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荷葉上的青蛙》美術教學反思
我選擇了比較形象生動的「青蛙跳荷葉」情景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能較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生動,達到教學的目的,從而為培養學生[ ]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上課時,我盡量做到少講精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練習、去感受。美中不足的是在做示範練習時,沒有很好地顧及後面的學生,組織能力還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❷ 七年上冊美術油畫棒荷葉
美術課老師要求同學們帶水彩筆或油畫棒,303班39個同學其中29個帶了水彩筆,20個同學帶了油畫棒,有2個同學一樣也沒有帶,帶了兩種筆的有幾人?
望採納謝謝
❸ 王昌齡的《采蓮曲》的藝術構思的特點是( ),讓讀者遐想無窮。
能給分了嗎?還多了些問題啊,你要的在問題8。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1.這首就小詩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語言生動活潑,傳神地表現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2.這首七言絕句在藝術構思上有什麼特色?
答: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自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用權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思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獨具匠心的。
3.《采蓮曲》中「亂入」一詞,描寫了什麼情感?
答:寫采蓮姑娘爭先恐後地將船劃入池塘時的活潑情態。
4. 「荷葉羅裙一色裁」是說女子的羅裙像荷葉,羅裙與荷葉一色,樸素美艷。
5.「芙蓉向臉兩邊開」中的「芙蓉」即荷花,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6.「亂入池中看不見」中的「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寫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7.「聞歌始覺有人來」中的「始」即才的意思。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這是從聽覺角度寫的。
8.從上面分析可知這首詩的藝術構思特點是始終不讓采蓮少女露面,若隱若現,若有若無,讓讀者遐想無窮。
9.試說說「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一聯的寫作特色。
答:這兩句巧妙地將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借蓮來寫人,羅裙與荷葉融為一體,臉龐與鮮艷的荷花相互映照,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1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
采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采蓮曲白居易菱葉縈波①荷颭風②,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③落水中。註:①縈波:在水波上旋轉浮動。②颭風:在水中搖擺。③搔頭:古代婦女綰發的簪子。
①簡析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異同點。
答:兩首詩中的采蓮少女都熱愛勞動,辛勤勞作。王詩中少女美麗、歡樂,充滿青春活力;白詩中少女羞澀、純真,情感真摯。
②)詩人通過塑造的采蓮少女形象,各表達出詩人什麼樣的感情?答:歡悅、驚喜。
❹ 金色花和荷葉·母親都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金色花和荷葉母親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這種方法叫做借物喻專人。
《金色花》文章以「假屬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發生聯想,描繪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荷葉母親》借荷花蔭蔽紅蓮從而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與關愛。兩首散文詩都以聯想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愛,謳歌了母愛的偉大。
《荷葉·母親》作為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葉贊母的散文詩。它是一篇愛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生動場景所感動從而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抒發了子女對母親的愛。本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冰心。
(4)美術教案荷葉擴展閱讀:
《荷葉母親》出自人教課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散文詩兩首》的第二首。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品味積累和寫法的借鑒,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
《荷葉母親》在教學時應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爾的《金色花》之後來學,是想讓學生趁熱打鐵進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詩的閱讀和寫作方法。
❺ 《金色花》與《荷葉·母親》的異同
參考:金色花和荷葉來母親都藉助一種源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都包含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愛意和贊美,題材上,都採用了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金色花》藉助金色花抒發了對母親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家庭及人類天性美好和聖潔的贊頌.。《荷葉 母親》借景寫人,托荷贊母,深切地表達了冰心對母親由衷的感激和愛戀兩首詩都是表達對母親的愛,但其所表達的對母親的愛不同:金色花----擔心。荷葉母親----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