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使什麼
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
孔凡哲[1]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30024)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針對當前以校為本的廣泛開展,結合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闡述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校本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深化中小學課程實施、提高課程質量提供基本保障。
[關鍵詞] 校本,教研,培訓,內容,中小學
當前,以校為本的各種臨時性培訓活動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已經得到全國同行的普遍關注。以校為本的課程推進方式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起來。然而,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課程下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究竟應以哪些內容為主體?對於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國內外有關的報刊、著述並沒有過多地涉及,有關的深入探討也是十分鮮見。本文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普及新課程的實際,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探討中小學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具體內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管理等四個類別,其實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動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討並形成教學方案(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實施策略方案、學習資源、評價工具等等),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而校本培訓的重要工作在於形成教學案例,起到專業引領和促進反思的目的,進而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地,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出現,而校本管理旨在為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國新課程實施的實際狀況看,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校為本」,考慮到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全部普及新課程,而山東、廣東、海南、寧夏、江蘇已經實施高中新課程,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訓可以作為「臨時性的、突擊性的培訓」,如對於那些即將進入新課程的年級、學校和地區的相應教師的培訓,使用相對集中的校本培訓、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較適宜;校本教研應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日常教研活動的主體,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為校本研究的主體內容,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並不能截然分開,而是密切相關、相互配合:校本培訓側重於解決那些臨行性、應急性的問題,而校本教研則側重於解決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訓開頭,由校本教研具體落實和檢驗,即集中培訓→專題分析討論→自修反思→再討論、再交流→下一輪活動。如,多媒體技術(如實物投影儀等)在教學中的應用,就需要集中式、突擊性的1~2次校本培訓活動;而對於「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動態效果?如何恰當處理多媒體的屏幕展示與傳統的黑板板書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就需要進行系列的專題研討,需要通過校本教研來解決。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內容
目前情況下,盡管全國各地不同學校的不同教師「在課改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學校之間仍有許多共性問題,以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為主、有針對性地解決個性問題,是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為本」活動內容的基本原則。
一般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主體內容可以這樣安排:
1.新理念討論與新課程反思
活動方式:互動式的討論+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動的主要內容:
如何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的含義是否包括傳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數學活動?「掐頭、去尾、燒中段」意指什麼?「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內部結構化」、「數學內容現實化」作為刻畫數學活動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彼此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如何理解新課程的繼承與創新?如何理解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課程是生成的?還是預設的?有人說,在新課程下,對學生來說,課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動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對教師來說,課程是預設的,在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之前,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課程教學的預期目標,但同時,教師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許多事情往往是無法預測的,從而,課程又是生成的,是師生相互交往互動而產生的,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如何理解新的教學觀?師生交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具體內涵到底是什麼?師生交往活動的互惠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數學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教學?如何理解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結果」與「過程」的辯證關系?如何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選擇和編排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內容的基本標準是什麼?為什麼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有豐富數學內涵的材料可以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區別和關聯?如何理解新的評價觀?從「橫向評價」轉到 「縱、橫評價相結合」的意圖和具體要求是怎樣的?如何理解評價對教師的促進作用?如何理解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更新和學校發展的評價新體系?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整合?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否就是將以往的「黑板板書內容」簡單搬到「屏幕上」?在數學課堂上,用flash製作的有關平移、旋轉的動畫,取代「學生用紙片進行折疊、動手操作等活動」,是否就是課程整合發展的一種趨勢?如何正確地評價新課程的得與失?哪些是實施中的問題?…
2.教學設計的案例研究
課堂教學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當的教學設計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的教育理念歸根結蒂要通過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理想的課程必須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才能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師從師任教的「看家本領」!
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是數學教學設計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數學教學設計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的格式,一般有課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三種形式。採用課堂教案的方式編寫的數學教學設計報告,一般包括:課題名稱、年級、設計時間、課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內容分析、教具准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評估方法、參考資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進行數學教學設計,尤其要關注如下幾個基本環節,而具體落實和完成這些設計活動,必須通過集體的探討和個人的感悟:
(1)知識與技能(為接受繼續教育做准備);(2)過程與方法(數學內容要和未來的職業與日常生活有關);情感與態度(數學要與人的一般發展有關);(3)情感體驗,即對數學活動和數學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創新、交流合作、嚴謹求實的態度與習慣;(4)數學認識,即正確的數學觀,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價值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美和數學學習的興趣;(5)思維能力,即體驗思考的方法,養成說理有據的思考習慣,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探索和創新的意識;(6)解決問題,即包括學習的能力和策略的發展,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發展,即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合情推理等)、常規思維的方式方法和數學應用三個方面的發展。對此,要考慮什麼樣的知識技能、什麼樣的學習素材才能有助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3.教學實施具體技術、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學方式?講解法、談話法、講練結合法等傳統方法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麼關系?有人說,在課堂教學中,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有時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時時關注「教」而忽略「學」。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嘛?有人說,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互補的。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效果?什麼樣的課是好課?「中評不中用」的課不是好課嗎?好課要不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何備課?如何實現從傳統的備課到現代教學設計的跨越?課堂教學基本功還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變化?如何才能應對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變化?如何實現課堂內外的整合與統一?如何將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在課前探究、合作和動手操作活動的自然延續?如何將課堂教學真正延伸到課外?…
4.教學反思研究
(1)如何正確認識教學反思的含義?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學反思可以細分為教學前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教學後的反思三個階段。
(2)要關注教學反思的哪些具體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的?
教師的自我反思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課改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所以,教師寫課堂教學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種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徑?有人說,「撰寫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師『講述自己在課改過程中的故事』,它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而撰寫教學反思就是要求教師把課改中的成功與失敗記錄下來,失敗的可讓同行以及後來者吸取教訓,成功的可為他人提供借鑒」,這種認識對嘛?你在教學實踐中親自實踐過哪些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覺得哪種方式更有效或在什麼情況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題技術的研究
中心問題:中小學命題技術與方法有沒有一些基本規律?如何把握這些規律?
具體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知識、技能的測評?如何編制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思考、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的測評?如何選擇恰當的測試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測評?如何設計與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測試的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綜合應用的測評?如何設計恰當的測試題以及相關的測試形式?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應用型試題、閱讀理解題、操作實驗題、圖表分析題等各類題型各有哪些特點和功能?如何編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題有何趨勢?高考命題呢?…
三、校本研究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我國,以校為本的培訓、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 「以校為本」並不是排斥有關的理論和專家的指導,而是在專家、理論工作者和教研員等人員的指導下,「物化」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時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學習上,而是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其目的在於,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專業互助、自我提升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學習型學校。特別地,在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中,教師有機會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公開而自由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主動的研究者,帶著疑問、困惑進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不斷成長和互助提升的過程。對校長來說,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是校本教研製度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學校則是建立以校為本制度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一個動態過程,必須切實根植於「以校為本」,必須有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務實的活動形式,並通過這些非常現實的內容,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對話,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❷ 教學設計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動中得到意見和改進內容
具體問一下學校教科研處,他們的方案中提到了「活動中改進的內容」!
祝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❸ 論教學設計如何提高教學效果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教學效果
一、功在課前,效在課上
(一)抓住備課,滿盤皆活
1、備課質量影響課堂效果
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向45分鍾要質量。而上好課,首要是備好課,只有認真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正所謂抓住備課,滿盤皆活。所以應在備課、優化課堂設計上下苦功,課前勤一點,課上「懶」一點,總體上會用較少的勞動投入取得較大的教學效果。
2、備課是專業成長之橋
備課中,教學設計能力既是一種綜合教學能力,又是一種創新能力,它在教學能力中居於核心地位。備課是一種學習、提升和修煉的過程,是一種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抒發情感的過程,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3、優化備課是最現實的校本研修
備課、說課、聽課、上公開課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也是教研的精華。尤其是備課,它無須加重我們的負擔,它是教研,也是工作。使我們做中研,研中做,相得益彰。
(二)備課做到「二備」
1、研讀教材
備課除按常規要求之外,在備知識時,要抓住四點,即新知識點,新舊知識連接點、興奮點、創新點。這四「點」,在備課時要有預見、有對策。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驗證、修改、總結和積累。長此以往,備課就會越來越細、越來越精,心中越有數,上課時就能做到輕車熟路。研讀教材不可簡單地泛泛而讀,應邊讀、邊想、邊畫、邊問、邊記,把讀、想、畫、問結合起來。鑽研揭示語和旁註,它既是幫助我們正確使用教材、突出重點、發散難點的教法指導,又是啟發學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識要領的學法指導。
2、超越文本
使用好教參:課程標准、教材、教參是教學中的三件法寶,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借鑒好報刊:各具特色的教學報刊很多,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資料的可讀性、指導性和實用性很強,是我們備課和業務進修的「活水」。活用好經驗,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大都是來自於教學一線,不僅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更主要是這些經驗針對性強、操作性強。
(三)教學設計
當前,許多教師的教學仍然是「濤聲依舊」,與其說課堂沒有突破,不如說沒有教學設計上的突破,教學設計是教師練功的平台,是教師專業化的成長之橋。
教學設計應體現:
1、規劃性。課堂教學設計實際上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項工作做一個規劃。如教學目標編制、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籌劃等。
2、前瞻性。在做教學總體設計時,教師通過思考預測教材內容、學習環境、教師的行為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應,依據學生可能做出的反應,藉助於想像擬出操作藍圖。
3、創造性。教學設計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去設計獨特的具有個性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常教常新。
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教學目標與內容
備課第一位的是研讀教材,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如果說教學內容決定「教什麼、學什麼」,那麼教學目標則決定「教到什麼程度,學到什麼水平」。僅僅知道教學內容,而不清楚教學目標,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千重要,萬重要,理解教材最重要;這個法,那個法,不理解教材就沒法。要搞好教學首先要注重吃透教材。優化教學內容要解決的問題:「教什麼?」「選什麼?」「教什麼最好?」「主題是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採取什麼方法?」、教材離學生越近發揮作用越好。怎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關鍵的是要能把課堂激活;怎樣才能把課堂教學激活,重要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在備課中對課程資源的巧妙開發和利用。所以要備好課除了要研讀教材外,還要根據教材去找素材。當然,素材並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師准備了很多內容,不能一下子都塞給學生,素材需要進行梳理取捨加工整合。只有素材根據自己的語言或者教學風格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揚棄,整合才有效。在講課時力求把握特點,突出重點,克服弱點,讓學生獲得真知。對教材的把握應明確四度:「寬度、深度、難度、溫度」。
(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巧妙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簡與繁、易與難、順暢與阻塞、生動與枯燥,決定一節課的成與敗。當前我們在備課中的教學設計是不容樂觀的,甚至是令人堪憂的。我們普遍不重視教學設計,即使有些教師重視教學設計,也不得法。
我們普遍缺少六種備課能力:(1)研讀教材的能力;(2)圍繞主題搜集素材的能力(激活教材);(3)了解學生的能力;(5)組織處理教材的能力;(5)教學設計能力;(6)個性化編寫教案的能力。
(三)優化教學方法與策略
正確對待傳統教學方法好的經驗:(1)注意以舊引新,尋找新舊知識的關聯和生長點;(2)要系統化傳授知識,精心處理重難點;(3)運用邊講邊問啟發學生思考、集中注意,師生共同參與;(4)精心組織練習,小步快進,當堂反饋校正,力求把問題解決在課內。
存在問題:(1)習慣從概念出發,而不是從問題出發,注意結論和識憶,而忽視對知識發生過程和思維方法的探究;(2)過分強調教師主宰作用,基本上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缺乏對學生自主精神、創新意識的尊重與關懷;(3)未注意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動手實驗與學生已有的認識經驗緊密聯系。 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態度就是要揚其長、避其短,這是選擇教學方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則。改進教學策略東方不亮西方亮。當運用一種教學方法難以奏效時,是否想過改變一下思路,換一種教學方式。一種新的教學策略也許會讓你的教學活動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而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方法、步驟、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這樣能出奇制勝,常教常新。
(四)優化課堂教學組織管理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上課只是布置學習內容及要求,然後嚴格督促,嚴格檢查,嚴格驗收,及時反饋並提出改正要求,不讓一個學生矇混過關,其結果是,這種簡單枯燥的、並不受看好的方式,一學期下來,教學成績竟比其他教學班高出很多,所學的知識量也比其他班多出好很多。這里且不說這種方法是不是科學,要不要推廣,但是其結果是發人深省的。
盡管這些做法並非完全符合現代教學觀,但這緊緊抓住「嚴格管理」是有其科學性的。
作為一所學校,作為一個教師,嚴格管理是什麼時候都不應該丟棄的。
(五)優化教師的專業素養
沒有一流的教師,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學。教師可分為三類:1)責任心很強,業務水平高,受教於他的門下,學生負擔輕,學習質量高;2)責任心較強,但業務水平一般,受教於他的門下,學生負擔重,效果一般;3)沒有責任心也沒有業務水平,受教於他的門下,學生沒負擔,自然也沒有學習質量。既,教師的質量就是學生的質量,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根本出路在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沒有一流的教研,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學成果。在教研上讓人不如意的教師其表現為:不思進取,碌碌無為,不願研究;熱衷應酬,忙於事務,不勤研究;裝點門面,流於形式,不真研究;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深研究;食而不化,學用脫節,不善研究。既,教研的質量就是教學的質量,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根本出路在於提高教研的深度、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