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蒙氏數學和奧爾夫音樂
好幾種類 差不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近百年來,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對世界幼兒教育產生著積極的影響。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及潛能開發的優秀教育模式。 一、 蒙式教育的十大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 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以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教育內容,讓兒童自發的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0- 6歲的幼兒在特定的時期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著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 一般稱蒙氏教師為啟導員。他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於孩子的發展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時、適性地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蒙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蒙氏教育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齡教育。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豐富,但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屏除單一獎懲制度。蒙氏教學尊重兒童,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式的教學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內在需求,讓孩子適時、適性的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形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發展水平。
B. 小班音樂《聖誕歌曲》教案
一、活動目標:
1.使幼兒喜歡音樂活動,能用輕快的聲音來演唱。
2.透過情景表演,幫忙幼兒熟悉歌詞,學唱歌曲。
二、活動准備:
聖誕帽子、聖誕樹之類
三、活動過程:
(一)介紹聖誕節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是西方傳統節日,起源於基督教,在每年公歷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聖誕老人(SantaClaus)別稱SaintNick、KrisKringle、FatherChristmas或Santa(愛爾蘭英語的Santy),一位專門在聖誕節前夜時悄悄贈送禮物給小孩子的神秘人物。
傳說每到12月24日晚上,有個神秘人會乘駕由9隻馴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飛翔,挨家挨戶地從煙囪進入屋裡,然後偷偷把禮物放在好孩子床頭的襪子里,或者堆在壁爐旁的聖誕樹下。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里,都是忙於製作禮物和監督孩子們的行為。
(二)教師教唱歌曲
1.教師有表情的范唱,請幼兒欣賞。
2.教師帶著小朋友一齊有節奏的念歌詞(拍手,拍腳…)讓幼兒說說就應用怎樣的聲音來唱,告訴他們應用輕快的聲音唱歌。
3.教師再唱一遍,請幼兒和著老師的節奏一齊拍手。
4.利用手偶,一邊唱歌,一邊表演。
5.教師彈琴,請幼兒跟著鋼琴唱歌。
6.請小朋友自願上來唱歌給下面的小朋友聽。
(三)幼兒跟著音樂動一動。
C. 小班音樂課《泰迪熊》教案
活動目標:
1、能隨著音樂演唱歌曲《你好》,感受與別人交往的愉悅。
2、隨著音樂大方地和同伴之間進行表演。
重點:用歌聲表示友好,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難點:嘗試大膽與同伴、他人問好,學習幾種不同打招呼的方式,並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活動准備:
1、音樂視頻《你好》。
2、主人翁泰迪熊、手偶小象活動過程:
1、"與同伴、老師、朋友打招呼"導入(1)師:"小朋友們看,今天我們的屋子裡來了這么多位客人老師,讓我們一起向客人老師問好--"你好,你好,你們好(激發幼兒對打招呼的興趣)。
(2)師:"你好,小朋友們,很高興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坐在這里,郭老師喜歡唱歌,跳舞,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你們喜歡嗎?(讓幼兒了解到當與他人交流、談話、或自我介紹時,先要有禮貌的向大家問好)。
(3)師:"哪位小朋友願意向老師,小朋友和客人老師介紹一下你自己呢?記得要先向大家問好哦"(這點讓幼兒大膽嘗試與同伴、他人問好)。 。
2、學習歌曲《你好》
(1)師:"今天盧老師請來了小客人--泰迪熊,它特別有禮貌,向小朋友問好呢--有節奏地(你好,你好,你們好;你好,你好,你們好;你好,你好,你們好;你好,你們好;}{你好,你好,泰迪好;你好,你好,泰迪好;你好,你好,泰迪好;你好,泰迪好)"泰迪熊這么有禮貌,向每位小朋友都問好了,那我們小朋友也一起向泰迪問好吧。(通過泰迪熊和小朋友之間的問好,了解歌詞內容,並引導幼兒與朋友或他人見面時應有禮貌的相互問好)。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泰迪可是一路上唱著歌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聽音樂,感受節奏拍手,學習歌曲)好聽嗎?讓我們跟著泰迪一起唱一唱(幼兒連唱兩遍,一遍跟唱,一遍隨伴奏唱一唱,反復聽一聽,唱一唱,加深對歌曲的學習)。
3、互動問好
(1)師:"這么美妙的歌聲,引來了--小象,小象也向小朋友問好呢--你好,你好,你們好。。。。。。那我們也唱著歌向小象問好吧--你好,你好,小象好。。。。。。我們已經和泰迪熊、小象是好朋友了,原來有禮貌能讓我們認識到更多的好朋"(這一環節使幼兒在鞏固歌曲的基礎上,和更多好朋友交流)。
(2)師:"那你們想不想和這么多客人老師做好朋友呢,讓我們一起向客人老師問好吧(跟隨著音樂,開著小火車,繞場一圈向所有老師唱著問好,再次加深歌曲印象)。
4、故事延伸"早上太陽剛升起,小雞、小鴨是好朋友,早上見面點點頭(你好,你好)小貓、小狗是好朋友,早上見面招招手(你好,你好)太陽下山了,動物們要回家,互相揮揮手(再見,再見)。(教師通過引導請幼兒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樣的動作表示問好呢?如:笑一笑,拍拍手,鞠個躬,拍拍肩,握握手等等)
游戲體驗:
(1)在活動中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用音樂《你好,你好》來體驗多種肢體語言問好的樂趣。
(2)請每位幼兒請一位客人老師和你一起跳舞,注意禮貌用語,"你好,客人老師,你可以和我一起跳舞嗎?"鍛煉幼兒大膽與他人交談,使用禮貌用語,通過師幼互助,讓幼兒學以致用,起到鞏固和加強作用,為教學活動增添了樂趣,是教學過程中不乏味,枯燥,在快樂的音樂游戲中結束整個活動。
小結:小朋友,我們和好朋友見面時可以用"你好"來打招呼,分別是要說"再見",讓我們和大家說再見吧!
D.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小遊伴》
一、教材分析
我說的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第四課《我和小夥伴》,實際上本課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群的教育。讓小孩願意和小夥伴玩,能和小夥伴友好的相處。文中設計了說一說自己的小夥伴的活動,提示引導哪些是小夥伴,可以是鄰居家的孩子;父母的親戚家的孩子;父母同事的孩子;也可以是學校內的同學……另外,還設計了「與小夥伴一起交往、玩樂時,意見不一致怎麼辦」以及「與小夥伴一起做了錯事怎麼辦」這幾種活動。文中通過現實生活中與小夥伴在一起開開心心玩耍的照片以及許多與小夥伴在一起學習、游戲的彩圖,告訴學生有小夥伴的快樂,讓學生領悟如何分享以及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彼此寬容的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那麼在與小夥伴一起玩時,怎樣求同存異,要互相兼顧;「與小夥伴一起做錯了事情」應讓同學們自己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感悟明理:有了錯誤要誠實,要勇於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健康發展,才能贏得他人真正的信任。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設計意圖: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整堂課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得到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並從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習慣的培養及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目標:
1. 喜歡和小夥伴交往,能體驗到交往的快樂。知道朋友多快樂多。
2. 嘗試處理在與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初步體會與夥伴交往要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有了問題要協商解決。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處理在與小夥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難點:有了問題協商解決。
六、說教法 幼兒網http://www.youerw.com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強調的是在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知道怎樣與小夥伴相處,遇到問題時怎樣解決,為此,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
1、情境教學法:
2、表演法:
3、交流討論法、學生自主評價法 :
以上教學方法的運用能給課堂帶來生氣,帶來歡樂,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以上教學法的運用其實也使情境成為一個個連續的動態客體。讓孩子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這樣教學就成為「我」高興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七、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體現以下幾種學法的指導。
1.表演展示學習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寓教於樂。因而我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參與模擬游戲、表演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識。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同時我也是結合我校小班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交流、合作的機會。
3.競賽討論法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以競賽的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找朋友>,師生互動進行演唱,把學生帶入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能自然的引出問題,「聽到這個歌曲你想到了誰?」,然後通過學生的回答揭示出課題——我和小夥伴(板書)
二、說說我的小夥伴
通過欣賞小夥伴在一起游戲的圖片,讓學生自由介紹自己的小夥伴的姓名、年齡、愛好等,並講一講他和小夥伴在一起發生的有趣活有益的事情,感受和小夥伴在一起的快樂。
這個時候,有些學生會非常積極發言,而有的學生卻默不出聲。這樣的學生也許還不能適應集體的環境,由此可以引導他來談一談如果沒有小夥伴我們會有怎樣的心情,讓大家都知道沒有小夥伴的孤單,並請其他學生和這個沒有小夥伴的學生交朋友讓他也和大家一樣開心起來。
三、活動:怎麼辦?
1、請一小組同學到講台上選一樣教師提前准備好的一些小東西。(有學生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出現了幾名同學同時選擇一件東西。
2、提問這一小組同學:大家說說該怎麼辦?
3、提問全體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合理?那種大家滿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想把學生帶到實際問題中,針對實際發生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博採眾意,讓學生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問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達成滿意,學生的感悟會更深。
4、現在還有一名同學也遇到類似問題,大家幫他想辦法,看怎麼解決那個問題。(出示分玩具事件)學生討論。指名說一說。
板書:大讓小 輪流玩 猜拳 一起玩
5、出示分蛋糕事件。
分組討論:該怎麼辦?
指名到講台前表演一下。
5、小結:許多同學想到將大的讓給別人。提到最多的詞也是謙讓。最後不管是吃大的還是吃小的,大家都很高興。這就是謙讓的結果。互相謙讓,想到別人,是在大家共同分享,所以大家都快樂。
通過幾個不同事件把學生帶入幾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感悟道理,知道小夥伴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謙讓、友愛、公平,才能相處得更好,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快樂。並請學生表演分蛋糕事件,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在這一環節我採取小組競爭討論的學習方法,(出示插圖)讓學生分組談談在遇到意見不統一時應該怎麼做?看那一組採取的方法最合理,最公平,最能讓大家滿意?
小結:在許多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大家要商量解決。
板書:商量解決
五、犯了錯誤怎麼辦?
1、想一想:不認錯有什麼不好?哪個小朋友說的好?(出示插圖)
指名到前邊表演一下。角色分別有不認錯的學生,勇於認錯的學生,以及公平的使者小老師。
讓學生體驗勇於認錯不但不會遭到責備,知錯就該還會受到表演,而且會得到大家的信任。
板書:勇於認錯
2、小結:和小夥伴在一起很快樂。如果在相處中遇到問題,一定要解決好。不論是什麼方法,一定要有道理。不論什麼問題,不僅要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別人。這樣,大家才能相處愉快。
六、一同玩一個游戲,」一二三、木頭人」,讓這節課在愉快地結束。
E. 小班音樂游戲教案《排排坐》
教學內容:桂林童謠《 排排坐 》
教學對象: 小學三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1、以做童謠游戲,唱童謠,說童謠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並享受到美的愉悅。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初步感悟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2、通過學習傳統的,流傳在民間的兒歌童謠,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體驗蘊涵在童謠里的朴實、善良、純真的情感。
教學設想
本課以學唱桂林童謠《 排排坐 》為主題,以做童謠游戲—學唱童謠—說童謠三個部分逐一開展教學。我通過與學生的談話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游戲,與學生做他們所說的其中兩個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了解童謠的特點並引申出學唱本土童謠《排排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聯系實際讓學生通過感受童謠,學唱童謠,說家鄉的童謠這些活動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體驗蘊涵在童謠里的朴實、善良、純真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童謠的風格特點,用富有童趣,純真的聲音演唱桂林童謠《 排排坐 》。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用不同形式表現童謠,在活動中能大膽的與同學合作 ,並能從中體驗到快樂。
教學准備
課件 鋼琴 、手絹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游戲導入
1.說一說
師:你們平時都喜歡做些什麼游戲?
(學生說自己喜歡玩的游戲如跳繩,丟手絹等)
2.玩一玩
師引導學生玩《丟手絹》,《編花籃》讓學生參與到輕松,有趣的游戲中。3.師生小結童謠特點(板書童謠特點)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對兒歌童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 可愛的家鄉—學唱桂林童謠《 排排坐 》
1.導語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游戲,這個游戲我玩過,我的長輩,長輩的長輩,都玩過。想知道是什麼游戲嗎?
(生:想。師:老師想用歌聲來告訴你們,請聽。)
2.聽一聽
播放《 排排坐 》伴奏,教師繪聲繪色范唱歌曲導入新課。
師:老師剛才一共唱了幾段歌詞?(生:三段)
師:歌詞里都唱了什麼,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游戲?
3.找一找
師:師范唱「姑娘來得早,吃個芋頭飽,姑娘來得暗,吃碗芋頭飯。
讓學生在聆聽范唱中找出富有地方方言特點的字。
4.讀一讀
師:讓我們用地道的桂林方言來讀一讀這首桂林兒歌童謠吧。
(師帶領全體學生用桂林方言有節奏的朗誦歌詞。)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發現: 每兩句唱詞最後一個字的韻母相同,很順口、很好聽。和我們平時說話有些相似。小結:這種特點叫做「押韻」
5.唱一唱
(1)學唱第一段,(能准確的把 1 12 6 5 3 2 3及1 12 6 5 3 2 1不同結束音唱好。用踏腳拍手、捻指等動作為歌謠伴奏。)
(2)學唱第二、第三段(用聽唱法進行學唱,能清晰靈巧的吐字,唱好歌中富有特色的襯詞。在歌曲的「咳 」處加上動作或聲音。
(3)演唱全曲(能對歌曲進行情緒處理,引導學生唱出強弱,並富有表情)
6.動一動、拍一拍
師提問:怎樣讓游戲更有趣,好玩?
(生討論,並對歌曲進行游戲創編。)
三 拓展
1、你還會唱、會說哪些桂林童謠,比一比。
2、學生競賽說唱童謠,獎勵童謠山花。
3、提問:有哪些辦法可以收集到很多童謠?
四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各種形式了解了童謠,並學習了一首原汁原味的桂林童謠,這些童謠從小到大都陪伴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樂趣,同時童謠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它,學習它。
F. 蒙氏閱讀《懷抱》教案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傾聽音樂,能隨樂句變版化表現相應的動作權。
2、感受音樂AB段結構特點,根據情境主動參與游戲。
3、在音樂游戲當中養成團結友愛、知錯就改等良好品質。
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故事大書、音樂、小狗頭飾、「雞籠」一個。
經驗准備:幼兒已聽過原大書《飢餓的狐狸》的故事(未改編)。
G. 蒙氏音樂「小汽車」教案
活動准備:
1、布置富有歡慶氣氛的班級環境和活動場地。
2、教師准備:親子游戲所需的相關器械、丙烯顏料、毛筆、桌子、一次性桌布、大托盤
H. 蒙氏閱讀詩歌顛倒歌教案
目標
1.認真地傾聽《顛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並能辨出詩句中的錯誤。
2.學習改變兒歌的方法。能積極參與、大膽嘗試創編兒歌。
3.養成仔細認真的良好習慣。
准備
1. 玩具、汽車、手機、彩筆、教師的衣服等。
2. 豐富幼兒對季節的變化及有關自然界發生的一些現象。(刮風、下雨、下雪、打雷、閃電、結冰、解凍等)和動物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識。
過程
一、感受體驗:
1.教師請小朋友喝汽水:教師倒拿著汽水瓶做喝水的動作
【建議:這一環節是用動作幽默來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倒拿著汽水瓶」在幼兒看來,違背常理。因此這一動作能使幼兒產生好奇心、啟迪心智;同時把活動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正確理解「顛倒」一詞,易於幼兒接受。】
幼:(笑)您怎麼能喝到呀?把瓶子拿倒了!
【建議:這一環節,從幼兒的「笑」可以看出幼兒已體驗到幽默的快樂】
師:(做手撓腮的動作),你看看我這個粗心的人,應該是瓶口朝上邊呀!
【建議:這一環節是運用了動作幽默、表情幽默、語言幽默。「撓腮」,教師表現出的動作、透露出的表情,為幼兒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
2.與1同樣的方法。
(1)教師請小朋友玩汽車,教師故意把車頂和車底拿顛倒了,讓幼兒去發現問題並糾正。
(2)教師請幼兒觀看老師穿的新衣服
幼:(大笑)「老師您把衣服穿反了。」
師:奧,原來我把衣服的前邊和後邊穿顛倒了。
教師小結:「今天我做了好幾件錯事,把汽水瓶、汽車倒著放、筆倒著拿、衣服倒著穿。我把這些事情都弄顛倒了。要不是小朋友告訴我,我就鬧出大笑話了,別的老師也會笑話我了。小朋友的眼睛真明亮,一下子就看出來了,我真要好好謝謝你們了,我給小朋友鞠躬,我謝謝小朋友!」
【建議:再次運用動作幽默和語言幽默,「鞠躬」「謝謝」,教師附之於動作、表情,讓幼兒感受到,教師是一個風趣可親的「朋友」,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
二、介紹「顛倒歌」
1.講「顛倒歌」
師:有個人也像我一樣,糊塗地說了很多錯話,編了一首歌叫「顛倒歌」,現在我說說你們聽聽,你們要仔細聽認真想,看看他說得對不對?有什麼錯?錯在哪裡?好現在聽我朗讀:
太陽西起往東落,聽我唱個顛倒歌。
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上石頭滾上坡。
江里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
臘月酷熱直流汗,六月寒冷打哆嗦。
【建議:教師在朗讀的過程,結合兒歌的內容邊讀邊用手勢、表情等幽默的方法激活幼兒情緒,與老師的情緒引起共鳴,從而使活動獲得感染力、吸引力和控制力,能夠更好的滿足幼兒認知心理的需要。】
讓幼兒找錯並說明理由。
師:「要找錯呀可真不容易,不像小朋友吃冰糕、巧克力那樣簡單,是要動腦筋的,看看咱們班的聰明寶貝是誰呢?」
【建議:這一環節教師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以「吃冰糕」「巧克力」的易,襯托出找錯的不易,引起幼兒的注意。用語言幽默,「聰明寶貝」給予幼兒以激勵,激發幼兒改錯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師小結:你們聽得真仔細,把他說顛倒的事全聽出來了。現在我要你們辦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們要用心記住他先說了什麼?又說了什麼?最後說了什麼?
2.再一次朗誦詩歌:朗誦第一邊時,速度要適當放慢,請幼兒思考,加深記憶。朗誦第二邊時,有兒可跟著教師一起朗誦,熟悉兒歌內容。
三、改編顛倒歌
1.改編兒歌
(1)交待改的方法
師:剛才我把事情辦顛倒了,是你們幫我改過來的,你們真是個聰明的小一休呀。來來來,聰明的小一休,咯的咯的咯的——,幫助這位糊塗人把顛倒的歌也改過來好嗎?在改的時候,請你們注意,每一段只要改幾個字就可以了
【建議:這一環節為消除幼兒疲勞,不失時機運用比喻、雙關等修辭手法以達到語言幽默的效果,讓幼兒在笑聲中不知不覺的身心得到放鬆,以興奮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活動中來。「聰明的一休」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人物,尤其是「咯的咯的咯的——」,聲情並茂,能緩和活動氣氛,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以促進幼兒智慧和潛能的充分發揮。】
(2)帶領幼兒逐字逐句改。先改第一句。
(3)幼兒與左右同伴一起改編,教師巡視指導。
(4)請幼兒說出改正後的兒歌,教師與幼兒給予補充更正。
太陽東起往西落,聽我給你唱支歌。
天上打雷震天響,山上石頭滾下坡。
江邊烏龜會下蛋,燕子屋檐搭成窩。
六月炎熱直流汗,臘月寒冷打哆嗦。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幫助那位糊塗人,把顛倒的東西改了過來。可是我們怎麼盡快告訴他呀!」
幼:打電話、寫信
2.打電話
請幼兒通過打電話,把改過來的詩歌告訴他(鞏固新編的詩歌)
同時教育幼兒在生活中做事情要細心認真。
師:「剛才我發現小朋友那麼高興,誰能在打電話的時候,用幽默的動作或者語言給糊塗人表現一下呢?」
【評:這一環節,讓幼兒通過老師的幽默表現得到啟發,從中體驗幽默的效果,使幼兒情緒激昂,愉快的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