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趙州橋一課介紹了趙州橋的美觀
趙州橋很雄偉____壯觀___,設計很獨特_____創新_______,趙州橋也很美觀___大氣____
『貳』 趙州橋的缺點如何改進
趙州橋;優點,拱行設計減少原料。缺點:只適用於較窄的河面。
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趙州橋主拱由28道相互獨立的拱券並列而成。建橋時先砌中間的,再砌兩邊的。每道拱券寬約35厘米,每石長度不同,自70厘米至於109厘米不等,各塊條石之間用二個「腰鐵」相連。每條拱券壞了可單獨修理。因外側的拱券易風化損壞,明代時橋西側的5道拱券塌落,在明清時重修(沒有修復記錄,可明顯看出與中間的石料不同),1955年對東側塌落的5道拱券進行了重修。中間18道拱券還是隋代建築的。
修繕編輯本段回目錄趙州橋建成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2009年)共修繕9次。
『叄』 小學語文「趙州橋」課文講的是什麼意思
趙州橋是一座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非常雄偉,堅固而且美觀的石拱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肆』 關於趙州橋的問題~!
趙州橋的建造特點
趙州橋不僅設計獨特,而且建造技術也非常出色,有許多創造性:
()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 1.O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伍』 趙州橋的中心思想怎麼寫
趙州橋 是一篇說明文,介紹趙州橋的雄偉,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精銳老師回答
『陸』 趙州橋的實用性
答案D
分析:趙州橋有很多特點,各特點又有諸多表現,要求學生區別掌握,增強對事物的理解內.趙州橋堅固,因為它經歷容1400年依然完好.趙州橋美觀,指它的造型:一個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大小拱相配,顯得輕盈、勻稱.趙州橋藝術價值高,不僅是因為其造型美,更主要的是雕龍藝術水平高,刀法絕異,嘆為上品.趙州橋的實用性表現在哪裡呢?那就是它的跨度大(37.45米)橋面平緩、拱多,這些有利於交通和過水.
『柒』 三年級語文上冊《趙州橋》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趙州橋的
建造年代、設計精巧、美觀、歷史遺產。
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回、設計建造者、建造年答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設計精巧。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
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7)趙州橋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課文句子解析:
1、趙州橋非常雄偉。
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點明趙州橋「設計堅固」的特點。後面介紹的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本句展開的。
2、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說明了橋的設計精巧;「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列數字從長度上說明橋的設計堅固。
『捌』 趙州橋這篇課文介紹了趙州橋的什麼
《趙州復橋》是一篇說明文制.作者先介紹它的名字由來和它的歷史,再說明它的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其中一千三百多年,長五十多米,寬九米,橫跨三十七米用的都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本文的中心句是「這座橋不僅堅固,而且美觀.」同時這句也是一個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玖』 趙州橋的特點
趙州橋的最基本特點是其低拱腳、淺基礎、短橋台,充分利用了基底的承載力,避免顯著的沉陷,趙州橋以矢跨較小的圓弧石拱代替習慣使用的半圓形拱,矢高為7.23米,凈跨為37.35米,矢跨比例只有約五分之一,這使得橋高降低,道路平坦,便於通行。
橋的大拱上開有四個小拱,既增加橋梁過水面積,減少了河流洪水對橋體的沖擊力,又節省石料,減輕了橋身重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龍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
(9)趙州橋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趙州橋的建設歷程
趙州橋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599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日前,記者從河北趙縣文物保管所獲悉,為期3年的「趙州橋館藏欄板及構件搶救保護修復工程」即將於7月底竣工。預計2014年9月,這些隋、北宋、明、清等朝代的古橋欄板及構件將與遊客見面。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以來共修繕99次。
2017年6月10(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石家莊市文物局主辦,趙縣文廣新局承辦的「探秘趙州橋」遺產日宣傳活動在趙縣舉行。150餘位市民及學生組成的觀摩團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北趙州橋近距離觀摩文保人員對一千年前的趙州橋欄板修復,零距離接觸和感受文物資源的寶貴。