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他們是如何規定的
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邊長是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平方米。
邊長是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平方分米。
邊長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2. 常用的面積單位是什麼
常用的面積單抄位有平方米、平襲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用字母分別表示為m²、dm²、cm²、mm²。面積指的是當物體占據的空間是二維空間時,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該物體的面積,面積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曲面的。
3.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怎樣應用信息技術
1、將數學繪本引入課堂,輔助數學教學。利用繪本圖文聲並茂的特點,寓教於樂,克版服了數學課堂的權枯燥與單調,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2、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建立面積概念。本節課,學生的認知由線過渡到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面積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於老師藉助多媒體用紅色色塊動態塗滿正方形、三角形、圓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塗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圖形的面積,體現了多媒體課件幫助理解的優勢。3、把數學做「長」,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認識面積時,於老師提供了一個長方體,讓他們先摸一摸長方體一個面的面積,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積,讓孩子們感知到像這樣的立體圖形,有好幾個面,而且每個面都用面積,為後繼知識「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學習進行了巧妙的滲透和鋪墊。
4. 常用的面積單位從大到小排列
常用的面積單位從大到小分別是: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除了以上常用回的答,還有不常用的面積單位:公畝、平方千米和公頃。
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但是1公頃=10000平方米。
5. 一個面積單位的讀法
讀畝……讀音和母相同
6. 如何教學面積及面積單位
1.
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內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容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7. 面積單位,從大到小排列.標上它們進率
平方千米到公頃是一百,公頃到平方米是一萬,從平方米到平方分米是一百,平方分米到平方厘米是一百,平方厘米到平方毫米是一百,平方毫米到平方微米是一百,平方微米到平方納米是一百。
8. 對每個面積單位怎樣規定的
物體所佔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面積就是所佔平面圖形的大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公認的面積單位,用字母可以表示為(m2,dm2,cm2)。
9. 如何評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為本節課劉老師做了大量的准備,終因突然停電而使所有的課件准備都成擺設與徒勞。記得五年前有一次參加鎮小的一次大規模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興沖沖走進一個當時比較出挑的名優女教師的課堂,觀摩她的二年級數學課。大概開始了十來分鍾,她在使用課件的時候突然電腦出了故障,於是她就停了下來,請來了學校管電教的,管教學的副校長琢磨了好一陣子,最後連校長也親自趕來救援。花了近二十來分鍾,終於又可以繼續了。這半節課時間里,她就把數學課改成了學生的即興才藝表演,幸虧她所帶的那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實驗班,學生唱歌什麼的都還拿得出手。然後接下去的課是可想而知,當然最終也沒進行評課,不過我想擠擠挨挨聽課的老師心裡頭都有嘀咕。當聽完課,我實在感受不到這一課件對本內容的學習能起多大的效果。頂多隻是花了心血准備最終沒用上是個遺憾罷了。
劉老師也是位年輕的老師,此意外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課堂,課依然那麼流暢。他利用學生手頭的小學具,依然讓學生學得那麼投入而有興致。只是我們聽課老師看不到他的課件里還藏著什麼覺得遺憾罷了。
縱觀整堂課,劉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並從中形成概念。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後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麼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第二環節仍然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後引導學生第二次藉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並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才是最確切的。第三環節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時,有扶到放,不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體的大概大小,還能正確定義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平方米。最後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系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個數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為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系,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後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作業時,學生把單位都填寫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後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厘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裡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區實驗學校執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收獲了不少。興奮過後, 反思《面積和面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課中的成功與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處:
1、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引入,並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幾位小朋友等?使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2 從面積的概念到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展開教學的。例如:比較不出來哪個的面積大時就要來測量,一步一步是引出來的,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教師是順著學生的思維,隨著學生的想法把新的內容加進去的,和學生的思維同步。
3、「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圖形面積,驗證1平方米可以站幾人等。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教具、課件發揮了作用,較適合。
二、不足之處
1、對重難點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詳無略。
2、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課堂中小組活動欠缺組織和章法,沒有達到小組討論、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小組討論後教師在處理上缺少分寸,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里多積累。小組討論後教師對好的方法要加以評價或介紹,對學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時要有選擇的按照順序進行。
在今後的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在《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中,關於對「面積單位」表象的建立,我不是以講解示範為主,也沒有提供現成的面積單位直接讓學生進行感知,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操作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親自畫一畫、剪一剪、看一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面積單位的形成過程,較好的實現了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和建立。可以說,學生經過這種「親身體驗」,理解更到位,在大腦中建立起了准確、鮮明的空間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藉助現成的面積單位進行感知要牢固的多。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我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列舉了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進一步讓學生在熟知的、現實的情境中增強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這樣,不僅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還訓練了學生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習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和構建所學數學知識的「原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想學的願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的這一課的教學就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在本節課中,教師始終站在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度上,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說,這節課我真正把數學教學設置成了一種活動,把原來靜態的學習內容以「動態生成」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搭建了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本節課中,除了上面開展的「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之外,我還組織學生在每認識一個面積單位之後,都要利用所學的面積單位親自去量一量、測一測,有測量卡片的面積的活動,有測量課本封面面積的活動,有測量黑板面積的活動。正是這些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升,認知產生了飛躍,從而為後面引出較大的面積單位掃除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