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什麼意思
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建立於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等基礎之上,決定了教學過程、教學資源選擇與使用形式等。它不僅貫穿了整個教學設計環節,而且是體現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主要形式,不同的教育理念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它是整個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
在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時,教師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考慮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當知識掌握是教學的核心目標時,可以更多採用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系統講授和系統訓練。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實際能力或方法的培養,那就要在教學中更多採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某種態度或價值觀,那就要更多採用突出社會互動、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當然,一門課、一個單元的教學往往同時會涉及多個目標,所以,要在教學中適當對不同模式加以組合。
第二,學習過程的復雜性。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必須通過激發學生的某種學習過程才能實現,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考慮將讓學生進行何種學習活動,其過程是怎樣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學習活動的認知復雜性是不同的
(1)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包含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是一種絕對的、非白即黑式的思維模式,其中會盡量減少矛盾沖突。
(2)中等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對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思考,避免絕對化,不盲目相信權威。
(3)高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則體現了更多的辯證思維,需要靈活地、多角度地看問題,需要深刻地進行思考,且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具有較高的認知復雜性,就需要選擇採用結構較鬆散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及教學程序的控制性較低,允許學生進行更主動的、更開放的探索性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的模式、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模式、非指導性教學等。相反,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主要依賴於較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那就可以選擇結構更嚴格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教學程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詳細嚴格的規定,比如程序教學等。
第三,學生的特點。教學模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低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上更多依賴於動作和具體形象,依賴於直觀經驗,所以應採用突出學生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而高年齡階段的學生則可以更好地進行抽象概括,可以藉助於語言符號獲得更多的間接性經驗,所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模式在這一年齡段上更為有效。另外,在選擇教學模式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而且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第四,各種教學模式對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客觀條件的要求。
Ⅱ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什麼意思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其基礎理論很多:包括目標,內容分析,方法,模式,評價,學生,媒體等基本理論
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都是依據
Ⅲ 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幾個主要環節:
1、分析版教學內容權
2、學習者分析(學生)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4、教師分析
5、教學策略的分析
6、教學評價的設計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Ⅳ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有哪些理論
(1)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學設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任何系統都包括五個要素: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這五個要素間有三種聯系形式:①過程的時間順序;②各因素間數據或信息流程;③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傳播理論
信息傳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內容、信息渠道與信息接受者為主要成分的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考慮信息的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維與心理順序。信息不能「超載」,過於密集的信息直接影響傳遞效果,增加負擔。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獲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於以視覺方式呈現,有些則宜於用聽覺方式呈現。還可以運用多種暗示技巧來增強這種注意獲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慮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齡、性別、偏好等),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等。
(3)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與教學設計。概括地說,行為主義觀點在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應用是把可觀察行為作為教學基礎,提出用可觀察行為動詞界定各類教學目標(包括價值觀與態度教學)並依此進行教學傳遞與評價。
認知理論與教學設計。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與記憶的8個階段的學習模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發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它。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義大都是在觀念上,如何發揮人的潛能問題等。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的概念模式分為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與任務中心模式。
時間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羅爾模式,用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用毅力與學習機會決定學生實用時間,與學習程度一起組成一個公式:任務中心模式關注於如何促進學習的過程,例如,布魯納模式與加涅模式。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與儲存取決於知識的結構方式,提倡編制學科中心的結構化教材,通過學生自我的探究來把握、理解學科結構。加涅模式源於他對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觀點。他把學習結果(學習領域)分為動作技能、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與態度五類,形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分析觀和九個事件的教學過程等。
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每個學生接受所有學科規定的內容,而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依據一般都是採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理論。
Ⅳ 現代教育技術中教學設計有哪幾種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常見幾種教學設計模式的各自特點
⑴建立在系統理論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模式回
這類教答學設計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巴納賽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模式。
⑵建立在學習和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模式。幾種影響較大的教學設計模式:迪克和凱瑞的教學設計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模式; 梅里爾的教學設計模式。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模式是建立在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包括九大教學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回顧所需的先決技能;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引發學習行為;提供行為正確與否的反饋;評估學習行為;增強保持與遷移。
梅里爾的教學設計模式被稱為「部分呈現理論」。 ⑶建立在傳播理論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模式
這類模式的代表:馬什的一般傳播模式;萊特和皮亞特的文本組織模式。
Ⅵ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什麼意思
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其中基礎理論很多:包括目標,內容分析,方法,模式,學生,媒體等基本理論
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都是依據
Ⅶ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1、學習需要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2、學習內容分析,確定教學資源
3、學習者分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4、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課堂環節
5、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
6、教學情況分析
7、教學反思。
Ⅷ switch語句本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switch語句和if語句最為相似,語法接近C語言。
switch(expression)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default: statement
語句中的每一個case的含義是:如果專表達式等於屬這個value,則之後後面的語句(statement)。
break的作用: break關鍵字會導致代碼執行流 switch語句。如果省略不寫,則會導致執行完當前的case後,執行下一個case。
default:用於表達不匹配前面case中任何一個條件,然後執行statement ,相當於一個else
Ⅸ 2. 以下選項中不屬於教學設計理論基礎的是( ). A. 學習理論 B. 教學理論 C. 計算機理論 D. 傳播理論
選C計算機理論
教學與學習、教學、師生互動(傳播)有關。
計算機最多作為教學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