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需中專美術課的教案~!
一、引 言
美術欣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傳播知識,讓學生看懂幾幅美術作品。它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高素質的人。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加強對美術欣賞教學中一些具體而微觀的欣賞策略如感覺能力、描述能力、言語交流與闡釋、美術評論短文寫作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與作品的對話,與作品的交流,從而體現學生審美的發展,學生審美個性的流露,學生良好的審美情緒的表達。
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正蓬勃開展,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涉及具體的微觀角度而又牽系學生美術素質根本發展的學習策略指導則較為薄弱,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這樣的缺失表現在:1、美術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當作自己的職責,而審美能力首先是從感覺開始的。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理應是欣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在現實的欣賞教學中,常有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存在,不給學生充分感覺的時間和機會,而是以教師的感覺作為結論,從而使欣賞教學變得簡單、膚淺;2、過分注重對作品表現形式中色彩、形體、光線、線條、肌理等因素的分析和體味,缺乏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整體審美意味的體驗和理解;3、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欣賞,體現在一方面只聽教師的講解,另一方面總想以作者表達的思想作為理解的准則。如果年代久遠無法查閱作者的想法,就以美術史論的結論作為依據,這種「標准答案」式的欣賞,忽視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忽視了對作品的有意味的品味和語言表達,更談不上描述、對話、闡釋等支柱性欣賞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欣賞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欣賞中的人文與對話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人文性,是《藝術課程標准》、《美術課程標准》基於對藝術包括美術課程的學科性質的基本定位。它反對任何功利性目的,要求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的世界轉到人格的世界,強調人文學科的價值。在廣泛的文化情況中認識欣賞這一理念,明確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的觀點。唯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擴大和加深學生對美術的體驗、對生活的體驗、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才能讓學生體悟到美術、文化及生活的多樣和豐富的內涵。有了深刻體驗支持的美術學習,才能突破滯留於純粹的技能技巧訓練的局面,將人類的精神財富深化至人的內在世界,確確實實地促成學生人格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才產生具體實際的意義。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美國教育家列維認為美術教育應以人文學科為基礎,創作過程就是將形式賦予物質的過程,該過程從一個理念入手,通過一種媒介來表現這一理念,如果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勢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從技能性的傳授提高到美術文化的層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質教育中變專業教育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主要途徑,突出人文關懷,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就十分必要。
而有效的言語對話、畫面闡釋、美術評論是學生欣賞能力得到切實提高的關鍵。「接受美學」認為,並不是畫家創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終結。相反,讀者才是決定作品命運的決定因素,沒有讀者的參與,任何優秀的藝術只是一堆物質材料而已。在欣賞課上最有價值的不是美術作品本身,而是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因為在理解的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想像與創造。而這些,無不需要學生通過有效的言語闡釋與美術評論加以表達。「人的語言表達之質量的提高,展現出人自身存在之質量的提高」(滕宋堯《文化的邊緣》)。因此,欣賞過程中學生有質量的言語闡述與美術評論,對一件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意義與價值上的探討,在學生沒有建立起歷史概念的情況下,對提高欣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對話平台上的欣賞流程設計與運用,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以欣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欣賞行為的策略指導為中心,研究者把指導的步驟擬定為下列三個階段
1、教學觀察、師生溝通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通過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研究,摸清學生對欣賞信息的特點與缺點,有意識地創設良好教學氛圍,師生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到情感的交流與溝通。
2、分析改進、策略指導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根據教師在欣賞過程中對學生欣賞行為的觀察,師生一起分析存在問題或缺陷的原因,教師進行欣賞過程中的策略指導,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欣賞能力的「需要」。
3、創設欣賞流程,強化創造性欣賞行為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創設具體可行的欣賞流程,沿用研究者自己獲獎的結題成果《中國畫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全國二等獎、杭州市一等獎)中的欣賞流程(觀察感受——分析理解——闡釋交流——價值判斷),在流程中強化學生對創造性欣賞行為的靈活運用能力。
(1)描述階段的指導: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種瞬間的強力感受,一種單純的視覺快樂,是兒童直覺地面對作品產生閃光式的認識。對第一印象的描述,就是要兒童說出美術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出的視覺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包括三方面的指導:一是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欣賞時間,讓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二是耐心傾聽學生的描述,讓學生充分表達;三是教師用啟發、提問的方式給予線索,引導進一步觀察、想像、陳述。
(2)形式分析階段的指導:形式分析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現的美的形式,是加深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的關鍵環節。在分析階段,要求學生表達對作品的感受。教師要用啟發誘導性的語言,如"你喜歡什麼?為什麼?"引導兒童反復多次地深入感知、體驗作品,理解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適當地用欣賞所得的體驗進行創造性形式模仿,幫助學生
(3)解釋階段的指導:解釋就是學生通過探討一件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把握欣賞作品的所再現、表達出來的情感、意義。在這一階段的指導中,著重於兩個方面:一是適當地介紹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創作背景等,擴大學生對作品欣賞的人文底蘊,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二是鼓勵學生不拘泥於教師的解釋,不拘泥於作者的原有創作意圖,對作品所傳達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
(4)評價階段的指導:評價是判斷欣賞作品的價值。對小學生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對優秀作品說出自己的喜歡之處,說出自己對作品含義的某些理解,或欣賞作品的某些方面能積極影響自己的創作,那麼這種評價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四、引導學生創造性欣賞的策略指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一)文化心境的激發
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學生接觸到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的材料,也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人類復雜感情的材料。這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使他們在欣賞名家名作的同時,也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這欣賞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欣賞情境,有助於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學到優秀的人類美術文化,培養人文精神。欣賞心境的創設可分為:
(1)主題式心境:根據某一主題,在欣賞活動開始前或開始時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對作品展開欣賞,如以美術作品所展現人類情緒(喜、怒、哀、樂)為主題的欣賞活動等。
(2)專題式心境:根據一個鮮明的專題,羅列歸屬於這個專題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如畫家筆下的「樹」為專題展開的欣賞等。,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3)背景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為了達到深化主題,突出欣賞作品的鮮明時代、民族個性特徵,藉助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等創設的情境。如欣賞中國古代山水專題時,藉助於《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民族名曲作渲染的背景,引發一種古典的心境。
o (4)引導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藉助於語言、音像、動畫等媒介,為即將欣賞的作品作必要鋪墊的情境、氛圍。如講述耶酥與弟子的故事,就耶酥在晚宴上的一句話:「你們中的一個人背叛了我」而引發的名畫欣賞《最後的晚餐》。
(二)感覺能力的誘導
「 審美主體通過感官(主要是視聽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覺,是審美的起點。」(《美學:審美理論》戚廷貴)美學既然是審美理論的科學,我們的美術教學就應當遵循美學理論,把學生的感覺做為審美的第一步,給予重視和培養。研究者在具體欣賞中對感覺能力的培養方法從以下幾種入手:
1、增加感受、體會欣賞對象的機會和時間。良好的感受能力的培養有賴於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一定的教學活動做保障,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感覺能力的培養尤其如此。現在學生花在感覺能力培養上時間和機會不多,研究者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寧可放慢教學的速度,也要多設計一些感受審美對象的活動。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能傾聽一下《伏爾加河船夫曲》,就會從聽覺上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在上《樹皮的花紋》一課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摸一摸生長校園內的大樹的樹皮,以觸覺親自感受樹皮的紋路變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有充分的感受和體會,欣賞才會更現實、生動。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以視覺為主,聽覺、觸覺、嗅覺相互作用培養通感能力
課上的感覺培養,應以視覺為主。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給學生創造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實與象徵。同時加強聽覺、觸覺、嗅覺與視覺的相互作用,有效而完整地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三)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
美術是一種能夠學習和弄通的語言,也是一種通過學習和實踐可以會「讀」與「說」的交流方式。「讀」指的是作品的視覺表述,「說」指的是創作出視覺表述。對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主要是從色、形、構圖等藝術手法角度出發,理性地探討與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徵與特點。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作品形式分析能力的策略指導大致有以下幾種:
中國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學習平台。
現代教育技術形、聲、色並茂,教育表現手法多樣,富於變化的多樣性,對欣賞過程中付諸於視覺形式的美術作品,都能在現代教育技術作用下,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肌理、質感、空間視覺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良好的欣賞教學的氛圍,宜於在此種氛圍中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作品的欣賞。
2、利用比較欣賞把相關的美術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作品的比較能產生雄辨的說服力,有較強的針對性。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把同一畫家不同時期相關題材的作品、不同畫種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國家同一題材的作品、同一繪畫內容不同處理樣式的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課題研究者將對欣賞作一分析與比較的深度思考。,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四)畫面闡釋與對話交流的引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闡釋學運用到美術欣賞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欣賞課堂中教師「霸佔」講台一統天下的「教」,轉到學生對美術作品真正的「學」上;另一方面闡釋學的運用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欣賞課主要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和語言能力,學生不但要會用眼睛分析美術作品,還要學慣用語言表達理解,如果教師重視學生對畫面描述能力的培養,重視對觀看作品後感覺的表達,重視對作品作出評價能力的培養,那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就可能成為現實。提高的將是包括思維、創造、感覺、人文精神在內的學生的整體素質。本課題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闡釋交流能力的培養策略基本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1、對話氛圍的創設:對話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語言交流方式。
在對 話中,交流雙方很快達到視野融合。在融合中,相互擴大眼界,使精神生活進入新的更高的層次。這里說的「對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隨便交談,而是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創設的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的具有情趣和美感的氛圍。能夠在此間激發學生對作品發表有新意的見解,能夠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多向交流,成為真正有「人」、以「人」為主的欣賞學習。
F 新課程標准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本質之一是交往,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那麼,如何實現這種交往?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在美術欣賞過程中,無論是對作品主題等的描述,還是對作品的形式分析,或者是對欣賞作品的價值判斷,合作學習都可能開啟學生的新思路,帶給學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強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2、描述能力的培養:在欣賞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用語言對作品進行描述。一方面教師有目的的對作品的適當描述可以喚起學生審美的體驗;另一方面描述能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藝術作品,能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學生對作品進行美術評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和途徑。本課題在欣賞中通過教師半成品式的描述引導來培養學生的描述能力。比如:媽格利特的《比利牛斯山之城》,是一幅超現實主義繪畫,對兒童來講,接受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個學生對這幅作品的描述,非常漂亮地道出了超現實主義繪畫之美「……白雲漂浮的藍天,浪潮拍岸的大海,城堡高距的巨岩,這些尋常的景物重新在一起,構成了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不免令人驚異。在畫家媽格利特的想像世界裡,可以違反地球引力的存在,而讓巨岩好象白雲一樣漂浮在空中!」
3、差距欣賞的開發:學生與被欣賞作品之間存在著差距,差距妨礙著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學生與作品的差距,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知識和體驗,主動地去理解作品,充分利用這種差距的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研究中通過學生生活實際差異與文化差異兩方面來展開,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理解落到實處。比如: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的氣質與個性,有的天真活潑,有的沉穩少語。欣賞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受其影響。一位六年級的女學生性格開朗,喜歡色調明快的藝術作品,所以不喜歡拉菲爾的名作《椅中聖母》,雖然她知道這是世界名作,也承認畫得非常出色。和那些准備把畫掛在家中最明顯位置的同學相比,她要把畫藏在床下,因為她覺得「畫面太暗,有點沉悶」。這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格調低下的反映,恰恰是在理解中的主動選擇。
4、人文精神的強化:在目前的欣賞課堂中,一些教師對作品的講解只偏重於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欣賞中作品的形式因素與作者的理念之間內在的聯系被忽略,人文精神勢必被忽略,使學生造成這樣的錯覺:作品的技能技巧與作品的理念是毫不相關的。本課題通過欣賞過程中對人文精神的強化,提高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層次思考。比如:欣賞米勒<的拾穗》,單從色彩、光線、構圖等方面去分析畫面,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色彩、光線、構圖的處理,其實都是為了表現米勒對法國農民的深情熱愛。
(五)欣賞與創作相結合的倡導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不是說教師不可以作任何背景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相反,適當背景鋪墊是為了對話的進一步深入展開。在這過程中,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同時引導學生指出作品存在的問題,允許學生對作品作各種符合自身要求的改動性創造,進一步提高和加深對被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後,同學們對這幅名畫的歷史及藝術特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趁熱打鐵,提倡學生結合現實進行自己心目中的蒙娜麗莎形象再創作,結果出現了《舞台上的蒙娜麗莎》《穿工作服的蒙娜麗莎》《象媽媽的蒙娜麗莎》《胖胖的蒙娜麗莎》等等。
(六)美術評論短文撰寫的激導,美
艾斯納的DBAE美術教學思想中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術評論能力的培養。在DBAE教學中,美術評論決不是要學生尋求對一幅美術作品的標准答案。學生通過與美術作品的「對話」,增強了視覺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對作品的描述、闡釋過程中,另一方面可通過書面形式表現出來。本課題通過欣賞後寫評論短句、評論短文的策略指導,促使學生積極參加討論,進行美術評論,並物化為文字形式,進一步深化了欣賞見識,提高了欣賞能力。如在欣賞補充教材《韓熙載夜宴圖》時,學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機聯系的形式相吸引,教師用錄音根據畫面內容分別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輕音樂、笛子和篳篥演奏,引導學生隨音樂而感受夜宴圖的具體內容。學生談感受時,有的說:「夜宴圖首尾統一了聽琵琶演奏、觀舞、休息、聽笛和篳篥演奏、送別五個場面好象看小人書,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說:「夜宴圖中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倒、或抑或靠或動或靜,簡直是生動豐富。」有的說:「畫面顏色金碧輝煌而又古樸可愛,紅綠色相穿插,大塊黑白相間隔,有對比有呼應,色彩不多,卻非常豐富。」
五、突出人文精神與創設對話平台的欣賞實踐反思
1、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社會領域不斷突顯。當今美術教育界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揉和了費德曼教授提出的探究型欣賞教學法與DBAE四階段審美教學模式之優點,在美國已逐漸被「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所取代,成為一種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新思想、新模式。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對學生的美術學科教育負責,同時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負責。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標志著學校教育從美術學科教育向美術文化教育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啟迪人生,關懷生命,提倡審美——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價值的超越是培養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利於創造性學力的培養。「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尹少淳《走近美術》),因此,提倡審美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賞過程中展開全面綜合的完善人格的欣賞活動,必將促使學生人文教育觀念的植根,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有利於教師對美術課程教育理念的實踐
新的美術課程標准闡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課程標准指出,我們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具備學習美術的能力,均能在自身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而美術課程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在課程內容上強調課程的基本內容必須具備基礎性,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有用的,同時要注意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素質差異。美術學習應當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因此,關注學生的欣賞學習,把教師情感因素添加到欣賞教學中去,保證思維、情感、行動的整合,欣賞內容與學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課題研究中得到了生動、活潑的個案例證,必將充實研究者對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認識
3、有利於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美術欣賞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交往。「因為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余文森《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欣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過於單調的局面。在欣賞過程中採用滲透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合作方式,在欣賞成果的闡述上本著「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的理念,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欣賞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欣賞能力和藝術批評的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收集美術作品,對感興趣的美術欣賞作品上得獨特的見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欣賞能力的發展
「培養創造性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這樣廣泛的重視,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創造性意義的拓展是不無關系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富有創造性是健康人格的表徵之一,它賦予了創造性較之從前廣泛和普遍得多的意義——創造性可以表現在人們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之中。人們無論做什麼,都應該以創造性的態度或精神去做,這種態度或精神是根植於人的本性特徵中。創造能力不但包括創新的精神與意識,還包括將新的觀念轉化成為具體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美術課程標准提出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應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要培養學生將創新觀念轉化成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綜合性、探索性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突出人文精神的美術欣賞教學強調對話與交流,可謂是「教可教,非常教;本可本,非常本。」這種美術欣賞學習中的教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欣賞活動中的指導和點撥。教有課本,但已非傳統意義上的課本,生活中到處是美術欣賞的內容。人的自信一半來自自己,一半來自別人。一個人如果從來就不欣賞自己,他就不會擁有自信;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被欣賞,他就不會獲得自信。美術欣賞,欣賞名作,欣賞自己,被別人欣賞。對話可存,人文可存.
http://www.21blue.cn/e/List/List_98.html
⑵ 小班美術課教案《動物的旅程》
小班美術《給小動物穿衣服》 內容: 給小動物穿衣服(美術)
目標:
1.能用雙手交替的方法將彩色紙撕成長條、大小塊。
2.能較大膽合理地運用鮮艷的顏色紙條、紙塊進行粘貼造型。
重點:
能用雙手交替的方法將彩色紙撕成長條、大小塊。
難點:
能較大膽合理地進行粘貼造型。
准備:
小兔一隻,彩色紙、糨糊、抹布、自製彩色衣服,幼兒操作材料(小兔、小熊)、時裝表演背景,PPT
過程:
1、請幼兒觀看時裝表演,感受服裝上的條紋、色塊、圖案的美。
2、「嗚嗚嗚……」出示哭泣小兔的圖片
師:你們看小兔怎麼了啊?
你們猜猜她為什麼哭?
小兔子悄悄的告訴我她沒有漂亮衣服可以穿,她好想穿上漂亮的衣參加時裝表演秀啊,她想讓我們豆豆四班的小朋友來幫一幫她,那你們願意嗎?
2、教師示範
(1)出示彩色紙
師:看看我們這里有許多漂亮的紙,我們來幫小兔把衣服變漂亮吧,看老師怎麼做的,用你的食指跟拇指捏著紙,一隻手向外拉一隻手向里拉,撕出一些小條條或者一些小塊塊。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食指拇指捏捏,變對孔雀前後撕,撕成條條細又長,撕成片片真漂亮!」(徒手學做動作)
(2)出示糨糊,看看這個小盤子里有糨糊,用來粘住這小小紙片的,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食指在盤子里粘一點點糨糊塗在小紙片的一面上。(徒手學做動作)
(3)教師示範貼畫,撕一塊弄點糨糊,強調一下把塗有糨糊的那一面貼在小兔的衣服上,教師完成一幅給幼兒看,(強調只能貼在小兔身上)。
教師總結:看看小兔變漂亮了,她也變得開心了,現在請你們來幫一幫小兔吧,做的快的小朋友也幫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喲。
3. 幼兒操作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將紙條按一定的順序
貼,並注意顏色的搭配。
4. 請幼兒把作品貼到時裝表演背景中,互相欣賞。
師:小兔真漂亮,我們讓小兔、小熊穿著漂亮的衣服參加時裝表演吧!
反思:
服裝是美和藝術的表現,是創意和熱情的完美融合,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漂亮的服裝能夠很好的吸引他們的眼球,調動起他們感受美的積極性。於是我的第一個環節設計為欣賞T台表演和欣賞自製衣服二者動靜相結合的形式,讓孩子們感受服裝上的條紋、色塊、圖案的美,為幼兒能大膽地運用鮮艷的色彩進行製作奠定基礎。第二個環節從孩子們善良的情感出發,以幫助小白兔來接受、學習製作的方法,滿足了他們關心弱小的願望。在製作的過程中,以輕快、活潑的兒歌「食指拇指捏捏,變對孔雀前後撕,撕根面條細又長,撕個片片真漂亮」來讓孩子們掌握撕紙的技能和方法。以變魔術的形式教授孩子們粘貼的技能。因此孩子們在活動中能夠熟練地用雙手交替的方法將彩色紙撕成長條、大小塊粘貼小兔及小熊的衣服,顏色鮮艷、色彩豐富,有效地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難點。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帶著製作好的作品粘貼到布置好的時裝展示板上,我給了孩子們自主選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選擇粘貼的部位,並給於贊賞的語言,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整節活動也有出乎預料的狀況,在最初的活動設計時我注意到了個體差異,一開始我想讓能力強的小朋友粘貼兩張作業紙,能力弱的小朋友粘貼一張作業紙,但每個孩子都很認真地粘貼完了兩張,而我也不忍心打斷孩子們的熱情,時間延長又延長,但孩子一點也不因為時間的延長而失去耐性,堅持完成了任務。
⑶ 求高中美術課教案!至少三個。
一:
二十一世紀,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人才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成才問題越來越突出 ,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社會要求人才不僅應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且人才應一專多能,並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本課的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高中生心理學來指導美術欣賞課教學,試圖尋求學科教學與心理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科大綜合,找到一種師生互動、平等輕松且創新性、實踐性很強的課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總結達芬奇藝術生平及其名作《蒙娜麗莎》,並能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去評價和聯想。
2、情意目標: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對世界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開放的心理、主動和積極的參與心態,自信及成功的體驗。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實踐的能力,協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教學重、難點:1、達芬奇藝術生平及名作《蒙娜麗莎》的欣賞、總結。
2、學生良好心理的培養。
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課件、皮尺、學生用資料等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活動、總結、講解、演示、啟發與鼓勵等
補充說明:教案中【】內文字表示課堂設計由《高中生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作參考
教學過程:
說明:1、本課教學設計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加涅(R.M.Gagne)關於學習過程的8個環節:動機、了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括、操作和反饋,並結合學習目的、計劃、自學和創造和高中生的年齡特徵而設計的。
2、在上課前一月中,已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圖書館、網上等查閱有關本課內容的資料,並整理和總結【高中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依賴性減少】
一、 組織教學
二、 實驗引入新課【高中生應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親自獲得一些直接經驗,培養自己綜合運用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1、實驗內容:手展長 = 身高?
2、方法:請6名同學分成兩組,每組由一名同學當模特,其他兩名同學用皮尺測量手展長及身高長度。教師用電腦統計數據並總結結論。
3、展示達芬奇此比例圖手稿圖片,引出課題。
三、 授新課
一)、達芬奇藝術生平的總結(學生討論並積極發言,教師引導並用電腦總結)【培養高中生的系統概括力】
1、 達 芬奇簡介
2、 達芬奇的創作成就
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二)、學生對照資料,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蒙娜麗莎》並思考以下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質疑、獨立思考】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並用電腦總結並進一步講解,肯定學生大膽而新穎的想法,讓學生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1、 此畫創作的時間、規格、畫種?
2、 此畫的題材和主題是什麼?
3、 此畫在構圖、色彩、技法上有什麼特點?
4、 此畫為什麼會如此著名?
三)、對《蒙娜麗莎》一畫的猜測【遷移創造。獲得創造的快樂,樹立創造的自信心,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敢想、敢說、敢做、敢冒風險、敢標新立異】
(學生通過欣賞及聯想,總結現代人對《蒙娜麗莎》的猜測,或通過思考、研究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猜測、看法,教師用電腦特技展示並給以肯定和表揚)
1、《蒙娜麗莎》畫的是達芬奇自己
2、《蒙娜麗莎》畫的是一位懷孕的母親
3、《蒙娜麗莎》畫的是一名妓女
4、《蒙娜麗莎》畫的是一名肝炎患者
5、《蒙娜麗莎》畫的是達芬奇的情人
四)、對《蒙娜麗莎》一畫的再創作【遷移創造。注意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協同發展,培養創造思維品質,掌握創造的方法】【個性培養】
(教師講解並用電腦特技演示對《蒙娜麗莎》的再創作,學生思考並發表自我想法)
如:長鬍子的《蒙娜麗莎》、華陽中學的禮儀小姐《蒙娜麗莎》、時裝模特《蒙娜麗莎》、新娘《蒙娜麗莎》、學者《蒙娜麗莎》、老師本人和《蒙娜麗莎》的紀念合影等
四、 欣賞、創作的實踐體驗【作業解難、反饋調控】
二題任選一題
1、 根據資料及所學知識,結合自己的感受,為《蒙娜麗莎》寫一篇小論文
2、 以《我心中的蒙娜麗莎》為題畫一幅畫,形式、內容不限。
。。。抱歉偶只有一個
⑷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案怎麼寫
參考參考
【大班美術教案】
漂亮的裙子
活動目標:
1、探索學慣用點、線及簡單圖形裝飾衣服。
2、會選擇鮮艷的色彩裝飾衣服。並能注意袖口的左右對稱。
3、能夠大膽創設花紋,喜愛畫裝飾畫。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音樂磁帶。
3、請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
活動過程:
一、欣賞女孩子身上漂亮的裙子,激發幼兒興趣。
播放音樂,請女孩子上來進行時裝表演,在教室里走一走,展示自己漂亮的裙子。
二、選擇1—2件花裙子,重點引導幼兒從色彩及裝飾圖案上來欣賞,感知裙子的美。
三、通過提問以及簡單示範的方式,幫助幼兒學會裝飾的基本方法。
提問:
1、你想在裙子上裝飾哪些圖案?
2、在裙子的前面、裙邊以及袖子上裝飾怎樣的花紋?
教師進行簡單的示範,啟發幼兒應點、線、圈及簡單的圖形裝飾。(領邊、袖邊、裙邊以及裙子的前面,注意左右對稱。)知道在圖案上的色彩上要對稱的要領。
四、交代裝飾要求。
教師提醒幼兒應線條和顏色對稱的手法裝飾衣服,鼓勵幼兒用鮮艷的色彩進行裝飾,注意色彩的對稱和搭配。
五、幼兒裝飾、教師指導。
帶領幼兒打開幼兒用書,啟發幼兒裝飾美麗的裙子。
六、總結評價。
帶領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引導幼兒從裝飾的花紋和色彩入手進行評價。
能力弱的孩子建議用雙休日學過的格子畫的形式裝飾。
反思:由於幼兒初次接觸裝飾畫,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比較重視了幼兒對線條、圖形和花紋的搭配,還在裙子上作了範例,雖然我在幼兒作畫前反復提示幼兒要畫出和老師不一樣的裙子,但仍然有一部分孩子與範例比較相象。有一部分幼兒則創造地裝飾了裙子。在評價時,我特地表揚了這些有創造的孩子,鼓勵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在以後的活動中,要注重幼兒創造性裝飾的培養,,激發幼兒感受、表現美的能力。
⑸ 求初中美術課教案,只要一節課就好!!經典的。謝謝大家
教 案
課程名稱 《春》
教學對象 十五中八年級一班 教學時間 40分鍾
教學目的 通過欣賞,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了解《春》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春》與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的關系以及作品的形式美。
難點:了解作品中神話人物的象徵與寓意關系。
教 具 多媒體、教材
教學內容: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
二、引入新課:
從14世紀開始,歐洲的文化藝術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得到了近一步的發展。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欣賞一幅作品——《春》。
1、閱讀
2、講解
老師:那麼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它的主題呢?
同學:關於這一作品的主題,歷史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它是作者通過對羅馬神話中喚醒春天的諸神的富有想像力的描繪,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寓意畫。它原是為裝飾佛羅倫薩斯卡德羅庄園的餐廳而創作的,體現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生活趣味和審美理想。作品表想了波提切利精緻明凈的獨特畫風,從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老師:通過了解,我們知道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那麼什麼是文藝復興呢?
同學:「文藝復興」一詞源於義大利。它的原意是「再生」,是指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藝術在14-16世紀的歐洲得到了再生,意即復興。實際上,這一時期並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簡單的復興,而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引發的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他對於破除近千年基督教的神學世界觀的束縛,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是歐洲的科學、文化藝術出響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一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是義大利。
老師: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畫家,這幅畫的作者波提切利就是義大利的著名畫家之一。
波提切利的藝術風格不僅在當時是獨特的,而且在整個歐洲繪畫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作品不僅富於詩的想像,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獨樹一幟,這就是他不完全依靠歐洲傳統繪畫的敏感造型法,而是同時強調表現被描繪對象的組織結構,並善於運用剛柔相濟的線條表現被描繪對象的美,追求畫面的裝飾效果。現存的《春》和《維納斯的誕生》是波提切利的兩件代表作。
《維納斯的誕生》畫家把美神安排在一個極幽靜的地方,背景是平靜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維納斯憂郁地站在象徵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她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它告訴觀者,女神來到人間後對於自己的未來,不是滿懷信心,似乎充滿著惆悵。
欣賞更多波提切利的作品、、、
老師: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還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呢?
同學: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
老師:《春》這幅畫是一幅蛋彩畫,有誰知道什麼是蛋彩畫嗎?
同學:蛋彩畫,是15世紀歐洲油畫正式形成之前的兩種那個最普遍的畫法之一。因為它是用雞蛋黃或雞蛋情調和顏料作畫而得名。歐洲油畫材料和技法得到完善後,蛋彩畫逐漸被油畫所取代。
3、細致講解
老師:接下來我們來正式的走近《春》,來感受一下羅馬神話中那個春天的諸神。(插播視頻,然後PPT)
老師: 通過觀看視頻,觀賞整幅畫,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幅畫對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那位同學來給我們講述一下?
同學:一個早春的清晨,在優美雅靜的果林里,端莊嫵媚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位居中央,正以閑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為春之降臨舉行盛大的典禮。她的右邊,動人的美慧三女神身著薄如蟬翼的紗裙,沐浴著陽光,正攜手翩翩起舞———「美麗」戴著人間飾物珠光閃耀,「青春」羞答答背過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動腰肢,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她們一旁的是眾神使者———身披紅衣、帶佩刀的墨丘利,他揮舞神杖,正在驅散冬天的陰雲。在維納斯的左邊,分別是花神、春神與風神,頭戴花環,身披飾花盛裝的花神弗羅娜正以優美飄逸的健步迎面而來,將鮮花撒向大地,象徵「春回大地,萬木爭榮」的自然季節即將來臨。而維納斯上方飛翔的小愛神,蒙住雙眼射出了他的愛情金箭。作品展示了充滿著春的歡欣的眾神形象,這種對於人性的贊美,具有非凡的美感。
老師:作者通過對羅馬神話中喚醒春天的諸神的富有想像力的描繪,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寓意。
畫面做展現的希臘神話:黎明時光,一群美麗的女神來到橘林里。帶路的是眾神的使者墨丘利,跟隨其後的是:「美麗」、「青春」、「歡樂」三女神,這一組最為生動,她們姿態綽約,且走且舞,其形象突出了一種姿態動作的節奏美,使人感受到他們修長勻稱的腿部是在地面上行走,而是在舞,在飄。
位居畫中央的是:美神維納斯,她是全畫的中心人物。她的形象端莊、秀美、臉上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她舉著的右手好像控制著整個畫面的人物。
畫面右側:西風神、克羅麗絲、花神,這三個人物形象由於在情節上有著緊密的聯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組。西風神從天而降,預知著春天的來臨,但他陰冷的形象似乎有象徵著冬天的結束。西風神多情地試圖擁抱前面的美女克羅麗斯,促使她迅速地演變成滿身披著鮮花的花神,這是春天來臨最好的象徵。
總結:
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富有詩意、形象優美的寓言性作品,畫家通過對歡樂春天的描畫,顯示出他對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的贊揚。
⑹ 小學美術課教案怎麼寫
基本格式和寫作要求:
一、活動名稱
題目格式應為:x班xxxx活動設計:xxxxxxxxx(註明年齡段、活動設計的領域和名稱)
活動名稱要簡潔明了,如果是綜合活動、主題活動或半日活動,也要註明。
二、設計意圖
扼要闡述活動設計主題內容選材、生成的背景,對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的思路等。
三、活動目標
目標的制定要符合綱要的精神,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從幼兒發展的角度書寫目標,可用「能」「會」「掌握」「學會」「明白」「懂得」等詞語;目標不宜籠統,要具體明確,出現具體的經驗,可操作,可衡量;目標數量不宜過多,重點呈現新的經驗和需要重復的重要經驗。以2-3條為宜;目標應直接、明確呈現經驗,不需要先呈現途徑和方式,(如「通過……」或「在……過程中」,)還要避免直接敘事,不直接呈現經驗,(如,「讓幼兒做一個小小航海家」);目標的書寫按照活動經驗獲得的相對先後順序排列。
四、活動准備
包括物質准備和心理准備。
物質准備包括圍繞教學內容為幼兒提供支持其學習的活動環境、活動材料等,必要的教玩具名稱,有場地布置的教學活動,需畫出場地布置示意圖。如需要幼兒用書,放在活動准備的最後一條。材料也不宜過多過雜,要從目標和環節的實際需要出發。
心理准備根本活動需要制定,如需要心理准備就寫上。
五、活動過程
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實際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體驗式的學習方式,使課程的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貫徹和落實;教學過程要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充分體現師幼互動。
活動環節中應說明教師干什麼,引導幼兒干什麼,每一個環節一定要有幼兒,教師的言行以調動幼兒學習為目的。
准備的材料應該環節中用上,活動中使用的材料應在准備中有交代;任何自編自創的游戲、操節、紙工等,必須說明玩法,有故事的需要附故事原文。
六、活動延伸 (不需要延伸的,可以不寫這個環節)
根據具體活動的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活動延伸;活動可向區域活動、生活活動及家庭中延伸;活動延伸可以包括重復強調和後續拓展兩種類型;說明向哪裡延伸、做什麼和怎麼做,可鞏固什麼經驗或讓幼兒得到什麼新經驗。
七、活動反思:分析教學活動中的成功與不足,並提出有效對策。
其他注意事項:
活動設計中數字序號的運用級別順序為「一」「二」「三」——「一」「二」「三」——「1」「2」「3」——「⑴」「⑵」「⑶」——「①」「②」「③」,一般使用「一」「二」「三」——「1」「2」「3」——「①」「②」「③」三級順序即可;阿拉伯數字後面的標點用黑圓點,漢字數字後面用頓號,「第一」「第二」「第三」後面用逗號,帶括弧的序號和帶圓圈的序號,後面不再加頓號、逗號之類;不建議用自動編號。
⑺ 教師節中班美術課教案
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油性筆及瓷磚每幼兒人手一份。
知識准備內:帶幼兒觀察柳樹容,觀察其枝條和葉子的特徵。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認真觀察和大膽表現的能力。
學慣用弧線畫柳條,用點畫的方法畫春天柳條上的嫩葉。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柳樹,說說枝條和葉子的的特徵。
2.教師示範柳條的畫法。
3.提出作畫要求:先畫枝條再畫柳葉;大膽作畫。
4.幼兒作畫,教師重點指導柳枝的畫法。
5.展示幼兒作品並評價。
⑻ 小學美術課《誰畫的魚最大》優秀教案
、教象 級 二、教內容與目標 1、教內容:民美術版美術教材級《誰畫魚》課 2、教目標: A:初步受自界形象與藝術作品形象兩者間關系知道事物比產 B:能膽作畫充滿畫面畫條魚 C:培養畫畫興趣繪畫技能激發想像力熱自情 三、教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本課習解魚形狀特徵運用所知識畫條漂亮充滿畫面魚 2、難點:自界魚與美術作品魚區別何發揮想像力魚畫充滿童趣並魚畫 四、教准備 1、教用具准備:教課件、彩筆、規格相同白紙、剪刀 2、慣用具准備:彩筆、油畫棒、剪刀 五、教程 ()導入新課 1、播放海浪拍岸錄音提問:聲音 :海浪聲(課件示海圖像) 師:見海知道海物 :魚 (課件示許魚海暢游圖片) 2、教師拿金魚缸面兩條同魚 師:比比金魚缸魚哪條 由引課題:節課我要比賽看誰畫魚 (板書課題:誰畫魚) (二)講授新課 1、魚形狀: ①欣賞:形狀各異魚 ②提問:魚哪些形狀 (答師同粘貼各種形狀魚) ③師:哦原魚種形狀魚畫呢 (課件示魚畫步驟圖) 2、師示範: 師教投影示範畫條魚使明白何才能突特徵魚畫提問:能想別畫同啟發運用所見各種線條:衣服線條等裝飾魚身花紋膽發揮想像力畫各種各魚 3、魚色彩: ①貼黑板各種形狀魚色彩面反讓受色彩美 ②欣賞色彩斑斕魚圖片 4、魚態: 請幾做魚游泳作欣賞魚尾巴同向擺畫片解畫畫魚同態 5、欣賞畫家作品朋友畫 (三)手作畫 讓用同紙作業家起比賽看誰畫魚教師巡視指導 (四)展示、評比 教師黑板畫海讓畫魚用剪刀剪貼進海師起評論:誰畫魚既漂亮 家討論:魚畫加裝飾使變 (五)總結 師:同看我海美啊魚游快啊我平要保護球態環境護自使魚更快讓世界更美麗 宣布課讓收拾慣用具模仿魚游泳作游教室 反思:教師用新課程理念指導使用教材進行教提供資料豐富知識引導探究習通欣賞析解魚特徵魚畫畫漂亮同通各種教手段培養觀察力、力能力讓膽發揮想像力敢於創新培養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