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美術 教案
美術,是造型藝術。屬於視覺藝術,就像音樂是聽覺藝術一樣。
包括:(針對初中回以下)象水答彩、國畫、手工等等都是美術的種類。
以前的分類是這樣:分中國畫、油畫(西方畫種)、版畫、雕塑,建築也算
現在可就多了。自從電腦,特別是個人電腦(PC、MAC)出現,廣泛運用以後,一下子,美術的種類就多了起來:...(舉例)
...
B. 小學美術教案怎麼寫呀
那麼短的抄時間上一節課? 建議你可以教教簡筆畫會比較簡單而且比較靈活 比如你可以教他們畫一個圓,然後告訴他們這個圓加上一些東西的話其實還可以變化成很多的東西, 如人的臉啦,動物的頭啦,籃球足球等等啦.. 不過這個教案可能比較適合小學,不過教這個的話,孩子們的積極性會比較強, 而且你還可以叫學生上去即興創作,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啦 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啦,還是建議你去一些網站上去找找其它人有關的教案來參考一下比較好~~
C. 美術教案如何寫
1,教學內容和目標
2,教學重點與難點
3教學活動設計:(1)導入:了解石膏幾何體的結回構特點,了答解光線給石膏的影響(2)怎樣利用直線起大形(3)如何上色調,色調直線的長短與立體感的關系(4)最後完善處理
4,石膏幾何體比較枯燥,應注意講授過程中的趣味性
D. 中小學美術教案如何寫
初中美術教案範例:
第二單元《春天的暢想》
第一課: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教學課時:1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二、學習領域:欣賞•評述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與評析,體會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表現方式。
2、能力目標:結合學生自己的觀察、發現,大膽地想像和聯想,幫助學生感受藝術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對春天的贊美,同時抒發自己對春天的感受,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繪畫創作表現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美的發現與追求,對生命與自然的親近,加深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體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意識,感受成功的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相關知識及其間的關系。
五、教學難點:
讓學生能以討論與合作、比賽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藝術家對春天贊美的角度與形式。通過對藝術家的作品與審美價值的了解、探究和體驗,理解不同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
六、教學准備:
1、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其中包括有關春天的文學作品、音像資料、圖片、音樂)
2、學生准備:課前預習本課,在課前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閱等途徑收集、摘錄描寫春天的文學作品片段與詩詞;中外藝術家表現春天的作品圖片;表現春天的攝影圖片及歌曲等。
七、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創設情境,揭題引趣:
師:春天是自然界萬物復甦、生命萌動的季節,更是人們辛勤耕耘、播種希望的季節。在春風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百草吐綠,百花爭艷,百鳥歡鳴,它孕育著生機,萌生著希望。下面,讓我們首先伴隨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組表現春的攝影圖片一起來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書課題)
課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誦錄音和配景攝影圖片
2、分組討論,闡述春天的特點與美感:
問題(1):自然界的哪些現象向我們傳達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組織哪些課外活動?
生(1):萬物復甦、鳥語花香、春意盎然、春柳葉綠、百花盛開……
生(2):春遊、寫生、植樹……
問題(2):結合課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詩歌、圖片、音樂用一句話談談你對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給人一種怎樣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徵意義和表現形式:
問題(1):在一年一度傳統的春節中,有哪些風俗習慣向我們傳達了春天即將到來的信息?
生: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
課件展示:春節時的民俗、生活圖片、民樂合奏《春節序曲》
問題(2):人們為什麼要在春節時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呢?春天象徵著什麼呢?
生: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這些風俗習慣寄託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們總是把春天作為一個美好的象徵,用春天來比喻新的開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發為「雨後春筍」……
問題(3):還可以用哪些形式來表現春天?
生:春聯、繪畫、音樂、雕塑、歌曲……
(二)發展認知階段
1、欣賞感受自然美與藝術美及其相互關系:
A、欣賞國畫《春》(現代) 王成喜
課件展示:攝影《梅花》與國畫《梅花》、毛澤東詩詞《卜運算元•詠梅》的書法與朗誦錄音
師:「春為一歲首,梅佔百花魁。」通過對比以上兩組圖片,談談畫家為什麼要用梅花來表現春天,傳遞春的信息?是怎樣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動聯系起來的?
師:梅花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紛紛趕來向春姑娘報道。大自然為我們創造的春天可以說是一個百花園,生機盎然。大家現在可以一邊欣賞一組花卉圖片一邊構思:如果讓你們用這些花卉為題材表現春天,你准備怎樣表現呢?
課件展示:一組表現春天花卉的攝影圖片和門德爾松的鋼琴曲《春之歌》
板書:自然美——客觀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現象的美。
B、課件展示:攝影風景圖片《灕江》與畫家白雪石的國畫作品《灕江春》等。
問題:同樣是表現桂林山水的題材,自然美與藝術美有何不同?什麼是藝術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書:藝術美——藝術作品呈現的美。二者關系——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美又高於現實美。
2、造型藝術作品與文學作品表現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點:
A、欣賞墨彩畫《溪》和國畫《初春》
課件展示:攝影圖片《春柳》與國畫《溪》、《初春》、童聲音樂《春》
師:「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綠清澈,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紋,嫩柳生機萌動,這一切都傳遞著春的消息。湖濱春柳吐綠,魚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魚舟來來往往,一片繁榮景象。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呀!
B、欣賞國畫《梅石溪鳧圖》 (宋) 馬遠
課件展示:Flash動畫《梅石溪鳧圖》、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朗誦錄音和解析
教學設計:Flash動畫演示梅花怒放、群鴨戲水場景,點擊梅花、群鴨局部放大,對比攝影梅花、鴨子進一步認識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感受文學與藝術不同的特點。
課件展示:一組自然界蜂蝶、小鳥、昆蟲迎春、鬧春的攝影圖片和音樂《鳥鳴》、女生合唱《春遊》。
C、欣賞國畫《春雨江南圖》 (現代) 李可染
師:每逢看到春雨,農民伯伯總是說:「春雨貴如油」!我們要說,春雨美如畫!而江南的雨景,無論是在畫家的畫中,還是在詩人的筆下,都別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遠。宛如蘇軾《望江南》詞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的寫照。
課件展示:一組表現春雨的攝影圖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誦錄音和背景音樂《春遊》
D、欣賞雕塑《春風》 (現代) 張德峰
課件展示:雕塑《春風》、音樂《望春風》、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誦錄音
師:散文中描寫的「春風」與雕塑《春風》表現的春風有何不同?
生:散文是以「春風」寫「春風」,雕塑《春風》則是將無形春風、春天有形化、具體化,刻畫成三位青春少女,像春姑娘一樣飄然而至,似乎看得見、摸得著,但也同樣充滿了美妙的詩意感受。
(三)課堂練習
請學生挑選自己熟悉的有關描寫春天的詩詞,簡短交流、思考後,用語言描述自己如果用繪畫來表現的畫面效果。例如: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等等。
(四)結束延趣、課堂小節階段
課件展示:一組畫家描繪的有關春天的作品背景音樂《湖上春來水沉碧》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一起感受了春光,暢想了春天,同時也放飛了理想與希望。「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不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奮精神,鼓足干勁去學習、去創造
E. 幼兒園美術畫船教案總結與評價
1、了解船的基本常識和用途。 2、運用基本型組合的方法,以繪畫、製作的形式大膽表現想像中的船。 3、根據船的用途及自己的感受大膽進行想像。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於:運用形狀組合的方法,大膽表現想像中的船; 難點在於:結合生活中的船及其用途,大膽進行想像並表現新穎而 美觀的船。 教學准備:船的圖片及...圖像資料,水彩筆、油畫棒等。 教學過程:
F. 美術教案包括哪些要素
1、教學目的
2、教學方法
3、教學過程
4、課堂小結
5、作業布置
G. 幼兒小班美術活動教案《畫章魚》評價
繪畫意圖:抄
章魚也叫八爪魚。親愛的小朋友們今天美術課我們一起來學畫章魚簡筆畫吧。現在我們拿出紙和筆。畫法很簡單,小朋友要細心學,仔細畫。
繪畫目的:
發展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探索和操作能力。
繪畫動物簡介:
章魚
全世界章魚的種類約有650種,它們的大小相差極大。章魚為溫帶性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適應水溫不能低於7℃,海水比重1.021最為適宜,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
繪畫年齡:
托班幼兒。
繪畫步驟圖:
1、先畫出章魚像吸盤一樣的嘴巴。如上圖
2、畫出章魚圓圓的腦袋。如上圖
3、畫出章魚的爪子。如上圖
4、最後畫出章魚爪子上的小吸盤、眼睛和嘴巴。如上圖
簡單的章魚簡筆畫就完成了。
小朋友是不是非常簡單!
你們學會了嗎?
分組繪畫:
教師巡迴指導。指導能力差的幼兒,啟發能力強的幼兒。
評價展示:
展示作品,幼兒互評。
活動延伸:
將作品貼在教師展示區牆面。
網站溫馨提示:
美術教育要為兒童的實現創造開放、自由、寬松、民主的時空條件。
H. 高中美術第二冊《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藝術》教案或說課稿
一、 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翻開藝術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藝術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體現出時代的文明和發展軌跡。在中國,原始時代的利用泥土製作的彩陶,商代利用銅和木材的製作的青銅器、漆器等;在西方,天然的石才成為希臘雕刻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原材料。這一切都說明了材質與藝術的密切關系。
現成物體被當著藝術表現的材料運用於現代藝術,可從繪畫大師畢加索談起。畢加索將廢棄的自行車車座、車把組合成公牛頭。之後,材料被藝術家當作表現思想的媒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自然界,纖維、竹木、石子、貝殼、金屬、塑料等都向我們提供了關於顏色、圖案、形狀、肌理、質感等方面的素材。同時,各種材質又具有軟與硬、輕與重、粗與細、冷與暖等屬性。因此,材料具有觸覺和視覺的雙重功能。材料的選擇與應用為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實踐與探索空間。美術教師就抓住這個契機,以材質與肌理為突破點嘗試採用實踐式教學模式進行現代工藝美術設計與應用的課堂教學。
基本過程:
課前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廣泛收集不同質地材料,並帶到課堂上。在發揮材質與肌理的效果前提下,構思作品。之後進行製作和實驗。最後,在學生完成作品之後發表自己的感想與體驗,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經驗。以下是教學過程中的幾個片段:
片段一:試驗課題《山水》
薛夼同學想做一個具有水墨韻味的壁掛。
實驗一:選擇通常用的黑色、白色垃圾袋,進行裁切、粘合。結果因為粘合技術不過關,效果不理想。
實驗二:選擇黑白布,灰色毛線等進行粘貼組合,效果較為理想,有親切感。
實驗三:選擇模板做底材,然後用沙漿、紙漿做肌理,之後塗色,效果接近真實。但沙漿牢固度、紙漿牢固度不夠。
最終,薛況同學選擇了麻布片作底,用布和毛線完成形象的設計與製作。
駱小華同學想做具有現代感的畫面效果。
實驗一: 選用塑膠板做底材,塑料管拼接,以方向的轉換表現山水的走勢,結果發現塑料管不能自由彎曲,局限大。
實驗二: 選用金屬絲和金屬片製作則很靈活。最終完成設計與製作;
何采純同學選用衛生紙、宣紙、纖維板等材料成形象的設計與製作,使作品水墨味達到及至;
蘇燕玲同學選用黑白灰三色塑料管進行連接組合,作品具有馬賽克味道;
苑晶同學選用立德粉與紙漿------
實驗與討論
師:通過實驗相信大家都有感觸。實驗的成功對我們來說如同享受美味,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
薛況: 通過多種實驗,發現運用不同的材質,效果不同。塑料給人以冷漠感,毛線類纖維給人以親切感,紙漿或沙漿給人以樸拙感,厚重感。
駱小華:在實驗中,我發現金屬絲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是纏繞、堅硬、酷的感覺。
何采純:老師,在您的啟發下,我的思路已打開。宣紙,衛生紙是我們身邊的隨處可見的材料,我選擇它感覺具有環保意義。
蘇燕玲:塑料管很容易找到,按構成的形式去製作就產生了節奏感和錯位感。
苑 晶:我選擇的材料很普通,但這種材料卻有一種神秘感。
----------
師:是啊,我們這樣的學習與探討,既鍛煉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想像力。綜合材料在工藝美術與設計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關於材質的應用與研究將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我們只有善於學習,善於研究並結合時代精神才能發現無限創造的可能性。
片 段 二:實驗課題《秋》
老師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實踐的同時,還配合二胡、排簫、鋼琴等背景音樂。在這種情景氛圍中,進行實踐與製作。
實驗一:鄧苗同學選擇樹皮、紙漿、乾草和樹葉做成浮雕效果,藉以表現具有真實感的秋天的蕭殺景象。
實驗二:馬續強同學乾脆選用多種纖維做成多層懸垂狀的軟雕塑,藉以表現秋水伊人的景象---
實驗與討論:
大多數同學認為情景音樂能夠幫助引發聯想,容易進入忘我之境。極小部分人同學認為沒有用,甚至有些干擾不利於靜思、深思。
片 段 三:實驗課題《環境與我》
老師利用教學媒體播放自然風光片,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然後,讓學生引發聯想,設計體現環境與人共存關系的藝術作品。
實驗一 陳玉琴同學用一個廢棄的籃球代表地球,在其表面附上新鮮的樹葉片,並有規則的排列。之後用沙漿進行粘貼覆蓋,綠色逐漸減少。同時,綠葉的水份也在逐漸喪失。地球變得越來越沒有生氣------
實驗二 李聰同學想設計動物與人的共存關系,結果出現想像力匱乏。這時,他借用電腦進行設計製作。靈感因此產生。最終,李聰用鐵絲網、羽毛、麻繩、布等材料做成鳥與人被困鐵絲網中的畫面------
實驗與討論
師:這節課同學們會更有想法,陳玉琴同學的設計讓人觸目驚心-----
陳玉琴:老師,您在課中播放這樣的片子,讓我認識到我們人類的發展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地球對人類生存的承載力正變得越來越脆弱。我做這件作品要表達的是:當地球的樹木、水、土地資源日益枯竭時,我們人類的生存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李 聰: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使一些珍貴的動物種群瀕臨滅絕的境地。人類的瘋狂捕殺等行為必將受到生態平衡的懲罰。我的作品想要告訴人們:人類的自由是受大自然限制的------
從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學習與實踐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善於發現,勤於思考,動手能力極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操,美術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課堂。
二、案例的幾點啟示
(一)先進的教學思想
本案例採用的教學模式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以多元性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品質為重。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在感覺和知覺的體驗認識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體驗,不斷升華認識思維,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其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過程體現新課程改革標準的精神,值得借鑒和研究。
(二)科學的教學方法
本案例的創設,運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與肌理進行設計製作,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自主發現和探索實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實驗。實驗材料和實驗手段充分自由。整個過程里,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自己動手、自己構思、去實踐去創新,挖掘自己的潛能。學生在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後,互相交流實驗體會,不斷總結知識經驗。實踐過程體現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靈活性和探究性。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同時,教學情景的創設;工作室的構建;多媒體的教學輔助等都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體現了多元性、科學性的現代化的教學策略。為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教學內容的靈活性
本案例採用實踐式教學模式,其內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時代環境的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以一個選題的發放,同時選用不同的材質和肌理進行設計,體現不同的設計風格。然後師生進行討論、交流創作體會。使教學內容豐富而充實,並且外延得到擴大。
(四)學生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具體化。傳統的工藝美術教學形式多採用單元制教學,是「師承式」的。教師一味地教,學生被動地模仿或被灌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被扼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技能和基礎知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忽略。學生實踐少或者根本缺失實踐,動手能力差。本案例的創設以實踐為主、以多媒體設計為輔,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美、尋找美、創造美的過程。因此,本案例的實踐性、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方式是案例的重要亮點。這種學習方式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五)教學評價的綜合性。
教學評價是教學者思想的延伸。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往往是根據學生的美術作業好壞來評定學生藝術修養的優劣。教學評價過於簡單化。而本案例的創設則體現了教學評價的綜合性。不再是僅僅關注作業的好壞,而是偏重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求知、探索、研究、發現、創新的努力過程。這種教學評價是師生互動的,探討式的。這種評價方式確切的說是一種經驗總結,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能力,使教學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