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和課件請發到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6.《阿長與<山海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2.整體把握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標
1.培養整體感知能力、用簡明語言概括課文的能力、分析語言蘊含情感的能力。
2.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蘊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了解散文組織材料的線索,了解作品中細節的寫法和作者先抑後揚的寫法。
情感目標
1.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同情和贊美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2.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養成從小就喜愛讀書的良好品質。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設想】
1.聽說讀寫結合法、提示法、賞識成功教育。
2.圈注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3.「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揣摩遷移」三步走模式
課時安排:2課時
【人教八上】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於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作者把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什麼關系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2.《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對她的稱呼的由來,寫了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寫了她的睡相,寫了元旦的古怪儀式,寫了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寫了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寫了她謀害「我」的隱鼠,寫了她給我買《山海經》。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2.人物--阿長(外貌、動作、語言)(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方或自己的鼻尖——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質朴,有些愚鈍。
元旦吃福桔,將福桔「塞在我嘴裡」——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
交給「我」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純朴。
買《山海經》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3.仔細閱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①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②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真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③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麼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么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三、質疑探究
1.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對她不好的習慣,「我」開始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後,「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之後,「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得知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阿長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在寫法上也是欲揚先抑,是在為寫買《山海經》一事作鋪墊,更好地突出了重點。在作者眼裡,長媽媽多事,不拘小節,麻煩多禮,但同時又心地善良、仁慈,樂於助人。
2.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正是深切懷念的真實寫照。
四、語言品味,方法借鑒
1.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寫得好,它寫出了」的句式進行品析並說話。
2.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請你細細品味,你將會感受到無窮妙趣。請同學們試著美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小組交流,並說出喜歡的理由。
例1:「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庄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例2:「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歌頌。
3.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A、傳神的描寫:①細節描寫: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
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C、先抑後揚法: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嘆,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五、課堂小結
1.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憾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力口深體會。
2.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誰講得真實、生動、傳神。
3.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
4.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代長媽媽說的話: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5.下面是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讀後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記敘了一個故事?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好的故事魯迅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靠上;捏著《初學記》的手擱在膝髁上。
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片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彷彿記得曾經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農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水是生動,水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的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里去。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總記得見過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2.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我」開始厭煩「長媽媽」,後來敬重「長媽媽」是什麼原因
「那裡的話?!」來她嚴肅地源說。「我們就沒有用處?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看這你應該知道了吧
3.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教學目標:
一、 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 准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 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 學慣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有誰還記得我們初一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遍生字生詞。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 )去 震悚( ) 惶( )急 瘡( )疤( )
詰( )問 懼憚( ) 粗拙( ) 疏( )懶 駭( )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括弧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弧內。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說出 C 名譽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記,常常地想 B 念頭 C 讀 D 「廿」的大寫
3、(疏)懶 ( )
A 分散 B 不親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煩瑣之(至) ( )
A 極 B 以至 C 到 D 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鍾記憶。
三、導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系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為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裡,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閱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 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 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 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 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
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 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裡」,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著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丑相摻雜,沙裡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 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
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嘆,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 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上面歸納的內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
五、作業:鞏固性訓練
1、 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鞏固訓練目標一、二、三。
2、 課文後面的練習一、二,鞏固訓練目標二、三。
六、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 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 越國旗主編的初二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目標二、三,導入本堂課的講述內容:
(一)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導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二)明確問題,導入新課:
1、明確: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確:先抑後揚。
3、明確: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歡切切察察;B、不許我走動;C、睡覺擺大字;D、懂得許多規矩,教給我很多道理;E、講「長毛」的故事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F、買《山海經》
4、明確:這些事件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抑一部分;揚一部分。根據這些事件的劃分,又可以將課文劃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開頭部分,介紹阿長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後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揚」的部分。最後是結尾部分補敘她的身世,並抒發懷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劃分成三個小層。讓學生自己歸納段意及層意。
(三)導入: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三部分--「揚」的部分。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標四:
(一)、檢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括弧的字注音:
(霹)(靂)__ __: 震(悚)__:
粗(拙)__: 孤(孀)__:
(二)、設計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藝術特色的體會。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么說?
5、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三)、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1、明確問題一:「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說明我對從她那裡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2、明確問題二:「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3、明確問題三: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4、明確問題四: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6、明確問題六:「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著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7、明確問題七:「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著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說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么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四)小結: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三、作業:
1、課文後練習三,鞏固目標四。
2、課六後練習四,完成目標五。
4. 阿長與《山海經》 教案 餘映潮謝謝各位大神,求助
你只要教案?
參考答案呢?
阿長與《山海經》
教案其實網上很多的,有什麼問題可以追問我,我在hi上發給你,謝謝。
5.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網路名片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現已編入被編入北師大七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此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新文化運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 魯迅
、《阿Q正傳》、《狂人日記》《野草》《朝花夕拾》《彷徨》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與胡適相媲美。 背景資料 阿長(1821~1899),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大門樓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一)語言平實形象 課文的語言非常平實,文中充滿了兒時的回憶,純真持久 :長媽媽教給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煩很煩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時對她發生過空前敬意的時刻,特別是當她給我講關於「長毛」的故事,我是聽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歡聽土匪強盜,兵戈繚亂的事情,認為刺激好玩,長媽媽講得也異常投入:啊呀,駭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兩句話,刻畫了相當年長媽媽給我講故事時異常投入的精神狀態。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為小孩子,我當時就有了很狡猾的觀點,阿長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許多疚瘡」,以貌取人——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畫出來。 我時而對她充滿敬意:因為她有豐富的「歷史」經驗,歷經了不少「驚心動魄」的故事,閱盡人間滄桑的啊!但時而有怨有恨——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威信」一點點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謀害我的隱鼠之後」—— 一切以我的感受作為出發點來對待長媽媽,有敬有愛,時怨時恨,這種感情的反復恰反映了兒童心靈世界的真實。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一篇。 (三)閃爍人性光輝 渴慕《山海經》——「書是我的全部,我是我書的全部」——魯迅幼年喜歡圖畫,對繪圖的《山海經》渴望已久,苦思而不可得,以至於一坐下來就念叨,阿長問了究竟,魯迅只是隨口告訴了她。哪知,就在阿長告假回家四五天,又回到周家的時候,不識字的阿長用自己的錢,給魯迅買回了被視為寶書的繪圖《山海經》。 瑣瑣碎碎一大些,真真切切一樁事:一件事,一輩子,一生情 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這一句最能讓人感懷,年幼的魯迅被善良朴實的長媽媽默默的愛震驚了,這是真愛的標志,盡管長媽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長得也實在不好看,但掩蓋不了她的真誠和朴實,她的故去,足以令人懷念,這使魯迅長舒胸臆而發出一聲: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盪人心魄,感人之深,這也是全篇感情的最高升華,盡管仍然是一種最樸素的方式和語言表達出來。辭了人世30年,連姓名都不知道,「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作者滿懷聖潔的感情,發出的一聲感嘆逝者長已,來者深追。 (四)阿長的為人 1.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 阿長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可見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權利,不識字,沒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幾天回家。 阿長相信命運。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對生活並無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她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睜開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運氣,全在孩子有沒有「恭喜」她,要是不說,可就惶急了,說了,開心得什麼似的。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願望。阿長這個不幸的寡婦只求平平安安,魯迅回憶起來,對她充滿同情。 2.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 阿長沒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來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斂,一味適性任情,「常喜歡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溫文爾雅的主人家就顯得格外粗俗,連小主人都對她討厭之極。 阿長知道許多事情、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諸如什麼「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後的成分,諸如認為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這是落後的兒童教育觀。但是,課文所寫,迷信、落後的東西並不多,多數是不錯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這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鑽過去,這是講究形象。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這是避諱修辭。至於阿長講長毛,可見民間對長毛的傳說,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於我們認識太平軍不無裨益。 3.阿長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 前半部分雖然用的是抑筆,但說的是兒時的心理,其實阿長對孩子的關愛是前後一致的,並非平時不好,惟獨買《山海經》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長對孩子的關愛,就她的本意來說,是要孩子干凈、安全,有教養,她總是為孩子操心。「煩瑣」正說明她悉心教養。當然她不懂兒童心理,許多做法違拗兒童心理,使孩子感覺討厭、麻煩。買《山海經》則是叫孩子稱心如意的一回。阿長自己沒有讀過書,見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經》,卻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並且,她把孩子的心願一直掛在心上,想方設法買來了《山海經》,這部書成了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魯迅是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大文學家,而第一部寶書是阿長給買的,阿長之值得魯迅紀念是理所當然的。 主要中心思想和內容 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作品的最後兩段,表現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懷念、內疚、祝願之情。在魯迅的人生歷程中,長媽媽曾起過那樣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經歷,這是多麼叫人內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禱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媽的靈魂。魯迅對阿長的深沉感情在這里表現得深切感人。
編輯本段段落結構
大致來說共分六件事: 1.阿長名稱的由來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睡相不好,在床上擺成一個「大」字。 4.令人煩惱的規矩 5.講長毛的故事 6.給我買《山海經》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小節)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著孩子稱她為「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昵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著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為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節)厭煩長媽媽。 這一部分又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厭長媽媽。 這里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裡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佔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為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煩長媽媽。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了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秘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節)敬重長媽媽。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3——18小節)寫因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著「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談薄甚至「完全消失」。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為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層次(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為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裡了」,因為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著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為「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里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在眾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著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里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為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裡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為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為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裡「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嘗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為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閑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為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裡」。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二、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制,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三、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面「抑」得太多了,後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為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著「從『厭煩』到『敬重』」的意思
6. 急求《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輔導書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