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夥伴」美術字體怎麼設計
排了兩款組合方式,希望能幫到你,如同所示:
B. 幼兒園如何上美術課
一、從興趣入手
在選擇美術教學內容時,首先要了解該年齡段幼兒能夠達到的水平,從幼兒的興趣入手。例如小班幼兒喜歡好吃的,那麼繪畫內容最好以食物為題材;中班幼兒喜歡動物,繪畫內容最好以動物為題材;大班幼兒喜歡人物,繪畫內容最好以人物為題材。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對題材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與老師互動,積極配合。
二、幼兒美術教育快樂化生活化
幼兒園目前的課程都是以與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活動呈現的,因此,美術教學與幼兒主題活動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 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讓藝術真正體現生活。在開展活動時我們注重以下幾點:
1、以幼兒現實生活為背景,注重生活與美術教育緊密結合。
在建構式課程中,我們挖掘出很多和生活有關的美術活動,如:創意花瓶,長腿娃娃等,都是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物品進行的美術創作活動。我們還藉助語言活動,讓幼兒在理解、欣賞了優美的詩歌、好聽的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活動。嘗試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幼兒都喜歡欣賞不同繪畫形式,所以,可以給幼兒欣賞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名畫或者范畫來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但不能強迫幼兒必須與名畫或范畫畫得一模一樣,最好體現自己的想像和想法。另外,他們更喜歡嘗試不同的繪畫形式帶來的新鮮繪畫體驗,所以,要不斷豐富美術形式。可以嘗試變化繪畫工具、繪畫材料,例如可以選擇棉簽、手帕、紙團等幼兒易操作的東西。如果操作太難,幼兒不容易達到操作目標,便失去興趣和信心。而繪畫材料則可以是卡紙、紙盒、瓷磚牆、石頭或者廢舊物品等容易收集,方便展示,能很好的突出作品效果的素材。生活中很多材料可以為我們所用,如:自製彩泥活動就是孩子很喜歡的一個活動,老師當場用麵粉、色拉油、顏料製作出彩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作慾望。活動的一開始老師想讓孩子們用自製的彩泥製作一些秋天的水果或蔬菜,但是活動開始後,很多孩子都提出希望可以用這些彩泥製作更多的東西,因此通過活動,孩子們作品的豐富可以想像。
三、注重習慣的培養
對「習慣」一詞的解釋是「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在長時期里漸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可見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我認為在一堂美術課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注意習慣教育。
1、活動前准備
活動中可能要設計圖畫,教師要事先練習,體會其中的重難點,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示範和指導。教師上課用的材料和幼兒創作與練慣用的材料要事先准備好,並注意適當多准備,以便臨時增加和損壞。
2、活動過程中的教育
組織幼兒活動時先讓幼兒安靜下來,以游戲的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力,然後再進行講述。並讓幼兒知道,認真傾聽他人講述,不僅是對他人的尊敬,而且還能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本領。
繪畫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有的幼兒不知道水彩筆帽放在哪裡,有的放在手裡,有的放在桌子上,甚至有的最後不知道水彩筆帽去了哪裡,針對這一情況,我統一讓幼兒把水彩筆帽扣在水彩筆上方,這樣既容易取放,又不容易丟失,為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幼兒不再為找不到筆帽而發愁;其次是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會與小夥伴討論交流,討論聲音過大,會影響其他小朋友,這時我採用聽音樂的方法,播放輕音樂,讓幼兒的聲音不能超過音樂的聲。
3、結束後的有序整理。
完成作品後,認真整理作品和用具,不遺漏。請他們互相觀察並看看教室,桌子臟了擦乾凈、紙屑掉了撿起來……漸漸的幼兒每次下課前都能這樣做,慢慢習以為常,教室也變得干凈、整潔了。
幼兒良好繪畫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適度進行交叉反復培養,及時樹立榜樣,發現點滴的閃光點,予以肯定,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給幼兒展示自己的平台,滿足幼兒愛表現和渴望被關注的心理。
四、豐富作品展示的形式,體驗快樂
美術作品的展示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幼兒希望自己作品得到贊賞,贊美是幼兒心理活動最好的詮釋,能夠放飛他們想像,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盡量給每個幼兒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孩子的內心得到解讀,感到被老師和集體理解、重視。所以,老師要引導幼兒大膽描述作品,同時學習別人的優點,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體驗美術活動中的快樂。
C. 幼兒園美術我的小夥伴教案
其實就是你繪畫的步驟,要教的東西不一樣,所以給你具體教案也沒有實際意義。 就按照自己要教的東西來吧,先自己畫一遍,理清步驟(這點很重要)。 只有步驟分明,清的楚知道在課堂上每一步你要怎麼講,學生要怎麼做(並且考慮下他們畫出來的預期成果,很多時候會讓你灰心喪氣,做好心理准備)。你一步一步演示怎麼畫,讓學生也跟著畫,如果發現進度慢或他們畫著有困難可以下去指點。注意畫幅的難易程度以及課堂的時間把控。 小孩子的思維跟大人是不一樣的,很多咱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他們一無所知,所以,一定要耐心、細心、有愛心。 個人認為教案就是講課的步驟總綱,以及想要達到的效果(讓學生通過這一點學到什麼),所以,根據你要講的內容,自己來做吧。 願你上課取得好效果~
D. 如何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
美術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美術活動中的作品,顏色,作畫工具都對孩子具有吸引力,應該這樣說美術在孩子的眼中是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無聲的語言。孩子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審美體驗,他們願意通過美術來傾訴對五彩繽紛世界的感受。從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很容易對美術表現出自發的熱情,但往往是自發的淺層的興趣。孩子雖然有思想,有想法,但什麼也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慾望與想像,雖然在這過程中老師始終抱著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培養了孩子的積極性。但當看到孩子們面對一張張畫面凌亂、線條潦草連起碼的塗色技能都不太會時,我們對自己的做法始終有一絲懷疑和疑慮。於是老師就一直很困惑,
在美術活動中,到底要教授孩子一些什麼?技能?創造力?還是。。。。。。老師們一直很矛盾:如果傳授太多,怕限制孩子們的創造力,但如果讓孩子自由去想像,由於受技能技巧的影響,孩子們卻又無法下筆。正如有位台灣學者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本事掙脫亦已身受其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幼兒的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他的話確實說到了老師的心坎中,也引起了一道道的反思與探索,那就是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既要培養技能技巧,又要發展創造力。在十幾年的美術教育活動中,逐步摸索出了我的一些方法:
一、培養興趣,進行初淺的技能訓練
對於剛剛進入小班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卻是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條件,是孩子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只有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才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充分感受美,表現美,並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三至六歲的幼兒思維常常是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作來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調動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對美麗的興趣更持久。開始,我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玩色游戲,通過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宣紙簡單的折疊,然後在鮮艷的顏料中浸染,讓孩子發現顏色的魅力及自己創作的快樂,同時也讓孩子們在自己不同的折疊中發現創造性創作的樂趣!許多孩子會要求「我還想玩」「我還要做」「老師再給我紙」「老師我沒有紙了」,孩子們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發現由於折的不同,出現的花紋也會不一樣,初步有了創作的熱情。
接著我又會讓孩子們用一些輔助的作畫工具用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熱情,如用棉簽,自己的小手,顏料等讓孩子來發現美術活動的神奇與有趣。如在畫《可愛的魚》時,先給孩子畫好魚的輪廓,讓孩子用棉簽蘸上顏料進行裝飾,這對孩子手的控制力有了一些要求,同時對孩子的創造力也有了一些要求,手部控制力好的孩子會把小魚的鱗片畫在身體內,並能創造一些對於孩子來說非常了不起的創作,如有些孩子會把魚鱗有規則的一片片地畫下來,有些孩子還會運用兩種進行裝飾,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會有意識地運用兩種顏色有規則的進行排序畫,把在計算活動中的排序知識有效地進行了遷移與創造。
又如:讓孩子掌握畫圓的技能時,老師先讓孩子們玩「吹泡泡」的游戲,通過「吹、抓、追」等方式知道陽光下的泡泡是五顏六色的,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後,讓幼兒來畫,這時孩子們通過老師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吹泡泡」已有了一定的影像,但僅限於那基本畫面,幼兒的思維沒有活起來,畫面僅僅停留在那一刻,此時就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讓畫面活動起來:「陽光下的泡泡有紅的、有黃的、有藍的、……,慢慢的泡泡越來越大,飄到這兒,飄到那兒,好漂亮呀!」這時,孩子的畫面就會越來越清晰。畫面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
到了小班的下學期,可以有意識地教一些塗色的技能技巧,如一些簡單的配色方法,什麼是同種色,如何運用同種色等等,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形象化語言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引導孩子認識同種色時,我對孩子們說:「你有好朋友嗎?他是誰?這盒小蠟筆里也有許多的好朋友,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看看好朋友是要排在一起的喲!」通過幾次的認識與練習,孩子們不但認識了同種色,還讓小班老師頭疼的蠟筆亂丟;亂放的現象不見了,真是一舉兩得呀!
二、豐富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進入中班後,不但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創造力,還要進一步掌握技能技巧,並注重在各個環節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豐富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孩子在美術方面全面發展。我們知道事物是不斷更新的,沒有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幼兒觀察掌握對象的主要特徵,初步對它們有一個較完整的生動的形象的了解,然後教師和幼兒總結觀察得出的信息,在總結中教師出示範例,但只是作品的框架,整節活動最基本或是孩子最難獨立完成的部分,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隨之在作品的完善環節中給孩子留有創造的空間,這樣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提供成功發展的機會。例如:繪畫活動《我》我們一改過去籠統地畫《長大的我》,感括的畫四肢,畫五官等,而是把觀察的目標縮小並放大,讓孩子來說說「我的表情」,平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表情?平時你對親人對朋友是什麼表情多?是生氣,發怒,還是微笑?然後讓孩子一起來認真觀察同伴的不同的誇張表情,學學,做一做,讓孩子明白微笑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表情,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輕易地生氣與發怒,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分享快樂後,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教師再總結示範《我》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欣賞老師畫的各種表情的范畫,幼兒欣賞後,教師再作一次重點的提示,孩子們個個很興奮,拿起筆來,把自己的表情畫了下來,這時孩子的自由創作想像滿足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如鄭堯之的作品《我》,作品上粗粗的眉毛,吐露的舌頭,臉蛋上那螺旋形的小酒窩一圈圈的盪漾開來,都在告訴同伴,我是多麼的開心與快樂!李陽的作品《我》中,他把自己畫成了一個生氣的模樣,像銅鈴一樣瞪圓的雙眼,雙眉高高的翹起,還在額頭上創造性的畫上了燃燒的火苗,一根根頭發豎直著,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怒發沖冠的我!
美術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根據不同的美術形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主題活動《秋天》《認識樹葉》一系列活動中,先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美,去撿樹葉,收集落葉,觀察各種落葉的特徵,了解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對樹葉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在畫樹葉的外部輪廓時卻不太好掌握,我就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拓印樹葉——印畫樹葉——添畫樹葉的經脈——自由創作美麗的一片樹葉,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學習實踐,豐富經驗,體驗學習的快樂。
同時創設審美環境,激發動機,選材確定後,要想方設法為幼兒來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情感色彩和審美環境,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在情緒上的興奮,進而轉變為繪畫沖動,這樣他們的身心才會處於最佳狀態,才能激發出創作的動機,如水墨畫《金魚》,用謎語引出,然後把准備好的放在透明的容器中的漂亮金魚,把它放在幻燈機上,利用幻燈片的原理,把游動的金魚姿態放映出來,金魚在燈光下游來游去,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再指導幼兒觀察金魚游動時的姿態、特徵,教師再進行示範講解,再由幼兒來創作,整堂課幼兒始終情緒飽滿。
三、創設氛圍,激發幼兒創作慾望。
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收集,同時發揮家長的力量,多收集各種月餅盒,來觀賞月餅盒上傳統與現代的裝飾風格,了解中國民族的一些藝術如剪紙、民族服飾的顏色搭配等。並把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繪畫書籍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自由翻閱、參考,在教室裡布置一些美麗的作品,有教師、家長、大師更有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去觀賞並引導孩子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色彩關系,從而嘗試著去配色,如什麼是近似色、對比色,什麼是冷色系列、暖色系列等等,對色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四、貼進生活選材,豐富幼兒的畫面內容
選材貼進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現實生活的事物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繪畫的題材是最捷徑,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經常與他們談論他們的家庭小夥伴,讓他們回憶生活中有趣的事,以豐富創作題材。
進入大班後,孩子的繪畫技能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他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常常把想要畫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但紙畫不下。老師也發現孩子的畫表面熱鬧,但缺乏層次,顯得凌亂,這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何去運用遮擋法,遠近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畫面更豐富、更完整、更飽滿。如畫《我的家》時,老師可先讓孩子明白什麼是「遮擋法」。如:用一張椅子擋住桌子的一部分,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什麼地方被擋住了,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種方法就叫「遮擋法」,老師在做示範時,重點讓幼兒掌握遮擋法應注意的地方,然後在此基礎上,自由去回憶自己家的布置,把它畫下來。同時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選擇孩子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故事,選擇他們熟悉的並且有吸引力的內容為繪畫題材。如成語故事,把它的經典用一幅畫表現出來,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一些生動的經典的故事,畫成連環畫的形式,裝訂成一本書,也可以設立日記專欄,把每次發生的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中班可以嘗試著為「自然角」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等,在美術中還有許多的技能如:如何配色、如何配背景,什麼是線條畫……。在這不一一羅列,總之,教師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教師與幼兒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要相信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保護他們的藝術天性,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繪畫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與適時的指導,以開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生命的藝術教育,給孩子一個「個性」的世界。
E. 幼兒園繪畫:我的小夥伴課程指導
想問什麼
F. 美術螞蟻搬香蕉教案
參考一下
活動名稱:螞蟻搬豆活動目標:
1、體驗螞蟻搬豆的樂趣;2、萌發喜愛小螞蟻的情感,體驗與夥伴合作勞動的快樂;3、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活動准備:
螞蟻圖形若干個,幼兒畫紙若干張,彩筆。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小朋友興趣(1)教師出示小螞蟻圖片;(2)提問:小朋友看一看這是什麼?(幼兒回答)一隻小螞蟻走在路上看見了一顆大豆豆,它高興極了,很想把這顆豆豆搬回家,它推呀推,推呀推,怎麼也推不動,這可怎麼辦那……?
(3)教師示範小螞蟻的畫法;附圖片2、小朋友作畫,教師巡迴指導(1)先畫出小螞蟻的身體;(2)畫出小螞蟻的觸角;(3)再給小螞蟻畫上眼睛和小嘴;(4)最後給小螞蟻穿上漂亮的衣服,小螞蟻就畫好了;3、作品展覽,互相評價將幼兒的作業集中起來,讓小朋友互相欣賞評價,鼓勵作畫有進步的幼兒。
4、教師小結通過本次活動幫助幼兒知道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初步理解一個人的力量小,有困難要找同伴幫忙。
G. 河北美術學院 教學的小夥伴們都去哪呢
哎、哥畢業後去了遙遠的大山上,剛剛下來。
H. 以人物為題寫一篇美術教案大班
那位伯伯的皮膚黝黑黝黑的,一看就知道是長年在外風吹日曬的結果;在他那國字形的臉上,有一雙不大卻炯炯有神的眼睛。
我們樓洞有三家訂戶,兩家在五樓,一家在六樓。六樓那家訂戶也就是我們家。
六層樓,這上上下下一趟,不拿東西就已經把人累得夠嗆了,不要說送奶工還拿著那麼多的牛奶瓶了。何況那牛奶瓶又圓又滑,一不小心就要摔壞幾瓶,一般的人一看這情況,就直接放在樓下。這位伯伯可不這樣,每天下午六點他總是准時將牛奶送到訂戶家門口,再敲敲門,喊一聲「牛奶來了!」
冬天來了,天越來越冷,不管刮風還是下雪,每天下午六點,樓道里總會響起那熟悉的腳步聲和洪亮的叫門聲「牛奶來了!」
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傍晚,這位伯伯又來送奶,我接過牛奶瓶時,發現他的手都已經被無情的風給吹裂了,皮膚好象老松樹的皮,皺皺巴巴的。我很奇怪,為什麼不帶上手套呢?是沒有錢買手套還是太忙沒時間買手套?要不然我送給他一雙好了。第二天,他又來送牛奶時,我終於忍不住問了他,他親切地說「你看,這瓶子外有一層水珠,戴上手套,瓶子就容易滑掉的。」哦,是這樣啊!我心裡感嘆道:這位送牛奶的伯伯為了不摔壞奶瓶,竟然在大冬天裡赤裸著雙手,真是讓人敬佩呀!媽媽說這是一種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