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學設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16 18:02:29

1. 1.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來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自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2. 科教版五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准。)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裡,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裡,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3. 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優質教案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准。)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裡,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裡,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並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課各組實驗使用。

4. 小學科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平均密度大於水的,由於排開與物體相同體積的水,根據浮力公式,浮力小於重內力,沉下,平均密度等容於水的,也根據公式,懸浮在水中任意位置都行,密度小於水的,當排的水體積小於物體體積浮力就等於中了,所以就浮在水面上

5.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案例 材料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觀察同體積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2、過程與方法:知道科學觀察要確定統一的標准;親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經歷一個對原有認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研究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意識到科學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6.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觀察同體積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2、過程與方法:知道科學觀察要確定統一的標准;親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經歷一個對原有認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研究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意識到科學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課前准備

教師: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沙子各一個,天平,課件。

學生: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塑料紅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帶蓋的透明塑料管(每組四個),四個管內分別裝滿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一種塑料顆粒)。
(每兩人一組)

四、教學過程

(一)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1、引入: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將一個石頭放入水中,石頭會怎樣?將一個木塊放入水中,木塊會怎樣?為什麼石頭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大小不同的木塊、鐵螺母和橡皮泥,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呢?同學們先別動手聽老師說。先把一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輕輕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底,最後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細觀察,各有什麼現象?同時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

3、學生實驗後匯報結果。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沒有關系。

4、追問: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既然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到底和什麼有關呢?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選擇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從實驗現象引發問題入手,初步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二) 推測、驗證、比較同體積物體的輕、重,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1、請同學們大膽猜想: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條件下說鐵比木塊重或者鐵比水重呢?

2、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和母料的輕重一樣嗎?我們探究的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是一個對比實驗,應該選哪種物體做一個比較的標准?

3、邊演示邊說:天平可以准確測量這四種物體的輕重。老師把天平調得兩邊剛好平衡,正中的指針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較結果:鋸末比水輕,母料等於水的重量,鐵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會怎樣?演示後說:懸浮就是靜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種物質的實驗交給你們來完成。思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

4、實驗後匯報結果,老師隨機板書。

講解:要知道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較同體積的物體和水的重量,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重,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輕,上浮;當物體等於同體積水的重量,物體就懸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體積的沙子和水誰重,放入水中會怎樣呢?老師請學生上來驗證:同體積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請一個同學說說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頭腦中有許多零碎的知識經驗,可以根據這些積累來嘗試解釋一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理有據、合乎邏輯的猜測,有利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材料,更激起了學生揭開答案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學概念水平的發展。三年級學生對於對比實驗還很陌生,需要思維和方法上的點撥、指導,「多扶少放」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增強實驗的科學性。只有讓學生親歷動手的過程,才會有如此真切的發現。這就是「淡化知識灌輸、注重教學過程」,通過過程來獲得知識的收獲。另外,及時對學生的語言進行歸納、提煉並板書,使本節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
「科學概念」是小學科學課的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和憑借,在課的結尾處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梳理科學知識,為日後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儲備」。)

(三) 拓展應用

1、同學們在電視里見過潛水艇嗎?潛水艇是怎樣實現沉、浮的呢?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物體沉、浮的例子呢?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就想想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體怎樣讓這塊橡皮泥浮起來?

(設計意圖:在適當的時候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地引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有意識地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7.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案公開課教學設計PPT課件

一.定「沉浮」,展「操作」
師: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有些會沉入水底,有些浮在水面。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課題)
師:怎樣才算沉,怎麼才算浮呢?
生1:水面上的是浮,水底的是沉
生2:我認為在水中也是沉
師:我們來看看科學的界定標準是這樣的:只要物體不沉入水底,說明這個物體是浮的。
師:老師手裡有3個物體,它們分別是小磚塊、木塊、塑料塊,看看這3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師演示3個物體分別輕輕地從水面放入水裡,生觀察沉浮
師:你看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小磚塊沉入水底
生2:我看到塑料塊浮在水面
生3:我看到小木塊也浮在水面上
師:那你們剛才有沒注意到老師剛才強調了什麼?
生1:要把一個物體放在水面上,然後放入水裡
生2:要輕輕地放
二.做猜想,驗沉浮
師:同學們要記住這兩點,帶入以下的實驗中。請實驗員到老師這里領材料,領取材料之後,然後把它們對照記錄單依次放在木板上。
生領材料
師:在放入水中之前,我們先來預測一下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把想到的理由寫在記錄單上。
生預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生依次說預測及預測的理由。

8.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設計

安徽省淮南市八區二小孫詠梅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觀察同體積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2、過程與方法:知道科學觀察要確定統一的標准;親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經歷一個對原有認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研究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意識到科學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課前准備

教師: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沙子各一個,天平,課件。

學生: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塑料紅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帶蓋的透明塑料管(每組四個),四個管內分別裝滿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一種塑料顆粒)。
(每兩人一組)

四、教學過程

(一)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1、引入: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將一個石頭放入水中,石頭會怎樣?將一個木塊放入水中,木塊會怎樣?為什麼石頭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大小不同的木塊、鐵螺母和橡皮泥,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呢?同學們先別動手聽老師說。先把一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輕輕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底,最後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細觀察,各有什麼現象?同時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

3、學生實驗後匯報結果。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沒有關系。

4、追問: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既然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到底和什麼有關呢?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選擇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從實驗現象引發問題入手,初步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二) 推測、驗證、比較同體積物體的輕、重,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1、請同學們大膽猜想: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條件下說鐵比木塊重或者鐵比水重呢?

2、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和母料的輕重一樣嗎?我們探究的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是一個對比實驗,應該選哪種物體做一個比較的標准?

3、邊演示邊說:天平可以准確測量這四種物體的輕重。老師把天平調得兩邊剛好平衡,正中的指針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較結果:鋸末比水輕,母料等於水的重量,鐵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會怎樣?演示後說:懸浮就是靜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種物質的實驗交給你們來完成。思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

4、實驗後匯報結果,老師隨機板書。

講解:要知道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較同體積的物體和水的重量,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重,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輕,上浮;當物體等於同體積水的重量,物體就懸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體積的沙子和水誰重,放入水中會怎樣呢?老師請學生上來驗證:同體積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請一個同學說說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頭腦中有許多零碎的知識經驗,可以根據這些積累來嘗試解釋一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理有據、合乎邏輯的猜測,有利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材料,更激起了學生揭開答案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學概念水平的發展。三年級學生對於對比實驗還很陌生,需要思維和方法上的點撥、指導,「多扶少放」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增強實驗的科學性。只有讓學生親歷動手的過程,才會有如此真切的發現。這就是「淡化知識灌輸、注重教學過程」,通過過程來獲得知識的收獲。另外,及時對學生的語言進行歸納、提煉並板書,使本節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
「科學概念」是小學科學課的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和憑借,在課的結尾處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梳理科學知識,為日後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儲備」。)

(三) 拓展應用

1、同學們在電視里見過潛水艇嗎?潛水艇是怎樣實現沉、浮的呢?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物體沉、浮的例子呢?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就想想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體怎樣讓這塊橡皮泥浮起來?

(設計意圖:在適當的時候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地引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有意識地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五 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反思

科學的價值在於服務社會,而教師的價值在於服務學生。我執教本節課時,在深入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改變和創新,為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在科學領域中才剛剛起步,必須在教師的點撥、引領下進行有序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時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用一個學生司空見慣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問題引入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接著展示三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木塊和橡皮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實驗前做一下簡單的演示,提供一點幫助,對老師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學生的認知、操作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實驗中的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使學生的探究目的明確。在充分動手活動後,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發現了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輕重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為什麼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從而引出比較物體的輕、重要取「相同體積」,接著又展示一組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使「相同體積」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精當的「講」和有效的「導」能為學生清除理解上的難點,掃除掌握中的盲點,最後創造出經典。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後,才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於讓學生有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他終身受用並可持續發展的本錢。在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的實驗中,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學生會牢牢記住這個結論。用教材進行創造,精心准備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性的材料,使教材錦上添花,這樣我們的科學課才會精彩紛呈。

在拓展應用環節,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欣賞中增長了見識,有效調動了學生匯報交流的慾望。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習成果擴大和升華,加深了學生對沉、浮條件的理解,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的表現令人滿意。當然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思維受阻,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科學課中尤為重要。如何高效、扎實地上好每節課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研討、思索。只要我們潛心地去鑽研教材,有創意地進行教學,用心地去關注學生,我想學生就會在這一個又一個研究活動中,循序漸進地不斷發展下去,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定會越來越濃。

河北興隆第一小學王翠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准。)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裡,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裡,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9.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2、科學知識:指導學生通過精心設計自主探究的觀察實驗活動,獲得關於物體本身大小和輕重關系的認識;初步了解到在物體大小(體積)相同的條件下:物體重的容易沉下去,輕的容易浮上來。在物體輕重相同的條件下:物體大的容易浮上來,小的容易沉下去。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培養小組協作、合作進行研究的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教學重難點:1、用感官判斷物體沉浮的基礎上,學會如何認識物體的沉浮性。2、設計實驗,觀察前後實驗產生矛盾的原因,理解物體沉浮與其輕重、大小的關系。三、教學准備:教師: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石塊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同體積的水,電工刀,透明膠、課件等。學生: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石塊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四個透明塑料水槽,分別裝滿同體積的水、泡沫塊,蘿卜,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電工刀,透明膠等。(分成四個組)四、教學過程設計:(一)、激情置疑,提出問題。1、出示一塊木塊和石頭,問:這是什麼?如果老師把這兩樣東西同時放入水中會怎麼樣?2、學生猜測。3、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教師追問:看到這個現象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激發探究欲,引入活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問題,好不好?(揭題)(二)、猜測假設,制定方案。1、小組討論:那你們認為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跟什麼有關?2、匯報交流,教師隨機板書:大小、輕重 3、那麼你們認為怎樣才能證明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跟它本身的大小、輕重有關系呢?需要些什麼材料?可先小組討論一下方法。4、匯報交流,教師為學生提供所需材料。5、再次討論,制定並交流方案。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6、沉與浮的定義(三)觀察實驗,尋求證據。1、友情提示(課件出示):實驗前先推測一下,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把推測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實驗中仔細觀察,手腦並用,並認真記錄好實驗結果;分析討論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跟它本身的大小、輕重究竟有沒有關系。最後提醒一點,需要幫助時可舉手問老師。2、操作方法,實驗的要求、紀律以及注意事項。3、沉與浮在圖上的表示方法:(圖示法)4、學生分小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實驗一: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5、匯報交流。實際觀察結果怎樣?有沒有推測出錯的物體?有沒有無法確定沉浮的物體?(安排好組長負責,觀察員和記錄員)並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衛生和安全。6、教師指導:觀察的方法不一樣,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出示)觀察物體沉浮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方法:(1)把物體放在水面,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2)把物體放在水底,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7、你們認為觀察物體沉浮時用哪種方法比較好?為什麼?8、你們發現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有關系嗎?實物、投景學生匯報的記錄單,並給予表揚和鼓勵。(四)、改進方法,再次驗證。1、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嗎?是不是我們最初的假設錯了,還是我們用的實驗材料有問題?2、你們認為應該用怎樣的材料才能證明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系?3、推測一下,這組物體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實際觀察一下,結果怎樣?(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並作好記錄)實驗二:觀察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重量和體積減小時,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通過蘿卜實驗,我發現當蘿卜的重量和體積變小時,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通過橡皮實驗,我發現當橡皮的重量和體積變小時,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通過蘿卜和橡皮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麼結論?1、通過蘿卜實驗,我發現當蘿卜的重量和體積變小時,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變。2、通過橡皮實驗,我發現當橡皮的重量和體積變小時,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變。教師:結論一: 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把它的重量和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五)、解釋交流,思考與討論。師:剛才我們是讓物體的體積變小,那我們現在反過來讓其變大呢?會又是什麼結果?實驗三:觀察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重量和體積增大時,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通過 實驗,我發現當 的重量和體積變大時,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結論二: 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把它們的重量和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同一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重量和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六)、拓展與應用,聯系生活與創新。(看時間而定,隨機安排)我想探究: 生活中的常見的一些物體,生活用品等,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1、師生評價反饋: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或想法?2、今天的課就學到這里,希望有興趣的同學課後繼續研究,物體的沉浮還跟哪些因素有關。(附)板書設計: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大小 (相同情況下重的易沉 輕的易浮) 輕重 (想同情況下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第二片區科學課評比活動 二等獎

閱讀全文

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