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美術興趣班教案
本學期我任3-5年級美術,在新的學期里,我將在參考學校開學工作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加強教學研究工作,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既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培養美術尖子生。本期教學工作中我將認真學習,加強內功修養: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認真學習當代教學論讀本,用理論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自覺接受新觀念,更新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2、努力鑽研業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的責任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教師業務能力、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祖國的千秋大業,民族的興衰,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我將認真鑽研業務,學好《課程標准》吃透教材,讀透學生,寫好教案,上好課,耐心輔導學生,做到面對全體學生,教好書,育好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3、勇於探索搞科研,大膽實踐出成果。教學應不斷創新,不斷改革,不斷前進,有所發展,才能給學生不斷注入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培養人的科研課題。本學期力爭在廣闊的教學領域中去探索教育教學的奧秘,總結出新的教學經驗,促進自身教學教育能力不斷提高。
4、加強校本研究,初步形成我校的地方文藝教學資料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地方教材。
具體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二月份:
1、學好課程標准,訂好計劃,寫好教案,接受教導處的檢查。
2、加強課堂常規教育,熱愛教育對象,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抓好課外活動的訓練。
4、配合學校教導處的教研活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四五月份:
1、日常教學工作
2、梁平竹簾興趣組的組建及培訓
六月份:
1、協作準備慶「六、一」文娛節目。
2、舉辦一期一度的期末作品展及竹簾作品展。
4、做好情況分析及情況反饋,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5、寫好教學工作總結,經驗文章、心得體會和教育科研文章,並交1--2份給學校教導處。
6、完善各種資料、總結、並認真反思。
② 美術說課教案怎麼寫
一般說課的基本程序是這樣的:
首先說教材,然後說教法和學法,最後說教學程序。下面是例子,希望能幫到你。
教材分析
《秋天來了》是蘇少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美術教科書第一冊第十二課。這是一節造型•表現的課,教材中的范作以奪目的秋色給予學生視覺上的美感,用同齡人的范作向學生展示了創作表現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感知秋天,表現秋天,變日常生活的體驗為手中的作品,它為以後學習第三冊《難忘的夏天》和原蘇少版《冬日印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教學目標
⑴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秋天的來臨和季節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全方位的感知秋天。
⑵鼓勵學生大膽地、有個性地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表現「秋天」,敢於用美術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⑶培養學生注意發現生活美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在本節課中引導學生去感知「秋」表現「秋」是重點,在感知「秋」的基礎上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表現「秋」的同時,培養學生獨到的審美視角,個性的繪畫表達方式又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和學法
一年級學生天真好動、活潑可愛、思維獨特、個性鮮明,在教學中只有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並讓他們時時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小學美術課是培養學生審美的眼睛,表現美的能力,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緊扣審美核心,創設美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創造美,達到塑造審美心靈,培養審美情操的目的,我採用情境教學發貫穿始終。
⑴展示情鏡,引導學生感知美。
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美。
⑶融入情境,引導學生創造美。
2、新的美術課程提出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教師應該在充分相信並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幫助學生建立符合各自個性天賦的視覺思維方式和體驗,這決定著學生有可能具有豐富而自由的創造力。因此,我引導學生運用了探究學習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以一些簡單的問題為導向,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創造過程中的問題。
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程序是這樣設計的:
課前教師帶領小朋友參觀校園,找一找秋天,「秋天來了,你知道它在哪兒嗎?仔細觀察樹、花、草、同學、老師都有什麼樣的變化?」 「樹葉落了,菊花開了,小草換上黃衣服了,我們穿毛衣了,大雁往南飛了。」
通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讓學生感知秋天的來臨和季節的變化,在尋找中發現生活美、自然美,培養學生有意識的發現生活美的良好習慣;同時,我充分挖掘校本資源,找出學校中特有的人文景和自然景觀,對學生進行愛校、愛家鄉的教育和環境保護的教育。雖然秋天的景色每個人都見過,但真正去留心觀察,記在心中的有太少了,這樣的生活體驗對學生是很鮮活的,它豐富了學生的經驗,鍛煉了學生良好的觀察、記憶習慣,又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和表現生活的熱情。
接著在美術教室中教師布置了有關秋天的各種景物為學生創設一個優美的環境,使學生一進教室就能沉浸在美術的氣氛中,將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中。
有了這樣的基礎,課堂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感知「秋天」
一上課教師語言導入「小朋友們,還有更多秋天的景色的圖片,我們看看去。」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多幅有關秋天的圖片(秋天的果園、秋天的森林、秋天的草原……),
伴以優美的輕音樂,接著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秋天的圖片,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氣韻美,拓寬他們的視野,同時大大激發他們進一步了解秋天,表現秋天的慾望。
欣賞完後,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給出具體的便於回答的並列式的問題:「剛剛看到那麼多美麗的風景,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用你最美的語言說給大家聽,或者用你的歌聲和舞蹈表現給大家看」。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將感受的秋天變成了自己的經驗,留在了心裡;賞美景、說美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審美習慣。
二、討論交流,啟發思維
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我又適時提出「這么美的秋色中,我們可以干什麼呢?」此時小朋友們迫不及待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坐在那把椅子上欣賞周圍的美景,在湖邊釣魚,打銀杏,撿落葉,跳舞等等,課堂氣氛出現一個高潮。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這時緊接著問「怎樣去表現呢?」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大家交流:用水彩筆畫,用水墨畫表現,剪貼等等。
教師其實已為學生在桌上准備了彩色卡紙和皺紋紙等材料,同時學生也帶來的許多廢舊畫報,摸一摸這些材質,說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可以怎樣利用他們?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去判斷、聯想,進行回答。
三、了解技法、個性創作
學生對這些材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後,我安排了以下環節。用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表現秋天的作品,首先讓學生欣賞湯姆森的油畫作品《秋天》感受大師風采,同時教材大量出現了同齡人的作品,增強了學生的創作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欣賞到美術語言表現的多樣性。
蘇少版非常注意把美術素質的培養和技法的學習相結合,體現了美術課程的綜合性。
撕紙貼畫,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方法,大家都會感到新鮮有趣,激發了學生將創作意願變為實際行為,剛才欣賞到的圖片也讓學生了解到了怎樣將生活中的物象變成作品,這些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如果說其他課程是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思維,那麼美術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可以讓學生獲取創造性表現才能。學生通過找一找秋天的景色,說一說秋天的故事,評一評秋天的畫,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了解到了秋天的特點,掌握了表現技法,同時也體現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此時要學生創作出一幅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的作品來,水到渠成。於是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創作,還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主動探究,同時播放背景音樂,提供相關圖片,給學生創造一個快樂寬松的情境,學生也會在素材中獲得一定的創作靈感,我巡迴時充分了解學生的創作意圖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機遇幫助鼓勵。
四、游戲評價、課後拓展
在學生作業完成之後,教師和學生一起將作業布置在教室四周的牆壁上的「果樹」上,其實是一個形象的作業欄,再次創設一個絢爛的「秋天」的情境,先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畫,再讓學生自由欣賞,由學生在欣賞評議的過程中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善於挖掘真、善、美的良好個性,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我也對他們的作品進行點評,關注每個學生,關注每幅作品,以鼓勵為主讓孩子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接著給每位學生一枚即時貼製成的「小果實」,告訴小朋友:「在你最喜歡的的畫下帖上小果實,老師在喜歡的畫下帖上大果實。」由果實的個數最後評出最受大家喜愛的畫,送給小作者秋娃娃的頭飾。
我留給小朋友問題:「小螞蟻、大雁、蟈蟈等動物在秋天會干什麼呢?我們該向誰來學習呢?」要求小朋友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自己到書上、到生活中尋找答案,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關注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生命,同時要做一個勤勞、善良的人,最後在《小蘋果》的音樂聲中結束這一課。
③ 美術教案模式
注重實踐創新 營造生本課堂
——蘇教版 年級 冊《 》教學構想
內容與目標:
本課是屬於「 」這一學習領域。教材選自蘇少版美術教材第 冊第課《 》,以生活中常見的 為主題,通過引導學生觀察 進行創作,讓學生關注 ,培養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 本課的學習將提升學生對 的認識,為後面 做好鋪墊。
一直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表現題材。雖然學生接觸 的機會很少,但小學 年級的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廣,已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他們通過圖書、電視以及網路,對 已有一定的了解,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的所見。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確定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與態度:
重點與難點:
1.
2.
理念與策略:
本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以新課標為依據,教學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並根據這一年齡段的情意和認知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觀察、體驗感知、積極創作,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進行大膽地創作。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學的准備:
1.教師准備:
2.學生准備:
教學的流程:
過程與闡述:
課前美術游戲三分鍾: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一、 導入,激發興趣
組織教學
1.游戲導入(或猜謎、播放視頻
2.引出課題——
3.欣賞視頻
4.教師小結
引導學生思考並分組討論:
由此導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興趣,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欣賞體驗,大膽嘗試。 1.播放圖片
(圖片內容)
2 . 問題設置:
3.引導交流。 1.學生觀察、欣賞
2.說一說
3.
學生嘗試練習
畫一畫或動手做一做
交流反饋,評價 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大量的圖片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感受。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嘗試中發現問題,並積極去探究,去解決問題。
三、師生合作,深入探究 1.討論交流(交流遇到的困難,引出重難點)
2.進一步探究。(如何突破重、難點)
3.教師示範
4 . 引導歸納
引導學生欣賞課前收集的圖片、資料
欣賞比較
小組討論
拆裝組合等
發現規律
錦囊妙計:
四、拓展思路,創新實踐 1.說說自己的創作構想。
2.欣賞同齡小朋友的作品。
3.出示作業要求:
(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學生做到三個「不一樣」:
與例圖不一樣,與老師示範不一樣,與同學不一樣。)
學生欣賞作品
交流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哪些材料,有哪些獨特之處等)
學生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材料和表現方法。) 多媒體循環播放相關圖片,並播放輕音樂,營造適合學生創作表現的氛圍。 教師及時用數碼相機記錄學生創作的過程(專注的態度、合作的意識),以及完成的作品,為評價做准備。
五、多元評價,發展能力。
1.教師通過多媒體將剛才記錄下的內容呈現出來。
2.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3.師引導評價。
3.鼓勵學生將課後為自己的作品加上創作感想或創作意圖等,再上傳到自己博客、或班級博客中。邀請家長進行評價留言。
1.對創作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2.請小作者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想法,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
3.師生一起欣賞作品,分析作品的優點,對作品進行綜合評價。 多媒體呈現學生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
藉助網路,突出評價多元化,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不僅重視作業結果的評價,更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
這樣家長也可以參與到評價之中,實現評價的多主體。
六、課堂總結 拓展延伸
鏈接生活:
藉助網路進一步學習拓寬學習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