿著鏡頭光軸所允許移動的距離。與光圈成反比;攝距成反比;鏡頭焦距成正比。焦深是針對影像得焦平面可允許移動的距離而言的;景深則是針對被攝物體能被記錄的較為清晰的范圍而言的。焦深很大程度上與相機的製造有關,景深在很大程度上與被攝物體的再現有關

B. 如何用PS將照片處理的更加有深度,景深很遠,暗暗的色調,貌似很莊重安靜的感覺。

學過美術的話你應該知道,要把遠景處理模糊,並把遠景的顏色壓暗,壓冷!然後把整體的色調壓灰,具體的工具就用可選顏色結合蒙版!

C. 繪畫上的邊緣線處理問題

輪廓線在繪畫中存在,但實際空間中沒有線條,畫中的輪廓線表現的是回形體在特定視覺角度下延展答的最外延,換句話說就是你所能看到的物體與其後面背景的分界,這個分界有時表現為鋒利的對比,有時表現為柔和的漸變,原因是1『視覺焦距的變化在繪畫中的體現 2 ,輪廓處物體向背後空間延伸的緩急(如球體與正方體的輪廓完全不同)
在復雜的自然形體中,不同的體面體積在「邊界處」表現為不同的緩急轉折,也就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再加上眼睛的「景深」感覺(虛實變化),就使得輪廓線的處理千變萬化,靳尚誼的變化大概是因為接觸原作的原因,因為早期國內印刷品極為簡陋,油畫中90%的微妙變化都被遺失,(相對於現在的技術來說過去的彩印幾乎無法接受),尤其是輪布朗和印象派的繪畫對靳尚誼的影響最大,而倫勃朗的高質量印刷品到現在極為少見

D. 景深大小在表現影像藝術上有什麼不同

緊身大小在表現性意象藝術的上面會有一些不同,它的大和小都能給人的直觀世界一個不一樣的感受,所以他是在藝術邊上是不一樣的。

E. 東方美術不畫透視怎麼體現景深

注意虛實關系就可以

F. 八年級美術教案

用明暗及漸變表現立體

上3節我們粗略地研究了一下立體感的構成。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亮部與陰影構成了立體感。這個感覺是感性的,我們還要把這個「黑白配」的印象繼續深化。

單純的黑白配(或者說明暗配)就能塑造出讓人信服的立體感嗎?——是的,但還不夠。黑白能讓人有光線的感覺,但從白到黑所產生的變化又是非常微妙的。

下面我們來觀察一組漸變。

這些漸變都是PS自帶的漸變工具製作的。大家覺得哪根柱子最立體呢?答案是最後一根最符合現實中的光線,最立體。前面幾根漸變都簡單,我們著重分析最後一根的漸變構成。

我們看看這個漸變的灰度變化。從左到右,一共有5個關鍵色。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3和第4個關鍵色,就是我們以前說過的「黑白配」。但其他輔助的關鍵色呢,卻是必不可少的。左邊均為亮部,右邊為暗部。但亮部會有亮部的變化,比如因為柱子的形狀,關鍵是慢慢亮起來,越來越亮,到了第3個關鍵色,就是高光部分,然後就到了讓人感覺最暗的「明暗交界線」,最右邊卻又因為對環境的反光而略為亮一點點(注意右邊的深灰色調子)。

這就是從白到黑的光線過渡層次。有這些復雜的層次,我們才得以塑造出真實。其實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也沒有辦法做的這么細致。因此上面5色就會被精簡到三色:高光、暗部、反光。反光一定要有,因為它提醒了我們周圍環境的存在。

漸變是很機械的,但是是基本。下面我們來看看如果通過一系列的簡單操作,作出復雜的陰影變化。

這是我事先畫好的一個圓柱體,柱體部分使用了單純的白-黑漸變。大家可以看到,如此單純的線性漸變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造成的結果是陰影死板而無變化。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改進。

首先我們要重新定位一下最高亮度與最低亮度的位置。如圖:

使用最基本的左白右黑漸變,如圖拉出。注意白點與黑點的位置。

然後我們要製作右邊的環境反光,用選擇工具拉出一個矩形的選區,覆蓋暗部的右邊:

然後按CTRL+ALT+D,鍵入適當的羽化值。這里羽化10象素。為什麼是這個值?——憑經驗,呵呵 因為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大小,我們要根據大小來決定羽化的半徑。羽化,就是為了讓選區的邊緣「柔化」,以此來達到柔化應用的程度,產生平滑過渡的效果。如下圖:

然後按CTRL+U,把明度提高,把右邊的暗部提亮一點,製作出環境反光的樣子。

這種做法就是我教程里典型的基本操作:選擇,然後羽化,然後調整色相與飽和度(我在以前的教程,質感表現基本手法 里有詳細的說明,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同樣做法,把左邊變暗一點,把高光提亮一點,記得要羽化。如圖:

這幾步熟練之後,操作起來速度很快。可能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調整漸變?漸變雖然好,但每次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去調整那個漸變條還是很麻煩的,而且效果無法得到直觀的預覽。而這幾步的好處就是,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表現我們需要的真實。 現在我們把兩個圓柱體擺在一起看看差異(這里忽略了地面上的投影)。

左邊是初始的圓柱體,右邊是修改後的。顯然,效果是後者好的多,對嗎?

上面這節對大家而言可能會感覺到有點悶。誠然,對於很多可能想在我這里找到一些效果捷徑的讀者而言,這部分的確很枯燥

但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只有懂得立體感原理的,做出來的東西才不會是呆板的、死氣沉沉的。

再拿剛剛上面的圓柱體的例子,右邊的那個圓柱體,效果上已經要比左邊那個完美很多了,但大家細心觀察得話,就一定會感到右邊的圓柱體,還是有點怪怪的。

對嗎?有點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覺得怪?沒錯,右邊的圓柱體,柱體已經很完美,但頭頂的封蓋還不行。應該很容易猜到,它用的還是線形漸變(怎麼改善?這個也當作小練習,我想對大家而言,是很容易的事情)。

現實中的陰影不可能是完美線形的,正是由於光照強度的平方或立方的函數衰減,導致陰影深淺的非線性。

不僅僅是陰影如此,還有景深導致的模糊等等,都是非線性的。

因此,要塑造出真實感,就要避免「線性」的分布。比如剛剛我調整了漸變(以多階段的線性漸變來模擬非線性分布),或者是利用羽化/亮度這樣的操作,把原有的線性打破。

上面所說的都是一個陰影的變化。或者直接一點,我們說的是「光線在圓柱體上的分布」。但我們分析這個光線分布的時候,是把這個圓柱體本身的一個反射忽略了的。我們開始假定它是一個粗糙的無鏡面反光的物體,這樣有利於我們分析,究竟有哪些光線投射到它的表面上。

但如果說要研究金屬表面的話,就大不一樣了。金屬由於光滑的表面,導致它會發生鏡面反射。而鏡面反射,是一種很獨特的反射,我們能同時看到表面很亮,然後周圍很黑——呵呵,非常枯燥吧,可以理解,但請堅持看下去……

G. 最後的晚餐的美術評論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基督教傳說中最重要的故事,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復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H. 五代時期著名山水畫代表人物有誰、及他們繪畫的藝術特色

1、荊浩

荊浩(約850-?),字浩然,號洪穀子,河南孟州(河南濟源)人,五代後梁畫家,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

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

著有《筆法記》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

作品還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2、關仝

關仝(約907-960),長安(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

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廢寢忘食。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

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北宋米芾說「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

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

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

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4、董源

董源 (934-約 962 ),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進賢縣)人。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董源與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

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

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5、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詳,江寧(江蘇南京)人。五代宋初畫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到汴京(河南開封),居於開寶寺。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

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畫作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荊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然

I. 繪畫元素有哪些

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肌理等。

1、形體,形體里包括了:點,線,面,體。

2、明暗:西方表現體積感的重要美術語言。但國 畫不強調明暗,只表現物體本身的凹凸轉折起伏等。

3、色彩:西方繪畫色彩是固有色與條件色結合的方式。國畫只表現固有色,拋棄光,環境對物體的影響。

4、空間:西方繪畫對空間的表現是用焦點透視,成角透視,空氣透視等等。國畫用散點構圖和意向空間。

5、材質:物質材料。

6、肌理:表面紋理,也強調觸覺感。

材質和肌理在繪畫中,是通過筆觸來表現。

(9)景深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繪畫體系

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也有兼工帶寫。這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

有的介於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藝術進程,中國繪畫廣義地指傳統中國畫,既有狹義的相互獨立,也有廣義地與西方美術融合融匯,其主要表現為藝術構思和圖畫寓意的顯著不同。

J. 什麼叫景深景深與哪些因素有關簡要談談景深對攝影藝術

景深,簡單地說,就是在所調焦點前後延伸出來的可接受的清晰區域回。要說明的是,從對焦點答向前、向後,清晰度都是在逐漸降低,直到不可接受,不是出了景深范圍才突然不清晰。
影響景深大小的因素主要是三個:光圈、焦距和對焦距離(相機與被拍攝物的對焦點的距離)。
(1)景深與光圈值近似成正比關系。即光圈值越大(光圈小),景深越大。
(2)景深與焦距的平方近似成反比關系。即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3)景深與對焦距離的平方近似成正比關系。即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小景深有利於突出拍攝主體,減少背景雜亂的影響,大景深有利於表現大場面各部分的細節,可在拍攝時根據需要掌握。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景深美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