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老師教案範文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② 音樂課的教案要怎麼寫
恩……我是一名音樂教師,我簡單的說下吧,教學的目標和重難點必須寫專清,你這節屬課的目的是什麼自己應該非常清楚,上課無論是導入,新課講授,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該為你的目的做鋪墊,時間要分配好,重難點的地方一定要講細講清楚,還有,音樂是一個活躍的課堂,現在的新課標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拉,所以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能溝起他們的興趣,加上你不斷的引導,相信他們的思維會跟著你走的,呵呵
我只做了兩年的音樂教師,經驗還不是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高中音樂鑒賞第一課 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 教案
《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
科目 藝術欣賞 年級 高一 班級 時間 2007 年 9 月 日
課題 一、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
教學目標 第一, 能安靜、用心的聆聽音樂,體驗欣賞音樂的樂趣
第二,在聽賞音樂得過程中能說出《少女的祈禱》的基本結構;能夠在互動交流中用簡單的語言說出「音樂不能告訴我們什麼」的道理
教材分析
實 施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一、導入:
你喜歡音樂嗎?
什麼是音樂?
二、
1、聆聽三段音樂
提問:每段音樂帶給了你怎樣的情緒?(1-2個詞語)
你聯想到了什麼?
主要表現形式是什麼?
A《第一鋼琴協奏曲》
B《江河水》
C《變幻之風》(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在曲子中,你可以聽到呼嘯的風聲和排笛交錯出現,感覺非常縹緲浪漫)
2、活動:
5— 56| 5— 3| 4 ·5 43 |2 — —|
57 2 4|5·4 32|3 — —|3 — —‖
你覺得這段樂譜的情緒是怎樣的?
(歡樂 悲傷 激昂 抒情)
小結:
A、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想像是各不相同的。
B、同樣的作品由於採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就能演繹出不同的情緒和韻味。
提問:音樂與繪畫、語言文學三者的藝術特徵相比較有何不同?
繪 畫——具象性
語言文學——語義性
音 樂——非具象性和非語義性。
三、欣賞《少女的祈禱》
下面我們來聽賞從一位年輕女音樂家心中流淌出來的音樂。
1、作者介紹:
苔克拉.芭達捷夫斯卡,波蘭女音樂家,1838——1861,短暫的一生。她未上過音樂學院,自學成材。她創作《少女的祈禱》時,年僅18歲。
2、全曲聽賞
思考:你聽到了什麼?幾個不同的部分?
3、主題聆聽
4、分段賞析:引子+A+A1+A2+A3+A4
了解變奏曲式結構
5、復聽全曲
思考:A、這首樂曲的基本情緒是什麼?(優美、抒情、明朗、華麗、激動……)
B、優美的琴聲、波濤般涌動的音調,讓我們聯想到了什麼?
(少女的祈禱、沉思?回憶、思念?幸福的憧憬?熱切的傾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四、交流討論:
1、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
2、如果音樂不能明確告訴我們,它究竟表現的是什麼,那音樂的魅力又在哪裡呢?
五、課堂小結:
1、音樂作品以五彩斑斕的音響,給我們帶來某種情緒的感受和體驗,同時也能引發我們在聽賞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這種聯想和想像是豐富、多元的,並且因人而異。所以,樂曲本身不能明確告訴我們音樂具體表現的是什麼。
2、正是基於音樂的這種非具象性和非語義性的特徵,它能激發我們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也正是基於這些特徵,它展現了音樂作為音響的藝術和時間的藝術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3、音樂是什麼?
音樂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並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它必須通過演唱或演奏這個表演的中間環節,才能使聽眾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和意境,從而產生藝術效果,達到審美的目的。所以,人們常常稱音樂為表演的藝術。
④ 初中音樂課教案怎麼寫啊
這個你是音樂老師
你所說的教案
其實學生也聽不懂
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給學生上課
沒必要
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