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級下冊美術課做陀螺作文三百字
昨天早上,我從雜貨箱里找出了兩個陀螺(是爸爸媽媽小時候玩的那種)。我頓時樂開了花,迫不及待的找來一根跳繩用的繩子,想把它綁在陀螺上啟動,可是,怎麼也綁不上。因為繩子太粗了,就算綁上了,它還會自己鬆掉的、、、、、正在我左右為難時,外婆看見了走過來對我說:「豆,陀螺不是這樣打的。你打陀螺的工具也不對。來,外婆幫你做一個打陀螺的鞭子。」說完就從木料箱里找出一根小木棒,用柴刀輕輕的把木棒分成兩小半,然後找來一根扁扁的褲帶。把它綁在削好的小木棒的上端,這樣一根打陀螺的鞭子就做好了。可是我還是不會打啊,就對外婆說:「外婆你教我好嗎?」外婆說:「好呀!首先,我們把褲帶扁扁的一面一圈一圈地綁在陀螺上,注意!要順時針方向。然後左手拿著陀螺,右手拿著鞭子,數到一二三,左手放開陀螺,右手使勁向右一轉,陀螺就能轉起來了。等它快要倒了,就用鞭子抽他一下。」外婆還給我示範了一下,我試著接過繩子和陀螺,一開始,陀螺被我轉起來後,我一鞭子下去,打得太重了,陀螺一下子就打飛掉了!外婆看見笑了,對我說:「豆,你用太大的力反而會不好。輕輕地就可以了。就像你們小朋友,爸爸媽媽老是打你太厲害的話,你說你會不會合作聽話呢?」聽了外婆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就重新啟動陀螺,等它快要倒下時,我輕輕地抽他一鞭子,陀螺一下子轉得更快了,我又加上幾鞭子,陀螺轉到一個地方,飛速轉動,一動不動地釘在地板上了。非常帶勁!我還轉動另一個陀螺讓他們「鬥牛」。我玩的津津有味。都不想停下來了。打陀螺的樂趣真是太多了,我真希望我們這些小朋友能傳承這種古老的游戲。
『貳』 怎麼設置藝術字為陀螺形形狀是哪一個
『叄』 犍陀羅藝術是怎樣產生的
公元1世紀中後期,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交互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發生迅速變化。在此背景下,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肆』 什麼是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是由來自於歐洲東南部巴爾乾地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前回356~前323)東征中亞答、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區時所帶來的古典希臘文化與東方(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文化融合的結果。
以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表現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地區的題材,後來越過帕米爾高原流傳到我國新疆西南部地區,為我國的繪畫、雕刻、建築、工藝美術帶來了希臘羅馬風韻。
(4)小陀螺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公元 1世紀上半葉,丘就卻在大夏故地建貴霜帝國。至迦膩色伽在位期間,其國都亦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城(今白沙瓦)。他重視文化藝術事業,提倡佛教。犍陀羅遂成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
大約從 1世紀開始,藝術家打破過去藝術作品不能直接表現佛陀的禁例,仿希臘神像創作大量具有希臘、羅馬藝術特色的佛像作品,後世的考古學家即以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犍陀羅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犍陀羅藝術
『伍』 Word2013怎麼設置藝術字「陀螺形」形狀,以及陰影設置為「陰影樣式4」
1、插入藝術字:插入--文本--藝術字;
2、設置藝術字樣式:選中插入的藝版術字,藝術字工具--格權式--藝術字樣式,「更改形狀」,選擇「陀螺形」,如圖:
『陸』 印度犍陀羅藝術 名詞解釋
犍陀羅藝術是抄由來自於歐洲東南襲部巴爾乾地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東征中亞、南亞次大陸地區時所帶來的文化與東方(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文化融合的結果。以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表現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地區的題材,後來越過帕米爾高原流傳到我國新疆地區,為我國的繪畫、雕刻、建築、工藝美術帶來了希臘羅馬風韻。
『柒』 竹片、蘿卜、美術刀、吸管怎麼做陀螺
通過製作竹片陀螺探索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的科學道理。 教學重點:製作竹片陀螺,並學習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的原理
『捌』 馬圖拉藝術和鍵陀羅藝術的區別
區別:
1、兩地的風格截然不同,犍陀羅藝術體現出強烈的希臘因素影響,而馬圖拉藝術則來自印度原有的風格。
2、造型藝術分別明顯。
菩薩像是犍陀羅藝術中最愛表現的雕像之一。雕像眉毛下垂,眼睛大睜,薄唇緊閉,唇上有鬍髭。頭上纏印度王子攢花頭巾,佩戴項圈、臂釧、手鐲、戒指。袒露肩膀,左手叉腰,右手施無畏印。下身著衣裙,質地厚重,似羅馬長袍。
馬圖拉的佛像雕刻藝術與犍陀羅藝術不同,馬圖拉佛像雕刻藝術更多地表現出印度本土的特點。如圓臉大眼,螺狀肉髻;薄衣貼體,凹刻衣紋,袒右肩袈裟;裸露而充滿力量的肌肉等。
3、產生地點不同,分屬印度的兩個地區,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響。
4、雕刻材料、藝術風格不同。
犍陀羅藝術雕刻材料採用青灰色片岩;造型高貴冷峻,衣褶厚重,風格傾向於寫實主義,強調人體解剖學細節的精確。
馬圖拉藝術雕刻材料採用白綠色石灰石,造型柔美活潑,肢體細長,風格介於古風與古典主義之間,並透露出巴洛克風格的徵兆。
除此之外,兩者在許多方面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犍陀羅美術的外來文化色彩十分濃郁。貴霜王朝都城布路沙布邏(今白沙瓦)的迦膩色迦大塔的佛塔寺院多已傾圮,大量遺存的是裝飾佛塔的佛傳故事浮雕。
(8)小陀螺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同時期的藝術風格
同一時期,南印度的阿默拉沃蒂的佛教雕刻自成一派,與犍陀羅、馬圖拉並為貴霜時代的三大藝術中心。貴霜時代的藝術處於佛教藝術的繁盛階段,總的風格趨向於從古風風格向古典主義風格過渡。
阿默拉沃蒂是南印度與貴霜王朝對峙的安達羅國薩塔瓦哈納王朝的都城。阿默拉沃蒂美術比馬圖拉美術的印度本土文化傳統更加純粹。
阿默拉沃蒂大塔和那伽爾朱納康達、賈加雅佩特等地的雕刻,都屬於阿默拉沃蒂風格。雕刻材料採用白綠色石灰石,造型柔美活潑,肢體細長,風格介於古風與古典主義之間,並透露出巴洛克風格的徵兆。阿默拉沃蒂式的佛像曾傳至斯里蘭卡和東南亞諸國。
『玖』 它的最主要的繪畫特點是什麼犍陀螺藝術
犍陀羅造像藝術
所謂犍陀羅藝術,是佛教藝術的專有名詞。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國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進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紀,殖民地的歐洲人後裔,與原來居住在中國河西走廊的月氏(rou)人一起,建立起強大的貴霜帝國,定都犍陀羅(今馬巴基斯坦白沙瓦與阿富汗東部地區)一帶。貴霜帝國的第三代君主迦膩色迦開始提倡佛教,並將希臘雕刻神像的手法用來雕刻佛像,於是,犍陀羅藝術產生了。由於希臘人對神的觀念不同,他們認為人神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中天國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觀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當地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下,自然地與佛教的精神相交融,產生了最早的佛教藝術—犍陀羅藝術。犍陀羅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當地的造像風格略帶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強調自然的寫實性,外觀上則是高鼻,深眼、卷發、嘴上有八字鬍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會表現肌肉線條。
犍陀羅(梵 Gandhara, Gandhara, Gandha-vati ),又作健駝邏、干陀衛。意譯香行、香遍、香風。位於今西北印度喀布爾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羅國的領域,經常變遷,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入侵印度時,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邏伐底,約在今天巴基斯坦白夏瓦東北之處。公元一世紀時,貴霜王朝興起於印度北方,漸次擴張版圖,並有喀布爾河一帶。迦膩色迦王即位時,定都布路沙布邏,就是今天的白夏瓦地區。王去逝後,國勢逐漸衰微,至寄多羅王,西遷至薄羅城,以王子留守東方。
在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前後七、八百年間,佛教曾盛行於此國;阿育王派遣布教師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羅的發端。此國原是上座部,尤其是說一切有部的中心,但後來國內的僧眾吸收了大眾部的學風,因此大乘思想也曾風行一時。迦膩色迦王統轄廣大的領土,當時犍陀羅是他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會的樞紐之地。國王後來皈依佛教,在都城廣建寺塔,造立佛像,開啟了著名的希臘式犍陀羅佛教藝術。大致來說,犍陀羅屬小乘有部教派,世友、法救、脅尊者等,都是犍陀羅有部的傑出論師。公元四、五世紀,世親造《俱舍論》三十卷,這部論書將有部繁瑣的教義予以整理、統一、批判,歷來被視為有部學說集大成的論著。
世親之兄無著,出家於犍陀羅國,先在化地部修學,後轉赴東方,受教於一位羅漢,研習小乘空觀,但仍不能滿意,於是前往中印度學大乘空論,在阿逾闍國入禪定三昧,上升兜率天,會見彌勒菩薩,學習《瑜伽師地論》、《大乘庄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大乘經義,回到人間後,為大眾廣說妙理,又教化其弟世親皈依大乘。世親回小向大後,專研大乘教法,遍歷憍賞彌國等中印之地,宣揚大乘教,又作大乘論書百部,親炙受教的弟子約有一千多人。
無著、世親之時,犍陀羅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東晉的法顯、宋雲等人都曾到過此國,稱道該國國民崇敬佛教,好讀經典。宋雲曾把在犍陀羅等地的見聞撰成《宋雲行紀》。在宋雲返回洛陽三十多年後,有犍陀羅國人闍那崛多來到長安,在四天王寺譯出《金色仙人問經》二卷、《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頌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見,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間,犍陀羅佛教與中國佛教間的來往交流已經逐漸受到重視。
自公元六世紀以後,佛教失去王室護持,後雖有突厥王一時再興,然而到第十世紀,又為回教徒所迫,佛教終於絕跡。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犍陀羅國的疆域,東西約千餘里,南北有八百餘里,東臨信度河(今印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邏,王族絕嗣,隸屬迦畢試國,市井空荒,人煙稀少。可見國力曾鼎盛一時的犍陀羅國,在七世紀玄奘大師西行之時,不但已荒廢沒落,且已臣屬於他國。
總括而言,西域佛教自公元前二、三世紀到公元四、五世紀之間,教派多屬小乘,當時盛行小乘的有疏勒、罽賓、犍陀羅等國;至於大小乘思想混合,而仍以小乘為主流的有安息、康居、龜茲等國;主要盛行大乘的則有大月氏、高昌、於闐等國。四、五世紀以後,犍陀羅因無著、世親二位大乘論師的出世,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趨勢。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區,世人受婆羅門教影響,虔誠地對神靈頂禮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靈,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釋迦牟尼奉為教主,這大不利於佛教的流傳。伴隨社會的變化發展,一些佛教徒改變了自己的佛教觀念,他們自稱大乘,而貶低早期佛教為小乘。大乘佛教把釋迦牟尼神化,稱其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時把佛教的神靈描繪成人形,塑成華麗的雕像。由於公元1—2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後來的人們稱早期佛像藝術為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風格。據說貴霜地區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後,感到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相似,於是按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羅式的頭,臉上的笑容靜謐而安詳,披著希臘長衫模樣的袈裟。後來,佛陀以健美體魄為特徵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觀念在裡面,從而使佛陀變得眼窩深陷,形容枯槁,醜陋不堪。但它通過肉體的瘦、丑反襯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說,成熟的犍陀羅藝術是用希臘藝術手法詮釋印度宗教思想。隨著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繪畫等佛教藝術也因而發達,佛像多以泥土、漆灰為原料,佛畫以壁畫為主,樣式則多為融合希臘、羅馬、波斯、大夏、印度等風格的犍陀羅藝術,此外還有回紇式、喇嘛式等。七世紀以後,中國美術色彩漸濃,遺物多見於吐魯番一帶。至於取材范圍,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觀音、文殊等菩薩,繪畫以《賢愚經》、《六度集經》的故事為對象。經典的編纂、書寫、翻譯也極盛行,僅高昌、於闐二地,就發現了中阿含、般若、秘密等二十餘種。
隋唐之際,穆罕默德在大食(si)創立回教,由於用武力傳教,馬蹄所到之處,佛教盡為所滅,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濕彌羅、犍陀羅、疏勒、於闐、龜茲、高昌等各國的佛教,從三國時代到明代之間,先後被祆教、回教侵略吞並,西域佛教也因而從此沒落。
犍陀羅佛教藝術特徵
乃印度佛教藝術之一派。又稱犍陀羅藝術、希臘佛教藝術。以印度西北部犍馱羅(巴Gandha^ra,約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方為中心而發展,即亞歷山大侵入印度後至貴霜王朝滅亡,盛行於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區域之佛教藝術。其藝術之表現,主要為宮殿寺廟之建築、佛菩薩像之雕刻、繪畫,其內容大多以佛教題材為主,而採用希臘系統之表現方法,歷史性價值極大,影響廣及印度、中亞、我國、日本等處。蓋以印度傳統藝術,吸收希臘、波斯、大夏、羅馬之風格,鎔為一爐而自成一派。佛像造立之起源及年代不得其詳,部分學者推測為紀元前後始行於犍馱羅地方,然依史實難以確認。依道行般若經卷九、卷十載,可知西元二世紀中葉以前,犍馱羅地方已盛行造立佛像;又從法顯、惠生、玄奘等之著作中,對於那揭羅曷國之佛影及布路沙布邏城之雀離浮圖等之遺跡皆有描述。建築方面,以佛教之伽藍、塔為主,式樣以印度傳統建築為基準,佛塔沿襲中印度古覆缽形式,然由其柱頭可見所受羅馬、希臘之影響。佛塔塔身極高大,伽藍則大致呈方形之高牆,內有中庭,四周有房室並立,建材均以石塊拼成,而不使用磚。至於雕刻方面,其題材頗多,有佛、菩薩,或取自佛傳、本生譚,數量極多,乃犍馱羅藝術之中樞,多以浮雕表現,少有圓雕之作品,背面削平,身體比例不夠勻稱。其式樣模仿希臘人之骨相,一反中印之螺發,而呈現波狀發紋,面貌亦不同於印度人,高額、尖鼻、薄唇、人中短、衣褶厚重。繼承此風之雕刻為現今北印度及土耳其斯坦(俄屬中亞)。犍馱羅藝術越過北方蔥嶺進入現今新疆地方,傳至中原,影響北魏佛教藝術,又經由朝鮮傳入日本,顯著影響飛鳥時代之建築、雕刻。另一派則傳及緬甸、暹羅、交趾等地。第五世紀中葉,印度受咽噠族之侵略,犍馱羅藝術亦因之衰頹。
『拾』 什麼是健陀羅藝術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區,屬古健陀羅,當時這里的佛教曾十分興盛。出生在這個地區的蓮花生大師於公元八世紀中葉來到西藏地區,弘傳密宗教法,成為西藏的密宗祖師。藏族人一直將該地區看成是佛教的聖地。健陀羅藝術也就隨之在西藏傳播開來。健陀羅佛教藝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內容與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結合而產生的門作品的特點表現為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紋起伏很大,立體感強,衣紋走向從右上往下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大衣的一角,頭發呈水波狀或渦卷狀,覆蓋著肉暮,鼻樑與額頭成一線,凹目高鼻,薄唇,蓄有兩撇上翹的小胡須;菩薩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條布,從左肩搭於右手上,頸部飾有頸圈、項鏈、瓔絡等物,形體健壯,身材粗短,姿態有力,猶如年輕的男性武士,頭發很濃,發型翻卷,為束扎頭發,頭發正中有方型飾物和大花捲,寶增在腦後結為四根,在兩耳側如蝴蝶般飛舞飄揚,耳朵上有耳飾。佛、菩薩像大多有同心圓形光背,下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養人,左右為兩個獅子,中間置水瓶花葉。
克什米爾在印度西北喜馬拉雅山區,公元十世紀末佛教在西藏復興,克什米爾佛教藝術也傳入西藏,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品特點表現為人物的造型臉形長圓,眼瞼大開,瞳仁點在正中,似吃驚狀,有的眼大無神,身軀飽滿。佛像多著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長,通身用黃銅鑄造,光滑亮麗,台座形式多樣。代表作品如燃燈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兩側跪供養人,佛作說法印,神態安祥親切,袒右肩,裂裝衣褶用凹溝表現,自然流暢,黃銅鑄造,光亮滑潤,是難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