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師大版 二年級下冊《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
《鉛筆有多長》這一課,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並為學習千米作準備。同時這部分知識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也是個難點,不容易建立直觀概念。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認識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小組的合作學習非常重要。
《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努力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情境,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使學習數學真正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時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學習過的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讓他們說一說米和厘米分別用什麼英文字母表示,並用手勢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長度,再說一說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然後創設了估計、測量鉛筆長度的情境,引出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我課前已經准備了4根長約10厘米的鉛筆,讓他們在小組內先估計鉛筆的長度,再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匯報,這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合作點。當學生說出測量的結果是10厘米時,我就直接告訴他們,10厘米就是1分米,讓他們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用鉛筆畫一畫1分米的長度,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從而使學生逐步建立「分米」這個概念。最後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這一課的第二個合作點是認識1毫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我也是讓學生在小組內先估計,再進行測量橡皮有多長。當學生測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點時,我說:「多一點,你們能不能用一個具體數字來表示呢?」「能!」學生們搶著回答,此時,我乘機引導學生觀察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當學生說是10小格時,我給學生介紹每個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認識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1分米、1毫米的認識,緊接著,我又讓學生實際測量生活中自己喜歡物體的長、寬、高等,有的同學測量數學書的長、寬、高;有的測量自己文具盒的長、寬、高,有的測量硬幣的厚度等,他們不僅能准確進行測量,並且能恰當地使用長度單位,進一步加深了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同時使長度單位應用得更加靈活。
通過這節課,我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發現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和空間觀念。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
⑵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數學《1千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首先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用手勢表示。
我在備課的時候感覺到對於「1千米究竟有多長?」這個題目,大人們也不好估計,何況是小孩子呢?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時間。再讓學生以此估計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時間。
為了進一步體驗1千米有多長。接著讓兩個學生把手伸平,讓學生說說有多長?「兩米多。」然後逐個加人,一直到9個人時,請一個學生來量量大約有幾米?「大約10米。」從而進行推算,20米要幾人,30米呢?40米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把手伸平連起來大約40米,那五個班就是大約200米,那1000米要幾個班呢?「要25個班的同學手伸平連起來」然後問學生:「1000米給你什麼感覺?」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自主探索事物之間的聯系,掌握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從數學推理的角度感受1千米有多長之前,我創造了這多個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現實中的10米,100米,從而將課本中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
最後再介紹人一小時大約能走三千米,以此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當天的家庭作業,我就讓孩子們依照自己估計的1000米所用的步數去走一走感覺一下,然後記錄下來到底有多遠,用了多長時間,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多1千米的認識。
雖然本課活動比較多,但是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掌握的不夠好,今後還要加強鞏固練習
⑶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有多少個字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二上關於估計的內容《有多少個字》後,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估計意識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直接導入一段文字,讓學生聽完後估計總字數。一半的學生都拿出手指,指著顯示屏,邊點邊數,根本不理會老師所提的「估計」要求。
第二次試講,我嘗試著從新課導入就讓學生意識到:估計,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體驗到估計的必要性和優勢。我重新設計了導入環節,用一張看錶演時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圖片,讓他們發現數出准確人數是很難實現的,並且也是沒有必要的。這時,就產生了估計的要求。接著,讓他們隨意估計,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差異,這時,再給出一個提示:一個紅色方框裡面有大約200人。參照這個標准,同學們就能估計得比較合理了。
由於這個環節的改變,下一個環節,當出現估計字數時,幾乎沒有人會再用數字數的方法了。
由此,我也認識到,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而無痕的。
⑷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時分秒《1分有多長》教學反思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表現出來,它是比較抽象的,學生也不容易版接受。權本課以「1分有多長」這一問題為載體,通過各種體驗1分的長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時間的長短、體會時間的價值,並且知道1分=60秒。我先拋出問題:小朋友,你們覺得1分鍾時間長還是短?有的說長,有的說短,小朋友爭論不休。接著,我讓孩子看著鍾面數數1、2、3……,體會秒針走的速度,並觀察得出1分=60秒。然後,我准備了幾個活動,讓孩子感受1分鍾的長短。1、靜坐1分鍾。2、畫畫1分鍾。3、讀課文1分鍾。4、口算1分鍾。5、寫字1分鍾。通過活動,孩子們發現不同的事情,感覺到1分鍾的長短不同,總的來說,1分鍾時間很短,我們要珍惜時間。因為上課體驗了很多,課後又布置了一些體驗活動,孩子們對1分鍾時間的長短體驗非常深刻。
⑸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一共有多少天教學反思
《有多少點子》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版,解決問題,權理解乘法的意義。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學會了找出兩個相關聯的條件。運用已有知識真確列出乘法算式,並說出算式的含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實際魅力,同時也體會到了「玩數學」帶來的無限快樂。大部分學生都對乘法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基本上都能看懂情境圖並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但課堂中,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較少,沒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予以注意。
⑹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1分有多長》教學反思
《1分有多長》教學設計
[ 2014-6-12 19:55:41 | By: 張敏 ]
教學目標:
1.通過「1分有多長」的實踐活動,體驗1分鍾有多長。
2.知道1分=60秒,能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換算。
3.發展運用畫圖等多種策略或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比分小的單位——秒。
教學難點:體會1秒有多長,知道分與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運動會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華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時間嗎?
3.我們這里用的時間單位是什麼?你們覺得秒比分大還是小?
4.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時間的最小單位:秒(板書)
二、認識秒針
1.出示鍾表:哪根是秒針?
2.觀察分針與秒針的比賽,你能發現什麼?
3.學生交流:1分=( )秒
4.在什麼地方還見過秒?
三、體會1秒
1.看秒針走動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數數:數到60 看走了幾秒。就是幾分?
3.同桌合作:
(1) 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2) 跳繩20下用( )秒
(3) 從教室前面走到後面用( ) 秒
四、實際應用
1.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夏天午睡大約1( )
(2)小芳吃飯大約要25( )
(3)脈搏跳10次用了8( )
(4)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2.說出鍾面上的時間,並說一說這時同學們在干什麼?
出示各鍾表同桌先互相說,然後交流。
3.趣味題: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鍾,5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鍾?讓學生先猜測,然後試一試驗證。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板書設計: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時30秒=90秒
⑺ 2013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誰的得分高教學反思
誰的得分高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以內數的加減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連加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這節是數字變大了,三個數連加的筆算方法盡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它們的算理是相通的。
我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從表中收集數學信息,看哪些學生能找出或找全表中的數學信息,通過情境圖讓學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向學生滲透了觀察表格的兩種常用方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的習慣。
通過讓學生觀察淘氣和笑笑的對話,展示淘氣和笑笑不同思考角度,鼓勵學生能夠讀懂他人的想法,能夠與他人對話。
在學生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讓學生說出要想清楚地比較出誰得分高,到底誰獲勝通過列式計算就可以一目瞭然,然後再進一步讓學生口列算式並試著進行解答,學生通過計算正確說出誰的得分高。
連加的豎式一年級已經學過,這節課重點讓學生掌握三個數放在一起進行相加,計算方法告訴學生先算個位,後算十位,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
這節課由於有一年級的基礎,學生學趨同來比較輕松,很快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只有少數學生計算時往往個位滿十不向十位進一,出現錯誤。
通過練習兩導兩練,發現了新的問題,連加運算用遞等式計算,學生做起來有困難,我重點給學生做了示範,但通過練習發現,還是有多數學生沒有掌握,還待下一節課繼續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