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學教案 愛心接力卡 大班數學教案 7的加減法
我們不難見到,寶寶們2歲開始,便會數數,「1,2,3,4……10」,事實上,這時雖然小寶寶已經會數數,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數字代表數量或總數的概念。到孩子3,4歲左右,才能在對著玩具數數時,初步理解當自己數數,數到6的時候,6是代表6個玩具的意思。所以,在這個孩子對數學表現出敏感的階段,爸媽可以開始嘗試讓孩子接觸數學。
然而,這階段的孩子由於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所以父母絕不能通過讓孩子背誦抽象的公式學數學,這種做法給孩子帶來的結果,其實跟2歲寶寶數數毫無區別,是沒有意義的,還會給孩子學數學帶來了隱患——因為讓小朋友背誦理解不了的公式,是在不斷強化「數學很難」。這時,最合適的方式,是通過讓孩子數具體的物品數量,來學習簡單的加減法。這其實也是小朋友初步「理解」數學的過程。
當孩子6,7歲後,進入數學邏輯的敏感期,這時,孩子們便可以接觸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數學題了,比如「3+5=?」如果小朋友沒有在數字概念敏感期,通過具體的玩具或其他物品的方式來理解數學,這階段要補上,因為這是小朋友理解數學的基礎,就像建造房子的地基一樣,這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基礎。
所以,學齡前的孩子可以接觸數學,也可以學數學,關鍵是父母要採取正確的方式。
▲如何用合適的方式,激發孩子的算術興致?
有一位老教授在激發孩子算術興致方面頗具心得。
她6歲的小孫子給她「出題」,列了一頁算術題讓奶奶解答。教授也很「入戲」,不僅認真地「答卷」,還把孫子稱為「小李老師」。當老教授答卷結束後,小男孩也很認真地「批改」,一本正經地拿著紅筆坐在書桌前一遍又一遍地算,當然少不了笨拙地數手指。批改到最後一遍,小男孩大喊:「奶奶,你這道題答錯了,一看就知道,你剛才沒有好好數手指啊!」
難以想像一個成年人還需要數手指的情形,更何況他的奶奶是數學教授。
不過,小男孩為了當盡責的老師,足足把那一頁的算術題來回算了3,4遍。跟那些強迫利誘孩子學數學、練算術題的父母相比,老教授的做法可謂「一絕」!
這其實也是假裝游戲的一種方式,不過是以「游戲」的方式,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還激發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當父母們不知如何激發孩子的算術興致、培養數學興趣時,讓孩子充當小老師,給爸媽出題和批改答案,能把學習數學變得有趣一些,還順便實現了重復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