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送別》教案
詞:李叔同
曲:J·P·奧德威(美國)
李叔同有一首歌曲的代表作,這就是傳遍大江南北的《送別歌》,其影響十分之廣。長期以來,《送別歌》幾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詞,而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的插曲或主題歌採用《送別歌》後,這首歌更是家喻戶曉。
然而對於《送別歌》,長期以來卻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宣傳失誤。由於人們對此歌宣傳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數人都以為此歌的詞與曲皆為李叔同所作。其實《送別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採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旅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於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送別歌》採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旅愁》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而李叔同的《送別歌》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由此可見,《旅愁》《送別歌》兩首歌不僅旋律相同,歌詞意境也相近。至於說到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的插曲或主題歌採用《送別歌》,這又是很有意味的事了。《早春二月》是根據柔根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的影片《早春二月》採用《送別歌》作為
主題曲,影響深遠。
❷ 毛立業老師上的《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
下面這節課是獲得這次活動特等獎的海南的毛立業老師上的《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請你根據所提供的材料(附一和附二),分析這節閱讀教學課的有效教學體現在哪裡?
❸ 中班《山中送別》教學反思
活動准備
板書;古詩中景象圖片一幅;素材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景象,喜愛春色。
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
給小朋友講家裡來客人的故事,並教育幼兒學會招待客人,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2、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副畫,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在畫上看到了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3、在草房子門前你們看見了什麼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回答。(畫上有一位大詩人王維,他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走了,大詩人王維非常想念他。)
4、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讓我們來聽聽看這首詩到底是怎麼寫的。
5、教師朗誦,並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教師講解詩的大意: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呀你能不能回歸?)於是他就想到要寫一首詩,古人寫詩常常能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
6、下面請小朋友們聽老師來讀一遍。教師朗誦第一遍。小朋友你們都知道這首詩叫什麼啊?(山中送別)
7、 請幼兒一起跟教師跟讀兩遍。(教師播放課件).
8、 聽教師朗誦看圖片,聯想詩人所寫的景象。
9、教師指導幼兒讀古詩的方法,古詩中有的詞語有很多意思,所以我們小朋友在朗誦時要慢一點,音要拖的長一點,別人才能聽的懂。
10、老師可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幼兒分組朗誦等。
活動延伸
請幼兒把在家學會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鼓勵幼兒相互學習,並要求幼兒回家後
把今天學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在家還可以學一些古詩。
❹ 小學語文教案和數學教案有什麼不同之處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贊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
語文教案與數學教案無明顯區別,主要是內容不同。
以下是小學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試講答辯,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面試備課紙】
【答辯題目及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答辯
問題:你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jiaoshi688」獲取更多備考資料)
【參考答案】
謝謝考官的提問!
詩歌是用自己的方式給後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樂,它讓快樂、悲傷、思念、歡聚、憂國憂民都穿越時空,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心情,每一首詩都是一種靈魂,因此,解讀詩歌的情感是學習詩歌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本首詩歌教學中,以一首學生熟悉的《送別歌》開場,一開始就營造一種離別愁緒。
在整體感知環節,在學生把握詩歌正確節奏的前提下,通過多種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慢慢走近詩人,走進送別的場景。
研讀部分,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前兩句詩歌的意象,請學生想像畫面、描繪畫面,引領他們穿越時空,來到那個下著蒙蒙細雨的早晨,感受濃濃的送別氛圍,並利用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和艱辛,體會最後兩句中「更盡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後告知學生王維去世的消息,使學生的情感更進一步升華。
布置作業,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話,學生在寫的同時,更能體會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我相信,通過我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引導,學生一定能夠拉近和古人的距離,走近詩人心中,感受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