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班美術教案《磁鐵寶寶》
活動背景: 這是我們教研的內容,老師們在自己理解、同伴互動的前提下,進行了教研觀摩活動。這是在同事第一次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有了這次的想法和設計。 孩子對磁鐵有一種好奇:因為它會吸住東西。在以前的日子裡,孩子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磁鐵的經驗。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活動結果的獲得是不難的,但是,孩子們在還沒有探索習慣和能力的時候,這樣的活動,無疑會讓孩子獲得許多方法和樂趣,這使我們更關注孩子的活動過程。 活動應該根植於孩子的生活。科學探索活動很容易只關注科學概念而忽視了它對孩子的現實意義。所以,本活動努力將有關磁鐵的每一點認識,遷移回歸孩子的生活,使活動貼近孩子原本的需要。 內容與要求: 1、了解磁鐵的名稱和可以吸住鐵製品的基本特徵。 2、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和問題。 3、重點和難點:探索磁鐵的基本特徵。 活動准備: 1、幼兒的操作用具:磁鐵、各類鐵製品(大頭針、曲別針、鐵釘、鐵絲、鐵片)、非鐵製品(塑料勺子、積木、雪花片、紐扣、泡沫、硬)每人一份。 2、放有雪花片和曲別針的筐(每桌兩筐)。 3、教師演示用具:磁鐵、墊板、別有曲別針的娃娃紙片。 過程與指導: 一、擺弄操作 老師:請你把筐里的東西分成兩堆,分的時候要用到這東西指磁鐵),你去試試。 ——由於上次活動的開始,老師指導語過於的含蓄,出現了許 多與「磁鐵"無關的操作現象,使得孩子走了一些彎路,降低了集體 教學的效率。因此,本活動的開始,直接引入磁鐵,使孩子立即對當前的學習對象進行關注,大大減少了教學上的麻煩。 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 在活動中,由於我的指導語的暗示,大多數的孩子都用磁鐵(盡管孩子都叫不出它的學名)把東西分成兩堆,有1個孩子按大小分,有2個孩子按材料質地分,有1個孩子按長短分,終因材料的不規則,而無法進行,於是,抬眼看同伴,便拿起磁鐵,立即被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現象吸引住,從而信心倍增,很快,也將材料分成了兩堆。 二、協調交流 討論:說說你是怎麼分的?為什麼? 老師(小結):用這(磁鐵)可以將筐里的東西分成兩堆:能被吸住和不能被吸住的。這東西叫磁鐵,它能吸住鐵的東西。 三、遷移驗證 找一找: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鐵做的?你怎麼知道的? ——上次的研究活動表明,孩子更容易記住「吸鐵石",而不容 易記憶「磁鐵」,所以,這里讓孩子有反復使用「磁鐵」這個學名的機會,如,孩子說:門把手被磁鐵吸住,它是鐵做的。孩子在尋找過程中。,既驗證了磁鐵的特徵,又記住了「磁鐵」這個名字。 在活動中,有半數的孩子似乎都知道:能吸住鐵的東西,就叫「吸鐵石",於是,他們很不容易記住「磁鐵」這個學名。在尋找「鐵做的東西"的過程中,當孩子們歡呼「這是鐵做的」,我就問「你怎麼知道的?」孩子大多回答「因為它被磁鐵吸住了」,如此反復多次,孩子就記住了這個比較陌生的名字。 四、遷移運用 1、游戲:找別針。 老師介紹:曲別針掉到雪花片筐里去了,請大家幫老師一起找曲別針,看誰找得快、找得多。 ——孩子在混有曲別針的雪花片筐里,挑選別針。在活動中,有的孩子一開始沒有想到用磁鐵,而用手揀。當看到同伴使用時,立刻仿效,果然方便得很,於是興趣大增。 2、游戲:小動物跳舞。 將立體人物別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面,用磁鐵在墊板下面移動,讓人物跳起舞來(也可以准備更豐富的磁性玩具,如:塑料盒裡小魚游、小紙棍里紅旗升等等)。 ——這些游戲可以放在區角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