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為主題的古詩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時間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本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有效利用同步閱讀教材,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以知識樹為主線,實現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的知識對應,整合課內外知識,指引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在交流吟誦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進一步學習古詩詞寫作特點。
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導談話:
同學們,詩歌一路走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浩瀚的詩海里,有無數的珍寶熠熠生輝。出示《詩經》、屈原《離騷》、王維《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廬山瀑布》、李清照《聲聲慢》、馬致遠《秋思》……
今天,我們就到這詩歌的海洋里去撿拾那顆顆閃閃發光的貝殼吧!
主題回顧
前幾節課中,我們輕叩詩歌的大門,在詩的百花園中徜徉,采擷了一路馨香。學習了書中的四首古詩詞你感受到了什麼?
《詩經.採薇》艱苦思鄉
《春夜喜雨》及時喜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恬靜熱愛
《天凈沙.秋》清肅美麗
閱讀概覽
(一)初讀詩歌
在我們的同步閱讀教材中,也選編了五首古詩詞。我們將重點學習其中的四篇。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了同學們進行提前賞析,並填寫了《同步閱讀紀錄卡》,請在小組內開始交流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內合作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合作解決,讀通順詩句。
2.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3.比一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並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味來。
(二)學生匯報
1.這四首古詩詞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先讀一讀,再說說體會。
引導學生總結回顧詩歌特點:
a、凝練的語言
b、和諧的音韻
c、鮮明的節奏
d、豐富的情感和想像(板書)
2.結合學生匯報引出主題。
《碩鼠》控訴
《竹枝詞》有「晴」
《賦得古原草送別》惜別
《採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與精彩賞析
通過提前誦讀,小組合作學習,老師相信你有了很多收獲,在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中定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詞句,通過他們你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情感,看到詩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嗎?
要求:先吟誦詩詞句,再說感悟。
1.《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問題:何為「樂土」?當時的農民為什麼要去尋找「樂土」?他們又能找到理想中的「樂土」嗎?
理解:a、「三歲貫女」: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多年,貪得無厭。「逝」簡短、凝練的語言表現了農民對統治者沉重剝削的怨恨與控訴,尋找樂土只是空想罷了。
b、「鼠」、「黍」、「顧」、「女」、「土」押押韻u韻,讓我們讀起來音韻和諧,琅琅上口。
2.《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題:說說你在閱讀時彷彿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小結:「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只用了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來了,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3.《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問題:這是一首送別詩,回顧我們曾學過的送別詩,你會想到那些?(《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在這一類詩中詩人是怎樣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的?
a、學生談談理解,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的場景圖,說說自己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愫。
b、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把你的同桌當做即將離別的朋友,對他吟誦這首詩。
4.《採桑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介紹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再理解。
b、全文貫穿一個「愁」字,運用對比手法,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小結: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傳遞的意味。
c、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主題拓展
通過剛才的吟誦,我們進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詩詞,走進詩人內心去再現當時的場景。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傳遞了無限的情感,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吟誦著這些音韻和諧的句子,我們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同學們,泛舟詩歌的海洋,你還有那些體會呢?生自由交流。
總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詩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與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與詩人對話,你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詩海拾貝
凝練的語言
和諧的音韻
鮮明的節奏
豐富的情感和想像
⑵ 如何進行中學古詩文的教學設計 論文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⑶ 《如何讀懂古詩》的教學設計
1.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2.理解詩歌中詞語的含義。
3.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4.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現狀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詩難讀,甚至讀不懂,對面古詩閱讀鑒賞存有畏難或放棄的心理,不利於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鑒於此,本節課從如何讀懂詩歌入手,教會學生解讀古詩的方法,掌握解讀古詩的鑰匙。
【教學目標】學習讀懂古詩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
【教學重點】如何從兩個層面讀懂詩歌。
【教學難點】如何領會詩歌的深層意思。
【教學方法】討論法、鑒賞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建議】關於「如何讀懂古詩」的方法可操作性強,建議教師把方法落實到具體的詩歌鑒賞中去,進行示範操作,讓學生在看教師示範操作的過程中懂得方法要領,學會獨立操作。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常埋怨讀不懂古詩,害怕讀古詩,甚至放棄讀古詩。其實,「讀不懂」不是不讀詩的理由,我們「讀不懂」,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沒文化」,而是因為我們「不懂讀」,即尚未掌握讀古詩的方法,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我相信「讀不懂」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二、授課內容
(一)詩歌備考的四個環節
知識——讀懂——鑒賞——表述
1、知識包括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和古詩詞常識等。
2「讀懂」在四個環節中的地位
(1)讀懂是知識的綜合運用。
(2)讀懂是鑒賞和表述的基礎。
(二)首先弄清怎樣才算「讀懂」?
1、明白表層意思(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
2、領會深層意思,包括寫出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反映了什麼思想(態度、觀點)
(三)傳授如何讀懂詩歌的方法
1、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1)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2)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後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課堂演練】
明白以下兩首古詩的淺層意思。
例1:
詠白海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昏。
【參考:(我)珍惜看重(白海棠)美好的姿容。白天,我掩門出去
親自提著手瓮澆灌白海棠。(剛澆上水的白海棠)在秋日的台階上像洗去胭脂一樣,映出了它的身影;在那灑滿露水的台階上招來如同冰雪般的精魂。淡雅到極致才知道海棠花更嬌艷,而像玉一樣憂愁怎能夠沒有淚痕呢?(海棠花)想報答白帝的雨露之恩,只憑借自身的清亮潔白就可以了,(但它只是)默默無語高高地站立在那裡直到黃昏。】
例2:
詠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參考:(我)半捲起門簾,半掩著門,(望著那白白的海棠),(覺得該)碾碎冰塊給它做土用玉來給它做盆。(它彷彿)從梨花那裡偷來三分潔白,(又好像)從梅花那裡借來一縷精魂。(眼前的白海棠)像月宮中的仙女在縫制白衣,又彷彿是秋天閨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淚痕。(我)倦倚在昏夜西風之中,嬌羞無語能和誰傾訴(我的心事呢?)】
2、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1)聯系信息,揣摩語言,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題目、注釋、詩人生平、典故;意象語言、情感語言、首尾句。
例1:戴復古《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情感語言、註解)
例2:杜甫的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人生平、意象語言、尾句)
例3:崔顥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意象語言、情感語言)
(2)再現情境,設身體驗
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詩歌情境,設身進入這一情境中去體驗、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3)篩選詞語,確定內容
聯系意境、情感、思想態度等相關主題詞,確認詩歌的深層意思。
【課堂演練】
進一步領會薛、林《詠白海棠》的深層意思(加下劃線的詞語是重點詞語)。
詠白海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昏。
(此詩有意以白海棠結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清潔自詡的內心世界。)
詠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詩中的種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擬花之「『秋閨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寫照。詩中所表現出來的瀟灑、高潔、孤傲、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與寶釵的白海棠詩相同,她們都在詩中表現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與寶釵之矯情,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
(四)方法小結
如何讀懂詩歌的方法
1、明白淺層意思
(1)填充內容,(2)調整語序,(3)整合句意。
2、領會深層意思
(1)聯系信息,揣摩語言;(2)再現情境,設身體驗;(3)篩選詞語,確定內容。
(五)小試牛刀
請從兩個層面解讀以下這首古詩。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
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
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
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
為拂綠琴埃。
〔注〕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參考】
淺層意:傍晚時分,一陣微風吹來,把我從冥坐中驚醒。我走近窗戶,思緒飄渺起來。(風)吹開門,又吹動竹子。(我聽到動靜)以為是故人來(看望我)。(風)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階下的青苔上。(這風)應該掀開門簾進屋來,為我拂去綠琴上的塵埃。
深層意需領會以下要點:
1、這是一首懷遠思人之作;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兩句詩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氛圍。3、本詩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六)學習建議
1、「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2、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萬能,多讀多悟才是關鍵。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鑒賞題,不要忙於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
三、作業:
⑷ 部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17.古詩三首教案教學設計
多音字:行{行走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