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美術史
第一章 原始美術
(一)原始陶器藝術
1、陶器及陶器的裝飾手段
早期:以實用為目的,簡單粗劣、種類少,
第二個時期:既有實用價值又有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價值,採用了彩繪、紋飾等裝飾手段
第三個時期:種類繁多,造型豐富,鏤孔、印紋等手法的應用。
2、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馬家窯(前3300-前1800,分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半山類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藝術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龍山(素麵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顯著特點:1、色澤多樣化,2、黑陶製作成熟,3、雕刻技術發達鏤孔隨之發展、紋飾多樣。龍山文化使用了快輪制陶術。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主要類型及風格特徵
(風格上分黃河上游彩陶[仰韶、馬家窯]、下游素麵陶[大汶口、龍山])
仰韶陶器:在彩繪上表達美的意識和願望,但受實用性的約束,形體變化不大。
龍山文化:表面裝飾相對簡單,但造型變化豐富。許多器皿已擯棄了實用目的。
(二)原始繪畫
1、原始陶繪藝術
分圖案和圖畫兩大類,圖案居多,
2、早期地畫、壁畫、岩畫
82年,秦安大地灣仰韶晚期遺址發現地畫。
岩畫:內蒙陰山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連雲港將軍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陶塑藝術品的造型種類
新石器時代雕塑有實用性和象徵性兩大特徵,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陶塑造型有動物和人物兩大種類。
2、新石器時代石雕刻的兩個中心及主要風格
南北兩個中心,南方為良渚文化,北方為紅山文化。
南方良渚:採用平面淺浮雕和線刻結合的手法,描繪對象主要為宗教禮器上的神人像,造型莊重神聖,較強的宗教意味。
北方紅山:採用圓雕的技法,描繪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動物,造型生動活潑,帶有較強的裝飾性。
第二章 先秦美術
(一)先秦青銅藝術
1、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發展過程及各階段的風格特徵
*****
2、青銅器的分類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
3、青銅器紋飾的主要分類及其特徵:
動物(造型及主體裝飾)和幾何紋樣(底紋或細部)兩大類,
造型裝飾特徵:a、根據動物形態造型,被稱之為「尊」;b、將人或動物形象與青銅器造型融為一體;c、以主體動物形象作為青銅器的附件
(二)先秦雕塑藝術
1、青銅雕塑的兩種類型
a、以動物形象進行造型,大多表現與尊上,器物多為凝重寬博。
b、表現於器物的耳、蓋、扣、嘴等附件上的立體雕塑。
2、簡述先秦時期的雕塑藝術
就製作材料來看,大致可分為青銅雕塑、玉石雕塑、陶雕三類。
青銅雕塑主要指青銅器上的立體雕塑附件,可分為動物形象造型和器物附件立體雕塑。
玉石雕塑歷史悠久,商代的成就最為顯著,有大型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現動物的小型雕塑
陶塑相對青銅玉石,為數較少,商代中期內容逐漸增加,商代後期以後由於玉石雕塑顯著增多,陶塑大為減少。
(三)先秦繪畫
1、三幅先秦帛畫的名稱、內容、性質
《龍鳳人物圖》長裙細腰女子,雙手向前合掌,前上方畫一龍一鳳。有引魂升天的性質。
《人物御龍圖》危冠長袍側身貴族,駕馭巨龍飛天的景象
《繒書》以文字為主,四周畫有神及動物的形象。最為突出的是三頭人物形象。
2、戰國帛畫對後世人物畫的影響
用筆用色等繪畫創作實踐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墨線勾畫人物的技法為後世傳統繪畫表現技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三章 秦漢美術
(一)秦漢繪畫
1、西漢長沙馬王堆1號墓帛畫的主題、特點
主題:乞求靈魂歸天;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有機的將三部分貫穿起來,罕見的表現手法,畫面突出了墓主的高貴身份。
2、西漢長沙馬王堆3號墓帛畫的繪畫技巧
繪畫技巧: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能應用正側半側等多種手法。
3、山東金雀山西漢帛畫的繪制方法
靈活運用淡墨線與硃砂線起稿,然後分別用各種色彩平塗。(沒骨畫法的先驅)
4、秦漢墓室壁畫興起的原因
受壁畫盛行風氣的影響。
5、漢代墓室壁畫的重要代表、主要表現題材
重要代表:河北望都1號東漢墓壁畫,漢代帛畫主要反映墓主企望升天以及表現死者生前的顯赫生活。題材有80多項,如城池幕府,樂舞百戲,庄園生產,孝子列女等等
6、漢代宮廷繪畫的主要職能
出於宣傳或政治目的
7、漢代文人畫家代表人物
張衡,劉褒,蔡邕,趙歧等
(二)秦漢雕塑
1、秦代陶塑兵馬俑的主要藝術特點
皆為手塑,風格寫實,形象純朴,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重復,氣勢雄偉。
2、漢代霍去病墓石刻的手法及代表性的石雕
手法上採用因材施雕的技巧,代表性的石雕是《馬踏匈奴》
3、漢代陶俑的主要分類
王侯兵馬俑,民間日用俑
4、漢代青銅塑像的傑出代表作品:《馬踏飛燕》
(三)秦漢畫像石、畫像磚
1、畫像石、畫像磚的概念
畫像石: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繪畫藝術。
畫像磚:秦漢時代的建築裝飾構件
2、秦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兩種製作方法
3、秦漢畫像石、畫像磚興盛的原因
興盛的原因:封建統治者為滿足其奢侈生活或出於輔助政教的需要。
4、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主要分布地區及藝術表現特徵
畫像磚西漢以洛陽、鄭州為中心,東漢以湖南四川、江浙為多;
畫像石大致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的北部等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
藝術表現特徵。。。。。。
5、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題材與表現內容
a、反映勞動與生活的情景:如農民勞動場面、統治者奢華生活等。
b、反映歷史故事與宗教神話傳說的
(四)秦漢工藝美術
舉例說明秦漢金屬工藝、漆器工藝與染織刺綉工藝的藝術成就
如有名的「長信宮燈」,將人物造型、通煙、照明燈相結合,是審美與實用完美的統一。
P66未整理。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美術
(一)南傳佛教美術
早期佛教造像南傳系統的風格特點
源於秣莵羅風格,抽象、臉型短圓、眼球框較大,發型有螺狀肉髻、螺發、肉髻三種。
(二)北方佛教美術
北方佛教造像幾大石窟的藝術成就及造像風格特徵
雲岡石窟:造型氣勢雄偉,內容豐富,繼承發展秦漢傳統,吸取融合外來精華。
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延續,風格漢化,表現手法更加純熟,精巧。
鞏縣石窟寺:臉型方圓、體型豐腴,注重內在性情刻畫。
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泥塑
南北響堂山、天龍山石窟:臉型圓渾、衣褶貼身、線條柔和、造型寫實等
(三)魏晉南北朝繪畫
1、魏晉南北朝繪畫的代表人物及其風格特點、代表作品
曹不興(較早的佛像知名畫家)
衛協(曹不興之徒,《史記伍子胥圖》、《張儀像》等等)
戴逵(三馬伯樂圖、孔子弟子圖)
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
陸探微:風格秀骨清像,從師顧愷之
張僧繇:受佛教繪畫的影響
將少游、楊子華、曹仲達
2、顧愷之的三件傳世作品及主要內容、表現手法
《女史箴圖》:絹本、墨畫淡彩,橫卷十二段,每段有葴文
《洛神賦圖》:以連環畫的長卷形式表現曹植《洛神賦》,採用勾染的表現手法
《列女仁智圖》:用筆剛勁,強調暈染
3、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發展狀況
三水畫在晉代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南北朝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開啟了隋唐山水畫的繁榮局面。
(四)繪畫理論
1、列舉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幾篇畫論著作
顧愷之《畫論》《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謝赫《古畫品錄》,宗炳《畫山水序》,王薇《敘畫》
2、山水畫形成期宗炳、王微的兩篇山水畫論著作
宗炳《畫山水序》,王薇《敘畫》
3、顧愷之的三篇畫論及主要論點
a、傳神論,b、強調以形寫神,c、遷想妙得。
4、謝赫的六法論
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術
(一)隋唐五代人物畫
1、閻立本及其代表作品
唐初人物畫最高水平的代表。代表作品有:歷代帝王圖、步輦圖、職貢圖等
2、吳道子的作品、風格特徵、藝術成就
送子天王圖、地域變相圖、伏生授經、鬼伯圖
用筆遒勁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畫成就最著
3、尉遲乙僧的繪畫特點
佛教畫為主,西域特徵。
4、張萱、周昉的仕女畫作品及畫風
張萱: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
畫風:工整而妍巧,肥碩而濃麗。
周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
風格: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5、孫位及其作品
孫位《高逸圖》
6、南唐著名的代表性畫家及其作品
周文矩:《宮中圖卷》《重屏會棋圖》等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王齊翰:《勘書圖》
衛賢:《高士圖》《閘口盤車圖》
7、中國人物畫的「四家樣」及各自的風格
四家樣:張僧繇、周肪、吳道子、曹仲達
風格。。。。?
(二)隋唐五代的山水畫
1、隋展子虔的代表作品及其在山水畫史上的意義
展子虔《游春圖》,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三水畫。
2、唐青綠山水畫派畫家李思訓、李昭道及其作品
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父< 江帆樓閣圖> 子<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
3、唐代水墨山水畫的代表人物
王維、張璪、王洽等等
4、王維的山水畫及技法特點
水墨渲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涉古今。南宗畫派鼻祖
5、五代北方山水畫派代表人物荊浩、關仝及其作品、風格
荊浩:北方山水,《匡廬圖》
關仝:師法荊浩 傳《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6、五代南方山水畫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及其作品、風格
董源:《瀟湘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等,擅長用披麻皴
巨然:董源弟子,其畫輕嵐淡墨、煙雲流動。
(三)隋唐五代山水花鳥鞍馬畫
1、鞍馬題材畫家及代表作品
曹霸(作品今皆不存)
陳閎《八公圖》
韋無忝(記載《習馬圖》《散馬圖》等皆不傳世)
韓干《牧馬圖》《照夜白圖》
韋偃《雙騎圖》
2、畫牛名家及存世作品
韓滉《五牛圖》、
戴蒿《鬥牛圖》
3、唐代花鳥畫代表畫家及藝術成就
薛稷:擅長畫鶴、
殷仲容:擅書畫
邊鸞:花鳥畫祖師
4、五代花鳥畫「徐黃異體」指哪兩種風格,各自有何特點
黃筌 「黃家富貴」;首創沒骨法
徐熙 「徐家野逸」;線條為主 色彩為輔
(四)宗教墓室壁畫及石刻線畫
唐代宗教壁畫和墓室壁畫與當時繪畫的相互影響 。。。。
(五)隋唐五代雕塑
1、唐代陵墓石雕藝術的代表
唐太宗的昭陵、高宗及武則天的乾陵、武則天母親的順陵
2、隋唐重要的雕塑家
韓伯通、宋法智、吳道子、楊惠之、張阿乾、王耐兒等。
3、唐代雕塑藝術的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
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主要表現在陵墓石雕、宗教雕塑、陶塑等。
宋代畫家郭熙受楊惠之啟發,創造了塑繪結合的「影壁」藝術。
(六)隋唐五代工藝美術
唐代陶瓷美術的代表作品
唐三彩:低溫釉陶
第六章 宋元美術
(一)宋元山水畫1、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
1. 李成:多寫寒林平遠風光,《讀碑窠石圖》氣象蕭疏 煙林清曠
2. 范寬《溪山行旅圖》,重山疊嶺,雄奇壯偉,筆力堅實,山石作「雨點皴」
3. 郭熙《早春圖》以幽奇神奧取勝,布置巧妙,變化多端。山石如「亂雲」。樹如「蟹爪」
4. 趙伯駒和趙伯驌兄弟:《江山秋色圖》《萬松金闕圖》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2、郭熙山水畫論《林泉高致集》的主要觀點
提出「三遠」構圖置景法;即「高、深、平」 提出山水畫價值論
提出山水畫學習方法 提出對山水美的觀照 提出山水畫對修養的積煉和對精神的涵攝作用
3、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李唐《萬壑松風圖》《清溪魚隱圖》 大斧劈皴、水墨蒼勁 劉松年:《四景山水》斯文 細膩
馬遠《踏歌圖》一角構圖、人物情節與山水結合 夏圭《山水十二景》善於半邊取景
4、兩宋其他的山水畫家
許道寧、翟院深、王詵等,燕文貴,趙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
蕭照、馬和之、江參等
5、元初趙孟頫的代表作品及畫風
《鵲華秋色圖》;倡古排宋、清雅樸素、書畫結合。
6、趙孟頫倡導的「復古」的含義
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畫風。
7、元四大家的代表作品、風格特徵
黃公望《富村山居圖》水墨或淺絳設色,表現江浙風光 吳鎮《漁夫圖》重用墨,多濕染。
倪瓚《漁庄秋霽圖》多瘦樹平坡 王蒙《青卞隱居圖》千岩萬壑、茂密高峻,構圖多為高、深遠
8、元代山水畫的其他代表人物
錢選、高克恭、趙雍、曹知白、唐棣、朱德潤、盛懋
(二)宋元人物畫
1、北宋宗教人物畫代表畫家及其作品、藝術特點
武宗元、師法吳道子,《朝元仙仗圖》
2、南宋減筆人物畫的代表畫家及其作品
梁楷《布袋和尚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斫竹圖》等
3、宋代風俗畫的代表畫家及其作品
張澤瑞《清明上河圖》
4、元代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1錢選和趙孟頫古意畫風 2張渥的白描人物 3王繹的肖像畫 5、元代宗教壁畫的代表
佛教的莫高窟3號窟和西藏寺廟壁畫
道教的永樂宮壁畫
(三)宋元花鳥畫
1、宋代畫院機構名稱《翰林圖畫院》
2、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作品及風格
《芙蓉錦雞圖》、《紅蓼白鵝圖》、《池塘秋晚圖》《柳鴉圖》
微宗以工整細致色彩絢麗見長,重寫實。
3、宋代畫院的其他花鳥畫家代表人物
趙昌(善用色)易元吉(善畫猿)、崔白(多才多藝)、李迪(脫離黃家富貴,向荒疏淡逸方向發展)林椿(工整細膩)
4、宋代文人花鳥畫家的代表人物
文同,擅長畫竹《墨竹圖》、僧仲仁和趙孟堅,都以畫梅著稱,
5、元代花鳥畫的兩大風格
體院風格花鳥,工筆設色,代表有錢選、趙孟頫、任仁發和王淵。
文人花鳥,代表有:李衎、趙孟頫、柯九思、王冕、王淵等。
6、元代擅畫竹、梅、墨花墨禽的代表人物
李衎(kàn) 畫竹、王冕畫梅、王淵張中墨畫墨梅
(四)宋元雕塑
元代宗教雕塑的特點及代表性作品
元代雕書最大特點是宗教題材與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趨勢。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居庸關過街塔的天王像;杭州飛來峰的摩岩造像;洛陽白馬寺十八羅漢像和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像。
(五)宋元工藝美術
1、宋代五大名窯及各自特色
」定、汝、官、哥、鈞「是聞名於世的宋代五大名窯。
1汝窯:釉質瑩厚滋潤,蔥綠或深灰色,有印花、刻花。 2鈞窯:胎骨為羊肝色、厚而不透明,窯變色斑美麗無比。以紫、紅、青、白聞名。 3定窯:白釉瓷器為主,堅細輕巧、花紋圖案風格典雅
4官窯:釉色有月白、粉青、大綠等 哥窯:百圾碎、魚子紋,釉色有月白、粉青等。
2、元代瓷器產地及各自特點
南方的景德鎮、龍泉窯和北方的鈞窯
景德鎮:白瓷得到發展,釉里紅裝飾,粗大、厚重、朴俗
龍泉窯:釉色青中帶綠、供應出口。
鈞窯:粗。
第七章 明清美術
(一)明清山水畫
1、明代浙派山水畫家及作品
明早期山水代表,師承南宋院體。
戴進(浙派創始人)《風雨歸舟圖》《漁舟伯月圖》《春山積翠圖》《溪堂詩意圖》等
吳偉:《踏雪尋梅圖》《長江萬里圖》《雪景山水圖》《灞橋風雪圖》 等。
藍瑛:《山水冊》《秋壑霜林圖》《溪山曳杖圖》
2、吳門四家的作品及風格特徵
明中期,吳派興起,始創於沈周,成於"文徵zhǐ明",另有唐寅、仇英等,沈文唐仇合稱「吳門四家」
1沈周:早期謹細,師法王蒙,後期粗簡,師法吳鎮。《吳門十二景》《廬山高圖》
2.文徵明:也分粗細風格,以細見長《綠蔭清話圖》《真賞齋圖》等
3唐寅(唐伯虎):題材處理方面更重思想性。《騎驢歸思圖》《春山伴侶圖》
4 仇英:青綠水墨均有,《桃源仙境圖》《停琴聽阮圖》
3、明代後期華亭派的代表人物
明代後期,上海松江一代。代表人物為董其昌:扭轉了吳浙兩派的頹風。他提倡摹古,師法董源、米芾等
4、董其昌的畫風及代表作品
追求以書法入畫所導致的筆墨聯系變幻的表現力。強調布局中的勢,筆墨中的虛實,追求畫面的含蓄性。
畫風有兩種格調:一是枯筆水墨,一是沒骨或淺絳
《仿米氏水墨山水圖》《仿唐代揚升沒骨山水圖》《秋興八景圖》
5、明代其他著名的山水畫家及作品
較有名的還有早期的王履《華山圖》、王紱fú《山亭文會圖》《鳳城餞詠圖》,中期的周臣《田家圖》培養了唐寅和仇英。
6、清初「四王」、吳歷的藝術風格
王時敏:師法董其昌,「畫不在形似,而在筆墨之妙」。早期淡雅溫潤,工整精細,晚年作品較為粗疏,荒率蒼莽之氣。《夏山飛瀑圖》等
王鑒: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間作青綠重色,亦能妍麗融洽。《浮嵐暖翠圖》等
王翚huī:對古人激發涉及面最廣。作品雖多仿古,卻具清麗深秀風致,功力深厚,但有時過於圓熟或刻露。晚年脫落,轉有蒼茫之致。《溪山漁樂圖》
王原祁:王時敏孫子,自稱筆端「金剛杵」。擅長枯筆焦墨,層層皴擦,不厭其煩,韻味厚重,「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厚,實而清」
吳歷:集各家之長,創立自己的面貌,創造了「陽面皴」
7、清代三畫僧的藝術風格
弘仁:「敢言天地是吾師」,畫布局奇兀,近景大岩壁立,遠山縹渺朦朧。
髡kūn殘:他的繪畫分兩部分,即師法前人和師法造化。傳統與造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風范。
石濤:大膽的革新與創造精神,力倡革新,打破前人巢臼,掃除當時萎靡之風。
8、「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
龔賢、樊圻qí、高岑cén、鄒喆、吳宏、葉欣、胡慥和謝蓀
龔賢成就最高,其風格分為黑龔、白龔兩種,「白龔」指其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黑龔」即為晚期作品,《溪山無盡圖》《掛壁飛泉圖》等等。
(二)明清花鳥畫
1、明代宮廷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及風格特點
邊文進:擅長畫果翎毛,取法「黃家」,代表作有《竹鶴圖》
林良:擅長水墨花鳥,造型准確,法度森嚴,用筆粗闊有力,用墨豪放。對文人花鳥畫的真正確立起到了開啟作用。代表作《雄鷹八哥圖》
呂紀:有工筆重彩《桂菊山禽圖》 也有水墨淡色寫意《殘荷鷹鷺圖》;
2、吳派文人花鳥畫的代表作品
吳派花鳥畫反映了文人花鳥(題材和技法)在明代的發展,
沈周《枯樹八哥圖》《墨花圖》《慈烏圖》
文徵明:蘭竹題材較多《墨竹圖》《寒香仙伴圖》
唐寅《春雨鳴禽圖》《墨梅圖》
3、明代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與影響
陳淳《葵石圖》開啟水墨大寫意花鳥風格。
徐渭《雜花圖卷》真正完成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畫家。筆勢狂逸,墨汁淋漓,是寫意花鳥畫成熟的標志。
4、清代惲壽平、朱耷花鳥畫的風格特點
惲yùn壽平:或純色作畫,寓色於筆,明麗清潤,造意精微;或墨色並用,相映成趣,點染雅淡,疏秀飄逸。朱耷dā:簡括、誇張、變形
5、「揚州八怪」的代表性畫家與風格
汪士慎、黃慎、金農、李鱔、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
1鄭燮xiè:以畫竹來表現它的思想情感,提出藝術應心摹手追以氣韻為先,代表作有《叢竹圖》 2李鱔:用筆奔放自如,在題材、筆墨上,大膽地創新。代表作:《芭蕉睡鵝圖》《松石牡丹圖》
3.金農:構圖別有意境,形象古拙,筆墨凝重,風格高古,擅畫竹
4.黃慎:人物為主,山水花鳥為次。 5.汪士慎:以畫梅著名,密蕊繁枝,清淡秀雅。
6.高翔:也以畫梅著名,還能山水肖像 7.李方膺:畫梅蘭竹菊,落筆磊落飛動,晚年專工畫梅,以瘦硬見長。 8羅聘:金農弟子,八怪中唯一能畫壁畫的。見多識廣。
6、「海上畫派」的代表性畫家
海派求變化,喜創新。生機勃勃,不守成規。
三任(仁熊、任薰兄弟,徒弟任頤)、趙之嫌(創立海派基調)、虛谷、吳昌碩。
(三)明清人物畫
1、明代浙派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人物
取法南宋院體,筆墨以粗放蒼勁為特色,畫面注重氣勢
代表人物有:郭詡,吳偉,戴進(三人均有工整粗放兩種風格)
2、唐寅、仇英的人物國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吳派唐寅:水墨寫意和工筆重彩。《秋風紈扇圖》(兼工帶寫)為其水墨作品代表。工筆代表為《孟蜀宮妓圖》(線條細勁、流動,設色妍麗、明快。)
仇英:也有細工設色和粗簡水墨兩種畫法。工筆重彩《搗衣圖》;粗筆水墨《柳下眠琴圖》
3、「南陳北崔」的代表人物及畫風
陳洪綬:人物成就最為突出。誇大、變形的風格特徵,人物奇古艷雅;《仕女圖》細秀清淡,具古典之趣。《籠鵝圖》;
崔子忠:畫風也以高古變形為特色,但比陳洪綬溫和。《雲中玉女圖》《杏園夜宴圖》
4、明代肖像畫的代表畫家及技法特點
丁允鵬:擅人物,早期用筆文秀細膩,晚年變得粗厚蒼勁、自成一家。《漉灑圖》《洗象圖》
曾鯨:受西洋人物畫影響,並將其融入傳統肖像中而別開生面。《張卿子像》
5、清代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清代人物畫家前期以禹之鼎、焦秉貞、改琦、費丹旭等盛名於世,晚期以「三任(仁熊任薰任頤)」為代表。
陳洪綬體系:高古雄偉,筆力勁健(前期高其佩〔創「指頭畫」〕蘇六朋蘇長春,晚期「三任」);
仇英體系:精密工麗,靈秀艷逸(禹之鼎〔以白描取勝〕、郎世寧、焦秉貞、冷枚)
(四)明代壁畫、版畫和年畫
1、明代版畫的代表作品
較有名的有:西廂記插圖、水滸傳插圖、青樓韻語插圖、牡丹亭插圖、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jiān譜
2、明代年畫的產地及各自的風格特點
天津楊柳青年畫:受北京版畫和院體畫影響,精細生動,設色鮮雅,題詞講究。追求繪畫效果,彩色套印與彩繪結合,具有悉尼輝煌效果
蘇州桃花塢:受南方版畫影響,嚴謹精緻,人物作微笑表情。著重描繪日益繁榮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
山東濰縣楊家埠:造型誇張,完整飽滿均衡有裝飾,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善於表現農村生活風俗和民間戲曲故事。具有很強的民俗特色。
(五)明清雕塑
明清雕塑的特點
其中的儀衛雕刻(如明代石獅形象)與宗教雕塑,特別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產生的作品,規模大,材料貴重,製作精細,但大多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
而一些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密切關系的小型玩賞性雕塑,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一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如天津的「泥人張」)。
(六)明清工藝美術
明式傢具的特點與主要產地
明式傢具造型簡潔,線條流利,裝飾適度。重視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產地主要有三處:北京皇家的「御用監」;民間聲場中心蘇州與廣州。
第八章 近代美術
(一)近代中國畫
1、近代中國畫的三大分期?
近代美術可分為三個階段:
1、中國美術的近代化(1911-1927);2、中西美術混流(1928-1937);
3、現實主義美術鼎盛和向現代轉型(1938-1949)
近代中國畫的三大流派:
1、北京畫壇(繪畫風氣趨於保守,陳師曾);
2、海上畫派(繼承揚州畫派的創新精神,一定程度接受外來文化藝術影響);
3、嶺南畫派(受外影響,大膽融合西洋畫法以革新國畫,高氏)。
近代中後期傑出國畫家有張大千,溥心畲,黃賓虹,齊白石。
2、北京畫壇的代表性畫家及各自特點
陳師曾:主張中國畫革新,率先反對「四王」的復古陋習,努力恢復中國繪畫師造化的優秀傳統;吸收西洋畫對景寫生之長,形成他開創的寫生法。
金拱北:博物館事業奠基人,民國前期畫壇上力倡傳統的主帥。
還有蕭俊賢、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
3、「畫壇三重臣」指哪三位畫家及他們各自的風格特點
徐悲鴻:遠洋功習油畫,回國主要精力放在藝術教育和改良中國畫上,渾厚扎實的寫實功力,作品蘊含著深刻思想,作品分西洋畫和中國畫兩類,以人物為主,動物風景為次;
劉海粟:創辦中國第一所美術學院——上海圖畫美術院,注重個性發揮,氣度豪放、筆勢奔逸、敢於創新。
林風眠:認為一年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其繪畫感情色彩濃郁,線條流暢奔逸,色墨濃重
⑵ 美術理論的理論由來
雖然美術觀念與美術活動是同生共存的,但是,美術觀念上升為理論形態,則遲於美術實踐。這是因為,一方面,早期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另一方面,理論的表達和記述也只有在相應而必須的文字出現以後才有可能產生。中國傳統美術理論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如孔子的「繪事後素」、莊子的「解衣磅礴」、韓非的畫「犬馬最難」等,在《考工記》中關於工藝和建築方面的論述,從中已見出美術理論的萌芽。但這些理論都非專門論述,多是片言只語。4世紀以後,以東晉顧愷之的「傳神」、「遷想妙得」和南齊謝赫的「六法」以及南陳姚最的「心師造化」為代表的理論,奠立了中國美術(繪畫)理論的基石。此後,唐代張彥遠對繪畫筆法、構思、功能及書畫同源等多方面的論述,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五代荊浩的《筆法記》,宋代托郭熙之名的《林泉高致》,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蘇軾與元代趙孟、倪瓚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明代王履的《華山圖序》,計成的《園冶》,以及清代笪重光的《畫鑒》、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鄭燮的藝術見解,都在各自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前人的理論,而發展了以書畫為主的中國美術理論。中國美術特別是中國繪畫和書法理論,代有迭出。《四庫提要藝術類》及《藝術存目》所列關於畫學的著述,有68種,清代官修《佩文齋書畫譜》纂輯書目達1844種。20世紀以來,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龐薰、王朝聞等在傳統美術理論的基礎上,擴大研究領域,更新研究方法,對美術理論作了新的發展。
西方美術理論可溯源於希臘哲學。畢達格拉斯學派已開始尋找形式背後的數學關系,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雕刻和繪畫都有論述。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說對後世歐洲的美術理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歐洲文藝復興使美術理論更多地吸收自然科學中的營養,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通過當時的L.B.阿爾貝蒂、L.達·芬奇,後來的W.荷加斯、D.狄德羅、G.E.萊辛、G.W.黑格爾,以及近代的G.庫爾貝、H.A.泰納、A.羅丹等,西方美術理論不斷得到完善化和系統化。20世紀以來,中國和西方美術也相互發生影響,從而使中國美術理論較前更為理論化、系統化;而西方美術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中國美術的觀念。
⑶ 美術與政治的關系
1.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2.在上層建築所處的位置不同,。3.經濟基礎通過政治對美術產生影響。
⑷ 談談隋唐世俗中的美術與佛教美術的世俗化之間的關系如何
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西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印度,於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座佛寺。佛教因其有嚴密的教理、戒律、儀典和組織,能過適應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寄託,在南北朝時代已遍地開花,果實累累。佛教在印度時期與雕刻,畫像類的美術已經存在很深的聯系,特別是印度北部的犍陀羅式佛教造像藝術,受到希臘藝術的影響,是東西方藝術的結晶。佛教傳到中國後,很快與傳統的書畫藝術相結合,書法用於寫經,繪畫用於佛畫。並在這一過程中吸收印度的繪畫技法,既推動了佛教的發展,又提升了書畫藝術內涵,二相其美。下面分以下幾個時期對佛教書畫的流變作一闡述。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社會大動盪的時期,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化,使得上層建築領域也產生了巨大變化,魏晉玄學的產生就是一例。特別是佛教輪回出世的思想,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與魏晉玄學相結合,為社會許多階層所接受。書畫家的藝術創作也同然,以描繪人物與故事為主的繪畫,在內容與技法上受佛教影響較大。佛教繪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的重要內容。如著名的佛畫高手曹不興根據康僧會帶來的佛畫儀范寫之,其弟子衛協畫七佛圖;顧愷之尤其擅長佛畫。相傳在年輕時的江寧(今江蘇南京)瓦官寺所畫維摩詰像,形象極為逼真,出現了以十萬錢爭先一睹的局面。在技法上,張僧繇最早採用了印度佛畫的表現方法。用不同顏色同時上畫的方式來表現凹凸的立體效果,並且把這種方法融入到中國傳統技法之中,創造了新的表現方法,世人稱為「張家樣」;曹仲達(北朝)所畫佛像的衣服幾近於印度笈多王朝式樣。這些畫風直接影響了隋唐五代、宋朝的佛教畫家,如唐代的吳道子、周昉、宋代的高益等佛畫高手。但這些佛畫家受佛教啟發的多是繪畫的表現題材,並未把受佛理啟發而來的心得落實到具體的創作實踐之中。
與繪畫相反,在中國書畫藝術史上,書法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早於繪畫。應該說,魏晉一代開創的書風在中國書法史上達到了頂峰,後人都以「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來說明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所代表的文化藝術特徵。魏晉在書法藝術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就是與當時的玄學思潮有很大的關系。比如,當時的書法家王羲之(307—365)家族與佛教的關系就很密切。王羲之曾為印度來華佛僧達摩多羅舍宅建歸宗寺,並與當時佛教「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317—366)交往甚密,在其深受影響王曦之家族南遷捐宅為寺,以及唐代懷仁將其書法集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均可反映出佛教對其書法影響和傳承的關系。北齊安道一書刻於泰山的《金剛經》被後世奉為榜書鼻祖;唐代孫過庭書寫留傳至今的《佛遺教經》;柳公權的《金剛經》及「玄秘塔」銘文;顏真卿的多寶塔銘文;歐陽旬的化度寺碑等,在成為歷代後人傳承書法的同時,也展示了佛教的影響。至於懷素、蘇軾、弘一、啟功等雖是人所熟知的佛教信仰者,但若論歷史上凡書法有所造詣者,信佛寫經多為必修。此外,王羲之的士世孫智永(南朝陳至隋間僧)就是一位參禪學佛的高僧,後人尊稱他為「永禪師」,在書法上有「退筆成冢」之說,他的《真草千字文》就是歷代學書之人的必習法帖。因此,雖然當時玄學思潮對書法藝術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佛教的印象也毋庸置疑。其二、在理論上開始注意採用佛教的義理來解釋書法、繪畫藝術。這一時期,書法理論方面出現了王羲之的《書論》、王僧虔(419—503)的《筆意贊》,施肩吾的《書品》等著作。這些理論的共同特點乃是把表達書家主體的內在精神氣質作為書法創作的最高准則。這一點,與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面最早提出的三篇論畫文章中的「傳神」和「遷想妙得」這兩個概念,就已經注意到了畫家主體精神對繪畫創作成敗的重要性。而這兩個概念就與佛教思想有很密切的關聯。此後,宗炳(375—443)在《畫山水序》提出的「澄懷觀道」在繪畫史上首次從理論的角度對主體如何體悟山水之美作出了一些說明。在其思維方式上能夠找到佛教的痕跡。
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很多僧人書畫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有釋支遁(418—366),釋康法識(生卒年不詳),釋安慧(生卒年不詳)、釋保志(418—514)、釋洪偃(504—564)等。因此這一時期的書法和繪畫與佛教有了某種內在契合。
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兵火、分裂內戰,中華大地又復歸統一,進入了隋代。隋王朝只歷二帝,共三十八年,便在農民大起義沖擊下土崩瓦解,但隋代在不少方面堪稱唐之繁盛的前奏。唐代書寫了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盛唐更登上中國封建時代的巔峰。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前後大約一百三十年,社會相對安定統一,國力強盛雄居當時世界之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氛圍中,隋唐,尤其是唐代的佛教書畫達到了中國佛教書畫史上的鼎盛時期,在不少方面甚至超過了南北朝。
隋文帝楊堅奪取政權稱帝的當年(581),就下詔修復被北周武帝廢棄的佛寺,新造佛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尊,修復原有佛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餘尊。隋代二帝,均虔誠崇佛,於佛寺之外,又開佛窟、造佛像。與此同時,寺廟、石窟壁畫及榜書和佛寺碑記塔銘、石窟造像題記等佛教書法文字亦廣泛流行。僅《歷代名畫記》所錄在隋代繪制過佛教壁畫的知名畫家就有展子虔、鄭法士、董伯仁、楊契丹等數十人之多。隋代復興之後的佛教,聲勢不減北周武帝毀佛之前。隋之繪畫,仍然是以佛教和道教繪畫為主要內容。隋之佛畫上承南北朝,而下啟初唐延至盛唐,一脈相承,將中國佛教繪畫推向新的高峰。隋之士大夫畫家幾乎都擅佛畫。動亂甫定,成千上萬的民間畫工帶著消災祈福的宗教虔誠繪制大量濃麗庄嚴的工匠派寺窟佛畫。又有域外畫僧如於闐的尉遲跋質那,天竺的曇摩拙叉等加盟並傳來域外畫風,使隋之佛教繪畫多采多姿,相當壯觀。隋唐至五代,書法藝術以楷書為主流。隋代以至唐初的書法,以東晉「二王」的書風為主,在這一時期的佛教書法中可以看出來,王羲之七世孫釋智永的法書便是明顯的例子。隋之佛寺碑刻精湛美妙,以《龍藏寺碑》為其典型。由於接受毀佛的教訓,刻經也有發展。北京房山大規模石刻佛經,便是肇始於隋代的。
隋唐五代是佛教宗派最多且廣泛流行的一段時期。書畫家開始把禪意具體落實到山水畫的創作中。而最先嘗試的就是被後人尊稱為「文人畫」鼻祖的王維(701—761)王維能詩善畫,對佛教尤為崇信,是當時最先對慧能(638—713)一派頓悟禪法有所領悟的文人士大夫之一。這為他把詩與畫、禪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在詩里所描述的物象,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而用詩描述出來的山水意向,具有一種禪境。他把禪宗「無我兩忘」的超然境界、充分體現在他的山水畫作品之中。所畫的雪景、棧道、捕魚、村墟等景物就充滿了高遠淡薄的禪意,加上他晚年隱居輞川時所進行的水墨畫試驗,都說明了王維已有意識地把「禪意」、「禪趣」融入到山水畫的創作之中。因而,出現了一批以追求高遠淡泊、表現主體情趣為主的畫家。王維首次把「禪思」、「禪趣」引入到繪畫藝術對中國繪畫發展起到了的積極作用,及唐代以後對中國繪畫與佛教關系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唐高祖李淵受隋恭帝禪位,統一天下而唐興。太宗、高宗均崇祀佛教,時玄奘三藏西行歸中土,攜回大量經典佛像,開譯場譯經,率弟子共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有義凈三藏由海道赴印度求法,偕印僧日照等攜梵本經、律、論約四百部回到洛陽,武後親迎之。玄宗時,有印度僧人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和不空三藏相繼來華,被譽為「開元三大士」。慧日三藏西行印度回國,為當時士人如王維、顏真卿等人敬重信服。佛教至唐代在理論上已經中國化了,而且分成不同的教派。唐朝政府甚至設有佛教管理機構。於是建寺度僧、說法講經,蔚為風氣。佛寺石窟壁畫不可勝計。《歷代名畫記》中《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有上都(今陝西西安)寺觀畫壁一百四十餘處,東都(今河南洛陽)寺觀畫壁二十處,均系名家手跡。僅吳道子一人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兩地寺觀就作壁畫三百餘間。足見佛畫之盛。雖有晚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劫難,但宣宗李忱登基便大肆修復,佛教又興。石窟壁畫仍是表現佛陀、菩薩像和經變,尤以凈土變相為多,因唐代宣揚人死後往生阿彌陀佛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凈土宗流行,僅敦煌莫高窟一地,有唐代凈土變相壁畫百鋪以上。唐代不僅佛教壁畫大興而甚於南北朝,而且紙絹本佛畫也數量多且技法更成熟。載名於史籍的俗僧佛教畫家如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盧楞伽等,燦若繁星。中國佛教繪畫至盛唐時已完成了除去摹仿痕跡,形成中華民族風格的演變過程。唐代佛教繪畫較之前代內容更為豐富,大多色彩更為絢麗,境界更為宏大而氣勢更為雄偉,蓋與唐代社會之氣象相應也。同時唐時不少僧人不但積極從事佛畫繪制,也作人物山水,鍾愛書法,造詣修養頗高,並有釋彥驚寫出一部精彩的《後畫錄》留給後人
隋唐五代的書畫是「尚法」的最高時期。一大批有名望的書法家都與佛僧有著很深的關系。如顏真卿(709—785),懷素(725—785)就是代表人物。顏真卿與佛教關系密切,其與佛僧的交往,求佛法,寫經書禮佛,參禪悟道的行為,使其書法創作與理論在內在上已經深受佛教的影響。可從其書法作品《麻姑仙壇論》中所表現的不計工拙,隨形任運,以及《祭侄文稿》的那種不計法度,以表現自己感受為主的書風中得到印證。同樣,我們也可以從懷素著名的《自敘帖》中體會到禪宗超越的精神追求。另外,虞世南的《筆髓論》、張懷瓘的《書斷》以及唐代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從其內容看,佛教的影響是存在的。
此外,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批禪門書畫家,入懷乍、齊己、大雅、高閑、亞棲、貫休、景雲、辯光、楚龜、文楚等等。尤以高閑、亞棲、貫休、辯光最具代表性。在理論與創作實踐上,都能身體力行地把書畫藝術與禪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北宋的書畫藝術與佛教的深度融合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初唐釋慧能提出頓悟的佛教主張,不但使他成為禪宗六祖和南宗創始人,而且使禪宗大盛。中唐以後經過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提倡,又適應「安史之亂」以後社會民眾的心理需要,並得到唐王室支持,南宗成為禪宗正統。渾簡犀利的禪宗哲學啟迪了筆簡形具、追求禪境的繪畫創作,於是佛教繪畫藝術中一個特殊的分支,也是中國繪畫中特殊的一類——禪畫產生了。參禪的「詩佛」王維使禪心與畫意一寄於蕭疏清寂之「水墨渲淡」山水,便很受當時奉佛的文士和佛門中人贊賞,仿效者蜂起。唐代,佛教書法同樣得到了很大發展,達到了中國佛教書法的巔峰。由於太宗崇佛,並且篤好書道,造成初唐書法包括佛教書法的隆盛。太宗極力推重王羲之,奠立其「書聖」地位,搜求整理他的法書墨跡,並且下詔設立弘文館傳習書法,從而使得初唐佛書明顯帶有羲之父子書風痕跡,並出現了像《釋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這樣的集王佛書。大量的譯經寫經同時也造成了佛書的大普及。寫經刻經、碑銘題記,遍布大江南北。唐代在家、出家的知名書法家幾乎都留下了佛書墨跡。紙絹縑素難以久存,今日得見的大多是石刻、木版佛書。此外,還有恆河沙數的佚名書法家,以及以抄寫經書為業的經生或書手。唐代「經生書」大量地被發現於敦煌和新疆、江南各地,其中不乏佳作。唐代佛教書法的精華是在大普及基礎之上的佛書金字塔尖。由於國家統一,碑學和帖學混合,許多大書法家兼承南北,取長補短,貫通融匯。例如褚遂良承二王,兼學《龍藏寺碑》等;顏真卿出於王羲之,亦出於《暉福寺碑》、《太公呂望碑》等,不拘泥於此,立志變革,創出新風;柳公權在學二王、顏魯公同時矚目北齊碑銘而形成自己骨力之書。初唐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之顏真卿,晚唐之柳公權,僧人書家懷仁、懷素,無不有精美佛書傳世,令今人贊嘆不已。唐代佛書仍以正楷為主流。
書畫藝術的達情寫意功能,北宋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可以說,元明清乃至現在的書畫創作實踐與理論的發展,一直深受北宋的影響,這與北宋時期佛教深入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特別是禪宗思想以及士大夫們的參禪研佛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蘇軾開始,還有黃庭堅、文同、米芾為代表。他們不僅同佛僧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而且還以「居士」的身份參加學佛參禪的活動,希望從禪思,禪趣中獲得感悟。例如,黃庭堅就直接把書法的最高意境與禪宗的閑澹無為,清虛空靈等同起來,指出參禪者可以領悟書法的意境。米芾則把表現書家主體的「趣」作為對上乘之作的最高要求,這種觀點在內在上與禪宗的「心性」論有著相通的一面。並且宋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被後人稱為「尚意」時期,所指的「蕭散簡遠」、「虛淡」、「飄逸」等書風。在內在上與禪宗追求的淡泊高遠的禪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歷史上著名的禪僧書畫家,如被稱為「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巨然,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而且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又如宋初著名的詩畫僧卜惠崇就長於小景山水畫,他的畫還得到過蘇軾的贊賞。而克勤(1063—1135),宗杲(1089—1163)是續隋唐智永、懷素、高閑之後,最為著名的宋代禪僧書法家。此外,黃龍派的南和尚及其嫡嗣真凈禪師,因筆法深穩而著稱於禪林。所以說,中國的書法與繪畫發展史,北宋是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就書法而言,帖學盛行、重視「學識」、崇尚「情趣」的書風。這種書風的出現於當時帝王重視書法有很重要的關系。例如,宋太宗曾遣使搜求歷代帝王名臣的墨跡,命侍書摹刻於棗木板上,拓賜大臣。因完刻於淳化三年(992),故稱「淳化閣帖」,後來微宗又於大觀三年(1109)重新摹勒上石。此後,不論官方、私家、皆刻帖成風,形成了一種以崇尚「二王」書風,臨摹尺牘和信札為主的「帖學」。這種書風對於保存名人書跡、推動書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比如,此後的元明清書法就形成了專門的帖學派。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書法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碑板和墓誌轉為重視卷軸和尺牘、信札、題跋。這些無意識的信手而為之作,真是隨心所欲,盡情盡興,書風輕快活撥,恣肆放達。這一點,我們從當時被稱為「宋四家」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蘘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就是用手絹形式,以爛漫不羈、達情顯趣取勝。另外,自從唐代把「書法」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設立以來,書法除了「技藝」這一功能之外,又成了知識份子躋身仕途的一個階梯,這使得書法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進入宋代,人們對書法也就有了新的認識,出現了由唐代注重的「法度」轉為「尚意」的審美傾向,強調了書寫者「學識」的重要性。也就是書法中所體現的「書卷氣」。這就是說,書法作品的優劣,除了從書法的「技法」來考察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書作者本人的學識修養以及作品是否具有情趣作為欣賞書法作品的重要標准,比如黃庭堅就把書寫者胸中的「道義」作為書法之「貴」的重要標准。蘇軾在他的書論里多有所涉。由於重視書家的學識修養形成了以表現主體情趣為主的「尚意」書風。由於元明兩代的書法直接接受宋代的影響,故宋元明的書法大多書卷氣重,思想哲理性強。
繪畫方面,北宋初期就在宮廷內設立「翰林圖畫院」到徽宗時日趨完備,並將「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考入後有一定的職稱,可以穿於朝官一樣的服飾(即綉有「緋紫」和「佩魚」),可以支取錢糧。此舉既推動了繪畫的發展,也提高了畫家的地位。「宮廷畫」與以前繪畫不同的是,創作用的已經從傳統的「助教化,成人倫」轉為注重繪畫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由於佛教的普泛化「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深入到了各個階層。於是佛畫失去了原先的神聖庄嚴性,進一步世俗化。人物畫在北宋亦有所發展,宮廷畫院里就有一批寫真名手,蘇軾在《贈寫御容妙善師》里的「妙善」就是一個為仁宗皇帝畫「御容」的寫真高手。此外,北宋後期朝至南宋前期,出現了以描繪社會中下層日常生活為主題的風俗畫,這一類畫介於人物畫與山水畫之間,但表現的主題是人事活動而不是山水風光。這是宋代人物畫科中的一個新現象,如張擇瑞(宋,生卒年不詳)的《清明上河圖》。除此之外,表現形式也多為卷軸畫,以靈活輕便取勝。比較符合當時把繪畫作為玩賞消遣的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文人繪畫的發展,是北宋繪畫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以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為代表,並以「士人畫」作為他們這一派繪畫的名稱。並認為「士人畫」高於畫院畫工的創作。強調作畫要具有詩意,即所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主張即興創作,興之所至取其意氣所到,重在「傳神」而不拘於物象的外在刻畫,把表現主體的情趣作為繪畫的最高准則。喜歡用簡淡的水墨色感,北宋中後期興起文人畫潮流,對此後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的「尚意」、「傳神」、「情趣」正是禪宗思想在書法、繪畫作品中的演義和寫照。
宋代已開始呈現衰勢的佛像菩薩圖繪和寫經刻經等,在元代曾得到一定的復興,蓋因元朝統治者制訂了保護一切宗教的政策,尤其是密宗為帝王顯貴所崇奉和倡導,而密宗又是儀軌復雜,講究入教、供養、誦咒、弘法儀式的宗派,加上受漢文化影響的元朝君王漸漸鍾愛翰墨,以及受異族統治的漢族文人士子格外追懷民族文化。所有這些都促成了元代佛教書畫一定的發展。元是由蒙古族貴族建立的政權。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六年(1279)滅南宋,統一了全國。元朝歷八十年左右,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在元末農民起義急風暴雨中土崩瓦解。朱元璋取而代之,建立明朝,恢復了漢族政權。明朝歷二百七十六年,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為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推翻。東北的努爾哈赤統率女真族軍隊趁機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建立了長達二個半世紀以上的清王朝。在這社會變動的前後六百餘年中,佛教及佛教藝術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但總體規模、氣勢和藝術成就上,都進入了一個式微時期。
元代佛教繪畫大多是密宗畫。雖有擅人物或山水等的文人亦作佛像、觀音、羅漢、變相,並亦有精品,不過大多主要是以題材之變化求筆墨之意趣,情感表現性強而宗教象徵性弱。有佛畫佳構驚世的趙孟頫等數人畢竟無力回天。元代整體上已不見前代佛畫有過的庄嚴輝煌,實際上顯示出自宋代萌生的佛畫衰運之趨勢。元代佛書呈復古(宗晉唐傳統)態勢和規整風格。中國書法史上大家趙孟頫是元代書畫,也是佛教書畫之第一人。此外,元代佛教書畫也體現出以書入畫、以畫入書互相滲透融匯的特點,追求清空靈透、高雅絕塵的風韻與境界,實則是與禪境相通的。元代是禪畫的終結階段。
到了明清時代,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那種金碧輝煌、壯闊宏大的佛教藝術和五代兩宋那種禪機滲透、簡淡悠遠的禪畫,統統成為歷史過去了,連元代一時振興的那種絢爛神秘而帶恐怖感的密宗藝術也盛況難再。佛教書畫隨著佛教的衰微而趨於沒落。
但佛教畢竟已經融進中國文化。明代時,明太祖朱元璋少時嘗在皇覺寺為僧,取得政權後又選高僧使侍諸王和招徠外國僧人,授以封號、官位。明中葉武宗朱厚照亦崇佛通經,自號「大慶法王」,倡導佛教。這樣,明代佛教還有一定聲勢。但佛教書畫仍無大起色,在書畫藝術中只列次要地位。明代繪畫以山水花鳥為主,「至於神像及地獄變相等圖,則百無一矣」(明謝肇淛《五雜俎》)。明以及清代的文人士子書畫並重,在書家、畫家作品中,在畫家書法和書家繪畫當中,都有一些佛教題材作品,但與其說主要是為了傳經弘法,不如說更重在抒發性靈和追求筆情墨趣,從而也更具個性風格特徵。這些繪畫縱然有少數亦注重禪機悟境的蘊藉,但不少卻是只承前代禪畫的疏簡清淡形式而不求禪意禪境,不過作者的宗教感情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文人佛畫也納入宗教膜拜體系。
有明代的佛書大多體現帖學書風,亦學晉宗唐,本身尚秀媚可觀,少數佛書還自有風神,但畢竟在總體上缺乏氣勢力度,亦少有新的發展。到明代中期文徵明等人振作書風,也傳下了精美的寫經等佛教書法。明末董其昌以禪學論書學,又以禪家分宗為比喻,劃分歷代山水畫家為南北兩派,這些理論對清代影響很大。
清代之佛教繪畫隨著佛教繼續明代之衰勢,且更為萎靡不振。道釋畫在清代畫壇幾乎沒有獨立的地位,雖有山水、花鳥、人物畫家間或圖寫佛像、觀音、羅漢、鬼神,多少帶有宗教的虔誠,也主要是當作抒情達性的工具,未必都納入宗教膜拜體系。以佛畫名世者惟丁觀鵬等幾人而已。民間佛畫形式多樣,因時代去今未遠,仍有不少留存,看來較為熱鬧。明、清佛教圖像中尤多羅漢,流傳著取自中國人形相的《五百羅漢圖》。佛畫不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清代繪畫以山水、花鳥最為發達,卻是與許多禪門高僧畫家的貢獻分不開的。「清初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原濟的禪意山水、花鳥,強調「陶詠乎我」和「借古開今」,別具一格,匠心獨運,影響了清代畫壇。
清代書法略有振興,得力於清朝初、中期幾代皇帝(世祖福臨、聖祖玄燁、高宗弘歷)為了政治和藝術的原因而鍾情華夏翰墨,臨帖揮毫,倡導書藝。繼明代之後至清宣宗道光(1821-1850)之前,崇尚魏晉以下鍾(繇)、王(羲之)、顏(真卿)等書風體系的帖學非常流行。道光前後書壇開始出現變革。金石考據學的發達和乾隆嘉慶(1736-1821)間北朝和隋代碑誌銘記的大批出土,使守成太久的帖學盛極而衰,有創意的書法家受撰寫《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的阮元及其同道的影響,使書風從纖弱走向遒勁,開始走出自己的路。清代佛書亦同時反映出書壇這一變化,代表者如鄧石如、伊秉綬等人,在其佛書中體現「碑學」書風,並以融合其他書體技法的篆、隸體書寫佛教文字。此外,元明清三代高僧法師中尚有一些人擅翰墨,留有墨寶,大多精緻雅美,但突出者寥寥。惟「清初四僧」書法,自成風格。近代禪門高僧大德弘一,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作書,醇樸自然,別開生面,為書史上獨立一派。中國書畫史上之所以佛教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關鍵在於佛教的信仰和傳播。於佛教的經典中,釋迦牟尼佛除鼓勵信仰者書寫、讀誦經典外,還勸導世人通過繪畫、雕塑、鑄造等方式來展示佛教的存在。因此,信仰者虔敬寫經甚至刺血為墨,誠恐誠惶一絲不苟,從而賦予了書法以更多的精神內涵,抄寫佛經也就成了中國書法歷史的一大主流和重要推動力量,至魏晉時中國的書法一脫篆隸之呆板,變得自由灑脫了。如敦煌(晉至唐代)以及雲居寺(隋至明代)的寫經,即可展現當時的應有風貌。
在佛教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方面,從大的方面而論,敦煌同樣是最好的見證。若具體說來,最早可首推謝靈運受佛教影響所開創的山水畫,其後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佛教信仰畫家如曹不興、顧愷之、吳道子,迄至近現代的張大千、齊白石、圓霖等,可謂不勝枚舉。
佛教與中國書畫的關系,可謂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佛教對書畫藝術的貢獻和影響並非昔日的輝煌,在歷一瞬間的阻隔後,又迎來了大放光明的時代。書畫界廣大人士基於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不可避免地會去認識和接觸佛教,因此與佛教結緣和信仰者日益增多。
網路 善良的獨孤風雪
⑸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美術從哪些方面確立了古典藝術的准則
一,產生了帝王畫家和專職的文人畫家。帝王帶頭搞書畫,極大地提高了書畫的地位,迴文人畫家深得答最高統治者的寵愛和社會敬仰,提高了書畫和書畫家的身價。文人登上畫壇,專職文人畫家出現,打破了皇家壟斷畫壇的局面。繪畫進入獨立發展的新時代。
二,宗教美術題材為藝術家提供了自由想像的餘地,加之有外來佛教美術可資借鑒,畫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對藝術水平的提高極為有利。
三,產生了系統的文藝理論和畫論。以形寫神說的理論成為畫家自覺的指導思想。
四,中外藝術的融合,提高並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技巧,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疏密二體繪畫風格產生。
五,繪畫技巧有明顯進步,刻畫形象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設色更加豐富,人物畫開始有豐富的背景。水墨與丹青開始有獨立跡象,對色彩提出的「炎緋寒碧,暖日涼星」表明畫家對色彩冷暖性格已有明確認識。
⑹ 美術與政治的關系請舉例說明
無論西方美術還是東方美術歷程,他們的起源說裡面有個叫巫術起源說,這個是目前贊同最多的說法,而巫術,必然聯繫到政治統治,也就是說在這種說法下,美術的誕生一開始就於政治密不可分。並隨著社會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美術日益成熟,趨於體系化,更徹底的成為維護政治,維護宗教的必然手段。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美術進一步發展,開始慢慢脫離傳統的在宗教思想和政治統治上的唯一性,走向本身的獨立,追求個人學科的藝術魅力。到現代,其實美術對政治的輔導教化作用還是很明顯,但相對於之前幾個社會已是減弱許多了。
同理西方美術史也是這么一個過程。只是他們劃分歷史階段跟中國不一樣,中國美術從理論形態上看,多感受性和經驗性的評議,多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品評,進而涉及作者的個性品格;從哲學基礎上看,崇高和諧、中正,其范疇多為相互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如形與神、虛與實、情與理等;從社會學意義上看,注重美術同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關系,注重社會功能。 西方美術理論可溯源於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雕刻和繪畫均有論述。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說對後世歐洲的美術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文藝復興使美術理論更多吸收了自然科學中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中國美術理論以東晉顧愷之的傳神論、「遷想妙得」和南朝齊謝赫的六法論以及南朝陳姚最的「心師造化」為代表,奠定了中國美術理論的基石。其後有影響的畫論有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 美術理論著作有五代荊浩的《筆法記》、宋代郭熙《林泉高致》、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等。蘇軾、趙孟?、倪瓚等人的文人畫理論均發展了以書畫為主的中國美術理論。20世紀以後,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龐薰、王朝聞擴大了傳統美術理論領域 ,對美術理論作了新的發展。
.達·芬奇以及後來的W.荷加斯、D.狄德羅、G.E.萊辛、G.W黑格爾、近代的G.庫爾貝、H.A.泰納、A.羅丹等使之不斷完善和系統。西方美術理論的特點,從理論形態上看,理論性強,多側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闡釋;哲學基礎,偏重從科學的角度尋找藝術形式美的依據,產生了透視學、藝術解剖學、色彩學等學科,且因強調個性和意志的自由 ,而有極端化和絕對化的傾向;從社會學意義上看,強調對作品形式美的自由觀照,強調美術的無利害和非功利性。 由於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實踐的科學總結,因而不論創作者承認與否,它對美術實踐均會產生一定影響。至於其作用是否積極、有力,取決於美術理論本身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深刻性。
⑺ 連雲港東海縣美術教師編制考試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4分)
1、宋代的蘇軾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在詩詞、散文、書畫、 及文藝批評上都有獨到的創造。
2、畫史上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指的是北齊畫家 曹仲達 和唐朝畫家 吳道子 。
3、編鍾是 樂器,由數件鍾組成,形狀 ,大小依次 。
4、標志按用途可分為 標志和 標志兩類。即具象徵意義和內涵的 。
5、巴洛克美術是歐洲17世紀的美術樣式。發源於 ,以其熱情奔放、
強烈、 華麗而自成一體。
6、美術作品按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分為 具象藝術、意象藝術 、抽象藝術三大類。
7、美術的特徵一般為 性、 性、 性。
8、藝術是人類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一般包括美術、 , , , ,
六大類。
二、單選題:(每小題1分,共12分,將正確答案的字母序號填入表格內)
1、《弋射收獲圖》是屬於古代:
A.畫像石 B.帛畫 C.壁畫 D.畫像磚
2、 《毛公鼎》是屬於青銅器中的:
A. 兵器 B. 雜器 C. 樂器 D. 禮器
3、麥積山石窟位於我國:
A.雲南省 B.河南省 C.甘肅省 D.山西省
4、黃筌是 時期花鳥畫家。
A.五代 B.北宋 C. 南宋 D. 明清
5、 《萬壑松風圖》是南宋 的作品。
A.馬遠 B.李唐 C.夏圭 D.劉松年
6、反映了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摧殘下中國人民苦難形象的中國畫是:
A.《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B. 《血衣》 C. 《流民圖》 D.《三毛流浪記》
7、文藝復興時期,對宗教改革充滿景仰和崇敬之情的畫家是:
A、米開朗基羅 B提香 C丟勒 D 拉菲爾
8、顏真卿行書,極受推崇,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的作品是:
A、《祭侄文稿》 B、《顏家廟碑》 C《爭座位稿》 D 《自書告身》
9、被稱為「浪漫主義獅子」的大師有19世紀的著名畫家是:
A. 布萊克 B.德拉克洛瓦 C.弗里德里希 D. 透納
10、19世紀中期矢志將自己的藝術奉獻給「泥土上的英雄」——農民的現實主義畫家是:
A.米勒 B.庫爾貝 C.珂勒惠支 D.列賓
11、傑出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下列作品中,描寫戰爭的是:
A.《亞威農少女》 B.《三個音樂家》 C.《舞蹈者》 D.《格爾尼卡》
12、英國現代著名的雕塑家是:
A.亨利摩爾 B.馬約爾 C.布爾德爾 D.馬里尼
三、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美術欣賞的作用是:
A.開闊眼見 擴大知識領域 B.陶冶思想 C.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D.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2、基本的美術素養應該包括:
A.能解讀身邊的美術現象
B.能運用美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觀念
C.能嘗試運用各種表現形式描繪對象
D.能自主追求更高的審美品位,有自己的審美趣味
3、屬於我國刺綉工藝「四大名綉」的是:
A、粵綉 B 、蘇綉 C、 湘綉 D、蜀綉
4、下面作品不屬於漫畫的是:
A、 《三毛流浪記》 B 、《血衣》 C、《轉戰南北》 D、《愚公移山》
5、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一般臨帖方法有:
A.摹寫 B.對臨 C.背臨 D.意臨
四、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10分,記「√」為對,記「╳」為錯)
1、世稱「顛張狂素」狂草二絕,指的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懷素。
2、羅丹的《思想者》原是《地獄之門》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紀念碑雕塑是《加萊義民》,最重要的肖像雕塑是《巴爾扎克》。
3、對法國印象派和後期印象派產生很大影響的是日本的「浮世繪」 。
4、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美術在美術技法上的兩大成就是色彩學和透視。
5、顧愷之畫論的中心是傳神論。他畫論中提出了氣韻生動和遷想妙得。
6、我國現存時間最早的大型陵墓石雕是東晉的霍去病墓石雕。
7、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帛畫是戰國時代《龍鳳人物圖》,這幅畫表現的內容是引魂升天。
8、俄羅斯畫家列賓最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歷史畫方面。
9、清末,活動於上海的畫家稱之為「海上」畫派,簡稱海派。其中最傑出的畫家是任伯年、齊白石、吳昌碩。
10、工筆畫從技法上可分為白描、淡彩、重彩、沒骨四種。
五、簡答題(12分)
1、由王希孟的《江山千里圖》談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透視特點。(6分)
2、試談古希臘美術繁榮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