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二胡技法教學視頻

二胡技法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2021-01-14 02:10:32

⑴ 學多長時間二胡開始練技法

初學者前期主要是練左右手的基本演奏方法
多長時間是不好說的,看自己是否練習勤奮和掌握回的熟練程度答

一般是按照以下順序:
【左手指法技巧部分】
按音
保留指
顫音
揉弦
換把
滑音
泛音
【右手弓法技巧部分】
長弓
分弓
連弓
頓弓
換弦
快弓
顫弓
拋弓

PS。二胡在你還沒入門前自學不方便,推薦最好找個老師手把手的教,打好基本功,再自己練

⑵ 二胡技巧

揉弦: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滾動就叫「揉弦」,揉弦會發出一種類似波浪形的聲音,演奏時恰當運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說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第一道大門的話,那麼揉弦則是第二道大門。揉弦標志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平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1、快揉
快揉亦稱為「顫指」,大概是指揉弦時手指不斷顫動而言。具體方法是:當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後,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規則性的連續抑揚(不是抖動)動作,按指也受手腕連鎖動作的影響,在弦上作一壓一松的勻速顫動。按指富有彈性的顫動,使琴弦的張力跟著發生松緊變化,從而產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動。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響效果不如慢揉動聽,運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慢揉亦稱為「吟音」,發出來的聲音猶如吟哦詠嘆。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並以腕關節為軸,使整個手掌作連續規則的弧形扇動。扇動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這樣,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發生了往返曲直的變化,驅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間的一小段范圍內作對稱性的弧形翻轉。這不但一松一緊的改變了琴弦的張力,而且還一長一短的改變了琴弦的長度,得出一種柔和徐緩的歌唱的音波,這是最有訓練價值的一種揉弦。

民間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還派生出「揉、滑、摳、壓」等技法,這些變化主要在手續弦時力度的輕重、搖動的緩急,滑弦的寬狹,頻率的快慢以及與相應的運弓力速配合的區別。

有一定造詣的演奏者,對揉弦的變換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面所談的「揉、滑、摳、壓」能准確運用外,還可以先揉後不揉、先不揉後揉、漫揉轉快揉、快揉轉快揉、邊滑邊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時值相等的音符時有些揉、有些不揉。這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有著堅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和曲調風格的掌握。根擾樂曲的內容和風格恰當地運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備技能。

顫音:
顫音是指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鄰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

如果我們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鄰的二指作揉弦狀態,但並不揉弦,而是利用揉弦時腕關節那勻稱的抑揚動作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這種按音效果就叫「顫音」。

顫音的時值較長,因而可以表現一種寬廣、遼闊之感。不過,在初練額音時,兩個交替出現的音往往會奏得不均勻,並且還不能堅持奏完,這主要是手指的獨立活動能力還不強的緣固,所以,訓練顫音技巧最好先從時值較短的顫音音符著手。
顫音跟揉弦一樣豐富多樣,有快顫、慢顫、從不顫到顫,慢顫轉快顫、邊揉邊顫、邊滑邊顫、二度顫音、三度顫音等,這些顫音能表現出不同的樂曲風格。

⑶ 二胡技巧怎樣奏打音和透音

將弓子放到最慢,從一指開始持續不斷的打音,依次往下練,不要圖快,重要的是清楚。打音時,手要放鬆,但是又不能缺少力度。之後循序漸進的增加速度。

⑷ 二胡都有哪些技巧

二胡弓法:長弓.分弓.連弓.快弓.顫弓.頓弓.斷弓.
斷弓
也稱之為「保持音」,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 斷弓,顧名思義也是使音符斷開的一種運弓技巧,是頓弓的姐妹弓法,常與頓弓合起來使用。 斷弓與頓弓的相同之處是:不論是分弓還是連弓,音與音之間都要斷開。 它們的不同之處是: 1、斷弓的發音比頓弓略長。 2、斷弓要求發音時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帶有彈性。而頓弓則要求發音短促,富有彈性。 3、在演奏法上,斷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終保持對弓子的力量,不可松開。它的停頓是靠弓子停止運動來實現的,其中沒有弓毛對弦壓力緊松的變化。因此發音是頭尾平行的線段狀。而頓弓的發音則是富有彈性的點狀。 斷弓和頓弓一樣,也有分斷弓(即一弓演奏一個斷弓音)和連斷弓(即一弓演奏多個斷弓音)之分。演奏連斷弓時,要注意弓毛始終貼住琴弦,在連弓狀態下靠弓子均勻的停頓來完成音符之間的間隔.

頓弓
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它與跳弓「▽」是兩種不同的弓法技巧)。頓弓的「頓」是停頓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頓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行,同時配合弓子的拉推運動,以發出短促的、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它的實際發音只佔音符的一半時值,另一半時值休止。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當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原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弦,同時配合弓子短處的推拉運動,以發出聲音。在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該用弓子前後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在演奏頓弓時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於內屈或偏於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鬆弛,不可緊張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運動,不能有類似擊打的上下動作,以避免打琴筒發出雜音。
頓弓包括「分頓弓」和「連頓弓」兩種。
分頓弓,就是一弓演奏一個頓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來演奏。
連頓弓,就是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頓音,多則可奏二三十個頓音。 中速的連頓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分頓弓大同小異,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個頓音動作後,連頓弓要以相同的弓向來演奏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頓音。快速的連頓弓也稱「飛弓」,在演奏方法上與中速的連頓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來奏出頓音的。將快速連頓弓的動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為近似顫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況很少)的結合。在演奏快速連頓弓時,全右臂都要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一面顫弓一面往外拉(或往裡推)來奏出連續的快速頓弓。其關鍵在於顫弓要勻,拉弓(或推弓)要穩,兩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當,左手的按指動作還要與之默契地配合。
頓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它與跳弓「▽」是兩種不同的弓法技巧)。頓弓的「頓」是停頓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頓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行,同時配合弓子的拉推運動,以發出短促的、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它的實際發音只佔音符的一半時值,另一半時值休止。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當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原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弦,同時配合弓子短處的推拉運動,以發出聲音。在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該用弓子前後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在演奏頓弓時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於內屈或偏於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鬆弛,不可緊張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運動,不能有類似擊打的上下動作,以避免打琴筒發出雜音。 頓弓包括「分頓弓」和「連頓弓」兩種。分頓弓,就是一弓演奏一個頓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來演奏;連頓弓,就是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頓音,多則可奏二三十個頓音。 中速的連頓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分頓弓大同小異,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個頓音動作後,連頓弓要以相同的弓向來演奏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頓音。快速的連頓弓也稱「飛弓」,在演奏方法上與中速的連頓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來奏出頓音的。將快速連頓弓的動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為近似顫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況很少)的結合。在演奏快速連頓弓時,全右臂都要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一面顫弓一面往外拉(或往裡推)來奏出連續的快速頓弓。其關鍵在於顫弓要勻,拉弓(或推弓)要穩,兩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當,左手的按指動作還要與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連頓弓時,有兩點需要特別的注意: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個頓音都能擁有一份長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頓音用弓過多,而後面的頓音弓子不夠用。 2、如果一弓內頓音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將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學習者在頓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點: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翹起,給頓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雜音。 2、發音後右手沒有放鬆,致使弓毛壓迫琴弦,制止了餘音,這樣演奏的頓弓缺乏彈性。 3、發音過長,使頓弓與保持音相混淆。

顫弓
也稱為抖弓或碎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為「///」,寫在音符的右下方。顫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復推拉運動,從而發出類似琵琶輪指一樣碎密的聲音,其實際效果為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重復。這種弓法演奏漸強、漸弱或自由延長等都較為方便。弱奏時多用於描寫遼闊、寧靜、遙遠的意境。強奏時多用於表現激動的情緒和渲染熱烈的氣氛。 顫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快弓很相似,它也是將動作的「軸」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為平衡的兩端。以大臂微微的緊張顫動,帶動肘部振動,通過「軸」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地也就帶動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運動了。顫弓與快弓的區別在: 1、顫弓的換弓頻率遠比快弓要快;2、快弓在音符的個數上是可控的,而顫弓在音符的個數上是不可控的,一拍顫動八下或十下都可以; 3、顫弓常根據力度的強弱變換用弓部位,而快弓的用弓部位一般都放在弓子的中部; 4、快弓要求發音清晰,每個音要呈點狀,因此貼弦要實;顫弓則要求震顫細密,使發音由點組成線狀,因而貼弦度與快弓相比要小一些。

演奏好顫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緊張,以支撐住小臂。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適當的緊張度,過於緊張會使發音僵硬,且不能持久;過於松垮又會使顫弓不易控制,發音模糊。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對放鬆,做到上緊(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顫弓在弱奏時用弓部位可靠近弓尖,貼弦不要太緊,震顫的幅度要小,一般在一二公分左右,但頻率一定要快。在強奏時用弓可靠近中弓部位,貼弦要實,震顫幅度要大,一般可在五公分以上,頻率不一定太快。顫弓不論強弱,都要注意震顫均勻和避免拉推弓發音不統一的不良傾向。 二胡學習者在顫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第一,手臂的緊張度控制或分布不恰當; 第二,頻率過慢或震顫不均勻,使顫弓的效果變成了「一盤散沙」; 第三,弓子運行不夠平直,呈斜線運動或呈圓圈狀運動。

快弓,
是指以每分鍾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種弓法。快弓是二胡演奏必須掌握的一種高難技法,也是目前學習二胡的朋友感覺到最難把握的。為什麼說快弓比較難掌握呢?這是因為它需要演奏者兩手的密切配合,而且必須做到音位準確,時值均勻、發音清晰、富有顆粒性,而且在快速的樂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換弦、快速換把等高難技巧,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難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況常作為衡量一名二胡演奏者掌握技術程度的高低。 在以往的二胡教科書里,有人一直認為快弓是分弓的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分弓動作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動作。但隨著現代二胡技法的飛速發展,對這個觀點已經有了不同的認識。「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是正確的,但快弓的演奏動作,就不是簡單的分弓動作的再加快縮小了。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長弓與快弓的動作樞紐(即運動的「軸」),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之間的差別了。長弓:在拉弓時,隨著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右臂逐漸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時,以大臂內收為先動點向左推進,小臂和手腕隨之而回歸,直至弓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演奏長弓時,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的,即拉弓時都向右伸展,推弓時都向左回歸,它們運動的「軸心」在肩部。 分弓:因其速度並不太快,其動作的「軸」仍可放在肩部。 快弓:在拉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右運動,而肘部卻要向左擺動;推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左運動,肘部卻要向右擺動。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時,手和肘是同時向對方的相反方向均勻地擺動的,它們運動的「軸心」應放在小臂的中間。這些就是長弓、分弓和快弓在運動「軸心」方面的差異。 快弓的貼弦度比起長弓和分弓來要大得多,而且這個貼弦度是需要始終保持的。就是說,在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著琴弦的,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聲音頭。這樣的奏法如果放慢來演奏,聲音會很噪,不好聽,但加快演奏,其發音就會顯得清晰、飽滿。如果在換弓時貼弦度不能保持,使每個音都失去了音頭,奏成棗核形,那麼快弓的發音就會是「呼嚕呼嚕」地含混不清了。 那麼,我們演奏快弓時,左右手都各自需要達到什麼要求能? 在演奏快弓時,右手是主動因素。節奏的快慢、句首的音頭、強弱的變化等等,都由右手來掌握和控制。因此演奏時必須做到: 第一,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非常准確、均勻;
第二,每個音的音頭要清晰、果斷;
第三.強弱變化或快速換弦等都不能影響速度的穩定。
在快弓演奏過程中,左手是處於被動因素的,對它的要求就是要使按指的「點」准確地和右手每個音的音頭對在一起,不論音符多麼復雜,或是換把、跳把多麼困難,都不允許使動作滯後,而與弓子的音頭錯開。但實際上,快弓的「難」主要就難在左手上,因為兩只手相比,左手的動作要復雜的多,按指、換把、跳把等動作,都是由左手來完成的,而且都必須在音與音之間極為微小的間隙中完成,同時還要保證其音準,這確實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需要演奏者通過大量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因此,練習快弓需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可以先從慢拉開始,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後,再按照樂曲中所規定的演奏速度來演奏快弓。
(另外我感覺拉快弓手的動作形式很重要,左右手要套准.拉弓有點像生煤爐搖扇子的動作.)

連弓
用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的弓法,我們就稱之為連弓,在二胡的樂譜上,是用連線來表示的。
連弓通常用在抒情、優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要求發音圓潤、連貫。連弓的組合是千變萬化的,少則兩個音一弓,多則二三十個音一弓,而且連弓中每一個音的時值也往往不同,加上強弱的變化等等,就使連弓的演奏變得非常復雜了。 演奏好連弓有如下四條原則:
1、要掌握好弓段的合理分配,演奏幾個音的連弓,就要將有效弓段平均分成幾份來使用,只許略有「盈餘」,不許梢有「超支」,以避免弓子不夠用。如果是時值不同音符的連弓,就要以最小的時值為單位來分配。2、一弓內音符多、用弓較長的連弓在運弓上與長弓一樣,也受著弓子杠桿作用的制約,因此,在演奏這種連弓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如在弓根部位起弓,弓子的壓力和速度就要稍減,前半弓分配給每個音的有效弓段就要盡量地節省,以留有更多的弓子來滿足拉到弓尖部位時加速、加壓的需要。如在弓尖部位起弓,則壓力和速度就要適當增加,以求得音質的平衡。一弓內音符少、用弓較短的連弓,運弓上與分弓有相似之處,但在換弓時應遵循第四條原則。連弓的音質與音量變化和長弓、分弓一樣,也是「壓速比例」不同調配的結果。
3、運弓要柔軟與均勻,右手動作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受左手換指動作的牽制,尤其是不能用弓子在分配單位上打拍子,但如果是樂曲的需要,增另當別論。
4、一般來說,連弓奏法在換弓時,要盡量地減少痕跡,使歌唱性的樂句尤如以一弓奏出,這樣才能發揮出連弓應有的效果。連弓顧名思義是一種連貫的弓法,但音樂是變化無窮的,有時候會遇到要求連弓奏出顆粒性的情況。那麼,如何奏出連弓的顆粒性呢?這種極富動感的連弓大體上有兩種奏法:
一種是運弓相當連貫,利用左手手指有彈性的擊弦來奏出顆粒性。
另一種是用連續的波弓奏法來使音符帶有顆粒性。當然,這種顆粒性並不十分顯著,而更多地帶有保持音的成分。 在實際的演奏中,連弓大多不是等長的,而且常常是與分弓等其它弓法混合使用的,這就要求演奏者在不同的弓區、不同長度的弓段中獲得均衡的音質。要做到這一點,仍需要用調整貼弦度的方法來解決,其方法與演奏分弓時相同。

分弓通常是指在中速的情況下,每弓只演奏一個四分音符或一個八分音符的弓法,用中弓部位來演奏。一般來說,樂譜中凡沒有連弓記號者,都表示用分弓來演奏。但快速的分弓我們稱之為快弓,在運弓動作上與中速的分弓是不同的。
下面我們來談談分弓在演奏動作上的特點。
分弓在運弓動作上是長弓速度的加快與幅度的縮小,仍然要求拉弓時以手腕為先動點向右拉出,推弓時以大臂為先動點向左推進。由於用弓幅度較小,因此手腕動作也要相應地減小。因為一音一弓的演奏帶來了頻繁的換弓,所以換弓的技法在分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分弓的性格,主要體現在換弓方面。反過來說,換弓的軟硬度,也就決定了分弓的軟硬度。而這種軟硬度與長弓一樣,也是通過手腕動作的剛柔程度來實現的。如果是較為連貫的換弓,手腕動作就要適當地柔和,使手臂的力量通過手腕餓緩沖作用到達手指。如果是強勁的換弓,就要求每一弓都帶有音頭,那麼手腕的動作就要適當地加大,使手臂的力量在手腕處積聚,通過腕部的突然甩動,來帶動弓子爆發性地加速,以奏出剛健的音頭。還有一種帶有保持音狀態的分弓,這種分弓介於柔和與剛健之間,既不帶音頭,又要求每個音十分清晰。此時手指就要始終保持對弓子的作用力,手腕的動作應盡量減少,而依靠手臂的動作直接帶動弓子的左右運動來完成,這樣才能演奏出這種分弓應有的效果。
二胡學習者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現以下四個問題:
1、拉推弓聲音不平衡;
2、拉推弓動作上下掂動;
3、演奏分弓時手腕或肘部動作過大;
4、兩手配合不佳。分弓的時值是不同的,
那麼,對於不同時值的分弓怎樣保持音質上的統一?我們知道,分弓的組合可以是千變萬化的,拉推弓的時值往往也是不同的。如:切分音、長短弓組合等等。音的時值不同,所用弓子的長度也必然不同,但發音卻要求是一致的,這就需要用調整貼弦度來做到了。一般來說,音符的時值長,用弓也必然較長,弓速往往較慢,要保持一定的音量,貼弦度就要稍大;而時值較短的音符,有時為了將弓子拉(推)到預定部位,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走完較長的弓段,弓速就很快,為了使發音和其它音符相統一,貼弦度就要適當地減小。前面已經講過長弓貼弦度的增減要依靠小臂細微的旋轉動作來完成的,這一點在分弓的演奏中也是完全一致的。

長弓,是指在慢速的情況下,用全弓來演奏的一種弓法技巧,它是二胡運弓的基礎。由於此種弓法要求從弓尖到弓尾保持一種穩定的音色和音質,所以需要長久的、耐心的練習,才能達到專業演奏的要求。
要拉好長弓,我們就要掌握長弓的一些基本要領和動作。
長工的基本動作是:
拉弓時,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成「外伸狀態」,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過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過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傾向。大臂應在弓子運行至靠近中弓的部位時才逐漸地向外展開。另外,在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後方運動,使弓子拉成一個圓弧狀。每個人的手臂長短有一定的差異,不必強求都要拉到弓尖部位,所以,當拉到右臂伸直時,就可以看作弓已拉滿。在右臂伸直後,手還要帶動弓子向右拉出幾厘米,使腕部逐漸轉換到「中間狀態」。
推弓時,要以大臂往回收作為先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此時,手腕應成「內屈狀態」。當大臂收完後,小臂繼續向左推。小臂收完後手還要將弓子推進幾厘米,使手腕再次轉換成「中間狀態」,以便開始下一個拉弓的動作。在演奏中,這些動作需要自然、融合、協調地來完成。
二胡的長弓具有以下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平」,二是「直」。
什麼叫「平」呢?我們所說的「平」,就是弓毛要與弦始終成90度角。從二胡的構造來看,千斤與琴桿的寬度要比琴碼與琴桿的寬度略小,也就是說,當琴桿處於正直狀態時,琴弦是有一定斜度的。因此,要求弓毛與琴弦成90度角,弓根部分就要微微地抬高一些。但這只是「微微地」抬高一點兒,而有很多的演奏者是將弓根部分過多地抬高了,以致弓毛與弦的角度小於90度,這是不正確的。
什麼是「直」呢?所謂「直」,就是要求弓毛在運行過程中始終靠近(注意!不是靠緊)琴桿。要使弓子沿著一條正直的軌道運行,這條軌道正是弓桿的延長。在過去的藝人圈中,就有「會拉的一條線,不會拉的一大片」的說法,說的是早期的二胡都把松香直接燙在琴筒上,弓子的運行會在松香上留下痕跡。如果弓子走得直,將所燙上的松香拉出一道凹槽,留下的痕跡就是一條線;如果弓子走的不直,那麼留下的痕跡就是一大片了。
初學二胡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長弓要領,就會很容易地出現以下9個方面的問題:
1、弓子運行不平直;
2、運弓時手腕動作不正確;
3、換弓時腕部有上下動作;
4、運弓的始動點不正確;
5、在換弓中手腕轉換的瞬間,左手手指突然松開,造成換弓痕跡過大;
6、運弓中壓速比例不恰當,致使音質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習慣於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對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時,弓毛不能呈扁狀貼弦,而是呈圓狀,以致碰到兩根弦而發出不必要的雜音;
9、運弓過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因此,我們在練習長弓時,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好的長弓演奏應該是動作正確、運弓平直、力量傳導通暢、壓速比例恰當,在發音上要做到圓、松、凈、通、勻。長弓訓練不單是練習長音而已,它還是氣息控制、發音意念,以及音色質感的訓練途徑。初練時要用意識來控制,熟練後慢慢變成下意識的動作,最後達到「意到即氣到,氣到即音到」的程度。

lz,打不下了,指法方面在下一張。。。。

⑸ 二胡的演奏技巧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後背立直,端坐於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⑹ 如何用人聲唱出二胡,只要掌握這兩個技巧你也可以

二胡音色優美,強弱變化自如,又接近於人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半個多世紀來回,二胡無答論從演奏技巧還是在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發展。由於這種樂器歷史悠久,演奏技術豐富,學習者若不經過長時間刻苦學習,是很難達到較高的演奏水平和藝術境界的。

⑺ 二胡曲一枝花的演奏技巧

勤加練習!這是資料:
二胡獨奏曲<一枝花>原是山東民間樂曲.在八十年代山東電視台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武松>曾用來作主題音樂。樂曲音調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音樂色彩。高亢嘹亮.悲壯激越。隨著電視劇在全國播放。這段動人的音樂主題也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當聽到它,就自然地聯想起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當這首樂曲被改編成二胡曲時.就不僅僅把它當做一首純民間樂曲來對待.而是賦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這能使人們在欣賞這首作品時.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和體會,使得作品獲得更為理想的藝術效果。
樂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組成.旋律層層向上發展既有變化又高度統一。樂曲一開始由低沉的中音區滑揉略帶傷感.表現了英雄"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壓抑心情。隨著散板的發展音調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激憤不平的情緒。散板最後落在同一個音上採用連續不斷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傷感的心情。樂曲進入主題慢板部分表現出一種蒼勁。悲壯的情緒,已無哀怨.憂傷之感,武松他畢竟是個勇猛壯士,雖枷鎖在身然豪氣不減!
在慢板里也表現了武鬆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從小將自己撫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託著無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慢板到結束前演奏出一種厚實.圓潤.底氣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現出武松豪爽和決不屈服的叛逆性格。樂曲進入快板部分音樂具有一種「開打場面」節奏強勁.鏗鏘有力!在頭目宋江.吳用的帶領下水泊梁山眾好漢齊心協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搖搖搖欲墜.顯現出梁山好漢的英雄本質。樂曲最後將梁山好漢定格在最輝煌的時期結束全曲。

⑻ 二胡的揉弦技巧

揉弦的種類很多,凡是利用琴弦長度或張力持續變化產生音波的方法都可以叫做揉弦,其中滾揉是最基本的揉弦技法,它是以手掌的上下擺動,帶動手指第一關節作屈伸運動,使指尖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來改變弦長產生音波的一種揉弦方法。

滾揉是由兩個動作過程來組成的,第一個過程是:手掌上提,使手指第一關節伸直,以指面觸弦,此時發出比音準基線略低的音;第二個過程是:手掌下擺,使手指第一關節彎曲,觸弦點滾至指尖部位,此時發出比音準基線略高的音。

這兩個過程循環往復,手指就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從而發出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波動的揉弦音。在滾揉時,動作的主動點應該放在手背部位,手掌只可上下運動,而不可里外煽動。手腕是動作的一個「軸」,因此腕部千萬不可僵硬。

(8)二胡技法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二胡屬於弓弦類樂器,俗話說「三分指法,七分弓法」,這足以說明二胡運弓的重要性。運弓是二胡發音的基礎,關繫到二胡發音的音質和音色,而慢長弓又是運弓的基礎,是二胡演奏者尤其是初學者需要認真對待、細心練習的。

慢長弓的練習,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持弓方法,右手要松肩垂肘,強調大臂、小臂和手腕以及手指的協調運動,以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時間久了就能揮灑自如(不能只手部或者手指動),做到平、直、韻、穩。

全弓弓要用足,從弓的最尖端用到最跟端,一點都不浪費。必須注意的是右半弓容易拉得太用力出現雜音,左半弓則容易不夠力度而音量太小,盡量控制右手的力度,使左右半弓音量音色相同。

⑼ 二胡演奏入門技巧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後背立直,端坐於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9)二胡技法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起源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閱讀全文

與二胡技法教學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