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樂創作和民族有什麼區別
http://www.ccme.com/bbs13_28139.html
也談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民族性問題
2006-9-5 閱讀356次 本站網友馳騁發表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本站共同擁有,轉貼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孕育著不同的音樂傳統。長期以來,中國作曲家一直在尋找音樂創作與民族因素的巧妙聯姻,限於當時的國內環境、認識水平和實踐水平,對「民族風格」的理解較為偏窄和粗淺,許多作曲家曾一度在狹隘的「民族化」怪圈中徘徊。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音樂的民族共性寫作顯然具有民族性,但缺失作曲家本人的個性,能在國際舞台立足的作品少之又少;而1980年代初期興起的新潮音樂,如譚盾等人的現代作品,好不容易在國際上爭得了一席之地,卻又被認為失卻了民族音樂的傳統,引來一片叫罵聲。在此,我們暫且撇開音樂創作不談,有必要先就民族性與世界性做一個界定。
所謂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獨特性、階段性,同時又是一種局限性,它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經濟條件制約下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態和思想意識。這里的文化是一個大文化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科學、教育、藝術以及風土人情等所有人類在精神領域里的認識和積累。在歷史的長河裡,各民族音樂是世界多母音樂文化資源中的一元物種,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作用與價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時期內繼續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從長遠來看,它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多元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而世界性指的是開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的發展性和世界各民族廣泛的參與性等方面,它可以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個層面上平等對話。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音樂才算具有「民族性」?如何才能具有這樣的「民族性」呢?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技法問題可以說是首當其沖的一個。當代音樂的創作實踐表明:技法只是音樂表現的載體,從來都是為音樂表現服務的,一切可以用來表達作曲家樂思的手段皆可利用,中西方音樂在技法上不存在明確的分野。
對於中國作曲家來說,技巧的范疇絕不亞於西方傳統和現代音樂所涉及的各個表現層面,對異常豐富、無比生動的民族民間藝術的各種材料、形態和韻味的體驗、感悟與把握,直至出神入化的模擬表述、衍生再創,都是一種無形的、更值得珍視的技巧。如果作曲家在嫻熟使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共通的音樂語言的基礎上,能深入開掘傳統音樂和民間藝術的寶庫並得其精髓,就更有可能創作出形神兼備、獨具魅力和恆久生命力的作品。近20年來所涌現的一批引人注目的作曲家,其作品閃光的可溯之源大都在於此。
事實上,無論選擇何種技法,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創作活動,都不可能斷絕同與生俱來的母語文化的聯系。民族藝術的寶貴傳統,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無時不在滋養和教化著新藝術的創造者。於是,在中國當代音樂作品中展現出的風格樣式,各自都從不同的側面透露出母語文化共生的民族屬性或深或淺、或顯或隱的影響。但母語文化因素的強大衍生力,並不能替代作曲家的個人創造,傳統文化共生的民族風格屬性,如果沒有作曲家個性的點染,絕然不會放射出新的光彩。因此,作曲家藝術個性的發展和強調,在現代音樂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個性源於作曲家的遺傳、性格、習慣、環境、經歷、修養、志趣、悟性等因素。個性和氣質的展現,伴隨著藝術創造的全過程,豐富多彩的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即是每一位富於個性的作曲家藝術創造的共同結晶。
在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別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如果中國作曲家能從整體上體現出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在自己傳統文化根基之上,以吸納百川的寬廣胸懷進行新創造,人們理所當然地將其看作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群體,這種群體共生的民族屬性與作曲家生動的藝術個性的復合,從一個重要的側面造就了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的文化品位。因此,與其片面地強調「民族性」、「中國」音樂,還不如用作曲家的「個性」和「多元復合」來代替顯得更加合適。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樣一群甚至多群的多元而各富個性的作曲家群體本身就是充滿民族性的,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即是我們所追求的「中國」音樂或「民族」音樂。強調「民族的」、「中國的」並不等於「大一統」,而是對「個性」的包容、兼容和寬容,從而造成一個容納中國文化實質的中國現代音樂,也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成為將來國際音樂中的主流之一。
作者: 周桂芬 來源:浙江文化網
B. 民間音樂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內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容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於國際民間音樂協會(IFMC)之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所以民間音樂包含於民族文化
C. 小學音樂:《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教學設計
·孩子考學的過程中涉及樂器演奏 孩子考學的過程中涉及樂器演奏 了解了學琴市場上不同類型的老師,袁來爸爸再詳細介紹一下學琴的不同授課方式。不管是鋼琴、小提琴,還是其他樂器,授課方式基本相同,無外乎大課、小課及小班課(即小班教學)。因為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每個地方學琴的費用也不盡相同,這里只...·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 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 打擊樂器是人類最早掌握的樂器之一,演奏時主要使用大肌肉動作,因此是幼兒較為容易掌握的。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人們為3歲的.....·演奏樂器能加強兒童雙手的協調能力 演奏樂器能加強兒童雙手的協調能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也指出,不要因此強迫每個孩子都去學習一種樂器,因為孩子有其自身的潛能特點和獨特的興趣愛好,如果強迫他們去學習一些潛能並不突出的才藝,容易使他們產生厭煩、畏懼心理,甚至會產生刻骨銘心的失敗體驗...·演奏樂器與即興曲 學慣用樂器演奏動物走及笑聲的節奏 活動目標: 1、熟悉故事內容,學慣用樂器演奏動物走及笑聲的節奏。 2、通過探索,認識動物走路聲音特徵與樂器聲音性質的關系,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 3、能較專注地傾聽老師的指令演奏樂器。
D. 民族民間音樂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
我國復的民族民間音樂制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作為各民族文化的生態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民族音樂學家,以及眾多的藝術審美追求者。然而,民族民間音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審美,其大都被人們作為與人交流情感和溝通信息的行為方式,它承擔著傳授知識、風俗禮儀、宗教活動、人際交往等多種社會功能,它是民族的「精神紐帶」。多年來,當民族民間音樂從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剝離出來,進入專業學校教育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整體逐漸被劃分為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如樂音的音律、音階、調式、節奏、織體等等,但是,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學科性質同時也確定了它是一門注重實際音樂生活調查,並從中吸收和積累豐富現場資料的理論課程。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有效的方法去進行調查實踐?總體上,教學要從感性的材料入手,作到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即用豐富的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其民族心理素質和增強其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民間,去領略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並親自收集各種音樂研究資料,使其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上進行科學探索。
E. 求一份音樂欣賞課的說課教案!
音樂欣賞課《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說課稿
--------------------------------------------------------------------------------
發表日期:2006年5月10日 【編輯錄入:風舞十天】
復旦中學 吳晶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是渝中區復旦中學的音樂老師吳晶。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欣賞綜合課《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
本課我選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欣賞教材第二單元第二課。本單元共三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體裁歌曲的欣賞,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和個人風格;《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將主要欣賞學習蒙古族民歌《贊歌》和哈薩克民歌《瑪依拉》。《贊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樂風格的代表,是一首長、短調相結合的歌曲,曲調豪放,優美深情,剛柔並進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哈薩克民歌《瑪依拉》熱情奔放,富於草原風味。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聽賞兩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使學生了解蒙古族和哈薩克族民歌的音樂特點,認識到在同一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和音樂風貌,從而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
本課的重、難點是通過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使學生能按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分辨兩個不同民族的民歌。由於少數民族的民歌分布廣泛,知識面涉及較廣,歌曲的風格又各不相同。所以我採用了視聽教學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的優點來幫助學生感知音樂,從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點,通過直觀的圖象來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它由復習前課樂理知識,聽賞歌曲,創作活動這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我採用提問的方式開課:「同學們,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那你們對這個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先讓學生講講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和看法。引起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興趣(點題),問題和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現實生活中去,從而引起他們傾聽的願望。接著我將採用多媒體影像播放一組少數民族風情的介紹片段,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風情。
接著進入第二環節:首先我讓學生欣賞《贊歌》和《瑪依拉》兩首歌曲的旋律片段,提問:這兩首歌曲各屬哪個民族?兩首不同的風格民歌片段,引發學生了解各民族音樂全貌的興趣。然後我用課件展示出中國的版圖,把學生「帶入」蒙古,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吃、穿、住、行等風俗習慣,這樣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形象具體化。接著我將讓學生欣賞具有典型蒙古風格特點的歌曲《贊歌》,欣賞完後由學生談談自己聽後的感受,這樣能讓學生在聽賞和分析的過程中了解蒙古族的音樂,最後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蒙古族歌曲的音樂特點——旋律自然流暢,寬廣。
在一段長時間內的視覺圖象後,為了讓學生能鬆弛一下,我將運用音樂律動法,讓學生感受蒙古風格的舞蹈,教他們隨音樂的節奏做一些簡單的壓手腕、騎馬、跺肩的動作,來調節課堂氣氛,使課堂活躍起來。接著欣賞一段新疆的舞蹈片段,欣賞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這是哪個民族的舞蹈?新疆在中國版圖的位置?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分別講講自己眼中的新疆,同時我會讓他們欣賞哈薩克民歌《瑪依拉》,在聽時,我會提示他們注意聽哪一句給你感覺最特別?為了讓學生更加准確的抓住新疆民族音樂的特點,我會讓他們再復聽一次跟旋律哼唱,最後我運用表格對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總結出新疆民歌的音樂特點——熱情、奔放、自豪。然後把蒙古族民歌與新疆民歌的旋律和節奏等特點作比較,這樣能引導學生更加直觀的區分出不同民族音樂來源與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音樂文化。
最後是第三個環節創作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我將播放兩首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歌曲,讓學生說說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其音樂特點有哪些?有了前面兩個民族音樂的分析過程,學生能更加熟練的抓住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然後我再讓他們根據不同民族的特點進行表演創作,如:舞蹈、繪畫、服裝展示等等。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學生在一起創作,發揮集體精神,並進行互評。學生在輕鬆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了解到音樂離不開人民和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生活。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也有著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都具本民族的風格特色,從而成為該民族的重要標志。
這堂課,我重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將學生的體驗和活動穿插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方式的改變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多彩,課堂也變得格外生動、有活力。這一課在教學上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在課堂里巧妙的將欣賞民族音樂——探索民族音樂——表現民族音樂融合在學生的活動中,並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發現不同民族的特點,整個過程連貫而自然。另一個特點是教學控制,通過熟悉的音樂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賽加上有效的控制,使課堂真正做到活而不亂。
F. 民族音樂與民族的關系
狹義地講,所謂中國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內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容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而廣義上,中國音樂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聲調式特徵的音樂。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一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G. 音樂老師教案範文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