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16 13:52:53

Ⅰ 閱讀類課堂關鍵問題的解決策略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提起「課堂教學實效」的問題,也許老師們都已耳熟能詳,的確這也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話題,早在第一輪課改的第四個年頭,就在語文閱讀教學出現「得意而忘言」的傾向性問題的時候,崔巒老師在貴州召開的全國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及在貴陽召開的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專門明確第六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研究的主題:閱讀教學體現工具與人文的統一,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但時至今日,到了第一輪課改總結的階段,到了第七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依然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教師優秀代表的閱讀課堂教學被專家評價為低效,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處於調整期的今天,閱讀教學要走正確、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問題再度思考,筆者試圖從「教學目標﹑教學起點﹑精簡環節﹑教後反思」四方面探索閱讀課堂教學實效並付之實踐: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麼」,是提高課堂實效的前提。
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三個關鍵環節中,首要環節就是要准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就是要解決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問題,即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一)從年段目標要求確定「教什麼」。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通觀《語文課程標准》年段目標,我們可以發現,它主要也是從培養語文能力的角度提出來的。比如課標對低年段閱讀教學在課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識字、寫字、朗讀、詞語積累,而對詞句及課文內容只提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低年段老師由於對年段目標的模糊而走進了目標定位的誤區,教學時識字閱讀「楚河漢界」,10分鍾以復習形式集中處理識字,剩餘時間完全進行沒有任何識字學詞任務的內容分析,彷彿整節課的精彩要在這大半節閱讀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現,殊不知,我們老師的這種既是錯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視了年段目標的堅持和落實,低段閱讀教學的高段化傾向,使低段閱讀教學課堂耗時低效.
還是識字教學,低年級明確提出「多認少寫」,要認的字,只要求在課文中認識,挪個地方還認識,強調的是整體認記,不要求分析字形結構,不要求達到每個部件的精確記憶,但我們的老師卻花大力氣,啟發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記﹐要求寫的字卻沒指導寫好,這種做法就是錯位。
又比如第七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的老師,把識字、寫字放在「讀中感悟」教學環節,展開春、夏、秋、冬四段閱讀,在各段學習中分別進行「匯、擋、刮、獻」四個字的認讀和書寫指導,這樣安排,對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說是很實用的課堂學習,但這不應是中年段的學習要求,我們說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個年段的老師,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牢牢記住,教學目標階段性不明,目標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況都將會是影響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質量的直接症結。
(二)從主題單元目標確定「教什麼」。人教版教材以專題來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呈現的第一部分內容便是導語(導讀),導語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師關注不夠。細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字里行間藏著的就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讀寫訓練要求,同時也是我們備好、把握好單元中每一課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如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導語告訴我們: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運用。有了導語的指引,那麼我們無論備《小嘠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備《臨死前的嚴監生》,還是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我們的教學都要在如何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導學生體會描寫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為拓展延伸或者讀寫結合,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把描寫人物方法學以致用,這些都是要落實的目標。以梁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為例,梁老師反復強調抓住關鍵詞「兩個手指頭、兩個親人、兩筆銀子、兩莖燈草、搖了兩三搖」來體會嚴監生一個吝嗇鬼的形象,無處不在滲透著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細節描寫,把嚴監生的特點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地表現出來。課終,嚴監生的形象也就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人物描寫方法也就瞭然於胸,那麼這課的目標,梁老師就基本落實到位了。
(三)從課文特點確定「教什麼」。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具體到每篇課文應培養怎樣的語文能力,在我們考慮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標、單元目標,那還要依據課文特點。如六年級上冊的《最後一頭戰象》,確定本課三個語文能力點:一是培養速讀能力。這既是高年級的年段目標,也是單元目標,同時也因為這是一篇長課文,適合培養速讀能力。二是培養品細節、悟情感的能力。這既是高年級年段目標——學習表達方法,又是主題單元訓練項目,更是因為細節描寫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點。三是培養學生用細節表達情感的能力,進行讀寫結合。目標定位準確了,教學設計也就重點突出了。劉亞雄老師在設計《最後一頭戰象》時,第一環節就是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第二環節是設計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抓住「摩挲、淚光閃閃、凝望、親了又親、吼叫」等細節描寫的詞語想像,體會嘎羧的內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懷,同時在品讀過程中也給學生滲透細節描寫的表達方法。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抓住「凝望」一詞,引導學生體會內心想法,進行寫話訓練。這是抓住細節想像而進行的一次寫的訓練。假若延伸到第二課時的設計,以學慣用細節表達情感作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習課文設計新的情境,讓學生寫一段用細節表達情感的文章,寫後交流評價,那麼這個寫的過程既是讀寫結合的過程,又是「言」、「意」結合的過程,這樣整課的目標才能得到真正落實,課堂教學實效才能得到保證。
二、了解學情,找准「教學起點」是提高課堂實效的基礎。
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中,崔巒老師曾這樣評價參賽老師的課:閱讀教學找不到起點,抓不住重點。孩子通過讀,已經了解和理解的,已經會的問題,我們還在不斷地問孩子的這種情況相當嚴重。不少的課,通過實際考查,孩子開課時的理解、孩子學完這篇課文課後的理解幾乎一樣,這樣的課就是做無用功,這樣的課堂就是低效課堂,這也正是我們不少老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那麼,起點在哪?籠統地說,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處,具體地說,即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在談感受時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講再問了。找准教學起點,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針對學生實際,從學情出發,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進而因文制宜、以學定教。
(一)有效預習,了解學情。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道理,老師是懂的,預習,老師在教學每篇課文之前都會布置的,但預習也許只流於形式,無非就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標出自然段,自學生字音形義,加之課前缺少對對預習情況檢查,預習實效難以保證,那麼預習對閱讀教學產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效預習,筆者認為必做四步:一是讀文,讀中自學生字新詞,讀中了解大意,讀中理清思路,讀中把握重點,學著概括主要內容。二是批註,如在讀的過程中標出自己的喜歡的句子,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給要理解的詞語注釋。三是質疑,預習過程讓學生有意識地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四是檢查,課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作必要檢查,通過檢查了解,我們才能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讀、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重點指導、強化訓練的。那麼教學起點在哪兒?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了。
(二)以疑導學,實效閱讀。教學起點應從學生質疑、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古人雲:「學貴有疑。」質疑是學習的開始。陳智文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就是以疑開篇,抓准了教學起點,從而做到以學定教的。陳老師的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問學生「你能根據課文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提出了5個與理解有關的問題。這時陳老師開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理出了一個普遍的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母親是怎樣啟蒙我的?」
陳老師引導學生質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學生在解讀文本上的疑難,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更是為教學提供方向,而不是為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而質疑。
三、問題整合,解決「怎樣教」,是提高課堂實效的關鍵。
「『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這是在大力呼籲閱讀教學要走向語文本體回歸的今天,專家們常講到的觀點。如果說「教什麼」是解決目標問題、方向問題的話,那麼「怎麼教」就是解決設計技巧的問題了。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筆者認為,前者是內容,很重要,後者是形式,同樣不容忽視。
縱觀當前教師的閱讀教學,我們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細碎的提問,學生頻繁的回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勞而少功。崔巒老師認為:「閱讀教學逐段分析死,整合處理活。」這傳遞給我們一種信息,就是整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問題設計的整合,即提的問題要大,是學生感興趣的,體現語文特點和語文訓練重點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都要讀全文來思考的,都要從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提問才能把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實效。
(一)圍繞教材的教學重點、難點設問。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可以抓住課題中的「和」直奔中心,設計這樣的提問:(1)什麼叫「將相和」?(2)「將相和」中的「將」和「相」各指誰?(3)既然是「和」,說明他們有一段不和,為什麼不和呢?這樣就能起到一問而牽動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學生理解關鍵處設問。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我們可以走「一條主線」、「兩個板塊」高效整合設計之路,一條主線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板塊」,一是父親了不起,二是兒子了不起。這「一條主線,兩個板塊」都是學生理解的關鍵處,抓住了關鍵,就能引發學生對父親不眠不休進行36小時的艱苦挖掘的思考與理解,就能引發學生對兒子在廢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個小時的思考與理解。那麼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這種設計,從線性梳理走向了立體把握,是一種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學生通讀文本感受最深點設問。如教學《烏塔》一課,可以以整體把握,板塊推進的方式來設計,先整體感知內容,聚焦「震驚」:以「震驚」一詞帶出初讀後的感受,再讀全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地方特別讓你震驚?接著圍繞「震驚」轉述文本語言,最後拓展「震驚」,閱讀表達結合。整節課,老師以「震驚」為主線展開教學,使教學主線明晰,也避免了繁瑣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內容。
四、教後反思,揚長避短,是提高課堂實效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樣,有效的教學反思也是提高教學實效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在任務繁雜的當前,又有多少教師能在課後靜下心來想想成功之處和遺憾之處?更有多少教師能把這成功之處和遺憾之處寫下來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這也是課堂教學實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應該包括課前准備(即備課)、課中實施、課後總結(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為教者,我們有了明確的年段目標意識,有了「教什麼和怎麼教」的設計本領,也就是說,課前,我們可以有一份精心設計的高質量的教案,但是我們不敢說,拿著這個教案就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語文課,這其中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許是設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或許是學生課堂生成與預設產生了沖突,又或許是教者自身對設計的實施水平出現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師教學《老人與海鷗》後,她在反思中談到這節課帶給自己的欣慰和遺憾,欣慰的是備課時依據一定的教學理念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實現,遺憾的是沒有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沒有開放學生學習空間,忽略了對學生思維展示的關注,忽略了引導學生對表達方法的感悟與運用。我認為,無論成功還是不足,通過反思所留下的啟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對課堂教學實效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我們知道,高年段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主題,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
課後,這位老師能從教學理念這個角度總結出高年段閱讀教學做到三個「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語文課堂實效性最終是由對文本的把握和運用來檢驗的,即教學每個環節,導入依據文本,教學過程緊緊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樣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難點的定位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著力。三是立足根本,這是由語文的性質決定的,閱讀教學憑借文本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
其次能從教學策略這角度作經驗小結,如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鷗的動作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著欄桿邊走邊放」,引導學生在這些動作詞語前面加個「為什麼」,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通過想像畫面、比較朗讀,升華學生對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這些都是教學成功的體現,都是日後有效處理高年段閱讀教學可積累的寶貴經驗。
(二)反思失敗。經驗除了來源於成功的反思,同時也會來源於失敗的思考,盡管一節課成功與失敗的比例各不一樣,甚至更多時候成功會佔大比例,正如這位教師執教的《老人與海鷗》。但可貴的是這位老師最終能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理念出發對自己的課進行中肯的批判,為自己講得多,牽得緊,過於強勢,教學霸權,扼殺學生個性思考﹑與創新思維的做法而反思。能從課程標准對高年段閱讀教學的訓練目標出發去反思教學中寫作方法滲透的忽略而導致的目標不到位,那麼記錄下來的這些遺憾,同樣是成為指導以後備課和授課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經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
簡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做到依照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明確學什麼,不學什麼;教什麼,不教什麼;找准教學起點,做到多讀、多練、少講、少問;教學過程做到精簡環節,模塊結構,整合問題,言意兼得;做好教後反思,相信提高閱讀教學實效不再是一句空話。

Ⅱ 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的心理變化體會到什麼

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中長大的: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放棄了他們自己的愛好,全身心的關注著我們的成長,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邁出人生中的第一步;是他們讓我們吃上了人生中的第一頓團圓餃;是他們給我們挎上了上學時的第一個新書包……他們甘心情願地給我們洗衣、做飯、輔導功課,不為別的,不求什麼回報,只為我們將來能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不論將來你能飛多遠、多高,可永遠飛不出的是父母那每時每刻的掛念。

3、課堂練筆:已經挖了36小時,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一刻,父親會對兒子說些什麼呢?請你寫在課本96頁空白處。

17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親

了不起

兒子

六、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圍繞一個「情」字貫穿全文,涌動著人類間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從哪些內容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父親?」這一大問題,讀文、找找、畫畫。選准了感悟課文的切入點——父與子的了不起,這節課針對父親的了不起進行學習,學習內容清晰明了。通過讓學生細讀1——12自然段課文內容來感受和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品讀點(1):朗讀品味以下語言:

「……誰願意幫助我……」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我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在挖掘兒子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學生在交流和讀中讀出自己的個性,說明自己的見解,通過朗讀,在學生心中樹立了有著堅定信念而非常執著的一位偉大父親的形象。

品讀點(2):「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通過父親的動作及挖掘時間之長來體現父親挖掘過程中的艱難,從而感嘆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

品讀點(3):「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通過學生品讀父親的外貌,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在拓展應用這一環節我創設情境播放四川汶川地震時的感人場面,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父愛與母愛的偉大力量。在人類間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中繼續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Ⅲ 小學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說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來表現父母之愛的,從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讀中感悟父愛的偉大和父子間的默契,受到愛的教育。
3、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愛的表達方式。
三、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 學生准備:認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父愛的偉大,受到愛的教育。
2、初步領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等描寫來表現父愛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檢查預習
1、播放視頻,感受地震。
2、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3、檢查預習,了解學情。
二、順學而導,感受父愛
(一)請潛心讀書,勾畫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做批註。
(二)學生匯報學習收獲,教師相機點撥並指導朗讀。
句段一: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1、學生談讀書體會。
2、引導學生抓住「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讀中體會父親感情的變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1、學生談閱讀體會。
2、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相機點撥,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1) 抓住寫時間的詞,體會時間的漫長,感悟句子的表達效果,並指導朗讀。
(2) 透過父親的外貌描寫,聯繫上下文,想像在漫長的挖掘過程中,父親所經歷的艱辛,體會父愛的偉大,並指導朗讀。
(3) 聯繫上下文,在讀中體會「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給父親帶來的精神力量。
(三)小結課文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父愛的寫作方法。
三、讀寫遷移,感悟信賴
(一)學生繼續匯報讀書收獲,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1、學生讀寫阿曼達的句段,並談體會。
2、引導學生想像廢墟下的阿曼達和他的同學是怎樣度過這漫長的38小時,嘗試著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一寫。
3、反饋交流。
四、緊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聯繫上下文體會「幸福」的含義。
板書設計:
17 地震中的父與子
了不起
父 子
總會在一起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父親的心理變化,並聯系實際,深入感悟父愛的偉大和父子之間的默契,受到愛的教育。
2、在讀中進一步領悟和學習文章的多種表達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一、聽寫導入,再現畫面
二、深入情景,品讀感悟
(一)勾畫出寫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變化的句子,談體會並指導朗讀。
(二)「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在文章中反復出現有什麼好處?
(三)課文除了運用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文章的中心,還用了哪些寫法?
三、角色寫話,升華情感
父親經歷了38小時艱辛的挖掘,兒子和夥伴們經歷了38小時的漫長等待,父與子終於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面對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個得救孩子中的父親或母親,或是曾經勸說過這位父親的好心人、消防隊長、警察,你想對這對父子說些什麼呢?請選擇一種角色寫一寫。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父母之愛的文章。
(二)談一談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愛。
(三)總結抒情,引發深思。

Ⅳ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可以怎樣導入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3.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准備:
把相關的句子製作成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讀書興趣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著濃濃的父愛和母愛,父母的愛是慈祥的笑容,是親切的話語,是熱情的鼓勵,是嚴格的要求,請你講一講生活中父母對你的愛。
2、是啊,父母的愛是平凡、朴實、無私的。母愛如太陽,熱烈而溫暖,父愛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許,我們並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這種平凡的愛在我們生命遇到危險時會創造出驚人的奇跡。今天我們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和作者一起去體驗偉大而無私的父愛。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2、小組合作:學習並互相檢測生字。
3、教師檢測學生生字的掌握情況。
4、指名讀課文,檢測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三、再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2、匯報交流讀書情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朗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讀一讀,並做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
2、匯報交流讀書體會,隨機指導學生朗讀。
四、布置作業,預留問題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寫了這對父子了不起,這些句子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為什麼文中反復三次出現「不論發生什麼,我知道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板書設計:
17 地震中的父與子
了不起
不論發生什麼,我知道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回顧課文內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國洛山磯西北部發生的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傷,25000人無家可歸,橋梁坍塌,公路斷裂。繁華的城市瞬間變成一片荒原。是父親的堅定與絕不放棄,在兒子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跡。(板書課題)
二、品讀體驗
1、讀文章最後一自然段「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說一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2、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包含了幾層意思?從哪裡可以看出這對父子了不起,找到相關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讀懂了什麼?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書的旁邊。
3、匯報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從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親和兒子的了不起,並帶著自己的感受練習朗讀。
父親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過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麼?指導學生讀出堅定的語氣。)
(2)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這位父親「直直」的雙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麼?)
(3)「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下傳出孩子的聲音:……」(作者不厭其詳地把表示時間的詞羅列起來,從中你讀懂了什麼?)
兒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是你嗎?」(兒子憑什麼認為來救他們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指導學生讀出興奮的語氣。)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寫法,讀寫結合
1.引導:這篇課文生動感人。那麼,你認為哪裡寫得好呢?課文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歌頌偉大的父愛,贊揚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讓學生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具體句子感悟。
2、今天我們從課文中體會到了偉大無私的父愛,可是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種驚心動魄的事。父母的愛啊就是早起為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著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請把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選一件寫下來,送給你的父母吧!

Ⅳ 地震中的父與子

《地震中的父與子》原作者是美國作家馬克·漢林(Mark Victor Hansen)。
馬克·漢林是一個專業性演講者,在過去20年,他在32個以上的國家對2百萬人已超過了4千次演講。他的講座包括優秀的銷售策略;個人的能力和發展等。
他給不同的人帶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始終鼓舞成千上萬的人創造一個更加強大、更有自己的未來。馬克是多產作家,有著與寫作夥伴Canfield傑克的心靈雞湯系列。
馬克也創作了一系列書籍、錄音帶、VCD,使得他的聽眾認識和發揮在生意和個人生活中自己的潛能。他的訊息,使他成為受歡迎的電視和電台的人物。他也出現在許多雜志的封面。
編輯本段原文
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在混亂和廢墟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變成一片堆滿碎磚亂木及歪扭的鋼筋骨架的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每天早上送兒子上學,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樓的左後角處,便疾步走到那裡,開始動手挖。
在他清理挖掘的時候,不斷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便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了。」
「這樣做無濟於事,回家去吧。」
「冷靜些,你要面對現實。"
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起火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制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於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於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你現在怎麼樣?有幾個孩子活著?」
「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房頂塌下來架成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我們又餓有渴又害怕,現在好了。」
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小孩,都活著!快來人!」
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來幫忙。
50分鍾後,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出來了。
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在經過巨大災難的磨難後,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編輯本段主要內容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一定能救出兒子的堅定信念,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14位同學的故事。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親情的力量,會使人堅定和勇敢;親情的力量,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的強烈慾望;親情的力量,會使人對它產生一種信任。
編輯本段思路結構
第1段(1-14自然段):在地震後,父親不顧危險地尋找兒子。
第2段(15-23自然段):父親經過38小時的挖掘,他的兒子和另外14個同學終於獲救。
第3段(24自然段):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緊緊擁抱在一起。
編輯本段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地震中的父與子》被收錄於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但它幾乎每隔兩三年就要修訂一下,唯一修訂的地方就是開頭第一句話的時間。[1]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課文是這樣的——「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混亂中,一個年輕的父親沖向他7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但事實上,1989年美國洛杉磯沒有發生地震。[1]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語文課本,課文的開頭改成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的確發生地震了——6.6級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傷,25000人無家可歸,毀壞建築物2500餘座(加上嚴重受損約4000餘座),幾條高速公路多處被震斷,一些立交橋坍塌,通向洛杉磯市區及其他地區的11條主幹道被迫關閉。地震還造成該市大部分地區斷電停水,約4萬戶住宅斷水,5.2萬戶斷電,3.5萬戶斷煤氣,通訊網路出現嚴重阻塞,累計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不過地震的時間是當地時間凌晨4點31分,凌晨的學校按理不會有學生。
[1]
2005年6月,課文又進行修訂,文章開頭變成了「有一年」。[1]
2009年12月,課文開頭又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
2012年,課文開頭又變成了「有一年」

閱讀全文

與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